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呆呆牟子


談起左良玉的為人,大家都知其在歷史上驕橫跋扈,居功自傲,擁兵自重,崇武奪權;對上司傲慢無禮,獨高自傲,目中無人。對上級總督熊文燦竟是絲毫看不起;而對繼任後的總督楊嗣昌也是一副為所欲為的樣子,在軍事管理的時候陽奉陰違,貪權欺小,也從來不聽調遣指揮。



一、良玉重權握重兵,天公敗闖不敗張。

左良玉當年與清軍共同大戰,手持20萬大軍,但隨之守邊常勝,廣收殘敵敗將,於是發展為號稱80萬精兵強將大軍,於是左良玉手握重兵,漸漸獨功自守,驕傲之色漸漸迷失自己的理性。但在與農民軍作戰中,老天爺不會讓其戰無不勝,面其無德者,必先予之勝敗,乃兵家常事確對於左良玉,令左良玉自己也很納悶。但凡左良玉出戰,逢張必勝,逢李必敗。


二、良玉按兵未勤王,崇禎滅亡自哭帝。

在崇禎如此愛惜左良玉之後,把重兵派及他,由此可見,崇禎多麼信任其打戰之風,由其邊關烽火戰亂,鎮壓遊民起義沒有一次敗績,可見其左良玉的作戰能力強之有理,但其面對的並非真正的強有訓練的軍隊,是大部分農民因不滿統治者統治,操起農家種地的傢伙事,舉旗開戰,自然難以打敗訓練有素的左良玉的軍隊,在其作戰之時,強將也因農兵眾多將其圍攻,強將手下戰死沙場無記於數,在後來傲氣橫生的左良玉無視李自成,即李闖王,闖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無所準備的左良玉先與其大戰幾回,80萬戰將與剩無幾。

隨後在其國存危難之時,左良玉為保餘力,未敢忘憂國,卻不與李闖王爭名救亡,未勤王國,在崇禎帝駕崩之時,左良玉無力迴天,痛恨不得,戒傲改過,準備將功補過,在知道太子傅旗重振雄風,望國復興之際,統領自己剩餘部落轉向太子復位之地,但每日痛奠崇禎亡帝,思過崇禎在世對其重視,自己卻無能為力與戒驕戒傲,思去進步,建功偉業,以求達到統帥有方,整兵有效。但事實就是無後悔藥以救亡國之君及已亡之民士,哭吧,左良玉,帝亡靈之有解意。



三、良玉無恨己前痛,為君仗劍弒天下。

左良玉在崇禎帝死後思國思痛,但帝已去,救國之路在繼續,是戰死沙場,還是戰死將軍後獨自一個人承受亡國滅種之欺,離世而無爭,精英百鬼戰無淚,地煞天罡怨無能。己已無能回過往,悔改過時,但是現在看來好像把自己一腔熱血拋灑疆場,以慰安左良玉自己過去狂妄自大的野心,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才是王者之道,君莫悔兮,君莫忘兮,握汝燙金寶劍,其鋒從磨礪出,殺闖王,祭奠崇禎帝;救太子,挽救千萬家。良玉戰疆沙。


小鎮月明


前言: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將領。李自成包圍北京時,崇禎皇帝傳詔左良玉,要求他進京勤王,他卻按兵不動。等到北京城陷,崇禎死難,左良玉卻痛哭不已,傷心欲絕;卻又是一副忠臣模樣。

所以說,左良玉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

左良玉畫像

左良玉初期在遼東守邊,在孫承宗麾下與清軍作戰,頗有勇力。後來被調往內地鎮壓農民起義。

明軍在遼東與滿清作戰圖

左良玉驍勇善戰,在鎮壓農民軍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步步高昇;逐漸成為一個兵力雄厚的軍閥。

左良玉為人驕橫跋扈,擁兵自重;對上司傲慢無禮。對總督熊文燦一點兒也看不起;對繼任的總督楊嗣昌也陽奉陰違,不聽調遣指揮。因為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也拿他沒辦法。

在與農民軍作戰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令左良玉自己也很納悶。那就是:左良玉出戰,逢張必勝,逢闖必敗。

