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让人们对居住环境条件的观念有很大改变吗?

网络界名家


个人觉得很大。城市都是高密度的,这次疫情以小区为大单位以家庭为小单位进行隔离。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春节到现在自动呆在成都家里自我保护,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房间客厅厨房卫生间。大人还好,小孩子每天窝家里各种不好带,但是也没办法啊!几天出门买一次菜,或者有邻居帮忙的给点跑腿费,送来家门口无接触购买。

虽然天天宅家,说实话买菜花了不少钱。而且疫情期间虽然水电煤欠费不停,可是早晚总得付吧?物业费得交吧?房贷必须扣吧?这些全是硬性支出。这种时候如果在农村就好多了,首先可活动范围大多了,田间地头可以去走走;其次房前屋后的地里总有菜吃,不至于花钱去买,至少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可以解决温饱;最主要,

农村人口密度没那么大,这次疫情直接禁止各类聚会,无数婚礼取消,丧事简办,减少人口聚集机会。

遇到这样的疫情,如果持续时间长,说实话还是农村保险点。


森橈


这次疫情刚开始之初住在妈妈家里,是农村,有大房子、大院子和菜地,禁足了也不会觉得很难受,因为还有很多玩的地方。初六回深圳之后,只能窝在80平米的公寓里,每天只能刷手机,于是就特别想回归田园生活,觉得在深圳十年烦了。但是考虑到孩子教育什么的,又不知道怎么选。






魔兔摄影


居住环境一直都挺好的,倒是个别的所谓专家,养猪污染空气这句话永远都不会忘记,误国害民的猪头专家!搞的全国猪肉紧张,说那句话的专家,我都怀疑他是大汉奸!不该对农村散养户一刀切,啥都不许养,这是不对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现在的居住环境比以前强多了,每天都有打扫卫生的!


六甲房


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的是我国的经济自愈能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重建能力、医疗保障能力和快速应急能力、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灾难应对能力和城市的治安管理能力,也考验的是国人的素质、国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样更是重新检视和反思很多生活观念和经济消费观念。

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住房观念在面对疫情时也传到冲击,并可能对未来的房地产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突如其来的疫情颠覆了改变了人们对住房的哪些观念认知呢?

第一大观念转变:从可以租房住转变为住房无论大小有一套是必须的

虽然说,居者有其屋一直是我国百姓的理想,但并没有说一定要有自己的住房,而只是笼统地说要有房子居住。

一直以来拥有自己的住房一直却成为传统观念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的象征。随着城市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住房价格越来越高,租房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生活方式。一些年轻人已经从“没在北上广租过房,不足以谈人生“转变为越来越能够接受“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大量的人口流动、居住观念及政策的因素都推动了租房行业的发展。根据《调控下半场 租赁新时代——2017-2018中国住房租赁蓝皮书》数据,43%的都市白领表示愿意接受一辈子租房。预计至2023年,房屋租赁总面积将达到83.82亿,租赁人口达到2.48亿人。

突如其来的疫情却可能颠覆了人们对租房认可程度的提高,甚至有可能导致购房需求的增长。

因为疫情控制需要的长期封闭式社区管理,对租房的人面临更大的考验,有的小区不允许租房人回到出租屋。在疫情爆发后,全国多地超严管控,多地规定没有房产证不得回小区。

进不去的出租房,回不去的老家,是很多租房客在面对疫情严控之下的真实写照,虽然这里的严控绝对没有对外地人、租房客的歧视性质,但客观上却无意中中伤了租房人的心。

租房人深深地理解了中国人几千年来传统的观念——“有房的地方才有家”。曾经年轻人所说的:“相爱的人在一起,走到哪里都是家。”而疫情之下却成了如果没有一本房产证,只能是两个相爱的流浪人。“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是疫情下的租房人心中最深的呐喊,并成#疫情过后第一件事#话题的首选。

自愿一生租房转变为无论大小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无疑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疫情对住房认知的转变冲击。

第二大观念:从中小户型的青睐向住房面积的大户型转变

曾经的中小户型是很多购房者最青睐的住房户型,小户型比较好卖,而且小户型有四大优势;总价较低、配置精良、空间浓缩、投资自住两宜,大多数人买的都是小户型的房子。因此,面积在90—140平米户型都比较受人青睐,

