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袁绍是董卓死后最大的诸侯,为什么他麾下没有像郭嘉这样的顶级谋士?

用户8619077301045


袁绍手下比不上郭嘉的谋士并不是没有,郭嘉是个放浪形骸的浪子,在袁绍阵营中只有田丰与之交好。田丰、沮授、辛毗俱有王佐之才不比郭嘉差多少,尤其沮授擅长谋略、阵法,袁绍听从沮授一半的战略就拿下了河北、辽宁、山西等地。其他人比郭嘉稍逊一筹,审配擅长防守,郭图、荀谌、逢纪辩才了得,许攸以奇谋见长,各有各的特点。


陌森158


袁绍手下谋士非常多,比如:田丰、沮授、许攸、逢纪、郭图、审配等人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他们不输司马懿,甚至略胜诸葛亮,只可惜袁绍本人好谋无断,以至于这六位顶级谋士大多惨死收场。

袁绍手下曾有六大顶级谋士,他们的才华一人不输诸葛亮,另一位是曹操的间谍。

沮授是袁绍最得意的谋臣,曾任冀州别驾,据历史记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沮授在袁绍集团的地位,就相当于刘备阵营中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袁绍最信任的谋臣。但很多时候袁绍对沮授提的意见却置之不理。官渡之战发生时,沮授没来得及逃走,因拒绝投降曹操,被曹操斩杀。沮授的谋略,不输司马懿,略胜诸葛亮,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田丰博学多才,在冀州时名望就非常大,后来被袁绍请出山,官至冀州别驾,袁绍曾采用了田丰的计谋,消灭了公孙瓒,平定了河北,虎据四州。但田丰为人刚直,因他的很多计谋都没有被袁绍采纳,做出了很多犯上的行为,惹怒了袁绍,袁绍开始疏远他。后来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后,因为小人的挑拨,田丰被袁绍杀害。

许攸从小就与袁绍交好,算是朋友关系,董卓死后,许攸投奔了袁绍,官渡之战时因许攸家人犯法而被袁绍抓捕,许攸被迫投奔了曹操,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这也是官渡袁绍大败的原因。后许攸帮助曹操平定了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对曹操不敬,终因触怒曹操而被许褚杀害。

因袁绍赏识他的智谋二受到重用。曾献计利用公孙瓒,而反客为主夺得冀州,在官渡之战,统军事,进谗言,以至于田丰被杀,袁绍死后,开始辅助袁尚,袁谭不能继位,自称车骑将军,驻扎在黎阳。袁尚不给袁谭多兵,于是派逢纪跟随袁谭。袁谭要求配兵为审配遭到拒绝,一怒之下杀了逢纪。

除此之外,袁绍麾下,还有辛毗和辛评两兄弟以及审配这位文武双全的将才。总之,袁绍手下的谋臣良将也不少,但都因为袁绍集团的内斗、袁绍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之后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主角,曹操是反角,孙权是主要配角,袁绍则是衬托曹操的配角。所以渲染的结果,刘备手下的谋士是最顶尖的(当然主要还是诸葛亮),曹操的谋士则胜在数量庞大。《三国演义》写曹操到兖州后不久,就聚集了大批精锐谋士:

操在兖州,招贤纳 士。有叔侄二人来投操(荀彧、荀攸)……荀彧曰: “某闻兖州有一贤士,……姓程,名 昱,字仲德。”……操拜请之。……荀彧……遂启操徵聘郭嘉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郭嘉荐光武嫡派子孙,淮南成德人,姓刘,名晔,字子阳。操即聘晔至。晔又荐二人:一个是山阳昌邑人,姓满,名宠,字伯宁;一个是武城人,姓吕,名虔, 字子恪。……满宠、吕虔共荐一人,乃陈留平邱人, 姓毛,名玠,字孝先。曹操亦聘为从事。


但实际上,历史上袁绍的谋士团队也曾非常强大,早期是比曹操要强悍得多的。而曹操的大批优质谋士,也并非一朝一夕就揽来的。

咱们先看曹操的谋士。就拿演义中列举这几位来说。按演义写法,他们在193年左右就都到了曹操账下。但实际上呢?

