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老子为什么反对孔子的仁义?

生命解码之易學堂


因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仁,义,是名,名可名,非恒名也。名可以被大道所窃取的。以仁义之名,行伪诈之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使社会交相争斗。而不可解。

因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是想让人和社会回到纯朴本真的状态,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凡人评论热点


孔子找老子请教学问,老子问孔子最近在读什么书?

孔子曰:“易也。圣人亦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  

孔子曰:“要在仁义。”  

老子曰:“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有蚊子这晚嗡嗡叫个不停,哪里还睡得着觉啊。这仁义呢就像是这蚊子,不过是给人们增加一些烦恼和混乱罢了,能够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你看那天鹅不用每天洗澡羽毛天生就洁白,你看那乌鸦不用每天染黑天生就漆黑。上天从来就是很高,大地从来就是很厚,日月自古到今都绽放光芒,星辰永远都是有序的运行,花草树木生来就各自不同。你如果想要领悟大道,那就应该从自然当中领悟存在的规律,又何必宣讲什么仁义呢?那不就和敲着鼓去寻找丢掉的羊一样愚蠢可笑吗?你现在这么做,实在扰乱人的本性啊。”

这就是老子对孔子所提出的“仁义”看法的理解,认为孔子所说的“仁义”改变不了失本质,只是白白让世人烦恼,只不过是增加一些当权者压迫百姓的借口罢了。

在老子的哲学中,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遵循着大道而行的,这个道,是最高理想,是最高价值和终极追求,这个道就是自然而然,就是人类社会原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需要你去干涉,不需要你去为人类制定准则。而儒家所说的“仁义”正是定了一个准则,所以老子会反对。

孔子提倡的仁义,并非是治疗社会大众的心,而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这是具有极强功利性的阴谋。在老子的观念中,人类的心应该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反倒把人类的心灵污染了,你现在还儒家提倡什么仁义礼智,你并不是为了匡正人心,反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说盗亦有道,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观点,因为老子讲求顺其自然,而所谓“仁义”就是订立标准,逼迫人进行改变;其次老子认为政府不应该干扰人民,而孔子的“仁义”就是统治阶级的武器,所以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


帝国烽火


老子没有在伦理(人与人关系的规则,下同)范畴中反对孔子的“仁义”,而是在真理客观性这个唯物论的认识论范围内反对孔子的“仁义”。老子在批评孔子的仁义观时说:“……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其意思是:先生你想让天下的人不失去养育生存的条件吗?则天地运行的固有规律是永恒的,日月明照的固有规律是最公正的,星辰变化的固有规律是有序列的,禽兽活动的固有规则是成群的,树木生存的固有规律也是可循的。先生也可以仿效天地大自然之大德而行,遵循这些大自然规律去做就够了,何必竭力高举‘仁义’这个旗帜行事。如果用“仁义”,如同击鼓去追捕犯人一样,会搞乱了。噫!先生扰乱人类社会之特性啊!

这是老子反对孔子仁义观的哲学论据,用现代的话说,老子阐明的是:⑴自然界普遍存在辩证发展规律,它们是客观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可以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⑵真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而孔子所说的“仁义”,在老子唯物论的认识论上不能体现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也就是不能体现真理的客观性,所以老子理直气壮地反对孔子的仁义观。在这里,“仁义”有一个边界问题,就是老子反对孔子的“仁义”观,只是在唯物论的认识论范围内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并没有反对伦理范畴的“仁义”。而孔子所说的“仁义”,超越了老子这个边界,夸大了“仁义”的作用。孔子被老子批评后,回到家里三天不说话,之后心服口服,称老子为“龙”,将自己比作醋瓮中的小飞虫(《庄子·田子方》)。这说明孔子对“仁义”的认识有转变,《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很少讲仁,是符合这个逻辑范围的。但是,后世诸儒出于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服务的需要,大肆宣扬和夸大孔子“仁义”的作用,这不能归咎于孔子。我们的态度应该是:①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七十岁后才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他一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②不能因此而贬低孔子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⑶在真理客观性方面,必须遵循老子的学说;在伦理道德范畴内可以说“仁义”、仁爱。要分清界限,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责任。