对于三口之家来说,小户型的基本居住功能已经够了,收拾和整理起来便利,能给家人以温馨感,同样,由于两代人在一起居住并不方便,大家喜欢相对独立,两代人购买两套中小户型既保留了各自的独立生活空间,又方便相互的照顾。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疫情期间全民宅家的生活方式,在面对疫情需要家人团聚相互扶持、抱团取暖的时候,小户型住房就显得不那么方便了,从而对大户型的渴求成为很多人的愿望。

同样,疫情后的全民隔离、在家办公、小孩在家学习,对独立空间的需求也就越强,明显感受到小户型的住房里房屋空间和房间数量远远不够。据有机构进行的调查调查,疫情后有买房和换房计划的人意愿相对更强,占比分别是51%和43.9%。调查中,41.6%的受访者表示疫情后更想购买大户型,以便和父母孩子一起居住。

因此,疫情以后,大户型住宅的需求应该有所提升。

第三大观念:从注重自然山水环境向注重更好的物业社区环境转变

以前大家买房都非常关注环境,一般主要关注绿化环境即山水环境、治安环境、商业环境和教育环境等配套硬件环境。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让智慧社区面临大考,更让人们对居住的环境内涵发生了颠覆和改变,那就是对健康的社区和良好的物业服务更重视。

疫情期间的封闭社区管理以及对疫情的防控,让人们对以前曾经忽略的社区健康理念重新重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未来的社区》一书中提到,卓越有效的社区是健康社会的一大环节。面对疫情防控的需要,社区防控已然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环节,社区防控的任务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正日益加大,社区安全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能否有一套标准且完善的社区医疗防控解决方案和社区健康保障体系在未来尤其重要。

同样,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除了社区的基础保障作用以外,物业管理公司事实上承担着平时小区管理、安全保障、疫情防控、健康保障的最重要职责,物业管理好的小区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好的物业将成为未来选择住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有关机构调查显示,63.3%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为高品质的物业付费,甚至这一要求高于医疗配套、交通条件等因素。通过非典疫情我国居民发生了第一次居住消费偏好变化,通风透气的板楼成为好社区的重要标准。这次疫情则会颠覆和改变我国的第二次居住消费偏好变化,好社区、好物业将成为我国居民住宅从硬件设施的完备度转向软性的社区服务最重要因素。





蹲在门后等敲门


此次疫情突如其来,发展迅速让大家措手不及毫无防范。个人而言,疫情的影响,对于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条件改变不大。首先,农村居民依然还会待在农村,蔬菜方便,空气清新,粮食储备自己自足影响不大,而城市居民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对于迁徙回农村可能性不大,高房价的影响和城市里基础设施习惯性依赖,不舍得回农村。其次,农村居民习惯于在老家发展,担心城里流动人口多,万一不可抗因素对自身体质有影响。而城里的居民,工作都在城市里,依然还是要坚持城里工作,毕竟如果辞职回乡,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品质会受影响,大部分人还是依然坚持在城市里,毕竟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不敢放弃工作。最后,个人感觉,短暂性的疫情所影响带来大家的恐慌,但不用过多久,大家依然还是觉得没什么可怕,因为意识存在定性,想完全改变是不可能,大家还是希望趋向于稳定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


刘二火


当然。

首先,大家会觉得要先有一个容身之所,否则像这次疫情很多人被迫被房东赶走。

其次,大家对居住的环境会有一个基础的要求,比方说房子要通风采光 要稍微大一点,然后周边的环境要干净整洁一些。

再次,这次疫情的防控小区的物业管理付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所以很多人希望以后自己住的小区最好是有比较好的物业管理。

另外,也会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可能会放弃在大城市买房,而在老家建房子,因为成本更低,面积更大,然后老家能有自己的菜地可以自给自足。

最后,很多人开始有居安思危,防范未然的想法,会在家里储存一定的粮食,水,药品以及防疫和防化用品等。

补充:通过这次疫情会让国家的防疫体系更加规范完整,也使民众对公共卫生安全有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明白了房子,家、工作、金钱以及健康几者之间的关系。


