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平安的“賽先生”,變革的新動能

平安的“賽先生”,變革的新動能

文 | 傅葉 周天 kiki

2 月 21 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發佈會吸引了超過 40 萬的線上觀眾,這是中國平安在以遠程視頻直播的方式發佈 2019 財年業績的會議。

這場影響力甚至不亞於 Elon Musk 推出新車的財報發佈會,其號召力來自於兩點:一方面是在寒冬之中,人們太期待看到來自於實體產業的好消息,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太期待看到中國的科技巨頭,能為對抗疫情做些什麼了。

不負眾望的是,數據顯示,平安 2019 年歸母營運利潤 1330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8.1%;歸母淨利潤 1494 億元,同比增長 39.1%,其中,2019 年科技業務總收入 821.09 億元,同比增長 27.1%。各項業績指標保持了穩健增長。

平安的“賽先生”,變革的新動能


而在財務數據背後,更為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一些水面以下的壁壘,正在形成。

我們不妨先從此次疫情中平安的表現說起。

2020 年再一次與病毒短兵相接,社會各界展示出諸多新的氣象,其中大企業的社會擔當和高參與度,在過往的大型公共危機中很難見到。

在財年業績說明會上,中國平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直言,中國平安要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鬥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藉助各種現有技術,中國平安已經推出了各種新舉措,平安旗下的金融科技、醫療科技、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戰略部門都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周天財經密切關注了各個科技巨頭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有的提供掃碼登記疫情的 SaaS 軟件服務,有的專注於物資補給的配送服務,但平安給人的整體觀感更為「科技硬核」:如果不是此次疫情事發緊急,我們可能無從得知,火線馳援的平安,實際上已經在醫療等領域有了這麼多深厚的積累。

01 兩條戰線,平安沒有缺席

疫情蔓延初期,平安醫保科技旗下的武漢平安好醫醫學檢驗實驗室,作為由疫情防控指揮部指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第三方機構,承接疾控中心的樣本檢測任務,每日至少可以分擔 500 人份的核酸樣本。

同時,平安健康檢測中心還派遣了移動 CT 影像車馳援武漢緊急搭建的「方艙醫院」,該影像車是平安集團基於 5G 技術開發的 64 層移動影像車,也是首次將全身 CT 應用到車載領域的新技術。

平安的“賽先生”,變革的新動能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派遣移動 CT 影像車馳援武漢

平安聯席 CEO 陳心穎也在業績發佈會問答環節介紹,拍攝傳統 CT 會出現 300 多個不同影像,需要花 20-30 分鐘閱片,而平安集團所研發的智能系統,能夠幫助醫務人員在 15 秒內就完成閱片,且準確率可高達 90% 以上。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平安能在戰疫一線拿出「硬核」的醫療科技,來源於其在科技研發上的長期投入,以及對於醫療健康等生態圈的重點佈局。

實際上,平安在一些醫療科技領域的研究,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2019 年,平安在國際醫療影像會 ISBI 的三項競賽中拿到總冠軍,六個單項世界第一,同時也在各類權威醫療期刊,包括《美國腎臟病雜誌》及《柳葉刀》子刊等發表了 20 多篇醫療論文。

範圍更大的國民健康保衛戰中,平安旗下平安好醫生,與 56 個省、市、地區政府合作,提供實施在線問診、抗疫義診專線,APP 累計訪問人次 11.1 億,新註冊用戶量增長 10 倍。互聯網醫療在非常時期的巨大價值得到體現。

疫情中高效及時的表現受到民眾認可,資本市場也給出了積極回應——在港上市的平安好醫生在 2019 年股價累積漲幅高達 182%,2020 初至今漲幅也達到近 40%,最新市值接近 800 億港幣。

疫情衝擊的不止是醫療系統,更是對所有企業的一次大考:他們都在面臨辦公受阻、流程中斷、支付延期等重重困境。可以說,醫療系統和工商企業是人類抗擊疫情的兩條戰線,前者關乎治病救人,後者關乎民生和國力。

在第二條戰線,平安同樣沒有缺席。

平安集團旗下的金融壹賬通也站了出來,其攜手 30 餘家金融機構積極推動雲上籤約、線上獲客及遠程辦公等「無接觸」式服務支持手段,打破了物理網點及實體操作的空間限制,並及時推出了 AI 智能「無接觸」式辦公的培訓。平安銀行個人貸款也推出「線上貸款服務」,為個體工商戶紓解現金流難題。