 

 

注:①第一个若,你。②牧,养育。③明,贞明,公正。“明照于四方。”(《周易·象·离》)。④列,序列。⑤群,“兽三为群”(《国语·周语·上》)。⑥放德,仿效天德。⑦偈偈(jié),用力的样子。⑧揭,高举。⑨亡子,逃亡之犯人。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老子在为什么反对孔子的仁义?其实是有其时代特质的。

春秋末年时,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各方诸侯都为了在这种斗争中占据主动权,广纳天下贤士,“养士”也是当时特殊的一种社会风尚。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闻名天下,这四大公子养士每个人都养士超过数千人,他们帮助自己的君主与其他各诸侯相争,出谋划策,奇计无穷,可谓是贤人辈出,弄得天下是纷纷扰扰,乌烟瘴气。

而且,如果一旦某个人的计谋为君王立了大功,他就可以实现朝为布衣,夕做卿相的人生理想,这种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在乱世,天下人都为了这种荣华富贵汲汲营营,他们打着怀揣天下苍生的皇子,歪门邪道阴谋诡计横行,希望一朝得志能给自己带来终身的高官厚禄。

<strong>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才反对这些所谓的“仁义之士”不屑一顾,觉得他们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天下人学习,反而成为搅乱天下的罪魁祸首,所以才提出了反对儒家“仁义”得看法,其实这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


所以,老子实际上是反对的是,那些欺世盗名的“假仁义”,正是因为无数人的追求和标榜,才导致了天下人的追逐和混乱,导致了人心思变,偏离了大道。

<strong>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是清泉,欢迎您的点赞、评论和关注,期待与您交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strong>


李清泉


《论语》如是我解073:【救世须仁者之大勇:对境安心】

📚《易》曰「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先师对仁者的认知,不是简单的“仁爱”、“仁者爱人”,读到后面还有关于仁与弟子的几次对话,大家就了解了。

📚仁呢,可以说是人降生于世的人格的完整与大成。

📚什么是人格的完整?就是人从乳娃成长为任何境况下能自主且能担当的心智。

📚这个境界并不容易达到,比如,能久处困境不气馁、能长处顺境不懈堕。

📚所以,仁者是能够遭遇任何境况而务实应对,不幻想也不放弃。

📚这是仁者的真安住,安住自己。

📚这也是今天普遍难以安住自己的“焦虑现代人”所亟须的功课。

📚我们的内心很容易被外界左右,很容易不稳定,人格被称为“巨婴”。

📚正是缺少这种安住的成长教导。

📚时间久了,内伤外溃,轻则积怨,重则戾气横生,人人互伤。

📚这也是现代教育要变革的方向,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格的成长与升华,才能解决全球性的人类生灵的脆弱导致的暴戾。

📚急需普及大勇安住的「利仁」之教。

📚仁,不是那么简单的。

—— 垚顺 2019.9.28 于重庆







悘言


这个问题是个挺纠缠的问题。

第一,提问者为“仁义”加了“孔子的”定语是不确切的。孔子推崇仁义不假,但那不是孔子的。

第二,写《道德经》的老子本不反对仁义,通篇《道德经》很仁义。

第三,王弼通行本,河上公本确实出现了三处反仁义的问题(十八、十九、三十八章)。但可以明确地说,《道德经》通行本出现的反仁义是被窜改的结果。

下面是我针对第十九章的窜改进行的考辨,借此回答本提问。

还《道德经》第十九章本来面目

王弼本《道德经》第十九章是这样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河上公本《道德经》第十九章是这样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乙本《道德经》第十九章是这样的: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而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竹书《道德经》第十九章整理后是这样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三言以为给不足,或命之或乎属:视素保樸,少私寡欲。

需要强调的是,郭店楚竹书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早版本《道德经》。

本章的“三绝三弃”,王弼本河上公本等通行本与已经发现最早楚竹书的版本是不一样的。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与老子的思想严重冲突,楚竹书的“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不存在这个问题,还合乎逻辑。 陈鼓应在他的《老子今注今译》(2009年版)中说:“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而通行本‘绝圣’之词则与全书积极肯定‘圣’之通例不合。‘绝圣弃智’见于庄子后学《胠箧》《在宥》篇,传抄者据以妄改所致。”“《老子》八章主张人与人交往要尚仁(‘与善仁’),可见老子并无弃绝(仁)义之说。郭店简本出土,始知为人妄改。《庄子·胠箧》有‘攘弃仁义’之说,由此可窥见原本‘绝伪弃诈’被臆改为‘绝仁弃义’,可能受庄子后学激烈派思想影响所致。”

