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一、楚漢之爭,霸王別姬

歷史的車輪在楚人熊熊烈烈的火炬中碾過,大一統的秦帝國在走過三十二個春秋的曇花一現後,走向了滅亡。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點燃了亡秦之星星之火。在古老的關中平原上,爭鬥在兩位同樣雄才偉略的男人間展開,霸王項羽與劉邦,勝為王,敗則為寇,帝王或者梟雄也許只在一瞬間。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公元前 202 年初,劉邦率領軍隊,在垓下與項羽展開決戰。項羽無論是軍隊還是糧草都不佔上風,結果被漢軍重重包圍。當天夜裡,項羽軍營中的士兵聽到了從四面八方傳來的楚歌, 思鄉之情加之被圍困的恐懼,紛紛淚如雨下, 軍心大散。 而此時的項羽, 伴隨著虞姬的舞劍, 吟唱出了流傳後世的《垓下歌》: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充滿怨憤的項羽迎來了他人生的終點,在率領將士奮力衝殺後, 還是被如潮水般湧上來的漢軍包圍, 最終他放棄了渡過烏江東山再起的機會, 選擇了自刎而死。 至此, 楚漢相爭以劉邦勝出告終, 而劉邦的勝出, 則徹底宣告了秦暴政的結束, 一個嶄新而充滿生機的朝代即將到來。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二、漢朝建立,建都長安城

劉邦在消滅項羽的軍隊後,計劃定都“天下之中”的洛陽。

洛陽號稱天下之中,在大秦之前的周代,特別是東周時期,洛陽是當時的都城,興盛一時。所以從沛縣出來的劉邦,並不想定都秦朝的關中,而是想在周朝的洛陽一統天下。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東周洛陽形勢圖

但是洛陽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什麼險要可守。

齊人婁敬和名將張良據理力爭,勸告劉邦遷都“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的關中盆地,最終說服高祖奠都長安。

漢氏初都,在渭之涘,秦裡其朔,實為咸陽。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巨靈贔屓,高掌蹠,以流河曲,厥跡猶存。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岐梁汧雍,陳寶鳴雞在焉。——東漢 張衡《西京賦》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楚漢戰爭路線圖

從一個小亭長成長起來的劉邦,即使在受封“漢王”之後,在楚國名將後裔西楚霸王項羽的面前無疑也是“小人物”。當他踏上關中這片肥沃而古老的土地之初,也許不曾想到巍巍漢朝從這片土地上統領了天下。彼時,他初入咸陽,被壯麗雄偉富麗堂皇的秦宮室所惑 “欲止宮休舍”,後經樊噲、張良勸諫,退軍霸上,可是這片土地的富饒已在他心裡紮下了根,這也許正是此後在此定都的內心訴求。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如果說項羽的愚蠢並一味的感情用事,使得劉邦能夠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逃脫,為楚漢之爭項羽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那麼他先殺秦降王子嬰,再將秦宮室付之一炬的做法則為失敗奠定了基調。在劉邦“約法三章”贏取關中民心的時候,項羽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正是鼠目寸光、感情用事的做法斷送了楚的前程。而劉邦的高瞻遠矚、理智而富有政治頭腦的作為,成就了一代帝王。

公元前202年,劉邦經歷一系列戰爭最終消滅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經過激烈的爭論之後,西漢定都關中,這樣,歷史在經歷紛亂之後,陝西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終將揭開新的一頁。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長安城遺址

國家的雛形開始形成,作為國家權力中心的都城的確立和建設成為帝國當前極重要的任務。劉邦定都關中之初,仍居櫟陽,“治櫟陽宮”。但是中國古代對都城的選址十分講究,處在渭水之北的櫟陽並不是最理想的都城所在地。《三輔黃圖》卷一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長安城,自櫟陽徙居此城,本秦離宮也”,此城即秦興樂宮。《集解》引《關中記》說:“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西漢的長安城實在秦朝的興樂宮基礎上籌建起來的宮殿,學術界對此是無異議的。雖說歷史評判秦王嚴苛無道,但秦咸陽城的建設為漢長安城提供了基礎以及借鑑。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長安城平面圖