荀彧,早期是在袁绍帐下,在曹操起兵兖州后投奔了曹操(和演义时间一致)。

荀攸,一直是东汉朝廷的官员,到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都后,才把荀攸征召过来。

程昱,本来是为兖州刺史刘岱当编外顾问,刘岱被黄巾杀死后,曹操占据兖州,程昱前去投奔(和演义时间一致)

郭嘉,本来曾是袁绍部下,后来被荀彧拉来了曹操这边。但时间则是在197年,也就是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

刘晔,本是庐江军阀刘勋的部下,199年刘勋被孙策所灭,这才跟着一起投奔了曹操。

满宠,本在兖州为官,曹操占据兖州后就成了曹操部下(符合历史)

吕虔,兖州本地人,曹操占据兖州后征召为官。

毛玠,兖州本地人,曹操占据兖州后征召为官。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提到的这一波8个贤才(其实满宠、吕虔更倾向于武将),里面荀攸、郭嘉、刘晔3人按历史都是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才投奔过去的。对他们来说,曹操作为君主的气度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曹操掌握了汉献帝朝廷的名分是另一个原因。

曹操在兖州本地直接招募到的贤才则有荀彧、程昱、满宠、吕虔、毛玠5人。后面这三位论分量明显是比不上荀攸、郭嘉的。

我看再看看曹操手下的其他重要谋臣的来历(从魏书十四,去掉后期的孙资刘放):

贾诩本是张绣的谋臣,在200年官渡前夕才撺掇张绣一起投奔到曹操那里去的。

董昭本是袁绍部下,后来做了朝廷官员,196年曹操迎接天子后就一起到了曹营。

蒋济本是地方官员,因为立功被曹操提拔,时间是在208年赤壁之战期间。

由此我们看出,曹操麾下最著名的五个顶级谋臣里面(二荀、程昱、贾诩、郭嘉),3个都是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以后才到曹操麾下的。6个二级谋臣里面,刘晔、董昭、蒋济也是在曹操控制朝廷后才去的。曹操能聚集到大批优质人才,既和他本人的才能、气度有关,也和他掌握了朝廷名分,可以更方便地提拔地方人才和吸引贤能有关。

再看袁绍。按历史,其实袁绍的谋臣团丝毫不亚于曹操。单说到了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麾下的谋臣就有:

田丰、沮授、审配、逄纪、郭图、许攸、辛评、王修、辛毗,还有荀彧的弟弟荀谌等。

这里面,田丰、沮授都是不亚于曹操手下顶级谋士的存在,审配、王修、许攸、辛毗等人至少也有曹操手下二级谋臣的水平,也就一个郭图老是扮演奸臣嘴脸。更别说,荀彧和郭嘉都曾经是袁绍的部下。

所以,即使按现有史料统计,在曹操刚起兵兖州时,袁绍的谋臣团整体是碾压曹操的。到曹操刚定都许城,双方谋臣其实也就是伯仲之间。直到官渡之战前夕,曹操谋臣虽然胜过袁绍,但袁绍方面依然有足以抗衡的田丰、沮授。

更别说,因为幸存者偏差,袁绍最终失败,他的谋臣在史书上留下来的事迹、形象、评价本身也可能被弱化。或许袁绍那边还有更多的谋臣未来得及表现和记录。

但是终究来说,随着袁曹双方的发展,曹操的谋臣团是越来越拉开了距离。这里面的核心原因,还是袁绍不会用人。虽然有四世三公的牌子,然而外宽内忌。初起兵时还能采纳人言,等到占领河北之后,刚愎自用,毛病越发暴露。


这个用当初荀彧和郭嘉离开袁绍时候的说法就能分析出来:

袁绍已夺馥位,待(荀)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
(郭嘉)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於是遂去之。
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郭嘉认为袁绍“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应该都是很准地看穿了袁绍的弱点。

此外,袁绍外宽内忌的毛病,导致在他手下当谋臣很难,必须顺着主公说,否则就有可能掉脑袋。而袁绍同时内部集团派系碾压也很严重。这使得袁绍的谋臣不但经常被拒绝忠言,还经常有掉脑袋的风险。