“圣人”在《道德经》中三十二见,是老子为统治者树立的榜样,通行本用“绝圣”明显全篇相悖;“仁义”是好的品质,而且老子还主张“与善仁”,也互相冲突,不合逻辑。 用“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篡改“绝知弃辩”“绝伪弃诈”,不但荒谬,而且恶毒;不但违背了老子的本意,还把老子变成倡导不仁不义的恶人。可以断言,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取代“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恶意的篡改。

“绝学无忧”诸本均列为二十章的首句,结果使得这句话在二十章没有着落,此乃后人初分章时形成的错误,帛书甲、乙本均不分章。郭店简本已经把“绝学无忧”抄没了。“绝学”与“见素”“少私”同类,且它与本章“此三者”紧密相连。“绝知弃辩”需要“绝学”,“绝学”就会“无忧”;要“绝伪弃诈”,就必须提倡“见素抱朴”;做到了“绝巧弃利”,就会促使人“少私寡欲”。 另外,要搞清楚“绝学无忧”中的“学”究竟是什么含义?学的本义就是效仿学。了,音xiào,教,效仿。《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绝学”是弃绝攀比效仿。

这样,经过更正和订正的第十九章是这样的: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强调,“知”同“智”。

全章通释如下:

弃绝玩弄心机摒弃巧言辩解,百姓会获得百倍的好处;弃绝弄虚作假摒弃诓骗欺诈,百姓会归向孝顺和慈爱;弃绝投机取巧摒弃谋取利益,盗贼就不会出现:用这三条作表面文章还不够,应该让百姓有遵循的标准:看见朴素就会持守淳厚,少了私利就会淡泊欲望,摒弃效仿攀比就会没有忧愁。

在正确复原这一章后,解读起来就连贯清晰了。

本章先破后立,从反面提出三个绝弃主张,又从正面提出因循的原则。

本章的三个“绝”与“弃”为互文形式,两个字意思一致。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告诫。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指向明确,针对性强。

为什么要“绝知”?为了百姓的利益。因为“以知治国”是“国之贼”,不“以知治国”才是“国之福”(第六十五章)。为什么要“弃辩”?因为辩就是“诡辩”,“狡辩”,就是强词夺理。“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八十一章)。明明在愚弄、玩弄百姓,还要强词夺理,冠冕堂皇地找出各种借口。不跟百姓“玩儿花花心眼”,不去算计百姓,盘剥百姓;不用花言巧语唬弄百姓,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才会“我无事而民自富”(第五十七章)。要明确,老子的“弃知”是摒弃玩心眼,摒弃算计百姓,并不摒弃“明智”。

“绝伪去诈,民复孝慈”态度鲜明,目的明确。为什么要“绝伪弃诈”?因为“伪”是假象,“诈”是欺骗,“伪”与“诈”是邪恶的东西,是“大道废”的根源,败坏了官风与民风,淆乱了人际关系。“伪”与“诈”带来的是世风不穀。“绝伪弃诈”才会“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孝慈”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是最朴素的品质,不孝不慈的产生正是源于“伪”“诈”。“复”是恢复,是道德的回归。

“绝巧弃利”导民向朴,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策略(第八十章)。为什么要“绝巧弃利”?因为巧、利是吸引人的东西,是来自外界的诱惑,是“难得之货”(第三章)。“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第五十七章),“难得之货”与“奇物”淆乱了人心,污染了官风和民风。“绝巧弃利”才能达到“使民不为盗”(第三章),达到清静无为。