三、大漢之都——長安城的崛起

建都長安城是一個動態和靜態的結合,所謂動態,在於這一建都過程貫穿整個西漢王朝,所謂靜態,在一定時期內,有一個定型期。一個完整的都城系統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城的選址、形狀是怎樣的?都城初期建設的城建思想是怎樣的?是怎樣佈局的?又是何人來組織營建的呢?建都長安城是一個事件,又是幾代人為之努力的方向。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關中地區雖為平地,但其實是有大大小小的原組成的。這些地勢較高,內部平坦的原就成了營建都城的天然的優良地區。前文所提到的秦興樂宮為漢長樂宮的基址,它位於渭河以南的龍首原上,秦末楚霸王的一把火雖然將秦的大部分宮室付之一炬,但興樂宮去卻倖免於難,於是它就成為了西漢選擇新都宮殿的根基。當然想要繼續沿用舊宮需好好進行修葺,並興樂宮為長樂宮。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更名咸陽為長安,這樣,就正式確定了國都的城名。公元前200年,“長安長樂宮成,丞相以下徙治長安”,長樂宮建成,劉邦在此舉行朝會,長安的首都功能已經開始發揮。漢長安城選擇了渭河以南地區作為都城的選址,無疑是受到了秦時建都思想的影響。“孝、昭治咸陽,因以漢都”,就是說的這個意思。長安本來是秦朝都城咸陽城的一個鄉的名稱,但自從西漢在這裡建都之後,長安作為都城的稱謂一直延續到了唐代,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從這裡看出,漢長安城受到秦都咸陽城的影響較大,這也是史學界所說的漢承秦制。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長安城周邊自然環境圖

我國古代對都城的選址是十分講究的,早在先秦時,對都城的選址要求就比較高,《管子·乘馬》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組,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管子·度地》也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繞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這兩段話得意思都是說國都的選址和佈局對於地形和水的多少有很高的要求。現在的西安地區是整個關中平原中地形最為平坦的地區,這樣就為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提供了必要的地形條件。在西安周邊的平原中,只有滻河和泬河之間的平原嘴寬闊。這塊地區以龍首原為界限,形成兩個不同的地理單元,龍首原南部的地區越向東南,地形越高,而以北的地區則是十分平坦漢長安城的興建者將龍首原以北地區選為建城的地址,地形既開闊平坦,城市的給排水條件又十分優越。是對古代建城選址思想的完美詮釋。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考古勘測的西漢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漢都長安城規模宏大,建築也較多,號稱“六宮一庫十二城門,八街九陌東西九市十六橋一百六十餘閭里”。在這裡,“六宮”指的是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三大宮殿建築群和北宮、桂宮、明光宮等宮殿,“一庫”是指位於長樂宮餘未央宮之間用於儲存兵甲的武庫。長樂宮已在前文有所述,是漢高祖會見群臣的地方。高祖逝後,皇帝移居未央宮,長樂宮成為太后所居的宮室,後又稱東宮。漢高帝七年(前200年)二月,未央宮初具規模,“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未央宮位於漢長安城西南部,周圍有宮牆,宮城四面各闢有一座宮門,此外還有14座“掖門”,其中未央宮的前殿位於龍首山丘之上,至今殿基仍高於附近地面3— 15米。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西漢未央宮示意圖

殿基南北400、東西200米。殿基之上自南向北排列著3座大型宮殿建築基址。未央宮前殿遺址, 是目前我國曆史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時代較早的高臺宮殿建築遺址群,同時未央宮是西漢王朝的統治中樞,也是後代西晉、前秦等眾多朝代的王朝重心所在地。在漢初,當時的長安城規模還很小,除了長樂宮和未央宮之外,基本上是一片曠野,當時甚至連外城牆也沒有。這只是漢長安城興建的第一個階段,帝國大廈還需繼續努力。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長安城霸城門遺址

