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半坡遺址的寶貴文物背後隱含著什麼祕密呢?

  陝西省渭河兩岸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密佈的河網水系為古代人類的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半坡遺址就位於渭河支流產河下游的二級黃土臺地上,背靠白鹿燎,面向河,與現代的河床相距八百米。

  在半坡遺址,考古人員發掘了面積近一萬平方米,發現房基三十六座,墓葬一百七十四座,出土可復原陶器近一千件,生產工具六百多件,這些寶貴的文物背後隱含著那個時代的什麼秘密呢?

半坡遺址的寶貴文物背後隱含著什麼秘密呢?

  據出土文物及其遺蹟研究,半坡遺址在考古學文化上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約六千多年,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這時,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由農業和狩獵得來的食物日漸豐富,人口也日益増多起來。半坡人在原始農業的基礎上,手工業也開始從農業中分髙出來,能建造地面建築.過著定居的生活。

  從遺址的復原圖上,我們看到一幅由家庭、家族到氏族的完整生活場景:人們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居住區位於聚落的中心,四周有保護壕,村北是公共墓地,村東是燒製陶器的窯場。村內的房屋大小基本相等,圍繞村中部的大房子而建,貯藏東西的窖穴成排分佈,墓地的隨葬品沒有差別,人們過著集體、平等而有組織的氏族生活,消費品歸集體而非個人所有,還沒有產生貧富分化,處在人人平等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為了防止雨季造成的河流暴漲暴落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和洪水的威脅,半坡人精心地選擇了臨近河流而又較為乾爽的二級黃土臺地作為營建自己家園的地點。為了保衛整個村子的安全,避免毒蛇、猛獸之類的侵襲,有效地控制出入村莊的道路,防止敵對村莊的進攻,半坡人在村莊不臨河的三面挖築了一條巨大的壕溝。壕溝全長三百餘米,深五六米,寬約六至八米,上寬下窄。壕溝的工程星相當巨大,根據初步計算,大約共需移動土方一點一七萬立方米。如果以每人每天挖二點五立方米計,需要一百人挖一年零三個月。

  半坡村寨的精心設計還表現在村子中有了明顯的功能區分:壕溝以內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居住區,生產陶器的陶窯則在壕溝東邊的外側,公共墓地在壕溝的北側。

半坡遺址的寶貴文物背後隱含著什麼秘密呢?

  走進半坡村寨,首先看到的是村子中部一個巨大的中心廣場,這是半坡人日常生活和聚會的地方。一條橫貫東西的大路,把整個村子一分為二。半坡村的規劃採用的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向心式佈局,即村莊中間是村寨居民公共活動的廣場,房屋分佈在廣場四周,屋門都朝向廣場,這種佈局是為了保障整個村莊的凝聚力和總體佈置的需要。房屋的周圍並不十分空曠,圍繞著這些大大小小房子的是眾多的窖穴和垃圾坑。窖穴一般用來貯藏糧食、器物,形狀多為口底等寬的直筒形和口小底大的袋形。為了防潮,這些窖穴的內壁經過抹泥加工,口部原來可能也有用植物莖幹編成的蓋子。

半坡遺址的寶貴文物背後隱含著什麼秘密呢?

  半坡人的房屋,從平面分,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從立面分,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兩種。地面房屋的建築有較為固定的方法,首先是在地面上挖出方形或圓形的牆基槽,使建築的房屋更加堅固;然後是在基槽中栽埋木柱,這些柱子是房屋牆體的骨架,柱子洞裡早期只是把挖出的土回填,並沒有其他的特殊處理。房屋牆體用草木、植物纖維和細泥土混合貼在木柱兩側成形。房頂由室內栽埋的較粗大的明柱支撐,並且根據房屋平面形狀,分別做成方形或圓形的頂棚。頂棚用樹木枝幹為骨架,其上用植物莖葉覆蓋,表面塗抹了一層細泥土作為保護層,以増加房屋的重暈,減輕大風和暴雨對房頂的破壞。房屋建成後,平整地面,然後用調製好的泥漿粉刷牆體,用火燒烤地面,以増加地面的乾爽、堅固程度。

  距今六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祖先們已經普遍地發明了原始農業,黃河流域的旱地農業在世界上最早培養出了粟,長江則是稻作農業的搖籃。半坡人發展了多種經濟生產方式,他們年復一年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種出粟,成為維持生活的主要糧食來源。

  半坡人的文化藝術以彩陶為代表,線條單調,圖形質樸,以紅地黑花為主,也有黃地紅花或加白衣飾黑紅兩色花的。圖案紋樣種類豐富,造型奇特,具有很強的象徵意味。彩紋的構圖有四種形式:一是對稱組合,二是不對稱組合,三是同一母題的花紋連續組合,四是不同母題的花紋連續組成一組花紋,其中有主飾也有附飾。花紋及所飾部位與器物造型配合相宜,構成較完美的藝術整體。例如,寬幅的紋飾多在直口圜底缽的口沿和卷唇折腹盆的肩部,橫長形的花紋飾於低矮的器物上,人面紋在卷唇圜底盆的器內近底部,網紋和斜方格紋飾於近口沿的內外壁,均込到了最佳的裝飾效果。這些圖案大體上可分成兒何形和肖形兩類。兒何形紋樣以三角形和折線紋作為基本的創作母體,利用虛實、正反和粗細的線條變化進行組圖,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個變化萬千的抽象世界。

  古人類學家猜測,在半坡人的眼中,這些動物的紋樣或許並不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他們用彩筆反覆地再現魚、蛙一類繁殖能力極強的動物,也許正是祈求冥冥中的神靈給予佑物,渴望多於多孫,萬世永續。魚兒所具有的多產能力使這種動物在半坡人的心目中成了通靈的神物,於是魚和人結合在一起,美麗的人面魚紋盆向人們訴說的正是與氏族中巫師共同出現的這種人格化的魚。晚期的魚紋走向抽象化,極其誇張而且變形,用寥寥數筆勾畫出的幾何圖形說明,此時的魚已經不再是具體的生物了,它變成了一種概念化的標誌物。

  半坡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確立了仰韶文化的一個新類型——半坡類型,為關中地區的史前考古工作確立了時代標尺。

  半坡遺址是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它的發現與發掘,為正確探討原始社會氏族制度與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了寶貴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