从老子提出的“三绝三弃”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之时的社会状态。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就是“只是把这三条放在口头上谈还不行”,应该怎么办呢?要让人们有所遵循。三者指“绝知弃辩”“绝伪弃诈”“绝巧弃利”。 三个“绝~弃~”只是“破”,还要有所“立”,“故令有所属”,应该让人有所依循。属,音zhǔ,连接,引申为跟随,追随,依循。弃绝了智辩、伪诈、巧利,还要用“朴”填补空白:见素就会抱朴,进而达到少私就会寡欲,绝学就会无忧的境界。

“见素抱朴”就是“见到朴素就会趋向单纯”, 见,读为“jiàn”;“少私寡欲”就是“少了私利就会减少欲望”;“绝学无忧”就是“摒弃学问就会没有烦恼”。“见”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使……出现”,其实是不可以的,要注意,三个短语的施事者是相同的,按“使……出现”解释,施事者就发生了变化,违背了同一律。 素,没有染色的丝。朴,未经雕琢的木。 见素抱朴——看见素淡就会怀想质朴;少私寡欲——少了私利就会消除欲望;绝学无忧——弃绝效仿的攀比就会远离忧虑。其实,“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正是老子提出的三条参照标准。从语言结构和逻辑思维角度看,“见素”是“抱朴”的前提,“少私”是“寡欲”的前提,“绝学”是“无忧”的前提,在老子看来,只要“见素”“少私”“绝学”,就会“抱朴”“寡欲”“无忧”;而且只有“见素”“少私”“绝学”,才会“抱朴”“寡欲”“无忧”。它们的前后件之间是充要条件关系。“无忧”又总述“见素”“少私”“绝学”“抱朴”“寡欲”五事,就是说,“见素”“少私”“绝学”“抱朴”“寡欲”后,自然就会“无忧”。 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来看,老子并不是主张放弃必要的学问,放弃必要知识的学习,而是放弃对身外之物的利益追求,放弃对获取利益的效仿和攀比。绝的是玩心眼和巧言狡辩,是虚伪和奸诈,是投机取巧和贪财好利。


陈广逵


这让我想起了2006年我在阿里巴巴论坛上写的《孔子和老子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原创》,权以此篇来作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和大家分享!

在看了百家讲坛的《玄武门之变》后,我老在想一个问题,其实儒家和道家是一样的,孔子和老子告诉我们的都是一样的!我也没必要再去看百家讲坛的那位主讲人——孟宪实副教授去讲李建成和李世民相争的结果了,忍不住现在就动笔了!不外乎,就是秦王夺位,成了唐太宗,可他的这个位又是怎么来的呢!是骨肉相残,兄弟反目,你死我活啊!

想到这,难怪孔子要说仁!他所立的君子标准是给谁立的,最主要的还是给那些为了权利为了利益不顾骨肉亲情的上层统治者立的啊!想想,我一时忘了是春秋的齐国(还是哪个国的)的一个国君,在死后尸骨未寒,他的好儿子们呢,把他老爸都快放臭了,也不入土为安,还在那打啊,争啊!难怪这个国君在死前就和他的儿子们说,看来我是不能消停的入土了!还有那赵氏孤儿不也是上层统治者,抹杀亲情,而引发的悲惨故事吗!

孔子不也是看到了这些,才大声的批判春秋无义战吗!他们上层统治者在那抹杀亲情,血腥争斗,可是最倒霉的却不是他们啊,而是老百姓啊!也难怪孔子的再传学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也正是看到了老百姓的苦难了吗!而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闪光的伟大思想之一!

你再看看孔子教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当时各国的显赫人物!子贡,一个人可以改变当时春秋各国之间的格局!可以说,他可是现在外交界的老祖宗,他的外交能力在当时可是没人能比的!这也是孔子为保鲁国,为什么不派莽撞的,一撸袖子就干的子路去,而是派了子贡去!而子贡不光是一个外交家,还是一个商人,他的财富要是搁到现在,可是和比尔·盖茨有一拼!想想,那是2500多年前啊!而孔子教导仁,告诉他怎样作一个君子,不是很具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吗!而孔子身边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象子路,还有孟子的师爷——曾子,不都是这样的人物吗!象子路,虽然莽撞,但也是诚心正意,为了国家,作出了君子之死,这不也是孔子教育的结果吗!不要看,庄子为了调侃孔子,而编出的盗拓和孔子之间的虚构的对话!还有曾子和孔子的其他学生,主要以曾子为代表,继承了孔子的事业,传道人间,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老百姓也能接受教育,这不也是孔子教育的结果吗!要知道,中国至古以来在世界上都是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还有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提出的,也是他为了要重建社会秩序而提出的!你再看看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不是别人啊!正是当时的统治者啊!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孔老夫子的用心良苦啊!也可以看出他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多么的煞费苦心!由此我也想到他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正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我想后世给他这个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号是名至实归!

