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魏文侯晚死十年,吴起还会逃楚么?

京东李达康


魏文侯,魏国百年难得一见的治国奇才。在位期间尊师重道,尊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三个贫穷,但学识渊博的人为老师。重用李悝,主持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位霸主。重用吴起领兵打仗,创建魏武卒,称霸于诸侯。如果魏文侯晚死十年,吴起是不会出逃到楚国的,但十年之后就不好说了。

吴起战国初期的优秀将领,先后到过鲁、魏、楚三国。在哪一个国家领军打仗,都是百战百胜,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而身怀绝技的吴起,却先后被鲁、魏两国弃之不用。

吴起之所以被鲁国抛弃,是因为鲁国君主的猜忌;而吴起在魏国期间,魏文侯时期混的风生水起,夺秦国河西之地,迫使韩、赵不敢对魏国动刀兵,担任河西太守。

吴起是个好功名之利,却有自知之明的人。魏文侯时期,能人过多,单是一个李悝就比吴起强。所以在魏文侯时期,魏文侯不把吴起封为相,吴起心服口服。

但到了魏武侯时期,魏武侯在朝堂上将田文设为相,而田文是一个在魏国的贡献,无论哪里都比吴起弱的人。

魏武侯封田文为相,令吴起十分不满,是吴起离开魏国的主要原因。因为吴起在老家卫国的时候,曾经跟自己的母亲说过,“此生若不为相,绝不回卫国”。说明吴起来魏国的目标就是为了相国一职。而现如今情况非常明显,如果待在魏国,这辈子都不可能当上相国了,所以吴起才出逃到楚国。

“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总结

魏文侯看重的是人的才华,而不是人的身世。魏文侯的三个老师段干木、子夏、田子方都是贫穷,但知识渊博之辈。魏文侯如果晚死十年,在没有任何人比得过吴起的情况下,绝对会立吴起为相,但十年之后就不好说了。


永乐解史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即使魏文侯晚死十年,吴起一样会逃楚,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为吴起弃魏逃楚的根本原因就是鬼谷学派和西河学派之争,鬼谷学派的全面败落最终导致吴起逃楚。为什么我会又这样的结论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国君,他在位期间魏国国力大增,率先称雄七国,一举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

吴起正是魏文侯在位期间来到魏国,被认命为大将,驻守河西地区,还与李悝等人一同主持魏国的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改革。可以说魏文侯之所以能傲视群雄成就霸业,吴起功不可没,正是在吴起的连番打击之下,秦国丧失了整个河西之地,战略空间急剧缩小,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动弹不得,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新军大破秦军五十万更是让秦国雪上加霜。

吴起弃魏逃楚的深层次原因

早在魏文侯时期,魏国称霸的同时,国内两股势力的争斗也随之悄然而起,这就是鬼谷学派和西河学派之争,其中鬼谷学派以平民出身之人为主,比如魏文侯前期深受重用的李悝、吴起、乐羊和西门豹等人就是出自鬼谷学派,而西河学派则由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夺取河西之地并设立西河郡后来此讲学而创立,他的弟子众多,其中公羊高、谷梁赤和段干木等人为其中翘楚,甚至魏文侯也拜子夏为师。

子夏虽是孔子弟子,但是他的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在主张恪守礼仪的同时,西河学派还融合了法家的权谋之术,它的核心思想是经世济用和忠于君王。魏文侯前期用人只重能力不重出身,所以平民出身的李悝、吴起、乐羊、翟璜等人纷纷受到重用,可以说鬼谷学派成就了魏文侯的霸业,但是等到霸业初成,西河学派的思想却极大地迎合了魏文侯的统治需求,如此一来,魏国国内两种思想的碰撞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和鬼谷学派吸引平民不同,西河学派注重出身,为魏国培养了一大批公卿贵族出身的人才,其中以公叔痤和公子卬为代表人物,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扶持下西河学派出身的人才逐渐在魏国占据了上风,反观鬼谷学派,随着李悝、乐羊、翟璜等人的去世,吴起一人独木难支,在和西河学派的争斗中处于下风并逐渐衰弱了下去。

对于魏文侯和魏武侯这样的上位者而言,争霸和打天下自然要靠鬼谷学派,但是稳固统治却是西河学派更符合自身的利益,何况鬼谷学派大部分都是来自魏国之外的人才,而西河学派培养的却是出身于魏国的人才,自然更能得到重用。自此魏国朝堂平民出身的人很难再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吴起弃魏奔楚也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开始,其后商鞅、公孙衍、张仪等纷纷步其后尘。

总结。吴起被逼远走楚国的真正原因在于鬼谷学派在魏国的式微和没落,即使魏文侯晚死十年,只要这样的政治局面不改变,不再得势的吴起离开魏国其实是早晚的事。

以上是@公子灵均个人观点,希望大家喜欢,欢迎你在下方留言共同探讨,更期待你的点赞、关注,谢谢!


