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關於西涼軍,新三國完全錯誤


關於西涼軍,新三國完全錯誤

關於西涼軍,“新三國”完全錯誤,裡面的士兵留著大鬍子、披頭散髮、異族鎧甲.......直接拍成蠻族士兵了。歷史上的西涼軍是正規的漢朝野戰軍,“卓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西涼軍常年在塞外征戰,絕大部分都是漢兵,將領也是以漢人為主(李傕、郭汜、華雄、張濟、樊稠、牛輔.....)。西涼軍擊敗了羌族和匈奴後,少部分蠻族士兵收編到董卓麾下,“新三國”直接把西涼軍全員蠻族造型。

董卓部

漢桓帝年間,董卓在隴西郡府擔任官吏,負責地方治安,由於匈奴騎兵經常入侵邊境,所以董卓從地方招募民兵備戰,涼州(今甘肅)成為主力兵源,最早的西涼軍成型,董卓率領西涼士兵擊敗匈奴騎兵,斬殺數千首級。幷州刺史段熲推薦董卓入朝廷任職,擔任羽林郎。

公元167年,羌族聯軍進犯三輔,董卓出任職大將軍張奐的軍司馬,漢朝調遣給董卓的數萬漢兵,是西涼軍第二批兵源。兩軍在長安城郊區大戰,漢軍擊敗羌族聯軍後,俘虜萬餘人,董卓收編了一部分羌族戰士。

公元185年,羌族聯軍第二次進犯三輔,董卓出任副中郎將(副大將軍),漢朝調遣給他的數萬漢兵,是西涼軍第三批兵源。兩軍美陽城對峙,漢兵再戰再勝,董卓又收編了一部分羌族戰士。

西涼軍的主要構造(涼州士兵1/5、中原士兵3/5、蠻族士兵1/5),西涼軍裡面的蠻族士兵只佔少部分,有戰敗被收編的,也有西涼地區招募的。

漢靈帝下詔拜董卓為幷州牧,漢庭要求他交出兵權,但是董卓不肯交出西涼軍,上書稱:“我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關係太好了,都要為我賣命,我乞求帶這幫士兵去幷州,效力邊垂”。

當時,董卓已經掌握了精銳的邊軍,不願意交給漢庭。四月份,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招見董卓領兵進京,西涼軍進入長安城後,董卓入主朝政,吞併了大將軍何進部和車騎將軍何苗部,殺害執金吾丁原,又收編了幷州軍隊。漢朝的中央部隊,是西涼軍第四批兵源。

西涼軍的主要構造(涼州士兵1/10、中原士兵6/10、2/10幷州士兵、蠻族士兵1/10),董卓麾下絕大部分軍隊都是從漢朝手中拿到的士兵,怎麼可能留著大鬍子、披頭散髮、異族鎧甲。“新三國”完全錯誤了,以為西涼軍就是涼州地區的蠻人。實際上,西涼軍是漢朝野戰軍,士兵們都穿戴中原式扎甲,“前後百餘戰”,西涼軍在邊境上與蠻族高強度衝突,所以邊軍的裝備精良,更應該整齊有序,穿戴統一漢式鎧甲。

特別是新三國裡面,董卓和部下召開會議,各個將領都留著大鬍子、披頭散髮.......這在拍五胡亂華了?

馬超部

馬超祖上可以追溯到伏波將軍馬援的後裔,為東漢皇帝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馬超是邊軍豪門望族,在西涼地帶素有威望。

馬超麾下的西涼軍,絕大部分士兵從西涼地區招募入伍,漢兵佔七成,羌族佔三成。

公元202年,郭援聯合匈奴在河東關中地區作亂,馬超率領數萬西涼鐵騎前往平定叛亂,在匈奴人渡過汾河時,馬超率軍殺出半途截殺匈奴,西涼鐵騎衝鋒陷陣大破數萬匈奴。部將龐德斬殺郭援,西涼軍活捉匈奴可汗“呼廚泉”,投降的匈奴士兵多達數萬人,全部被馬超收編到西涼軍,匈奴人成為第二批兵源。

馬超麾下西涼軍的主要構造(涼州漢兵2/5、羌族士兵2/5、匈奴士兵1/5),馬超麾下的蠻族士兵比列略高一點,原因是馬超有一半的羌族血統,在西涼地帶素有威望,人稱“神威天將軍”,所以羌族士兵都願意跟隨他麾下,再加上馬超驍勇善戰,擊敗蠻族勢力後,西涼軍收編匈奴人入伍。

“桓帝時,其馬超父字子碩,嘗為天水蘭幹尉。後失官,因留隴西,與羌錯居。家貧無妻,遂娶羌女,生騰。”

馬超的外貌形象,面如冠玉,銀甲白袍,典型的漢人將軍,祖上可是邊軍豪門望族,伏波將軍馬援的後裔。所以馬超更不可能留著大鬍子、披頭散髮,穿戴異族鎧甲出戰了。

漢朝對士兵鎧甲是有標準配備的,頭戴漢式頭盔,身披扎甲,腰間皮帶。即使招募的蠻族士兵入伍野戰軍,同樣需要和漢兵穿戴統一的漢式扎甲。一方面,邊軍常年在塞外征戰,需要區分敵我雙方士兵,鎧甲是最容易分別軍隊的,假如西涼軍跟蠻族穿戴一樣鎧甲,戰場上被會亂刀砍死,容易誤傷自己人。另一方面,邊境戰爭中高強度衝突,漢朝主要財政都撥款給邊軍武裝,所以邊軍的披甲量極高,全具裝士兵佔全軍40%以上,根本不缺少鎧甲。相反,中原腹地的士兵更會缺少鎧甲和頭盔,因為和平年代腹地戰爭少,所以分配到的鎧甲少。最後,大多數邊軍鎧甲都不是西涼地區自己鍛造的,而是中原地區負責鍛造,等到工匠打造好扎甲,漢朝再將武備源源不斷運送到前線,所以西涼軍穿戴的是裝備精良的中原扎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