老子也是看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乱象,才说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的啊!他不也是看到了当时的社会臣弑君,子弑父,亲乱情迷,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以致民不聊生而说出的话吗!虽然话是狠了点,可是爱之深,责之切啊!从老子的字里行间里都能看出他对百姓的爱护还有对导致社会乱象的统治者的深刻批判和对他们能作出正确的举止所抱有的期盼和对社会安定的美好愿望!你象他提出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正是他对当时上层统治阶级所说的吗!这样的话还有很多!这样的话,对我们现在也还是有很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我们不要光看到,他和孔子老是唱反调,其实你可以从老子中看到他和孔子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当时动乱的社会回归到正常的轨道!象他在十九章里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不就是和孔子的观点是一样的吗!他也希望统治阶级带领老百姓把社会重新回归到正常的轨道!而他说的这些还有很多,不都是他美好的愿望吗!从这也可以看出,他反对的是假仁假义,他反对的是上层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私欲而置百姓于不顾,这不都可以看出他和孔子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吗!

只是统治阶级不照他们的教诲,在那里争来斗去,其导致的历史后遗症就是,上层统治阶级都犯有违背亲情伦理的毛病,象今天百家讲坛讲的唐朝的那些事,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其实哪个朝代又不是这样呢,从秦到清,这样的事还少吗!想想前几年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不正是上层统治阶级违背亲情,违背伦理的结束性展现吗!

从这也就更能看出孔子和老子伟大智慧的闪光之处!两位先贤圣哲留下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天更是有其伟大指导意义的!我想这一点,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更好的体现出来!

其实从他们留下的著作里,你都可以看出亲情对于我们这个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是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而在他们的书里,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里,都是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爱!虽然过了两千五百多年,却还是闪烁着伟大智慧的光芒!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历经风雨,却还是亲情一代一代的延续,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从这里你就可以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道理在哪里了!就是象我在《伟大的亲情》一文中说的那样,亲情!正因为亲情,正因为我们的血脉相连,正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象最近我又不时的翻翻以前看过的书,看到王大有写的《三皇五帝时代》的书里有一个他根据《大戴礼记》、《国语》、《山海经》等古籍辑录的祝融氏族裔谱系,你就可以领会到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句话的涵义了!还有前些年播放的大型电视片《百家姓》不也说明了我们都是一家人吗!你可以从你的姓氏往上推,你都可以上溯到炎黄,这不都说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吗!而从王大有辑录的谱系上看,先祖是炎帝,这不也能说明问题吗!

这不都是因为亲情,使我们有了血缘,才让我们手拉手昂首走到了今天吗!而孔子和老子也正是要维护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亲情,才大声疾呼的!我想他们的大声疾呼,对于我们今天还是震聋发聩的!虽然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但我总觉得他们的声音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情同此心,我想他们的声音也会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耳边回响的!因为我们由亲情连结的血缘,由血缘构成的我们中华民族理想的家园,是我们的根,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根系给我们营养,这是无私的,我想每一个感恩的中华儿女都会给提供给我们营养的根脉,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滋养我们的根脉,来保护我们根脉,让她更加的有活力,更加的壮大!