城牆作為古代城市防衛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其地位在都城建設中特別重要。漢長安城的城牆始建於漢惠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94年春正月,公元前192年春,“髮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這種修建人員的數量在當時條件下是非常宏大的,工程進行了整整一個月,足以看出城牆修建的規模之大。此後就城牆工程又組織過幾次大型的營建工作,“其進程大概是從城的西北方起,先筑西牆,再築南牆,又築東牆,最後筑北牆”。長安城周長25700米,城內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周築城牆, 牆基寬16米, 城牆原來高度在10米以上。城牆為版築夯土牆。牆體堅硬如石。在漢長安城的不少地方, 西漢時代的高大城牆仍然屹立於地面之上。西漢都城長安每面都有三座城門,共12座城門,圖中展示的是霸城門現代遺存的遺址。每座城門都有3個門道,城門進深16米,據勘測,中間門道寬7.7米,兩側門道寬8.1米,中中間道路為專備皇帝使用的馳道,其他人走兩邊。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長安城內的道路規整, 有8座城門各有一條大街通入城內。8條大街街道筆直, 或南北向, 或東西向。它們在城內交叉、匯合,形成了8個“丁” 字形路口和兩個“十” 字形路口。8條大街長度不等, 最長者達5500米, 最短者也有800米。這些大街一般寬約45米(安門大街寬約55米) , 其間有兩條排水溝將大街分為平行的3股道。中股道寬約20米, 兩側的兩股道各寬約12米。中股道即“馳道” , 是專供皇帝行走的, 其他官吏和平民只能走兩邊的道路。在長安城內側,沿城垣有一週環城道路,寬約35米, 這是守城衛兵專用道路。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長安城遺址平面示意圖,可見城西北角的東、西兩市

漢長安城的東市和西市(如上圖紅色圈所示)是首都的主要市場, 它們位於城內西北部。現已勘探清楚, 東市和西市的四周築牆, 市內各有兩條東西與南北道路貫通全市, 4條道路相交成“井” 字形, 這與漢代畫像石上的“市” 的圖像相近。東市主要為商業區, 西市之中分佈有大量官辦手工業作坊。

2000多年前,中國的建築師已掌握了這種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技能,漢長安城的興建就是這種技能指導下的傑出作品,漢代的長安城市當時世界上位居一流的大都市。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商業是考察一個社會流動性與活躍性的重要指標,漢代長安城的商業活動頻繁。

記載西漢都城長安的專著《三輔黃圖》有記:“長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六市在道東,凡四里為一市。”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三輔黃圖》書影

華林甫老師曾言: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確實如此,在今天的西安市,我們根據歷史文獻依然能叫出這些古老的名字:東市、西市、柳市、直市、孝裡市、交門市、交道亭市這七市。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畫像磚

據史料記載,各市皆有圍牆,設市門,市場由市令管理,其辦公的地方稱市亭、市樓,是一種便於觀察、管理市場活動的高層建築。

長安九個市場開業,貨物分類擺出,熙來攘往,商旅比肩繼踵。縱是一些小商小販,也有經商致富,家累千金的。

由此可管窺漢長安城商業之繁榮。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可以說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繁榮,與長安城市場的繁榮有著密切的關係。

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和物品是以長安城的繁榮為基礎向西方不斷擴展的,與此同時絲綢之路的開通也促進了都城長安的繁榮,使統一強盛的西漢帝國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隨著絲綢之路的日益暢通,漢王朝繁盛的經濟、開放的政策吸引著周邊少數民族及西方各國的使節、商隊絡繹不絕地往來於這條商路,長安城東、西兩市商賈雲集,成為工商業貿易活動中心。

四、京畿之地——關中平原的水利建設與農業基礎

漢初,劉邦聽婁敬深度剖析都關中之利,遂建都於長安,當時的劉邦應該不僅考慮到關中地區攻防之利及所蘊藏的帝王之氣,恐怕關中這片沃野所能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之利,亦是當時考慮建都的理想之地。正如司馬相如在《上林賦》氣勢如虹般的描述,關中地區乃“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沃野千里而八水環繞,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對於從事農業生產的民眾來說是再好不過了。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中國古代社會乃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農業生產的發展對統治者和人民來說當然都是意義重大了。縱觀中國古代各朝各代統治者無不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以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經濟。漢高祖劉邦將建都於關中,這裡也逐漸成為西漢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經歷頻繁戰亂之後的關中地區,農業生產凋敝、人民流離失所,這樣一個“百廢待興”的時期,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穩定民心自然成為統治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於是,漢初統治者採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做法,希望能夠減少人民的負擔,解決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進而穩定社會秩序,盼望能夠再現關中地區的昔日繁榮。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及至西漢,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階段。漢初採取的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而關中地區不僅有著利於發展農業的天然優勢,當時統治者還在水利工程興修方面的有所建樹,在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亦極為重視。

