02.26 中国的四大名著,为什么都没有看到孔孟这些圣人的影子?

用户7584133657312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四大名著的划分与孔孟圣人不是一个文化领域;中国的四大名著属于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四部小说,文学小说;比较有代表意义。

圣人孔孟;孟子开创儒家学派,与孔子合称“孔孟”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人文)、仁道、文明、和谐、中道思想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广大的儒家文化圈,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孔子早已是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孔子,孔子的思想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可见,二者之间是无法比较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不一个文化领域和层面;所以,原因已经很明确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常识,请关注“国学趣舍”


国学趣舍


《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这四部小说合称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但在这四大名著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孔孟等圣人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

四大名著为小说体

四大名著皆成书于明清时期,以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为基础。通过作者的润色、加入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由此写成。

它们的文学体裁属于小说一类。何谓小说?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材于民间,并且有虚构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对于孔孟等圣人,是不好放在小说里杜撰的。

孔孟等圣人生活年代久远

四大名著的取材有东汉末年三国争雄、有唐朝玄奘西游、有北宋时期宋江匪患、有明清时期大户人家的兴衰。这些故事不是离作者生活年代较近,就是在街头巷尾广泛流传。所以素材充足,能较好的发挥。

孔孟等圣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离明清时期中间相差了一千多年。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当时通信条件,作者对孔孟等圣人,掌握的史料和传说都相对匮乏。所以也就没有将他们融入小说。

四大名著的说法实为偶然

四大名著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学术界并没有人公开提出并承认过这个说法。这个说法的形成也有一些偶然因素。

它最开始是起源于明代评书家王世贞提出的四大奇书,即《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后来冯梦龙在王世贞之后也提出四大奇书的说法,那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到了清代时期,这两种说法仍然存在。大学者李渔比较认同的是冯梦龙的说法。他认为四部奇书应该是类型相同的。王世贞的说法中有经史、有小说、有词曲,显得不伦不类。

在得到李渔的肯定和点评后,冯梦龙的说法广为流传。后来因为《金瓶梅》有关于性的描述,而《红楼梦》又已经出现,所以将《红楼梦》代替了《金瓶梅》。由此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说法的形成有其偶然性,它不是以文学成就高低来划分的,而是同类、奇怪的小说。所以没有孔孟等圣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大名著中透露着孔孟圣人思想

虽然四大名著中没有孔孟等圣人的影子,但小说内却透露着这些圣人的思想。如:梁山好汉的重义、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等。这些都是深受孔孟等人思想的影响的。所以也可以说有他们的影子在里面。

若木语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的体裁是小说体,形成过程也有其偶然性。所以没有孔孟等圣人的影子。

不过它的文学价值却没有因为缺少圣人而降低。



若木小记


中国四大名著,为什么都没有看到孔孟这些圣人的影子?

中国四大名著,均属于小说类题材。凡属小说,传说等故事,均可在真实的历史、地域、人物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和虚构。孔子孟子乃真实的历史人物,如果从文章的角度,只能撰写人物传记和个人语录等,不能和虚构的小说混为一谈。但是,虚构的小说里,倒是可以采用孔孟这些名人的格言,教诲及语录。

一 中国四大名著,属于章回小说,演义小说等题材。中国古圣先贤如孔子,孟子等人,是历史真实人物。从文章的题材说,两者不能相互穿插,搅合在一起。

二 四大名著,均依据三国历史,贾政家族,唐玄壯西去印度取经,水泊梁山等为故事背景的虚构创作。故事里边可以出现孔孟这些人的格言,说教和语录,但从小说的角度,决不能以故事人物的身份出现在故事中。

三 四大名著所反映的主题,涉及到家庭兴衰,爱情自由,历史演义,神话传说,农民起义等内容。孔孟等人是古往今来各个时期乃至皇朝推崇学习的榜样。他们本人的身世,经历等,涉及不到四大名著中的内容。通俗点儿说,孔孟乃古今圣人;四大名著反映的是社会各类人物。二者不能同日而语。

四 孔孟等人既然是历代推崇的名人,他们的事迹,生平等,只能出现在《史记》,《名人传记》,《个人传记》等文章里。而这类题材的文章,又不能随意虚构和凭想象来虚假锻造。

五 四大名著和孔孟等圣贤著作唯一可以相互融合的,就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四大名著中虽然没有直接的孔孟之道,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佛儒道思想。





老话儿说


我读四大名著看到的孔孟之道,更多的是士人所追求的正统、忠君、权势以及士人阶层的价值观取向和核心思想观念的陈腐。

即士人阶层对权势的追逐,对弱势百姓,异教徒异道者的矛盾。例如《西游记》唐三藏取经是唐王李世民的恩许,遇到妖魔需要正统神仙打圆场,《三国演义》中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红楼梦》中的王子腾的一步步升迁和灭亡,《水浒传》中宋江的“替天行道”和招安朝廷等等系列。都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的荼毒和浸泡的必然结果。