02 短期的應急能力,都來自於長期的投入

可以發現,平安所提供的整套科技工具箱,放在疫情期間,都是救急的利器,而放到整個產業,實際上,都是為產業帶來生產力變革的關鍵密碼,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 CT 移動影像車,還比如幫助基層醫生獲得能力加持的各類工具。

瞭解這家企業文化的人都清楚,這一切絕非「靈光乍現」,而是源自於長期的籌謀與佈局。事實上,醫療科技,僅僅是中國平安五大生態圈「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中的重要一環。

在業績說明會上,面對媒體的提問,中國平安總經理兼聯席首席執行官謝永林說,這次疫情的發生不在每個人的預期中,但對於企業而言,也正是這場疫情,「讓平安在科技方面的長期投入有了用武之地」。讓它從幕後來到了臺前。

對平安集團而言,對「科技」的重視滲透在這家企業的「血液」當中。

在中國平安迎來第四個十年之際,董事長馬明哲在 2019 年元旦致辭中,明確了平安要將「金融 + 科技」更加清晰的定位為核心主業,在核心業務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用科技投入強化「金融 + 生態」的建設。

也就是說,科技不但是平安金融主業的鋼鐵戰衣,也是平安承前啟後,從過去跨越到將來的必由之路。

十年前,金融 + 科技還是一個面目模糊的命題之時,平安就已經開始了科技轉型,累計投入超過 500 億元人民幣,2019 年最新財報顯示,目前中國平安擁有 8 大研究院、57 個實驗室,3.5 萬研發人員,11 萬科技從業人員。

與此同時,平安科技專利申請數累計達 21383 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其中金融科技、數字醫療科技領域的已公開專利申請數分別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還在人工智能、醫療等領域榮獲 47 個國際科技獎項冠軍。

陳心穎在發佈會上表示,平安衡量科技業務的好壞增長評估,利潤不是最重要的指標,對收入規模的帶動擴大更加重要,未來將會繼續加大科技投入。

不久前剛好也趕上伯克希爾哈撒韋發佈 2019 年業績報告,有意思的是,以價值投資理念著稱的股神巴菲特,也在 2019 年進一步調整公司的持倉——部分減持了富國等銀行股倉位,加碼了像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並建倉了生物技術公司生化基因(BIIB)。

與此同時,之前重倉的蘋果也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帶來了豐厚回報。

過去堅持「不投看不懂企業」的巴菲特與芒格,也在努力研究科技企業,以及醫療健康等領域。股神的這種轉變或許預示著,所謂的「新經濟」與價值投資並不違背——如果有公司能夠兼顧穩定增長,同時著力用科技佈局未來,那麼仍然是值得長期投資的優質企業。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標準回到「年歲尚輕」的中國資本市場,符合的企業可以說少之又少,而用十年時間進行科技轉型的中國平安是其中之一。

03 一條沒有參照系的道路

此時此刻,中國平安走的這條「金融 + 科技」及「金融 + 生態」路,也是這樣一種前方沒有參照系的選擇。對於中國平安而言,這是一座新的「羅馬」城池,這是 A 面金融平安的另一個全新面——B 面科技平安。

謝永林以銀行業務為例做了說明。他表示,要形成一個在線「金融 + 科技」的平臺,需要經過一系列的籌劃。過去幾年裡,集團將 95511、 95522 服務熱線及其他各種用戶資料組織在了一起,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從而可以達成賬戶通、數據通、權益通、產品通這樣一個效果,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服務平臺。統一的服務平臺可以幫助公司打通場景和技術之間的壁壘。

技術 + 場景打通之後,另一個要點就是如何賦能。目前,科技平安已經逐步顯露成效與潛力。

平安的“賽先生”,變革的新動能

以壽險服務場景為例。在業績說明會上,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陸敏表示,截至目前,平安壽險的 AI 面試率投險人覆蓋率達到了 100%,累積使用頻次超 600 萬人次,減少了人工面試投險人超過 68 萬小時。

此外,疊加大數據庫精準代理人畫像,中國平安自主研發的智能搜索引擎及 AI 輔助決策工具 XBOX 作為代理人智能助理,提升了銷售轉化率,累積服務超過 3.4 億人次。其中智能核保平臺累積核保 1800 萬保單用戶,96% 的客戶實現了免打擾、快速承保等服務。

