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三国演义》中,关羽北上进军是战略错误还是战术失败?

书友会


《三国演义》中,关羽北上进军,直接导致了他败走麦城,被俘被杀,威震华夏的一代英豪无奈地结束了他英勇忠义的一生。

老话说,谋定而后动。我们反思此事,归根到底应该说,这是战略上的错误。

一,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备刚刚进位汉中王。虽然大局初定,可喜可贺,随之而来的却是危机重重:曹操方面,一看到奏表,立马震怒——你竟敢自立为王,先斩后奏,要出兵征讨刘备;孙吴集团呢,本来刘备久借荆州不还,就对他有成见。现在曹操要兴兵,他们也是虎视眈眈,想着借机捞点油水,最好把荆州夺回来。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作为军师,诸葛亮应该怎么做呢?联吴抗曹——就像赤壁之战时候一样,联合东吴,共拒曹操,曹操不敢轻动,则危机可解。可诸葛亮却下达了“令关羽取樊城”的军令,把东吴甩在了一边。这是错误的决策。这个责任诸葛亮应该负。

二,关羽自身的问题——孤傲,轻敌,对大局认识不够。孙权一听曹操要发兵,为了保险起见,立刻派诸葛瑾到荆州,说要和关羽联姻。如果此事能成,他们也会和关羽,刘备共抗曹操。只可惜关羽看不起人家,还说难听的话——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而且还想杀人。这就直接导致孙刘两家联手抗曹的可能成为泡影。这里,关羽要负责任。

总之,是战略上的错误,导致了后来战争最终的失败。结果是重要的,过程暂且在此不提。




登攀


主要是"骄横自大,刚腹自用",政治眼光短浅。

史料记载,陈寿评曰:"关羽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陆逊评曰:"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

首先是他的刚腹自用。由于他性格自大,不善采纳部下谋士的建议,自以为然,屡次受措与溃败。当时他手下有位谋士叫王甫,这人以忠心和善于上谏为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关羽身边虽有这样一个人,还是落得悲惨的结局。

当年,每次到了关健节眼上,作为专职谋士,王甫他没少给关羽谏言进计,这些建议的取舍,又都关乎关羽每次的重要转折点。其中一次,王甫察觉到吕蒙的危险性,给关羽建议让其在荆州修建烽火台以加强防守,这次关羽算是听从了他的建议。随后王甫又给关羽建议,想让关羽调换荆州都督人选,重用潘俊。这次他没听从,没能引起重视,陈寿在《三国志》之中如此评价潘俊,"潘俊公,清割断,……皆节概梗梗,有大丈夫格业"。后来这个没得到启用的的潘俊,却被孙权亲往求贤,委以重用,为孙权筹谋划策,平定叛乱,抑制豪强,获得吴国上下尊重,后官拜太常,该人又在利益的驱使下,还将蜀军布局重要情报献给了孙权,给后来的蜀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试想,当时如果这样的人能被我所用,人尽其才,那将会又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在荆州丢掉后,关羽无耐,退至麦城,在准备撤出时,他将王甫和周仓留下来镇守此地,临走时,王甫还不忘给出建议,让关羽在撤时走大路,可关羽在此时认为走大路容易暴露行综,于是走小路。在这最后一次至关重要的选择上,关羽还是选错了,不出王甫所料,这些小路上出现了大量的伏兵,关羽也就此被抓,最后的一线生机,嘎然恢灭,只不过英雄又怎肯"过江东?"