比如前面提到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前的谋臣团队里面,田丰就是“刚而犯上”,得罪了袁绍,明明说对了策略,却被袁绍回来泄愤杀掉。沮授也是因为苦劝袁绍,被罢免逮捕,死于曹操之手。两个顶级谋士都等于是被袁绍自己干掉的。其他的,许攸是被审配逼得走投无路才投奔曹操的,郭图辛评一党和审配逄纪一党内斗非常厉害,逄纪就是死于内斗之中,郭图辛评还差点成功把审配给谗言灭掉。前面提到曹操手下二级谋臣董昭,本来曾是袁绍部下,也是因为卷入了内部斗争,害怕袁绍伤害,因此逃到朝廷去当官,后来才归附曹操。

荀彧和郭嘉如果不投奔曹操,而是继续留在袁绍手下,则以荀彧之刚,不亚田丰,郭嘉之贪,足匹许攸,估计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袁绍的谋臣团,最后还是一步一步被他自己给败掉了。


巴山夜雨涮锅


董卓死时,袁绍并非是最大的诸侯,他的手下也并非没有顶级谋士。

袁绍能够一统河北,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他的谋士们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1

没有谋士们出谋划策,袁绍不可能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采纳门客逢纪的建议,派遣高干、荀谌为说客,鸠占鹊巢,挤走冀州牧韩馥,占据冀州。此时,袁绍尽管势力强大,但并非是最大的诸侯势力。

董卓死后,徐州牧陶谦、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西北的韩遂、马腾的势力,以及袁绍的弟弟袁术,盘踞幽州的公孙瓒,他们至少割据一州,其势力并不在袁绍之下。

直到建安四年(199年),经过几年的打拼,袁绍消灭公孙瓒后,一统河北,占据了冀、青、并、幽四州。

在这个过程中,袁绍基本能够采纳谋士们的建议,才逐步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

当初,谋士沮授为袁绍制定了“坐镇冀州,一统河北”的战略规划。袁绍基本是按照这个规划,实现了他最初平定河北的愿望。

沮授成为袁绍最得力的谋士,也称得上是顶级谋士。

02

袁绍格局不够,顶级谋士或背弃他出走,或被他弃用,最终难成大业。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被推举为讨伐董卓的盟主。

素有“王佐之才”的荀彧,慕名举族投奔袁绍。

此时,荀彧之弟荀谌、荀彧的同郡辛评、郭图等名士,都在袁绍手下做事。但荀彧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于是离开袁绍,转而投奔了曹操。

辛评、郭图或许称不上顶级谋士,但辛评之弟辛毗在袁绍死后,先侍其长子袁谭,后转投曹操,成为曹魏集团顶级谋士之一。

被曹操称为“奇佐”的郭嘉,二十一岁时就去投奔袁绍。

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郭嘉曾经对辛评、郭图说: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认为,袁绍只想效仿周公,但却不懂得用人的巧妙;多端寡要,好谋无断,很难成就霸业。这与荀彧的看法一致,也是时人及后世对袁绍基本的评价。

经过荀彧的举荐,郭嘉也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的顶级谋士之一。

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经建议袁绍“奉迎天子,以令诸侯”,但没有被采纳。

这足以说明,顶级谋士还是有的,但袁绍却不能使用。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对峙,由于没有采纳沮授、田丰等人的正确谋略,最终导致了失败。

战后,沮授被曹操俘获,曹操对于沮授也是青眼有加,多次劝说沮授投降,最终因为他想造反,企图再回到冀州而被曹操诛杀。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混乱,征伐不断。君可择臣,臣亦可择君,无非都想成就一番事业。

荀彧、郭嘉都是当时的顶级谋士,但由于袁绍格局不够,因而得不到他们的辅佐。

但起码沮授、田丰也堪称顶级谋士,但却不为袁绍所用。

袁绍也称得上是汉末时期的风云人物,在公孙瓒、袁术这个层次上来说,袁绍还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高他们一筹。在与他们的对抗中,也能够接受谋士们的建议。

但到了与曹操对决这个层次,袁绍似乎就显得格局、战略眼光不足,谋士们的建议,袁绍已经没有能力消化,吃不透其精髓,也就不能采纳。

不是袁绍无能,是曹操太狡猾。这才真正是“既生瑜,何生亮”。

没有曹操这个强大的对手,就显示不出袁绍的不足。如果袁绍能够侥幸成功,他手下的那些谋士,都会被看作是顶级谋士。

也正因为袁绍的失败,像沮授、田丰这样的谋士也就失去了光辉。

在豹眼看来,不能选择明主,作为谋士,本身就是一大缺陷。

就能力而言,沮授、田丰或许跟荀彧、郭嘉不相上下,但不能投靠明主这一点,就看出他们的不足。不把他们称作顶级谋士,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见仁见智,但普世的观念,还是永远摆脱不掉“以成败论英雄”,既然不能辅佐袁绍成就最后的帝业,他的那些谋士们,无论多么高明,都不会必然被看作是顶级谋士。