其次明清小说都是章回体的写作方式,尽管人们更多的称他们为历史演绎、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人情小说。但是他们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

其构成的主要要素:一是士人和君权的关系走向,二是士人阶层对弱势百姓的态度,三是士人对异道者的态度。

士人与君权的关系,都是贯穿在整个四大名著的核心价值观。即孔孟的“笃信善学,守死善道”。“兼济天下,忠君人臣”。 “存天理,灭人欲”等等。都是士人阶层不断稳固和服务君权的过程。

士人阶层对弱势群体,多是利用,同情,救助的思想。不管是刘备的携百姓渡江,还是宋江的乐善好施和杀富济贫,唐三藏取经教化百姓等等。

士人对异教徒的态度多是打压、斗争和批判。稳固封建社会的思想,扼杀不利思想的萌芽。

所以说,尽管四大名著题材各自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在封建社会中还是酣畅淋漓地提现了孔孟之道的思想的。


阳明山下青藤狗


四大名著体裁算是小说,虽然也反应社会现实,但说开一点还是娱乐范畴,而且多用噱头吸引读者,甚至有些内容离经叛道,估计孔孟二祖是不愿看到的吧,所以作者也有自知之明,不会往孔孟之道上附会。细捋一下,四大名著都写了些什么,就自然明了。

《三国演义》,挟天子令诸候,不仁不义

虽然孔孟思想盛行的时代也是多国纷争的春秋战国,但是孔孟二祖正是想解决战争带来的杀戮和礼崩乐坏,而主张以仁孝治天下的。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所写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权谋阴毒,相互屠戮,江湖道义,想必是与用以治国的孔孟之道不沾边的吧。

《水浒传》,打打杀杀,落草为寇

虽然施耐庵,把梁山义士都找写成了好汉,也可以理解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被逼迫落草也是没有别的出路。但是梁山好汉所从事的事业,打家劫舍,以人头为投名状,这样的事情是与孔孟之道相悖甚远的吧。

《红楼梦》,男男女女,亲亲我我

红楼梦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大作,反应了当时社会的诸多现象,但主要还是描写家族内部的家庭琐事,且以男女爱情,男盗女娼为主要叙述题材的。孔孟之道自居的儒士,恐怕是人前羞于启齿的吧,偷偷看看还好,牵扯孔孟之道,还是有些不合适了。

顺便提一下神化故事《西游记》,神神、妖妖、鬼鬼,可能与道家传说有一些联系,的确作品中也出现了道观、道士的形象,但是与孔孟本就是不同的山头,所以也是不合适的。


艺文杂记


什么是名著?

名著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的著作,它的主题是永恒的且人物形象是经典的,被世人广为流传。

中国四大名著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受人们广泛关注,而且人物形象经典鲜明(比如孙悟空、曹操、关羽等),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宠儿。

而孔孟这些圣人的著作,虽然价值很高,在目前这个时代,受到国人的推崇,掀起了国学热潮。但是,他们著作不易理解,也让人望而生畏,比如《周易》、《道德经》等。重点是,他们的观点并不是每个时期都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不认可,想要广泛传播自然是不可能的。



小旺读书笔记


中国四大名著的全称应该叫做“中国古代四大经典章回小说”更为确切。四大名著这一约定俗成的说法则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中国古典小说时选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小说,而这四部小说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对读者,对大众影响最深的四部书。再加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这四部书进行了大量刊印和多次的修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就约定俗成的将这四部书统称为“四大名著”。再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将这四部书拍摄成了电视剧,这更让“四大名著”深入人心。而四大名著名称的确立到今天还不到五十年,但是这一约定俗称的概念已经完全深入人心。

其实对于这四本书的评定最早处在在明代,明代“后七子”的领袖,著名文学批评家王世贞则将《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这四部书并称为“四大奇书”;而明代另一位文学家冯梦龙则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四本书合称之为“四大奇书”。

到了清代李渔对二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李渔认为,王世贞将《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四部书放在一起称为“四大奇书”是不恰当的,因为这四部书并不是同类著作。他认为《史记》是历史散文,《庄子》是哲学散文集,《西厢记》是戏曲本,而《水浒传》是小说,因此这四本书不能放在一起称之为“四大奇书”。而冯梦龙所评的奇书,属于同一个类型的书,《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经典,《水浒传》是英雄小说的经典,《金瓶梅》是市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之作。再加上这四部都是长篇通俗小说,也反应了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需要,所以冯梦龙将这四部书放在一起称为“四大奇书”,经过李渔的肯,冯梦龙的“四大奇书”说法得到了普罗大众的的接受。