后来被孙权割下首级给王甫看,以此震摄,王甫在悲痛之下,为表忠心就地而自杀。

回头看,当时关羽如能善听别人意见,荆州不会失守,人也不会那么短命的。

其次 ,内部傲视将领,忽略团队建设,搞孤家寡人的唯我独尊主义。王夫之批评刘备说:"关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于败亡,昭烈之骄也,私之也,非将将之道也" 。意思是说,关羽作战打仗是一位兼次文武,雄烈过人的好将领,但会因为手下人而失败死亡。其英勇而壮烈即可应得骄傲,但夲质是自私的,这不是核心领导人所应有的素质要求。

南郡太守麋芳(刘备的小舅子) 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 ,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当时看,糜芳是刘备的老婆的哥哥,也算是心腹,关羽和糜芳事实上是一、二把手的关系。两人素来不合,关羽从一开始就看不起这糜芳,关羽出身家境贫寒,他非常痛恨那些家境好的官员,认为他们身体没能得到艰苦的锻造,没力气又十分骄气,上不了战场拼杀,另加糜芳从小读书,有知识,刘备让他待在荆州,关羽非常不服。他认为,只有大丈夫那样的人,才配当太守。糜芳留在南郡后总感到关羽对他管的太多,而糜芳喜欢与相似身份的同事与朋友去酒楼潇洒聊天,放纵一番,可是关羽,几次命令各位太守不准去那些地方,否则军法从事,糜芳对此规定非常不满意。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深。有一次,第二天准备出战,并拟由糜芳、博士仁为先锋,其二人半夜饮酒於帐中,不慎引发军营大火,关羽得知将二人扭抓问罪处罚,并降级调任 , 让他们分别管理江陵和公安 。当时王甫积极建议让其在前线待罪立功,不能用这样的人,担任如此关建岗位的要职,但关羽并没引起重视,麻木不仁。当时,关羽多从城防方面考虑,总觉公安为坚城,江陵更由关羽主持修筑,南北二城相连,可谓固若金汤。昔日,吕蒙率大军零陵边郡,太守郝普犹坚守一月,万无一失,今江陵、公安之坚,非零陵可比,若吕蒙顿兵坚城之下,关羽驰援,内外夹击,其下场实大高而不妙。关羽能坦然北伐,所倚正在于此,对此自信的连守将是谁都不重要了。但后来看,关羽出兵北伐,糜芳、公安守将士仁负责供给军需,积怨既久,二人忿恨之余,不免消极怠工。关羽在前线志得满意,不加思索,随意丢了一句:"还,当治之"。这话虽短,确意重泰山,这就成为了糜芳和士仁叛变投怀东吴的崔化剂。却使自己走向了"不归路"。

显然,由于他的唯我独尊的狂傲性格,麻卑大意,疏离了人际关系,打断了集团组织的有效链接,得不到通力合作,结果严重破坏了集团的战略"使命"的完成,所谓"初心"也就必定成为了泡影。

因此说,一个集团的最高长官,内部关系脆弱,孤傲自大,是事业失败的关健。

再次是拒婚辱使,处事僵硬,政治眼光短浅。"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此次求婚,是由鲁肃出谋而为,显然,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但,却不被关羽明察,他就是不干,瞧不起鲁萧,也瞧不起东吴,高傲辱使,他早早把东合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忘在了脑后,为此也动摇了与吴联盟的基础。为北伐进军埋下了最大的"祸根",留下了可怕的后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关羽苦心经营十余年的荆州防线倾刻间士崩瓦解,北伐军落入了前狼后虎的绝境。关羽虽率部全力回救,临近江陵,却得到了糜芳献城的噩耗,关羽军倾刻陷入了孤悬敌后,补给断绝的死地。就这样关羽步上了项羽的后尘,只能在四面楚歌声中,实现了最后的悲壮。古人云:"惜哉矣!"











托土屯山


关羽的失败被杀和荆州的失守,是战略失误而不是战术失误。

如果仅仅是战术失误只会造成部分损失,而不会导致荆州失守的。

尽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曾指出待时机有利时,分别从西川与荆州两路进军中原,先灭曹操后平天下。

可是计划是死的,形势却是瞬息万变的。

关羽的战略失误之一在于:没有做到东和孙权,至使孙权因被其激怒,且又贪图荆州土地,而趁虚在关羽背后发动突袭,端了关羽的根本之地。

关羽的战略失误之二在于:没有执行北拒曹操的命令,而不顾东吴的窥伺,抽空了荆州守军,主动向曹操发起了进攻!