豹眼看历史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没有,而是袁绍不是一个好伯乐,郭嘉本身一开始就在袁绍处谋事,但是他看出袁绍不是一个明公,只是一个“暴发户”类型的军阀,跟着他前途堪忧,因此,悄然离他而去,投奔曹操去了。其次,袁绍为人刚愎自用,亲小人,远贤士,使的有能力的谋士都离他而去。因此,他麾下没有顶级谋士。

下面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袁绍


第一,袁绍是一个有不臣之心的诸侯,因此不受忠于汉室谋臣们的待见。

首先,袁绍原先跟随过外戚大将军何进,享受过挟天子以令群臣的快感,因此,他在董卓擅自废立东汉皇帝后,他也产生了一个野心,就是另立“中央”,这个候选人就是幽州牧刘虞,将来,这个新政权如果能够取代东汉政权的话,那他就是“中兴名臣”,可以挟天子以令群臣了。


但是袁绍这个如意算盘打的太早,因为东汉政府并没有灭亡,刘虞怕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人谩骂,就拒绝了袁绍,并且还义正言辞地痛斥袁绍不思“尽心王室”而”造反谋逆“。使的这个事情一出来,大家都在痛斥袁绍。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二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及山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长者,欲立为主。乃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固拒之。

袁绍这个不臣之心地举动,使得忠心于汉室的谋臣们都不愿与袁绍为伍,毕竟谋士们都是受儒家思想教化,忠君爱国四个字灌输于心。

<strong>

袁绍劝刘虞称帝,刘虞拒绝了


第二,袁绍这个人太蠢。一眼就望到边。

袁绍这个人是很没有头脑的,董卓之乱就是他惹的祸,当时,大将军何进为了除掉宦官势力,问计于袁绍,袁绍这厮想都没有想,让何进召集四方大将前来勤王,结果就把董卓诏令过来了。

《后汉书》:詈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

结果,董卓还没进京,何进就现成了宦官们的刀下亡魂,等到董卓一进京城,皇帝也废掉了,太后也给毒死了,洛阳也成了一片火海和废墟,这不都是袁绍惹的祸。袁绍这件事情做的确实蠢,他引进来的一股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恶势力,请神容易,送神难,并且还是董卓这种不受教化的少数民族地区来的凶神。本身是一件好事情,让袁绍一介入,就变成了坏事。

陈志《董卓传》: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其次,袁绍搞的讨董联盟军,就是一个笑话,袁绍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还带了一批贪生怕死,狗屁不如的大小诸侯去讨伐董卓,结果都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讨伐的义军也各自解散,各回各家。

这个时候袁绍并不知道,许多赋闲在家的谋士,贤人都在家中观望这战中原大战,结果可想而知,袁绍的作为不受这些谋士们所待见,而这些谋士中就有荀彧,荀攸等具有大才之人。

<strong>

董卓入京祸乱(上图)和十七路讨董联军


第三,袁绍刚愎自用,亲小人,远贤臣。

袁绍是一个刚愎自用之人,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忠言,在官渡之前,谋士田丰劝他不可轻易与曹操开战,没有听,还把他下狱了。

《三国志》: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

随后。袁绍还是带兵进攻曹操,在这过程中,谋士沮授和许攸一个被袁绍弃用,一个出走曹操处,使的袁绍身边只剩下郭图这个谋士,而郭图这个人是个小人,没有半点实力,完全是靠阿谀奉承上位,结果在他的辅佐下,袁绍官渡之战大败,张郃高览两将临阵倒戈,使的袁绍灰溜溜的退回冀州,在回到冀州之后,他还把在狱中的谋士田丰给找借口给杀了。

所以说,就冲袁绍对于谋士态度这么恶劣,并且还亲近小人,有哪一个优秀的谋士会愿意为袁绍这种人物卖命。并且官渡之战是袁绍军政生涯的转折点,这次兵败加速了袁绍地盘易主的速度。

