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战“疫”】 不同的肩章 一样的担当——致抗“疫”一线的辅警战友们


【治庸 | 战“疫”】 不同的肩章 一样的担当——致抗“疫”一线的辅警战友们


也许,

你很难从宣威公安中准确找到他们

但是,

在公安队伍中他们时刻

以一名公安民警的要求鞭策自己

他们与民警一起

加班加点、流汗流血

不同的肩章

却有同样的担当和为民情怀


得禄乡迭那村的“守夜人”


马前满

男,回族,47岁,特勤中队辅警。在20个日夜的坚守期间,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回族伙食,他每天只能靠爱心企业和群众捐赠的面包和牛奶补充体能,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专注。在迭那桥执勤点,每当有车辆或者行人将要通过卡点时,他都要仔细查看通行证,并认真核对车辆号牌后,才给予放行。通过负责的严把死守关口,有效防止了疫情输出和扩散蔓延。

【治庸 | 战“疫”】 不同的肩章 一样的担当——致抗“疫”一线的辅警战友们


文祥局

男,汉族,31岁,党员,退伍军人,南片区勤务室辅警。有着11年党龄的文祥局,在白班时,除了常规的工作外,倒垃圾、拾掇炉子的炭火、搬东西这些脏活累活他也是抢着干,在夜班时,尤其是下半夜,人体生物钟最有睡意的时段,他总是精神抖擞地坚守卡点,让其他同事们小憩一会,部队里“老班长”的角色,依然在疫情封控区里存在。执勤点下雪那天,他在“党在心中 我的记忆”日记本里写下“战疫关头勇者胜”。

【治庸 | 战“疫”】 不同的肩章 一样的担当——致抗“疫”一线的辅警战友们


杨万周

男,汉族,29岁,党员,退伍军人,特勤中队辅警。在迭那村小黑箐执勤点,是距离宣威首例确诊病例家最近的执勤点,同事们戏称为“宣威最害怕的执勤点”,面对这个“宣威最害怕的执勤点”,有着8年党龄的杨万周丝毫没有畏惧,主动要求安排到小黑箐执勤点,和同事们耐心的对群众开展劝返、疫情预防知识教育宣传等工作。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用实际行动把党旗插在了“宣威最害怕的执勤点”。

【治庸 | 战“疫”】 不同的肩章 一样的担当——致抗“疫”一线的辅警战友们


朱家顺

男,汉族,25岁,退伍军人,特勤中队辅警。他执勤的岗位距离他家仅有7公里,可是从接到任务到撤离,朱家顺从来没有回过一次家。由于在自己家乡,人熟路熟的优势方便开展劝返、疫情预防宣传等工作,遇到没有通行证的车辆和行人时,他便主动上前,不怕得罪熟人,耐心地讲解封控工作规定。执勤期间的所见所闻,使他越发体会到党的伟大,随着坚守的持续,朱家顺向党组织靠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封控任务即将结束时,他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治庸 | 战“疫”】 不同的肩章 一样的担当——致抗“疫”一线的辅警战友们


宝山服务区的“过滤器”


朱恩骞

男,汉族,33岁,宝山交警执法站辅警。引导车辆进入监测区、登记核查、劝返车辆,朱恩骞每天的工作大体就是这些,但每天都有不同的车辆路过,面对不同的驾乘人员,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差不多的话语,尽量站在驾乘人员的角度,耐心地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对不符合交通管制规定的车辆进行劝返时,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热情的工作态度给出省入滇的驾乘人员留下了良好的云南交警形象。

【治庸 | 战“疫”】 不同的肩章 一样的担当——致抗“疫”一线的辅警战友们


李心羽

女,汉族,25岁,宝山交警执法站辅警。“宣威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面对记者的镜头,李心羽说出这句话时,让人突然发现一个小姑娘在面对疫情时同样可以撑起一片天。作为一名疫情防控一线的90后,她用实际行动告诉社会,非典时期被别人保护的那群人,如今也学者前辈的样子保护别人了。亲身经历过这场疫情后,她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于是,她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治庸 | 战“疫”】 不同的肩章 一样的担当——致抗“疫”一线的辅警战友们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夜以继日,无怨无悔

他们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

筑起疫情防控最坚固防线

演绎了警务辅助人员的忠诚与奉献

成为战“疫”一线一道美丽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