左良玉曾經數次大敗張獻忠,連張獻忠的妻妾軍師都抓住了。窮途末路之際,無奈的張獻忠派人送厚禮賄賂左良玉,勸他放自己一條生路,以便養寇自重。

但是,左良玉不能與李自成作戰。逢李必敗。1642年,左良玉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戰一場,結果是左良玉引以自豪的精銳親兵死傷殆盡,自己狼狽逃到襄陽。很長時間以後,經過招集散兵遊勇,擴充軍隊,才算恢復了元氣。但是自此以後,左良玉的軍隊再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戰鬥力。

左良玉這個人非常奇怪。崇禎皇帝在時,他擁兵自重,不聽調遣,不遵王命。但是,崇禎死後,左良玉卻極度痛心,非常感念崇禎皇帝對自己的提拔重用之恩;每日痛哭,悼念崇禎。

左良玉畫像

後來南明“太子案”發生,左良玉認為太子是真的,他想去擁立太子,以此來報答崇禎皇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這應該是左良玉的真情流露。

當然,此時左良玉的剋星李自成正在清軍追擊下南撤,意圖佔領左良玉的老巢武昌,來作為大順軍的抗清根據地。

在此情況下,左良玉率軍進攻南京,一舉兩得:既避開了剋星李自成的進攻,又去南京擁立崇禎的太子,實屬忠臣之義舉。

可惜的是,在進軍南京途中,1645年4月,左良玉因病死去,從此離開了歷史舞臺。

個人認為,在左良玉最後的歲月裡,他是真心懷念崇禎皇帝的。左良玉進軍南京是真心想擁立崇禎的太子,來報答崇禎對他的浩蕩皇恩的。


惰性人兒



誰說左良玉是忠臣了???

左良玉說白了就是明末自私自利的軍閥代表罷了,他之所以名聲不那麼臭,只不過沒有降敵罷了。

話又說回來了,左良玉沒有降清或者降李自成,並非忠於明朝,而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說白了,是因為他手中有大軍,畢竟擁有號稱80萬大軍(當然實際上應該二十來萬),這在亂世之中是相當雄厚的本錢,所以自然不甘屈居人下。

二是左良玉死的時機對,病死在統兵東下的窩裡鬥過程之中。如果左良玉還活著,夾在大清和南明之間,那麼肯定也如同他兒子左夢庚一般降清的。

再結合左良玉的所作所為,像左良玉這種人,如果稱他為忠臣,那麼就是侮辱“忠臣”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左良玉幹了什麼,發跡於明末,靠著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成為一方大將。按說朝廷對左良玉不薄,結果是崇禎帝點名叫左良玉勤王的時候,左良玉是按兵不動,慢吞吞的上交一份出兵計劃來拖延時間,直至明朝亡國。

明朝亡國,南明建立以後,當時左良玉害怕李自成的大軍南下來搶他的地盤,他還打不過。

所以乾脆是拿了一份所謂的太子“密詔”統兵動下,以赴南京“救駕”,說白了是不服弘光朝廷,又覺得弘光朝好欺負,因此就找了一個這樣藉口,打算架空弘光帝,成為南明實際決策者,結果是自己還沒有到南京就病死,兒子左夢庚又年幼不足以鎮壓軍心,加之清軍南下,所以乾脆降清。

所以說左良玉是忠臣的話,那才是真正的天大笑話。


宋安之


提這個問題其實更應該問的是明朝為何就這麼亡了,當時的北京是個什麼情形,左良玉有沒有機會前往勤王。

如今越來越多的說法是滿清誤華三百年,因為中國近代的落後,中國人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這種代價不僅僅是生命,還有獨屬於中華文明的靈魂,內涵。所以格外對於明朝很是思念,對於上億人口的明朝,被十萬女真大敗,感覺差異,假設左良玉前去勤王,假設吳三桂前去勤王,有太多假設,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人性”。

明朝的問題太多了,不是一次勤王就能解決的。滿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撿漏王之一,中國歷史上全面被少數民族佔領只有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元朝是蒙古鐵騎一分國土一個城池打下來的,雖然其中也有者漢人的角色在幫忙但是主力依然是蒙古,但是滿清可以說是清風掃落葉,一路南下,就算偶有抵抗也是不成氣候,更為與歷史不同的是,主力幾乎都是漢人,清朝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消滅明朝勢力的三頭獵犬,這還不算其他降清人物,在李自成攻陷太原,宣府,兵力北上直逼北京如圖