孔子和老子两位伟大的先贤给予了他们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人们很多,也给予里今天的我们更多!其实老子和孔子的理念是一样的,都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而且老子比孔子追述的更远,这也是我们今天也要注重老子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他的智慧和孔子是齐量的,犹如我们中华文明的两个车轮,在伟大中华文化地无穷动力的驱动下,带领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也犹如我们地两条腿,在伟大中华文明智慧的引导下,大踏步的奋勇向前!也正是由于两位伟大的先贤传承祖先伟大的文明,才会让我们今天所要进行伟大的民族复兴有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激励着我们向前进!就象《易经》里在乾卦和坤卦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中你也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君子是他继承祖先的智慧,以让文化得以继续一贯的传承!从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孔子和老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伟大!你也可以在老子的《道德经》里看到《易经》对他的影响!象他书中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就可以看出《易经》对他的影响!他们的继承祖先的文化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我想我们也要继承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精神,以让我们的国家,我们民族更加健康的向前发展,更加自信的让世界看到我们对世界的爱!

让我们努力的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让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早日到来!

2006/12/19 04:00作于阿里巴巴论坛!


挂在明堂射古今


老子的《道德经》因为留着很大"空白",存在很大的"玄义",使得后人理解起来,产生了很大歧义,这也让《道德经》遭受不少的误解。而孔子思想主要在《论语》里,他的弟子记录他的语言却平实、自然,理解起来出入很少,思想容易能被把握的。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不同点表现为:

1、孔子思想是语录式的,散点式不成体系,文学、形象性突出;老子的思想是论文式的,自成体系,思辩风格、逻辑甚强。

2、学与反学之争;孔子思想是积极入世的,通过人"修身"而学的过程达到一个有德有才的君子和圣人,让有才能的人对社会有担当;而老子是消积避世,主张"绝圣去智",反对礼乐文化,提倡"见素抱朴″、"返朴归真"。

3、老子思维体系要比较孔子的思维度广;孔子的思想探讨的对象:人与人、人与国家的问题,即道德伦理;而老子的不仅探讨在人与自然的问题,追求"道",以"道"为宇宙万物本源,以"道"为永恒运动的规律,体现在《道德经》的上篇道篇;而下篇《德》篇也讲的道德,展开对社会生活的探讨,与孔子《论语》思想相重合的部分。

4、欲望之争:孔子思想主张君子在对"仁"的追求中入仕做官,成为"劳心者"的统治阶层,调动了人的功名利禄之心。同时,它又能抑制"小人"之欲;而老子认为功利名禄的世俗欲望是一切社会灾难和心灵困惑的根源,主张清心寡欲达到"无为"、"不争",过一种恬淡安闲的生活。

通过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点对比,发现孔子和老子相重合的"道德"方面的学术思想观点是截然相反的,这就形成老子对孔子的学术的批判和反对。

下面我就老子和孔子的政论思想的不同展开论述,也就形成了老子对孔子的仁学的反对的主要原因。

老子的政论主要围绕着孔子的仁学和礼乐制度展开批判的。

首先比较仁学;老子以“道法自然"之法则也规范他的善,即孔子仁,他希望人和大自然的物种一样听天由命,才是最明智的,人的积极进取违反了自然规律的。在对社会现象中,着力批评孔子那修身养德的"君子"、"圣人"之说,因为他主张"无为"和孔子的"有为"相抗衡,孔子的仁学,毕竟有益于人之心性的进化,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化。

"是以圣人之志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在老子的德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告诫作为统治者的"圣人","使民无知无欲也"的重要性。而孔子主张人而修德学习做才能的"君子",使自己才能为国为民有所担当,体现出能力越大责任就应越大。

所以,孔子以学而修君子、圣人之德能为己任;而老子以"愚民"为天职。孔子力图劝导君王仁为而为;老子则苦劝"圣人"谙不为之妙理。可谓一正一邪,两相对立。

再次就"礼乐"制度比较。《论语》中讲"礼"75次,孔子的礼是指"周礼"和"礼义",通过克己恢复礼乐制度,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等级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并要求人的思想行为置于"礼义"之下。而老子在人的行为中,着力攻击孔子企图构建秩序"妄想"一一他主张人皆不应有为有序,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所以老子认为孔子"礼乐"制序是伪的,什么仁义礼智信,全是谎言。

从老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中: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无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可以体会到他追求一种无制度化的自由、宁静、忘我的社会图景。他的这一种理想被后世道学文人加以发展,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渊》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政府无官吏,没有租税和徭役的平等自足生活的描述,还有晋代葛洪和阮籍所提出的"无君论"的思想,都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发展