而在当时,刘备刚刚夺取西川和汉中,根基还不稳。而孙权则对荆州念念不忘,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而曹操虽有赤壁之战的失败,又在和刘备争夺汉中时败下阵来,但是其实力犹存,根基尚在!仍然是曹、孙、刘三家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而且别看刘备打得比较顺手,曹操似乎是顶不住了,中原仿佛唾手可得!但是实力对比的差距,决定了刘备不可能如愿以偿!

因此关羽最应该做的是:保存实力,结好孙权。发展力量,抗拒曹操。然后待刘备将两川与荆州的力量整合完毕后,再寻找机会讨伐曹操。

但是关羽过于心切,完全不顾曹操实力犹存,东吴磨刀嚯嚯的现实!为了争夺曹操占据的战略要地,而冒险出击!当然也不能排除关羽有为刘备,减轻西线战略压力,对曹操进行牵制,以便为刘备争取整合两川时间的考虑!

不过却由于关羽这一败,引出了荆州失守,关羽被东,孙刘反目,刘备惨败给东吴的后果!致使刘备从势力发展的顶峰上跌落下来,从而白白断送了大好的发展形势!

从此以后刘备集团的势力,便被完全禁固于蜀地,从而失去了与东吴和曹魏争夺天下的实力!(荆州可以不仅补给人力与物力,而且还可以为刘备集团的北伐,提供另一条出击路线!)

导致出现:诸葛亮明知北伐难以成功,但却因不伐曹魏也难以久安,因此又不得不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被动局面!最后因力量对比悬殊,出击路径单一,后勤保障不力,终于还是功败垂成!


北疆同心侃历史


问题在于关羽为人十分傲慢,也正因为这个傲慢,使得关羽丢失了荆州,惨遭曹魏和孙权两军的夹攻。

孙权攻打荆州本在两可之间,若成,荆襄九郡尽入我手,又多了一个兵器粮草的供应基地,然而与刘备联盟抗曹的友好盟约势必破裂。如果放弃攻打荆州,那于孙权方面来说,算是默认吃下了这个哑巴亏,为了与刘备联兵抗曹只能放弃索要荆州。此事有利有弊,所以孙权思虑万千却很久都没有下决定,正是在权衡此事。

此时诸葛瑾看出了孙权的忧虑,于是进言说:”某闻云长自到荆州,刘备娶与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许字人。某愿往民主公世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

意思时我听说关羽到了荆州后,刘备给他挑选了一个妻子结婚,先生了一个男孩,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小女孩年纪还小,没有许配人家。由此,我愿意前往荆州为主公的世子求婚。如果关羽答应,那就跟关羽联合计划攻击曹魏军队;如果关羽不知眼力见,不答应,那就和曹魏军联合攻取荆州。

而然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关羽不但不答应还怒骂诸葛瑾:如果不是看在你弟弟诸葛亮是我军军师的面子上,立马就砍了你的脑袋,抓紧出去。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虎女安能嫁犬子”,算是结结实实的把孙权给得罪了。

由此,关羽的一句“虎女安能嫁犬子”彻底坚定了孙权攻取荆州的决心,也为日后“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

在关羽北上攻曹之时,孙权派遣吕蒙攻击防守空虚的荆州,后关羽败退遭遇孙权和曹操的两面夹击,败走麦城被斩下头颅。

这一切的失败与战略或是战术都无关,关羽死就死在了自己的傲慢上,当时若是顾全大局,答应与孙权联姻,那势必两国结好,两国关系也更加紧密,也就不会有趁关羽北上攻曹之时,孙权背后捅刀子这回事了。

总结来说一句话,关羽当年各项荣誉加身,五虎上将、提领荆襄九郡的军事长官,这一切都让关羽飘飘然而不知所以然,失去了辨别局势的能力,最终死在了麦城突围的路上,也更是死在了自己的骄傲和衍生出来的傲慢上。

好的,此题终结,喜欢的观众,麻烦点点关注,下面的点赞按钮也请点亮,爱你哟!