人工智能的最直接效果之一,就是提升利潤,凸顯了平臺優勢。反映在最新的財報上,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營運利潤同比增長 24.7% 至 889.50 億元,內含價值營運回報率為 25.0%;在保守的風險貼現率假設下,內含價值較年初增長 23.5%;新業務價值率同比提升 3.6 個百分點至 47.3%,創歷史新高。

技術的另一個意義,就是減少了對人員的消耗。雖然 2019 年末,代理人規模較年初減少了 17.7%,但人均新業務價值顯著增長了 16.4%,達到 5.68 萬元/年,人均個險新保單件數同比增長了 13.1%,為 1.38 件/月。

顯然,科技正在成為平安越發加深的壁壘。

不滿足於對內提高自身主營業務競爭力的平安,正在把科技打包起來,對外輸出,比如金融壹賬通業務。

截至 2019 年 12 月末,金融壹賬通服務國內全部大型銀行、99% 的城商行和 52% 的保險公司,優質客戶數達到 473 家,已為境外 14 個國家或地區的 47 家機構提供了服務或簽約服務。

平安的“賽先生”,變革的新動能

實際上做 TO B 業務都是髒活累活,投入大,卻很難一夜暴富,相信這一點也能從壹賬通的財報裡也能看出,業內人士都明白,這項業務的社會價值大於其經濟價值,體現的是巨頭帶領全行業一起轉型的擔當。

一系列的數據和業務佈局,中國平安的平臺優勢和邏輯已經非常清晰和完整了。

眼下的中國平安依然還是一家包含了銀行、保險及證券的頂級金融鉅子,但同時它更是一個通過互聯網和金融鏈接醫療、房地產、城市生活、車輛及出行等社會主要生活場景的服務平臺。這也正是平安提出要實現的「金融 + 科技」及「金融 + 生態」的戰略目標。

04 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透過財報和平安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平安總能保持敏銳的反應速度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在《經濟觀察報》近期刊發的一篇報道中,我找到了答案。

早在一年前,馬明哲就提出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過完元旦就發年報。

理由呢,是他認為,「每年的年報到 3 月底才出來,這時候制定策略,到 4 月份、5 月份才採取決策,6 月份才開始行動,半年已經過去了,決策是嚴重滯後的!我們能不能在 1 月 1 日發年報?節省三個月,時間就是金錢,這是非常寶貴的成本。」

平安的“賽先生”,變革的新動能

平安集團董事長/CEO 馬明哲

實際上,馬明哲提出的並不僅僅是年報何時發佈的問題,而是所有企業管理者關注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何能實時獲取公司各項關鍵數據,保持決策的及時性和靈敏性?------- 解決方案很明確,就是「全面數據化」,通過對公司經營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進行數據顆粒化、標籤化、結構化、模塊化和系統化,確保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但是,全面數據化經營在國內外企業中沒有先例可循。「全面數據化」的工作量浩大繁瑣,「數據化經營」的技術難度極高,對於一家業務繁雜、人數眾多的大公司,任何一點制度變遷,都是龐大的一次動員過程。同時也意味著,犯錯的可能性是極高的,而犯錯帶來的損失也將是很大的。這也是為何明知數據化經營成果誘人,但少有企業能有實力、魄力和決心將其貫徹到底。

難怪,全面數據化經營曾被馬明哲稱為平安集團「生死存亡的轉型工程」,也是平安轉型「金融 + 生態」的核心工程。

這也來自於馬明哲的緊迫感,他曾說,依託全面數據化經營轉型,平安將佔據戰略先機,實現「先知、先覺、先行」;深化「金融 + 科技」、「金融 + 生態」戰略,抓住科技創新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儘管難,但是,做「難做而正確的事情」,歷來是馬明哲乃至整個平安集團的格言。為了推進這一轉型,馬明哲親自掛帥,集團企劃、財務和平安科技等多部門、跨公司共同參與,自上而下制定了詳細、縝密的項目規劃和實施路線圖。顯然,這體現的是破釜沉舟的決心。

正因為舉公司之力進行數據化,平安才「年輕得不像個金融公司」,更像是個科技公司,事後來看,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平安今天深厚的科技佈局和日益龐大的生態系統,這是一脈相承的進程。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對於那些偉大的公司而言,戰略規劃往往不是技術,也不單純只是為了利益,有時更像是出自一種責任。」

過去三十年,中國平安從深圳蛇口出發,成長為世界級的金融和科技企業。當歷史的風陵渡口又一次來到,不斷變革、科技升級的平安,也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