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

强调“仁爱礼乐”的儒家在交友观上也延续了一贯的主张。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切磋琢磨以共进于道。在仁道的修养上同进步,而不是自进己德。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用“仁”来交友呢?

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

与人为善,友好交往

人道精神是原始儒家一以贯之的精神。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忠”、“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是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和善为前提的。

正是以这种交往乞求为导向,孔子把广交朋友看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反对用恶意猜测他人,而提倡“见善如不及”,勉励交往主体以善良的心地和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

但孔子不是一味无原则的“仁”,而是有立场、有分别的“仁”:

1. 多要求自己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得要比自己多,这就是自私。

君子应该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就能远离怨恨了。

心胸狭隘的人永远把私利放在首位,因此容不得一点儿吃亏,争名夺利,不讲付出只讲回报。

只有心胸宽广仁厚之人,才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逾越道德的边界,有没有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事。

2. 如何对待恶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有严格的善恶之分,他不主张用恩德来回报仇怨,而是应该用正直来汇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

“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3. 对事不对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要客观公正地待人。

推举人要重实绩,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能使工于言辞却无实行的巧言者得幸当道,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了缺点就废弃了他有益的建言。

人作为感性的动物,能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和事是非常难的。

能做到对事不对人的人,不会因为和某个人关系亲昵就一意孤行地帮扶任用,也不会因为对方和自己有矛盾或者关系远就全面否定他。

这对于领导选贤任能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

诚信交往

诚信交往包含着平等交往的意向。孔子把“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

首先要求朋友之间应诚实守信,即: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朋友信之”。

既然“信”乃做人之本,那么主体间在交往时就需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考察彼此在言论和行动上是否诚实守信。

若彼方诚实守信,即可与其沟通、对话,进行平等的交往,既所谓:

“信则人任焉。”

主张诚信之德的确立应该从我做起,即谓: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种以反省、克己的工夫来培养诚信之德的思想,无疑将诚实交往指向了自律自觉的航程,从而凸显了由自我而感化他我的重要意义。

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

适中交往

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在于使交往主体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

但是,他们对交往中怎样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而不流为结党营私的宗派性活动却有着严格的选择标准,并由孔子率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对待原则。

并以这种原则为导向,首先对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交往对象做了认真思考: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遇到错误的时候,要正面对待,不逃避掩饰,勇敢地加以改正。

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孔子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都进行交往。

其次,原始儒家还以“和而不同“为原则,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

对此,孔子除近乎律令地宣布“和而不同“外,还说: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虽然应贯彻与人为善和诚实相待的原则,但这并非意味着彼或我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如何与人相处?“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箴言

怎样才能把交往控制在理想的界限范围内呢?

原始儒家主张实行“中庸“的原则。

既然如此,那么“中庸“就是处理包括交往在内的各种问题的普遍原则和方法,

而孔子正是以此为指导来判定交往的合理性问题。

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

晏子善于和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说明了晏子强大持久的人格魅力。

晏子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侍奉君主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不论是有距离的君主,还是亲密无间的好友,都是有距离才能产生美的。

交往太密则既无神秘感,又无新鲜感,还容易看到更多的缺点,反而会遭到对方的嫌弃。

庄子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阐释说: “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冒昧干扰),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说:“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