王遗风


关羽北上是战略错误,尽管他符合刘备的“北击曹操”的整体战略,但是他没有做到“东和孙权”才导致了后方空虚造成的大患。

为什么说关羽没有“东和孙权”

其一,关羽在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无数次的派人来索要荆州,并且索要荆州的人都进入到了西川境内,要到了刘备跟前,但是最后关羽还是没有给,这虽然符合刘备的心思的,但是这也无形当中让孙权更加记恨关羽。

其二,孙权在关羽镇守荆州之时,孙权想要与关羽和亲拉拢关羽,但是关羽放言“虎女安嫁犬子呼”,这一句话直接打了孙权的连,人家孙权好歹也是一国之主,多少人都盼着与他和亲呢,而关羽还这么说,所以这样是非常大孙权脸的,让孙权非常的没面子。

其三,关羽在北击曹操的过程中,既没有与孙权签下盟约,也没有告知孙权,并且几乎把兵力全都调出了成,这明显就是看不起孙权,无形当中就是在告诉孙权,我即便是拔兵都调走,你也不敢打我。试问,一个君主受到这样的侮辱会不来攻打关羽吗,尽管关羽在出兵前屡次的试探吕蒙,但这也是说明,他只是惧怕吕蒙,而根本没把孙权放在眼里。

第四,他没有告知周边的城镇,协助关羽注意荆州安全。

这也是关羽的性格使然

在关羽的为官生涯中,是以傲慢著称的,尽管关羽对手下的士兵非常的友好,但是关羽对周围的同僚是非常的不友好的,除了刘备、张飞、赵云和诸葛亮,几乎关羽谁也看不起,这也就造成了他在为难当中,没有人过来搭救的原因,因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如果没有人员过来求救,相邻的城市是根本不会知道他那里所发生的事的。


大胖子爸爸


关羽发动襄樊战争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关羽为了策应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第二、关羽在刘备的汉中之战胜利的鼓舞下,发动了襄樊战争;第三,襄阳是荆州的治所,相当于省会,而且当时南阳地区发生了反抗曹操的起义,说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是不稳固的。关羽孤军北上,水淹七军,捉于禁斩庞德,一度威震华夏,但其速败的原因,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同盟军搞关门主义,不讲政策。”





滨城夕照


《三国演义》中,关羽出兵北上进攻魏国,是诸葛亮在隆中就规划好的大战略,也就是战况到一定程度后,派一位将军北伐,大事可定,但是规划是规划,得看时候。当前关羽所占的荆州本身就不稳固,东吴多次讨要。因为刘备在西北战场上的胜利。一下子激起了关羽的兴奋点。关羽决定与刘备的西北战场遥相呼应向曹魏发动钳型攻击。

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在变化着的。魏国就是利用蜀吴在荆州上的矛盾,向吴求援,吴也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向蜀国进军。斩杀了关羽,讨回了荆州。平常说得好,关羽大意失荆州,却实是如此。

大战略也要看时间点,大战略也是可以去削,和改变的。后来,魏,蜀,吴,三国稳定了下来,蜀国是最弱的,这个时候原先的战略就要改变,现在国家紧要的就是养精蓄锐,而不是诸葛亮那样,以弱击强。主动向比自己强的魏国发起挑战。





玉蝶侵梅


关羽北进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其一:孤军深入。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隆中对】就明确指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东吴,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令一上将统帅荆州兵马进军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所言,天下可定。

这里关羽率领荆州兵马北伐的前提条件是【天下有变】,再加上刘备率领四川兵马出秦川两军相互配合天下可定。然而此时的刘备虽然在汉中刚刚战胜曹操但是自己也损失不小,急需休养生息,并且曹操虽然战败但是实力尚存且北方安定。这时刘备刚刚拿下益州,西和诸戎,南扶夷越还没有达成,这就是为什么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前要先率领大军平定南蛮诸部的道理。