<strong>

(上图)田丰的下狱和(下图)许攸的出走,使的天下贤士对于袁绍这个人望而止步


综上所述,袁绍这个人不仅是个有不臣之心的诸侯,并且为人刚愎自用,不善机变,不用谋士,亲近小人,使的天下的名人异士对他望而却步。


向日葵爱历史


不能说袁绍手下没有顶级谋士,其实他麾下的田丰、拒收、甚至背叛投曹的许攸都是顶级的谋士,只是成王败寇,袁绍失败了,连累他麾下的谋士也被轻视了。像田丰,他曾提出三次杀曹操的谋划,假如袁绍采纳,那历史就没有郭嘉、荀彧什么事了。


田丰,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袁绍手下的谋士很多,如许攸虽然贪婪,但也多知;如审配,能文能武;又有沮授,智略高绝;等等。但为何袁绍手下第一谋士却是田丰,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先贤行状》:“天姿朅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

一谏杀曹

田丰在曹操仅有数郡之地时,便将他列为阻碍袁绍霸业的大敌,数次劝袁绍抛开公孙瓒等“小敌”,先解决弱小的曹操。曹操与袁绍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袁绍不到最后关头,都没有要与曹操撕破脸的打算。

第一次田丰建议杀曹是在建安元年(196年)。当时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从此开始挟皇帝以令诸侯。袁绍每次接到诏书,总发愁这样对自己不利,所以想要皇帝搬到自己的眼皮底下。袁绍也不使什么计谋,直截了当地派人对曹操说:许县低洼湿润,洛阳又残损被毁,应当将国都迁到甄城,以便接近完好富裕的区域。

曹操又不傻,当然不答应,随便找了个理由敷衍了回去。

田丰对袁绍说:“迁都的策略,已然没有奏效,不如早点儿攻取许县,接来皇帝。曹操动辄假托皇帝诏令,向全国发号施令,对我们太不利了。直接翻脸,攻取许县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这样做,终究将受制于别人,那时即便悔恨也不起作用了。”

袁绍没有采用。

二谏杀曹

第二次田丰建议杀曹操是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夕,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了沛县,背叛曹操。曹操亲率兵马征讨刘备。

田丰对袁绍说:“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东边打刘备,交兵不可能很快完毕,现在调动所有兵力突击曹操的后方,一战就可以平定。军队依据时机出动,这就是时机。”

袁绍推托说儿子患病,田丰的策略没得到施行。

田丰举着拐杖敲击地面说:“咳,大事完了!十分难得能遇上这样的时机,居然因为小孩子患病丧失,可惜呵!”

袁绍听到今后很恼怒,从此就疏远了田丰。

《后汉书》: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击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

论持久战

曹操惧怕袁绍渡过黄河,就加紧进攻刘备,不到一个月就将刘备打败。刘备投靠袁绍,袁绍这才进兵攻打许县。

田丰认为已然失去前面的时机,眼下不宜出动军队,就劝止袁绍说:“曹操现已打败了刘备,许都就不再空虚了。并且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小看。现在不如长期据守。将军凭借山岭黄河的巩固,具有四个州的人马,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施行农耕用以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乘虚而入,袭扰河南。敌人解救右边,我就攻其左面;敌人解救左面,我就攻其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农民不能安于本业,我们还没有疲劳但对方现已困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打败敌人。现在不用庙堂上万无一失的策略而想经过一次战役去决定胜败,如果不能如愿以偿,悔恨就来不及了。”

袁绍不听,田丰竭力劝止。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接着,袁绍发布檄文,大举南下。

曹操听闻田丰不在军中,喜道:“袁绍必败。”后袁绍败走,曹操叹道:“倘若袁绍用田丰之计,胜败尚未可知也。”

事实上,曹操一州之地,而袁绍领河北四州,倘若袁绍以正攻,曹操必死。可惜田丰虽智,但刚而犯上,终究死在了袁绍羞恼的怒火中。

《三国志》: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肚腩神


用两个故事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说下,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对的,袁绍当时可以说是实力最强的势力,同时也是谋士最多的、最优秀的势力。但袁绍与曹操的 性格与为人,使得袁绍与曹操的结果完全不同。(具体建议你去听下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国》,里面对这个问题有详细的描述)

袁绍因出身门阀世家,且袁绍个人的形象维护的极好,所以当时的士大夫门,都去投了袁绍,但他并非当领导的料,量小难以容人,在战争失利后,因维护自已的面子而杀给自已提过正确意见的谋士;往往会拍马屁的人提出的意见才能被袁绍采纳。但这种意见有多大用处呢?

