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宅家期間,我聽了個演講《孤獨的多稜鏡》。演講者是臺灣中文系教授歐麗娟,有非常深厚的文學功底。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她從王維的一首短詩《雜詩》切入,拋出孤獨這個話題。隨後旁徵博引了古今中外很多文學名人的經典詩詞和文章,從不同維度闡述了孤獨的不同姿態和境界,以及面對孤獨的方式,從而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演講者把孤獨從''不敢問''講到''不敢說''時,我感觸特別深。有時候很想傾訴自己的感受,但最後還是選擇把孤獨的一面隱藏起來,把到嘴邊的辛酸又一股腦地吞回到肚子裡。

聽完這個講座,不禁感嘆古典文學的魅力,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哪怕一個標點符號,都能傳遞出無窮的意境,微言大義卻不失細膩豐富,寥寥幾句卻能撥動人心。

欲說還休

在文字的字面之下,隱含了非常深刻的心理意涵。這些都離不開文學家對生活的敏銳觸覺和深刻思考,才能把我們人類的心理、把人性的特徵體會得如此之精準而透徹。<strong>而優秀的詩人會比我們任何人都更瞭解人性裡最纖細、最幽微、最難以捕捉到的那一瞬間。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我下面要來跟大家分享的,是宋朝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

"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大家可能會認為辛棄疾欲說還休,是因為語言蒼白無力,尚且不足以表達心情之萬一,所以不說也罷。

但如果我們對於人性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們就會發現事實可能不是這樣。

辛棄疾的''欲說還休''有一個前提:''而今識盡愁滋味''。事實上,這裡面最關鍵的字,就是''盡''。

他不只是懂愁滋味而已,是識盡愁滋味,歷經滄桑、備受打擊、備受煎熬。

這樣的一個識盡愁滋味的人,他為什麼會欲說還休?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法國作家加繆在他的代表作《鼠疫》裡面寫到過一段話。在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這簡直就是辛棄疾的絕佳註腳。

他說:我們之中有人想把他自己的擔子卸下來,或者稍微談談他自己的感觸。但他得到的回答,不論是什麼,通常都會使他受傷。

回到辛棄疾的詞中,意思就是:儘管這個受盡苦楚的人,他表達的是長久的苦難所慢慢錘鍊出的,那麼真實的一個血淚。

但對聽眾來說,毫無分量。

因為這些人會認為他的話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感慨,是市場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的廉價感情。

當對方把椎心泣血視為一般的感情,當做一種大量製造出來、在市場中心販賣的傷心故事的時候,這個受盡苦楚的人,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因為他的期待會落空。他得到的不是瞭解與撫慰,而是一種輕視或漫不經心,甚至是質疑。

但從某個意義來講,在人的有限性之下,人們真的沒有辦法做出相應的回應。

儘管痛苦需要分擔,但是對方並沒有你的傷口,他不痛,就是不痛。

這就是人性的本質,他不是自私,它只是有限。

<strong>在某個意義上,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單子,單子沒有窗戶,我們本質上是沒有辦法跟別人真正交流的。

這就是很殘酷的一個事實。

孤獨的眼淚

孤獨是人生永恆的課題,每一個人都要遇到,這是我們必做的功課,雖然它非常艱難。

而我們會以為眼淚都來自於一顆受傷的、脆弱的、迫切需要憐憫的心,所以我們以為眼淚都是值得同情的。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眼淚都有同樣的意義。不是看到一個流淚的人就是值得同情的,就是無辜的、正確的。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李商隱的''眼淚''。李商隱的''眼淚''大家非常熟悉,比如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他終其一生與眼淚相伴,連打在牡丹花瓣上的雨水,都被李商隱視為牡丹所哭泣出來的淚珠。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李商隱《回中牡丹雨所敗二首》之二

李商隱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軟弱的、蒼白的、無能為力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眼淚就是李商隱的生命線。

李商隱太熱愛眼淚。當他孤獨的時候,只有眼淚可以源源不斷從胸臆流瀉,又反過來進行安慰。這就是李商隱纏綿悱惻、哀感頑豔的一生。

但李商隱的眼淚的核心,其實是一種蝕骨的、內耗的自憐乃至於自虐。

<strong>因為眼淚會帶有一種腐蝕性,以至於當我們沉浸在眼淚裡,就不容易產生再往前走的力量。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但是我們再看另外一個詩人,他同樣流淚,但是他的淚就和李商隱的不一樣。這一位就是陳子昂。他的這首詩也是大家很熟悉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我們發現,陳子昂的''眼淚''給我們的啟發、感受,剛好和李商隱截然不同。

陳子昂的眼淚給我們力量。那麼它的力量源泉在哪裡?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講的是''宙'',是時間的無窮無盡,望不到初始點,也看不到未來的盡頭;''念天地之悠悠'',則是一個空間性的詞語,也就是''宇'',指上下四方。

所以我們會被這首詩鼓舞,是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無限寬闊的宇宙,當視眼投射到宇宙,我們就不會只聚焦在個人的得失、個人的悲喜。

陳子昂在如此孤獨的狀況下,獨自登上幽州臺,留下了英雄之淚。那個淚水不是李商隱式的內耗和哀轉纏綿,它更像是魯迅的''吶喊''。

為什麼要吶喊

魯迅為什麼要吶喊,他在自序裡寫道: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後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後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的,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啊!''

魯迅說:你現在去吶喊,不一定能夠創造出覺醒的幸福的人,但還是應該做一點也許沒有實質意義、沒有實質作用的吶喊。

因為他非常瞭解寂寞的悲哀,於是有時候仍然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於前驅。

如果眼淚可以鼓舞別人往前走,那當然要''獨愴然而涕下''。所以魯迅吶喊了,而陳子昂也不惜從高高的臺上飛濺他孤獨的眼淚。

意大利的一位文學家有一首詩寫道:

兩個囚犯同時望向窗外,

一個看到的是星辰,

而一個看到的是泥濘。

孤獨是貫穿一生的課題,是每個人的常態。我們要學會面對孤獨,當然你可以決定:你要仰望永恆的星辰,還是低頭沉浮,看到滿地汙穢的泥濘。

面對孤獨的不同姿態,你做陳子昂,還是李商隱?


所以我覺得登上幽州臺的陳子昂頂天立地,即便孤獨,他所塑造的是一個勇者的形象;

即使孤獨,即使流淚,他還是大踏步往前走,以力量來鼓舞后繼不知何者,所以他形同北極星。

他望向宇宙的眼睛,在淚光中所閃爍的,是奮鬥與堅持,所以他的眼淚會鼓舞我們。

因此,孤獨有許多不同的姿態,而面對孤獨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那些方式來自於不同的靈魂、不同的性格特質。

<strong>但是,你真的可以決定:你要做陳子昂,還是做李商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