第二:骄傲自大。

孙权派使者过江提亲,关羽却说虎女岂能配犬子,得罪孙权,被吕蒙白衣度江袭取后方,令关羽首尾不能相顾最后败走麦城,战败身死。

关羽轻敌冒进,并且骄傲自大,以一隅敌天下战略,战术皆错。


茶山小易


战略肯定有问题。诸葛亮制定的从两路出发,进攻曹魏的战略,本来就是纸上谈兵,不符合形势的,这一点,毛泽东曾指出,千里之遥,而兵分两路,只能被敌人各个击破。战略上,决策失误,已经决定了关羽覆亡的命运。为什么说战略错误呢?

首先,实力决定一切。土地革命战争时,共产党领到的红色政权,在南方开辟了很多根据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土地革命,取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可还是没有保住胜利果实,在蒋介石步步为营的合围下,只能进行长征。这就是实力悬殊的原因。关羽仅以荆州三郡的偏师,右有虎视眈眈的孙权,想去撼动政权已经稳定的曹魏,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后来,曹魏内部,反对司马氏篡位的毋丘俭,诸葛诞,以一州之兵力,起兵对抗司马政权,都很快失败,也说明,一切都是靠实力说话的。

其次,关羽缺乏战略观,且骄于士大夫,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人有没有智慧,要看能不能洞察形势,了解人性。按当时的情况,关羽应该外结孙吴,内连大臣,可惜关羽却背道而驰。当诸葛瑾去试探,提亲的时候,他没有给人家一点面子,竟然甩下一句“虎女焉能配犬子”。当他的左膀右臂,刘备的起家班底傅士仁,靡芳所押运的粮草不小心着火后,关羽以军法处分并没有错,应该及时安抚。没有团队的支持,单打独斗,是很难成功的。

我常常感叹,人性很奇怪,当你达到一定位置时,如果高高在上,双眼总会被蒙蔽的。关羽义薄云天,被历代尊封为武圣,地位甚至超过诸葛亮,与孔子并称为文武二圣,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众人。还是老子说的对“自矜着不长”。如果以关羽之勇,能够象晋初镇守襄阳的羊祜那样,礼贤下士,谦恭谨慎,那就不会有麦城之失了。实际上,古代文化不仅强调要忠于君,也强调了与人交往要重视义。这样,遇到困难时,朋友才能添砖加瓦。

在说说战术。关羽能够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威震华夏,甚至,老迈的曹操都要考虑迁都了。这是关羽未雨绸缪,重视水军的局部战术的胜利。然而,凭借侥幸,一时胜利并不难改变形势,反而蒙蔽了真相,更让关羽忽视了自己的短处。

结束语:如果关羽能和自己的手下推心置腹,能和孙吴政权结成统一战线,双管齐下,如果刘封,孟达能出兵相助,正在和西北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曹魏可真就有危险了,最起码会失掉襄阳的桥头堡。或者是修明政治,闭关自守,也是上策。做人也一样,要有立身行事之本,内可守,外可功,有了稳定的事业,稳定的收入,一定的积蓄,才能考虑创业的事。不然,眼高手低,志达才疏,终会吃苦头。(一家之言,欢迎赐教)


江湖夜雨92


严重战略失误。

诸葛亮隆中对就说过,联吴抗曹应该作为刘备军事集团的基本国策,当然,刘备和孙权之间也有矛盾,矛盾的焦点就是荆州。

刘备南下取川,留关羽镇守荆州,一防曹操,二防孙权。曹刘孙三家,军事实力应该是刘备集团最弱,刘备在西川实力尚未稳固,汉中又被曹操拿下,关羽的荆州应该采取战略守势,坚守才是王道。

面对南阳叛乱带来的机会,关羽在后方没有稳固的情况下,进击襄阳,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连曹操都要考虑是否迁都以避其锐。

过刚易折,过满易损。关羽拿不下樊城,而吕蒙却已下了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父子皆亡。

至今令人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