关于袁绍,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当初袁绍手下一个谋士向袁绍建议,把皇帝接过来,挟一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觉得把他接来,那我算什么?他是皇帝,我是什么,哪有我自已做老大来的舒服。就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一个月后,曹操接受手下谋士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这时候袁绍后悔了,发现天子的作用还是蛮大的,就让曹操把天子送给他来养。曹操肯定是不愿意,袁绍就想着怎么去抢过来,


这时,谋士田丰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他的人马虽然少,但不可以轻视,不如用持久的办法对付他。将军占有山河的险固,拥有四州的民众,对外结交英雄,对内修正农业、军事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各路奇兵,趁敌人虚弱不断出击,以骚扰黄河以南地区。敌人救援右侧,就攻击他的左侧,救援左侧,就攻击他的右侧,迫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我们没有受到劳苦而敌人已经困窘了,不到两年,可以轻易地战胜敌人。现如今放弃在庙堂之上就能取胜的计策不用,非要把胜负押在一次战役上,如果不能如愿取胜,恐怕后悔就来不及了。”

而沈佩、郭途则大大奉承袁绍一番,以袁公之英神武,以我军之战无不胜,且10位与曹操的力量,袁公消灭一个曹操不是手到擒来嘛。于是,袁绍一开心就决定征曹操,这就是官渡之战。,

袁绍没有听从,田丰就诚恳地再次建议,袁绍更加生气,认为他破坏了军队士气,就把田丰关押了起来。

其结果,果然是被田丰言中,袁绍官渡失败。败逃回去的军将都认为,如果听从田丰的话,恐怕不会有如此之败。狱中也有人对田丰说:“你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如果我们的军队打胜了,我一定会保全性命,现在军队打败了,我恐怕就要死了。”事实果然如此,袁绍害怕田丰耻笑他,就把他杀了。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袁绍的性格,有多少人才都发挥不了其作用。


下面再来看看曹操,

曹操在早期,用人有一个原则 ,即:求才若渴、唯才是举。只要有才,不管是你是什么人,有什么毛病。当然这也仅仅是早期。

曹操是一个好色的人,这点估计没啥争议,也因为这个,导致一个非常大的惨剧。张绣是在其叔叔死后,继承了叔叔的旧部和势力,张秀在真心投降曹操以后,因曹操的好色,却收了张秀的婶婶,这导致张秀极其怄火,于是带领手下直接叛变,曹操猝不及防被打的丢盔卸甲逃跑,这次曹操败的非常彻底,他的侄子曹安民战死,爱将典韦战死。最重要的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死了。曹昂死了之后引发了一连串效应,曹操的老婆因为这件事一直对曹操耿耿于怀,最后终于闹了离婚。可以说张绣这一仗打的曹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张秀也加入了袁绍阵营,这是典型的削弱自已强大敌人。

经历了张秀给予的重大打击之后,曹操会怎么对待张秀?在官度之战期间,张秀再次来投曹操,面对反复无常的张秀,曹操并没有直接将其除之而后快,反而在他第二次投降时接纳了他,更是让自己的儿子迎娶了张绣的女儿,两人结为亲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操下定决心,再次接纳与自己有深仇大恨的张绣?就算是为战局着想,要树立自已的良好形象,难道不需要格局吗?难道不正好说明曹操是以大局着想而放弃个人仇恨的用人思维和大格局吗?


九曲青溪


从关东联军讨董之时,再到董卓身亡这段时间内,包括董卓死后到一段时间里,袁绍从来不是实力最强的诸侯。他只能算最强的诸侯之一。直到他袁曹大战前夕时,袁绍才算称霸。在组建关东联军讨董之时,袁绍虽然之所以能当上盟主,并不是因为袁绍势力多么强,出了多少兵马。而是因为袁绍的家世,这才让袁绍当选为联军盟主。也就是说大家看上袁绍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或者说四世三公袁家的影响力。要知道当时的韩馥实力都要强于袁绍。如果凭实力的话,盟主根本没有袁绍的份儿。当时唯独有一人是清醒的,他就是鲍信,只有他认为曹操才有能力推翻董卓。事实也证明了,袁绍确实志大才疏,当上了盟主却没办什么正事,最终导致联军内部争斗不休,分崩离析。

