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家庭的“疫情”才是真正的刻不容緩


家庭的“疫情”才是真正的刻不容緩

原本家庭成員之間各個時間維度上的生活空間是不同的,平時父母上班、子女上學或找同伴外出玩耍,相互碰面的時間不多,作息時間都不一定一致,所以在生活資源方面無衝突。而居家隔離會導致生活空間高度重疊,可能會因為對某些家庭空間(如洗手間)、家庭設施(如電視、電腦)的競爭使用、家庭生活(購買何種食物、日用品)的決策權爭奪而產生資源匱乏感,從而引發家庭矛盾。

例如一位撥打志林哥哥心理援助熱線的女士就說到:她們一家五口每天在同一屋簷下朝夕相處24小時,家庭的“矛盾點”似乎更加濃縮和高密度——她會對先生每天都要看電影、刷手機、打遊戲而感受到失望、生氣和嫌棄,先生對她每天在他耳邊嘮叨,覺得沒有自由的空間而感受到壓力和憤怒;

她的公公婆婆住在一樓因為飯菜怎麼燒的問題經常拌嘴,並且開始把更多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每天“提醒“800遍--”孩子,你要寫作業,不要看電視咯“,“吃飯不要弄到衣服上”...在飯桌上她們也要關於“孩子的教育”重複“討論”...

除此之外,還有求助者說到:

女朋友被隔離,天天抱怨,我感覺也被傳染了,不知道怎麼安慰她?

老公又胖,又無能,又不懂得心疼人,我的婚姻該何去何從?

孩子延遲開學,在家上網課,但卻經常偷偷玩遊戲,嘗試各種方法都沒用,我該怎麼辦?

老婆明明在我身邊,可她卻天天跟網絡上的男人聊的火熱,我們的婚姻該怎麼走下去?

老人觀念比較死板守舊,跟她說出門必須戴口罩,死活不聽,如何改變她?

在家待著,天天被父母嫌棄,說我是個沒用的廢物,我一分鐘也不想跟他們在一起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激化了家庭矛盾呢?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必須強迫”。那麼什麼是必須強迫呢?志林哥哥必須強迫主要源於認知扭曲,具體表現為:總是會用自己內心的標準要求他人,認為人們都理所應當地應該遵照這個標準做事,即使他並沒有提醒對方什麼,一種單方面的“想當然”。

除此之外,心理學上,還有一種心態可以直白的表示:“高需求心態”。即有時候不是一直在一起還好,一旦長時間的接觸在一起之後,人類心理的“放大鏡”就會被巨大化,以至於形成了天天以“鏡”示人的情況了。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被觀察的人來說,都是一件無法忍受的事情。

那麼該如何解決這樣的情況呢?建議來了:

1、有效溝通。注意,有效的溝通其實就是“就事論事”,而不是“就事論人”。一件小事切忌上升高度去評價對方的人品。“就事論事”能夠解決問題,“就事論人”則會上升矛盾。有效溝通只需做到2點即可:一是表達感受,二是表達需求。當這兩點表達清楚了,不用指責對方,不用無理取鬧。有效的溝通已經在發生了。

2、尊重家人的情緒。不要強迫家裡人和你一樣正常有序,不必保持家庭成員的一致性,不要在這個時候做家庭的監工和警察,尊重接受每個家人的情緒反應。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就可以改變家人了。

3、冷靜下來,學會接納自己情緒,察覺伴侶的情緒。試著接納當前的艱難處境,隔離在家是對我們自身的一種保護,讓我們免於被感染的風險。無論是喜怒哀樂,每個情緒我們都要尊重它、承認它。情緒沒有好與壞,它本質都是為了保護自己。 所以我們要真誠的去面對,而不是一味的把他壓抑在心裡,一段關係,如果沒有情緒的表達,也就沒有了情感的流動,兩個人之間就像隔了一個屏障,無法產生真正的交流。 當我們學會接納了情緒後,在和伴侶吵架時,也可以嘗試去接納對方情緒,並覺察對方憤怒背後的無力和恐懼。

4、要求同存異,不要一意孤行。一個家庭每個成員對每件事情的認識不會完全一致,這很正常。但當家庭成員在認識上出現分歧時,每個家庭成員應求大同,存小異,而不宜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內心要重視親情,心裡想著大家是一家人,骨子裡重視親情,各自退一步,把矛盾解除。

5、試著走進對方的生活。跟孩子有共同的話題,跟孩子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分享快樂,並在快樂的積極興奮情緒中對孩子進行教育。接納伴侶、孩子的興趣愛好,虛心請教對方,走進對方的生活,邀請彼此加入自己熱衷的事情。教育沒有對錯,時時覺察,做到陪伴中教育,無形的教育中陪伴。

6、與老人相處,適當“示弱”,讓老人有自己的事做,且感到“自己有用”。如照顧寶寶、購買日常生活用品等。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尤其是有成就感的事。注意老人的身體保健,幫助老人保持自己的生活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