苦旅归山人


在疫情过后,农村依然还是现在的农村,并不会因为一场疫情能够改变太多,虽然说此次疫情能够让人们对生活环境更加重视,但未必就能够改变大多数人对城市舒适生活的放弃,农村也成为不了人们心目中的“香饽饽”,并且照样还是阻挡不了农村年轻人进城生活的脚步。

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健忘,对过去的事情很快就会被现实生活所忽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有条件,对生活舒适的追求是难以改变的,在当下农村还不能够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情况下,城市生活依然还会受到农村年轻人的追捧。

农村相对于城市的优点,一有清新的空气,给人自由的呼吸;二没有太多的喧嚣与拥堵,显得更加清静;三有自给自足的天然食品供应;四有鸟语花香,有没经过人工雕琢的自然风光;五没有快节奏的生活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六是生活自在自由,受城市管理约束少,这些看起来确实挺适合人们的居住,但是却不是更好的生活与工作场所。

虽然说城市内交通拥堵,人员众多喧嚣吵闹,但城市有农村所没有的生活条件,比如说城市一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就医方便;二有更加优越的教育资源,孩子上学环境更好;三有更便捷的交通路线,出门乘车便利;四有更方便的购物环境,大小超市商场多;五有优雅的休闲娱乐场所,有更优越的居住环境;六有收入更高而轻松的工作待遇等,这一切也正是目前人们所追求的生活。

农村与城市相对比都具有6个优点,但却大不相同,农村除了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之外,在其他的各方面而言,与城市都不具备可比性,这样差别悬殊之大,岂能够是一次疫情就能够改变得了的。疫情过后,人们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农民依然还都会进城打工,受到疫情的心理影响,很快也就会随着生活烟消云散,并不会从思想上产生太多的改变。

即便是有人想回归农村,过自己清静悠闲的日子,但那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撑。农村基本上没有很好的就业场所,无处就业就能够让那些对农村有情怀的人望而却步。虽然生活环境好,但并不能给予真正舒适的生活条件,这样一来,还能有多少人会把农村当作“香饽饽”看待呢?

此次疫情过后,确实也会改变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重视,增加绿色环保、天然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但这些与把农村生活当作“香饽饽”却没有太大的关系,倒是在农村的人,可以发展相关的产业,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

从当前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方向也应该明了,农村相对城市来说,依然还是代表着落后。只有一直在农村生活的人对城市没有太多的体察,感受不到城市居住的舒适,对于有过城市生活的农村人,只要能有条件的话,又有几个人想再重新回到农村居住的呢?这就是最好的见证。

就拿农大老家鲁西南这里来说吧,目前的农村条件确实也很不错了,农民的各项条件也都好转了,虽然村庄距离县城仅有几公里的路程,交通也很方便,但是村里每年照样还是会有不少人,陆陆续续进城买商品房居住的。原因何在?那还不是城市生活得更加舒适吗,更加适合居住吗。

要是说农村能成为“香饽饽”,那也要等若干年后,农村与城市有了同等的居住条件,在相差不太多的情况下,有更多人想回归自然时,想回到农村图个清静时,才有可能会改变现在人的观念,但那也绝对不会是这次疫情过后,所能展现出来的事情。


苏岩


聚集性发病再一次敲响居室通风的警钟!








丝域空间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春节热闹的气氛,各大网友都宅出了新高度,也许不久之后,人们的居住理念将会被改变。一是,发现自己的房子空间还不够大;二是,社区的生态环境也许会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三是,同社区的人文素质,共同维护良好社区氛围尤其重要。


小农场的男孩


我觉得对意识强的年轻人来说观念会有转变,对年龄大的尤其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来说,观念不会有太大的转变。年轻人如果没有房没有车,我觉得疫情解除后他们会将购买提上日程;二是出门戴口罩意识会加强,哪怕疫情结束后,你会发现很多人还是会出门戴口罩;三是家庭卫生,消毒意识,出门吃饭的食品安全意识会持续;至于涌入城市的行为,感觉只会多不会少,大家更加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抓紧行动起来赚钱,以应对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