关东联军讨董失败解散后,袁绍失去了盟主之位,地位也自然一落千丈。所以袁绍联合韩馥打算废除被董卓控制的汉献帝,拥立刘虞为帝。但袁绍此举也遭到了袁术和曹操的拒绝。曹操是厌恶袁绍的贪婪,而袁术则是故意和袁绍作对,要知道袁术本身就看不起袁绍这个庶出子,要不是袁绍被过继给了袁成,那么袁绍根本没有资格代表袁家。事实上也证明,袁家对袁术的扶持明显要高于袁绍。毕竟袁术才是袁家的第一继承人。后来袁绍夺取了韩馥的冀州才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当时的袁术也占有南阳之地,实力要比袁绍要更强。

袁绍成为天下最强诸侯是在夺取了青州和并州,并且击败公孙瓒,占据了四州之地后,此时的袁绍才是天下最强大的军阀。但随着袁绍势力不断的增强,其麾下高质量谋士却在不断减少。历史上曹操麾下很对厉害的谋主,实际上最早都是效忠于袁绍的。比如王佐之才荀彧。荀彧早年间看不惯董卓专权辞官后,应冀州韩馥的邀请举家迁移到了冀州躲避战乱。后来冀州被袁绍夺取后,袁绍听说荀彧大名,再加上当时荀彧弟弟荀谌推荐荀彧,所以袁绍邀请荀彧出仕。后来荀彧跟随了袁绍一段时间后,觉得袁绍志大才疏不是做大事的人。所以荀彧弃袁绍而投奔了曹操。

同样弃袁奔曹的还有鬼才郭嘉。当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郭嘉,慕名北上投奔袁绍。但郭嘉在袁绍手下干了一阵子后,认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所以郭嘉就离开了袁绍。离开袁绍的郭嘉沉寂了六年后,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出仕曹操。两人一见倾心,郭嘉此后也为曹操奉献出了一身。袁绍帐下不是没有绝顶谋士,而是因为袁绍能力不行,留不住人。而那些坚定不移支持袁绍的谋士,要么互相之间勾心斗角,所有的精力全部都内耗了。要么就是袁绍不能用人,妄杀忠良。比如田丰,还有被逼走的许攸。所有的一切都罪在袁绍。再厉害的谋士不会用也是白搭。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导语: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门阀世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各州,天生有霸王之气,很多的文臣谋士都投靠到他门下,当时河北就有智慧和谋略,不下于诸葛亮的几个军师人才在他手下。比如少有大志,善长谋略的沮授。刚直敢谏,有智计出众的田丰。善于捕捉战机,腹黑有毒计的许攸。还有荀谌,逢纪,审配,郭图等谋士辅佐。

一,腹有奇谋,心怀奇计,一代智士,明珠暗投。

沮授的才干,连曹操都佩服赞叹: 孤早相得沮授,天下早不足虑了。沮授先投韩馥,劝韩馥不要投降袁绍。可叹韩馥胸无大志,不听沮授言落了个身死家灭。沮授只好投靠袁绍,献计迎汉献帝到冀州,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袁绍志大才疏临事多疑少断,错失良机,让曹操捷足先登,获得了天下大义。正因为袁绍虽然有才绝智士如沮授,却多疑寡断而不能用,终于官渡之战惨败。

二,刚直敢言有田丰,胸有韬略赛张良,鸟未尽弓巳藏。兔未死狗巳烹。

田丰的谋略曾助袁绍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夺取四州之地。所以田丰的智谋可比张良。曹操征讨刘备时,田丰就献计袁绍: 曹操才是你主要对手,趁他出兵后方空虚,可以倾四州兵马袭击,一战而定中原。袁绍心中犹豫,推脱儿子生病不肯征战。错失消灭曹操良机。显然袁绍不是没有王佐智士辅佐,而是袁绍本身就不是一个枭雄。也不是一个明主。

最后总结:

良弓配猛将,宝马置金鞍。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羊群可以变狮群样凶猛。一头绵羊带领一群狮子,狮群也必然是如绵羊脆弱,终究葬身虎狼之口。袁绍本身是弱鸡,有狮虎辅佐亦无用功矣!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0776451187452892"} --}