農業生產要素涉及到以土地和水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諸多內容。而水資源在空間上的分佈並不如我們理想的那麼均衡,那麼,興修農田水利則可以在一定程度調節水資源和土地分佈不均這一矛盾。另外,西漢都於關中,不僅需要大力發展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還需要將關東及其他地方的糧食運進關中,以滿足各方面對糧食的需求。這樣一來,西漢對漕運和水利灌溉的發展更加重視了,並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陸續興修了一批農田水利工程。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關中六渠”即興修於武帝統治期間,現在一般認為,這“關中六渠”即指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靈軹渠以及成國渠。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漢代關中平原的水利工程

最早修築的當是漕渠,為漕運關東糧食,元光六年(前129年),漢武帝採納當時大司農的建議,歷時三年,徵調數萬人,在渭河南岸沿線興修了自長安到黃河長三百里的人工運河。漕渠與渭河平行,歷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在潼關附近匯於黃河。而漕渠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在漕運上,在灌溉方面亦有所體現。《史記·河渠書》載:“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運往關中的漕糧也由漢初的每年僅百萬石增至每年的四百萬石,不得不說漕渠的興築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渭河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關中平原俯瞰


龍首渠大約穿鑿於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年),當時有名叫“莊熊羆”的人向武帝上書,請求修築渠道一條,為的是能夠引來洛水灌溉重泉(今陝西大荔西)以東的萬餘頃“故鹵地”(即鹽鹼地)。據《史記·河渠書》載:“於是發卒萬餘人,自澂引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而龍首渠得名來由就是因為在開鑿渠道時發現“龍骨”,遂命名為“龍首渠”。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龍首渠

更值得一提的是,龍首渠穿商顏山時,因為“岸屢崩”,於是採取挖豎井的方式,即井渠之法。

井渠法系因地制宜而發明,這一技術類似於現代的隧道豎井施工技術。現在一般認為此方法也發展為新疆著名的地下灌溉系統“坎兒井”。龍首渠的穿鑿極為艱難,經十年才完成工程,因其灌溉地多為“故鹵地”,所發揮效益有限,史書言“未得其饒”。但是井渠法技術的發明對我國水利史發展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坎兒井示意圖

六輔渠開鑿於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據《漢書·溝洫志》載:“自鄭國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歲,而兒寬為左內史,奏請穿鑿六輔渠,以益溉鄭國旁高卬之田”。左內史是專門負責治理都城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民政,兒寬當政期間,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甚為體察民情,關注民生。此六輔渠是穿鑿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灌溉鄭國渠旁得不到灌溉的田地,它的灌溉性質不同於鄭國渠的“溉澤鹵之地”的淤灌性質,而屬於澆灌農田的性質,這樣的灌溉性質提高了糧食的畝產量。

另外,據《漢書·兒寬傳》載,兒寬是一名非常有才能的人,頗得漢武帝的賞識。兒寬在修築六輔渠時,還“定水令以廣溉田”,也就是定下了對水進行管理的制度,這也成為了我國最早見於文獻的農田水利法令。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至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又興修一引涇水灌溉工程,又因為是由趙中大夫白公奏請修建而名為“白渠”。《漢書·溝洫志》載:“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今陝西涇陽西北),尾入櫟陽(今陝西閻良境),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曰白渠”,流經今涇陽、高陵、三原、臨潼等縣。白渠興修灌溉著關中地區廣大的農田和荒地,帶來農業的增產豐收,促進關中經濟的發展。《漢書·溝洫志》中對鄭國渠、白渠的效益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決渠為雨。徑水一石,共泥數鬥。且概且糞,長我樂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繞也。”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此外,還有靈軹渠、成國渠二渠,史書中對此二渠的記載內容不多,但從史料記載可知其修築時間當是在武帝時期。《漢書·地理志》記載:“成國渠首受渭,東北至上林入蒙蘢渠。”成國渠乃引渭水,起自郿縣引水東北流至上林苑蒙蘢渠。同時《漢書·地理志》載:“靈軹渠,武帝穿也”。

大漢王朝的抉擇——定都關中與八百里秦川的輝煌崛起

正是關中平原的這些水利措施,使得八百里秦川的農業進一步發展,這也成為大漢王朝的基礎,京畿之地的興盛與鞏固,對於漢王朝的東擴西進,產生重要的支持作用。大漢選擇了關中,而關中也成就了漢朝。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

《前漢紀》

《關中記》

《三輔黃圖》

《漢書·高祖本紀》

《管子·度地》

《管子·乘馬》

《史記·高祖本紀》

《漢書·惠帝紀》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

《陝西通史·秦漢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