所以,老子的社会无为思想而追求的一种反礼乐制序,实则是返古守旧思想,与人类的社会文明化走向所相背的,这也是长期封建统治阶级不予采纳的原因。

老子在政治、道德思想相对孔子的思想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对中国人的心灵调节起到重大的作用,"达"时用儒家兼济天下,"穷"时用道家思想独善其身,因为两者正反两面的性质,达到儒道互补的作用。另外、我们不能否定老子《道德经》的"道篇"的宇宙终极关怀的价值,在当今,对现代科学的思维有重大突破,像解释今天的奇点大爆炸的原理,超跃西方哲科思维的局限,更具有超前思维格局。


梦里花落知多少718


按现在社会通俗来讲老子是代表草根阶级,孔子是代表上层阶级。老子是弱势群体遵循无为而治追求自由平等。孔子别名孔老二“老二”最大,“仁、义、礼”是讲集权、威严、论等级。老子反对孔子从单方面角度来讲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是孔子你会怎么样去思考……(赢家:“手中有票打牌不慌”)


爱杉W顺


老子并非反对仁义,而是反对人“故意去仁义”,也就是说,老子反对的是虚伪的仁义。

《老子》这本书中,记录了老子对于“仁义”的看法,在表面上,老子将“仁义”的出现,看成是“道”的衰败,于是许多人认为老子此举是在反对仁义,其实并不是这样,老子并没有反对仁义的意思。老子所反对的,是为了仁义而仁义的“伪善”之行为。

1、要想了解老子对于“仁义”的看法,首先需要了解老子思想中的“正言若反”的特色

针对仁义,在老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比较典型议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世事无道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提倡仁义;当出现巧智的时候,虚伪欺诈的事情就多了;当亲人之间不和气的时候,于是人们开始提倡孝顺慈爱;当一个国家变得混乱的时候,于是便有忠臣出现。

老子这句话是有其辩证的因果关系的。如果一个国家国泰民安,官员都是好官,哪里会有奸臣和忠臣一分,大家都是忠臣,忠臣这个概念就不会因为善恶对立而被区分。如果亲人间都是相亲相爱,不离不弃,那么大家都孝顺,于是就不会有“孝顺”和“不孝顺”的分别。当一个国家混乱的时候,出现了奸臣,于是就有忠臣出现;当亲人间出现了不孝不慈的情况,于是人们就开始大大赞扬慈孝之辈。

老子所描述的“因为人之间不慈不孝,所以人们赞扬慈孝”这一说法,是在反对人去慈孝?不,这是老子正言若反的思想特色。老子喜欢把一句话反着来说。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当一些个道理能够反着来理解时,往往更加深刻,这是道家经典难读的原因,但是亦是其魅力所在。

老子批判的哪里是慈孝,老子批判的,是因不慈不孝而出现的“提倡慈孝”这一现象。

2、老子看似是在反对仁义,实则是在赞成仁义

要说老子是在反对儒家之仁义?不对,不是这样的。

孔子也是追求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状态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其仁义已经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之中了,自己并不是为了仁义而去做仁义。此时之仁义,对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来说,就是如同饿了吃饭,渴了喝水的类似本能一般的存在,不是出于名利之类的顾忌,而去做名利之事的。

而老子所批判的仁义,就是外在的假仁假义,也就是内心并不认同这种做法,却去做这种事,这是一种假仁假义的表现。或者说,一个人要在内心时刻去提醒自己去做仁义的事情,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假仁义”。老子所赞扬之仁义,是这样一种状态:你根本就不知道“仁义”是啥,但是你做的事情就是符合“仁义”的,老子所称赞之仁义,就是这种状态,与孔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们可以做个总结,老子并非是反对儒家之仁义,而儒家之仁义,也并非表面上泛泛的那种假仁假义。儒家之仁义的最高境界,当属孔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老子所赞扬的,正是这种“仁义”已经变成内在吃饭睡觉的一种本能一般的状态,即人不是因为仁义而仁义,压根不知道什么是仁义,但是偏偏做的事情都是仁义的。可能有些绕口,但是大家细细品味,会发现其中的大智慧。


我是颜小二述哲文,喜读圣贤书,最爱议人性,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