红红火火讲历史


要说早期实力最强劲的诸侯,当属四世三公的兄弟了。末年,如果说是当时第一显赫的家族之外,就是第二了,所以袁氏有有天下之称。可以说,当时的世家贵族都是以袁氏为首,袁氏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连日后的魔王也是袁氏的门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绍的小弟。可见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绍明明坐拥河北四州之地,实力当属第一,为何却败给了实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原因。

1.派系之争。我们知道,袁绍比袁术比起来,还是非常出色的。袁术虽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无人,飞扬跋扈,连都看不起,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许多袁氏的门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绍。袁绍实力渐渐增强,打败后,成了的河北之主。但是,集团变大了,袁绍手下就难免有了派系之争。其中,谋士里的颍川派系与河北派系为了各自背后代表的家族利益,开始进行了明争暗斗。

袁绍当然也知道这种情况,但他作为主公,却乐于这种派系斗争的,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者的权威。但是,令袁绍没想到的是,他麾下派系的斗争渐渐失去了他的控制。和平时候还好,双方可以进行平衡安抚,但到战争时候,袁绍就没法平衡了,而这就给等人机会,他们相互诋毁,让袁绍的思想摇摆不定。结果,作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名士两人就成了受害者。刚正不阿的田丰因直言劝谏袁绍,被郭图等人诋毁,被关进大牢。沮授多次献策,却不被袁绍所喜,加上郭图的挑拨,被关进囚车。袁绍麾下谋士看起来挺多,但真有才华的只有田丰沮授二人,剩下的除了许攸谋略较为出众外,剩下的郭图逢纪等人都是一帮小人而已。最惨的是,最后许攸也投奔了曹操,给了袁绍致命一击,导致的惨败,曹操。

2.袁绍太过宽厚。有人说,太宽厚也是错的吗?的确如此,在乱世之中,宽厚待人是可以的,但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也要有一定的威信。袁绍麾下的那些谋士,为了争权夺利,对袁绍一些命令阳奉阴违,袁绍知道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许攸,众人都比较讨厌他,而袁绍却没有惩治许攸,这就是典型的御下不严啊。至于郭图逢纪等人就更不用说了,比许攸还不如呢。

这就助长了这些谋士的不正之风,到了后来,他们更是干预了继承人的事。袁绍喜欢幼子,想要废长立幼。但嫡长子袁谭也没有什么错误,所以一些人支持立袁谭为继承人。但是,逢纪等人因为为人太过自傲而不被袁谭所喜,所以他们就转而支持袁绍幼子袁尚。这本来是君主最忌讳的事,但到袁绍这里,却没有什么。袁绍反而因两个儿子支持者的言论而陷入纠结。这样一位御下不严,麾下文武不能的集团,即使拥有最多的兵马钱粮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成全了曹操罢了。

3.袁绍多谋少断。袁绍早期时,因为手下谋士少,还能比较听从谋士的合理建议,成功入主了冀州。等打败公孙瓒后,坐拥了河北四州之地,袁绍麾下的谋士也多了起来,袁绍的性格缺点就开始暴露了出来。那就是袁绍缺少应有的决断性,这是非常致命的。第一次,沮授建议他应该南下救,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但袁绍却怕汉献帝不听话,没有派兵南下。等看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显现出来后,袁绍才后悔。

第二次,田丰劝他此时不应该和曹操决战,而应该以守代攻,以强大的后勤能力拖垮曹操,袁绍不听,执意派兵攻打曹操。结果,损兵折将,大将战死。第三次,许攸建议他派兵奇袭曹操的大本营,袁绍却害怕被伏击,白白错失了良机,让本缺乏粮草维持的曹操逃过一劫。这样的例子,在官渡之战的过程中,发生了太多,可以说,只要袁绍有果断性,听从谋士的好的建议,肯定能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进而一举灭了曹操,成为中原霸主。

主席曾评价袁绍:“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的确,袁绍此人虽然善待百姓,在他死后,河北许多百姓还为此哭泣。但袁绍却没能将民心好好作用起来。最重要的是,袁绍缺乏一颗果断心,所以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多谋的袁绍,就会想得太多,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错失了好多战机。想反,曹操果断选择,听从了许攸奇袭乌巢的计划,一举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袁绍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