到了清代《金瓶梅》被禁,《红楼梦》出现并取代了《金瓶梅》在四大奇书中的地位。其实《金瓶梅》和《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二者的文学价值都不可估量。这两本书其实都是写封建社会的黑暗,但是在故事性上《红楼梦》更加完整些,刻画封建制度下百姓的生活差异,统治者肆意妄为,而老百姓也逆来顺受。而《金瓶梅》则是以露骨的方式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但是在内容上也具有特别大的争议,所以被人们打入禁书之列。最后《红楼梦》成功取代了《金瓶梅》的地位。

所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名著则是继承了明清时期的“四大奇书”而来。由于当代出版社为了宣传将这四部书,从而将其包装成了中国四大名著。其实除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中国六大名名著,而六大名著的版本也十分的不一,有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这六部书并称的版本;也有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言二拍》《封神演义》并称的版本。

中国四大名著属于中国古典长篇通俗小说的范畴,而孔孟这些圣人,他们的作品更多是思想上的巨作,他们的作品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他们不属于中国古典长篇小叔的范畴所以,四大名著中没有孔孟这些圣人的作品。他们所作品则在“四书五经”之,而四书五经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绝对超越四大名著对于中国文学的价值。


园主子洪


其实,文也有分级别,像小说异志这类的文,在古时,多是属于市井文化的……主要供庶民所看,而非孔孟弟子。当然,也并非绝对,可大体是如此。红楼梦是早期的琼瑶式的爱情富贵伤情类的小说,供妇人看。水浒写的是一群强人盗匪聚众,西游记写的是神话故事,这些都是供市井之民看。三国演义的体裁高度稍微高一些,是论道天下的,但也大大歪曲了历史,宣扬的是忠君思想。这些作品,在社会权力和文化最上层而言,是不太入流的……儒家文化当道,统治者和文人最主要的精力还都是用于研读儒学名著,以非故事类或者小故事类的充满着理论语境的东西为主。那些小说类的东西,被认为是浪费时间打发闲情的垃圾东西,只有市井小民才会去听读(文盲太多,故事变成说书类)。这种分类环境之下,小说作者自然也不敢或者不想把儒家圣人写入小说之中,不像儒家经典文化里的各类名著,都是圣贤们出场,子曰孟道。以市井之风行文,面向市井百姓,难上当时的大雅之堂。这几部小说,多作于明代,明代有个特点:儒者酸气和杀气最盛的一个朝代,最臭屁的一个朝代。虽然经济多元化,但文化多元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儒学盛。把孔孟等圣人写进这类小说中,在里面子曰孟道,市井之人看不懂,儒学大家还会骂死你。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太想这样做,施罗曹等几位先生的文化遭遇和人生遭遇并不顺遂,多多少少带着情绪,恐怕对至圣先师们多少有些埋怨之类,也不太想写进去,只想借小说文笔,自我舒怀YY的同时,版印之后赚点生活费。


说叔


我们都知道孔子呢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弟子呢不计其数,其中的孟子呢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他们的思想主要是仁爱。汉武帝时候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统治者的正统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说到底儒家思想还是为这个政治而服务的,它属于一种意识形态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的封建统治社会里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知道啊,这个四大名著呢,他成书于(元末明初)明朝以后,明朝为了加强皇权,取消了这个宰相制度,为了适应这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呢,程朱理学产生了。陈朱理学的主要作用呢一是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麻痹人们的思想,巩固统治。所以产生了这种为了维护这个封建统治需要而出现的思想,那么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已经跟不上统治者的需要以及社会潮流了,所以呢,就慢慢的淡出了统治者的视线。

四大名著呢都有它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我们知道这个西游记他属于这种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水浒传属于农民题材的现实小说,在当时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愚昧腐败,无能。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主要玩的是权术权谋政治手腕。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主要写曹家中途衰败,和清朝统治现状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小家融入在大国里,一个小小的大观园印出了整个社会。

那么我们也知道四大名著呢,它属于一种文学创作,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色彩,加上一些历史的题材,而不是真正的历史。每一部巨著呢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它的历史意义呢,与孔孟不不沾边,所以呢,我们看到四大名著里边鲜有孔孟的身影,


曹歪歪啊


四大名著是小说,是通俗文学,是对官样文章、八股及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文言文的一种突破。它们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红楼》),或借助历史演义(《三国》《水浒》)或神活故事(《西游》)反映社会现实,要么描写市井生活、重大历史事件或战争……其中各类主角,有市井百姓,有官僚、商人,有将军士兵……上至君王,下至平民。与孔孟这些人半毛钱关系没有,写他做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