公子灵均


吴起逃楚是由于魏武侯的不信任,君疑臣则臣必有祸。

魏文侯时期,选贤任能,对内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大力推行变法改革。由于魏文侯带头遵守,变法得到了很好实施。

对外任用乐羊,吴起为将不断对外扩张。乐羊攻取中山国,而吴起不断蚕食秦囯土地,使秦囯多年不能对外发展。

魏国国力的强盛是魏文侯大胆用人大胆改革的结果。

魏文侯若不死,吴起肯定不会逃楚。

第一,乐羊攻打中山国食其子,魏文侯曾经怀疑,但乐羊并未逃走。

第二,前几任宰相相继离世,但改变的甜头魏国既然已经尝到,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文侯年事己高,要留有用之才给后世之君。可惜武侯没有父亲的英明。

第三点,吴起的才华文侯是了解的,即使不用吴起,以文侯之英明会像魏惠王放走商鞅一样放过吴起吗?

封建社会虽然逃不脱大的趋势,但国家命运是取决于国君的。


普通男人29251927


首先说个观点 吴起 商鞅 张仪 范雎的投奔他国并非历代魏王不重视人才所致

且其中只有吴起对魏国有伤筋动骨的伤害,公孙鞅趁火打劫而已且颇为克制,张仪在秦国挟魏自重,范雎更是有魏国间谍之嫌

魏国地处中原,本身大量产士。而官位就这么多,必然造成大量士人外流,权力的金字塔从来只可能被一两个人占据。

那么这就涉及魏君的眼光问题,但更多是他能否平衡好废相后对其身后利益集团的弥补。从魏武侯时期魏国开始变得杂乱的战略来看,魏武侯可能的确没有足够的手腕控制群臣(有些军事行动是迫于群臣压力,并不一定是君主昏庸),他或许不是不知吴起大才,但是没办法给予吴起足够的王权支撑。

但是文侯时期,从已知历史事件来看,魏文侯的手腕可以说和秦始皇不相上下,如果他还在位那么调整一下人事结构给吴起腾一个位置,的确是有这个可能的。

当然我们考虑到魏文侯逝世时可能已经七十余岁,多活十年确实难为他老人家啊...

魏国第一次危机

吴起到了楚国帮助楚悼王变法强军,虽然我们要认识到,“变法”这一过程需要至少五十年的过渡,秦国其实从秦厉共公就开始实行官僚化改革(为此得罪旧既得利益者得了这么个谥号)到秦简公基本实现官僚化,秦献公和秦孝公进一步变法,商鞅变法等于是和旧贵族摊牌逼迫他们承认既成事实。

但吴起不同,他要完成的是变法的中前期阶段。因为主要针对旧贵族的政策往往是变法中前期的特点,以楚肃王轻轻松松收拾七十余家的结果来看,吴起变法不能说失败而是卓有成效,其后楚国的变法应当是由楚肃王和楚宣王最终完成。(很多朋友认为楚国变法不彻底,更多其实还是史记关于此失载。且受大秦帝国影响认为楚国停留分封制秦国一定郡县制,其实秦国封君叛乱次数局六国之首)

个人之所以认为楚国的变法没有人亡政息来自己宣威盛世乃至怀王前期楚国展现的强大力量。

说回到楚魏战争

吴起的攻魏行动彻底切断了魏国哑铃版图的中间段,使魏武侯陷入了彻底被动,若非上天垂青魏国,魏国百年霸权至此休矣。

此战后如楚悼王不死 楚国可能占据的魏国土地

楚国占据中原后也会更多的参与中原事物,而以楚宣王韬光养晦的耐心,楚威王徐州之战战胜后及时收手的智慧,再加上远强于魏国的地缘优势,楚国的霸权应当比魏国更为持久。其后因为楚国在中原有领地信息接受更快,楚国在纵横活动中的反应就不会总是慢一拍,楚怀王的失误或许会少一些。不过其过度自信的作风正如秦昭王晚年的疯狂 其后是否会引来“合横攻楚”就不得而知了。

其他可能带来的连锁效应过几天慢慢写。有精力的话以韩赵秦齐的角度分别写写


魔鬼中的憨憨


吴起是战国时期一代名将、改革家,可惜死于乱箭之下。

吴起是卫国人,他来楚国之前,都是被人排挤已经换了两个东家了。第一次是在鲁国,第二次在魏国,作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吴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吴起到魏国受到相国李悝赏识而被魏文侯的重用。魏文侯、李悝都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李悝对内实行变法,吴起对外抗击秦国,取得了河西之地。魏文侯去世后武侯即位,李悝去世了相国由田文担任。吴起本来被看好的,希望落空后很是不满,竟然找田文理论,后来被驸马公叔痤挤兑而含泪逃离。

吴起在道德上是有污点的,在鲁国不奔母丧、杀妻求将,其实就是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司马迁评论说他“节廉而自喜名也”,司马光说他“刚劲自喜”,不通人情自视清高不知道变通都是吴起致命的缺点,两次出逃都是性格使然。在魏国,魏文侯、李悝、吴起形成了一个铁三角,吴起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魏文侯李悝可以容忍、制约的他的不足,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干。后来吴起在楚国变法,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只不过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而遭到杀身之祸,这是他性格悲剧也是历史悲剧。

魏文侯晚死十年,也许吴起晚十年逃离,但是不是楚国就不一定了。历史不容假设,由乱到治由分裂到统一是社会趋势,吴起早点或晚点在楚国变法,甚至没有在楚国变法,其实都不能阻止这个大趋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