農民起義軍失敗多次,幾位起義軍領導明朝均有機會殺死,可是明朝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珍惜,導致死灰復燃。

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即向北京進軍。二月入山西,僅在寧武一戰,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十七日,官軍三大營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監開門獻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檢自縊。可見龐大的大明首都,幾乎毫無抵抗居然是一路投降。

距離最近的山海關吳三桂都沒有來得及勤王何況遠在武昌的左玉良,然而大明需要自問,為何天下人心不向他朱家。

1.朱元璋手段殘忍,大殺功臣,為皇室權利過度安穩可以說是不問賢良,只看威脅。卻對自己兒格外放縱。失賢者心。

2.朱棣篡位,為鞏固權位,建立東廠,恢復錦衣衛。大興詔獄,誅方孝孺十族,失文人心。

3.明朝宗室歡天喜地世代享樂,卻讓天下人為其買單,失天下人之心。

4.張居正鞠躬盡瘁,死後卻被抄家,子孫受盡殘害,失能者心。

5.袁崇煥雖有問題但是一心為國,屢次救國於水火。卻被凌遲處死,即便現在對於袁崇煥有爭議卻罪不至凌遲,此舉失武將心。

6.作戰督軍不信任,派遣太監督軍,導致作威作福,統兵者怒不敢言,影響作戰。失兵者心

此是明朝後期坍塌之勢難以挽回的重要原因。

當時左玉良已有擁兵自重之嫌,但是其一生依然終於明朝廷說是忠臣還算適用

但是左玉良卻是錯誤不斷,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向對比下多數會選擇個人利益,有機會投靠滿清但他無法接受,但也知道大明氣數已盡,左玉良死後其子投降大清,南明在失重要戰力。


闡釋君


歷史的多巴胺來給你解答:

 

左良玉真的是個雙面人,我高度懷疑他是雙子座。

你說他是忠臣吧,他手握80萬大軍,闖軍來了,他就趕緊開溜,闖軍走了,他才出去騷擾一番。闖軍攻打北京,他也在一旁坐山觀虎鬥。哪有這樣的忠臣?

你說他是奸臣吧,他既不降清,也不投靠李自成,依然打算效忠南明,最後還死在討伐馬士英的路上。

左良玉在寧遠因為軍隊是個月都沒有糧餉,而且前線士兵也吃不飽飯,於是發動了一場兵變,導致左良玉因此事第一次丟官,我覺得這次丟官,給他的教育應該很深,起碼有以下幾點:1、絕對不能拖欠士兵糧餉;2、要有自己的班底,不至於自己人造了自己的反。因為當時駐守寧遠有十四營官兵,只有祖大壽一營沒有參與兵變,祖大壽的班底基本是他的親朋故舊有很強的粘性,雖然捱餓依舊沒有參與兵變。

後來多次戰役,有勝有負,直到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左良玉精銳損失慘重,這給他的打擊太大,從此不敢再於李自成單挑,不過打張獻忠倒是很有心得。

另外一個事情也可以側面說明左良玉後面的行為——宦官監軍,明朝有這個傳統,讓內廷宦官監軍,左良玉多次不聽調令,宦官肯定會上奏朝廷,一旦戰事平穩,估計也是左良玉被問罪之日,所以他追張獻忠入川,才有“獻忠在,故公見重”,這種文字被記錄下來,他有意放過張獻忠,養寇自重,從而求得自保。不曾想,這間接害死當初器重他的楊嗣昌。

左良玉裝病不再追剿張獻忠,楊嗣昌只得入川親自上陣,結果張獻忠玩了個燈下黑,悄悄溜出四川,設計奪取襄陽,殺掉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得自此事,活活被氣死。

再往後,左良玉傭兵80萬,眼看著李自成攻破北京……

 

不過話又說回來,遇見崇禎這樣刻薄寡恩的君主,你是左良玉,你又能如何自處?每個時代的人都很難用好壞去衡量,更沒有辦法用忠奸二字去考核。

但是你要說他是忠臣,我只能說:“呸!”



歷史的多巴胺


崇禎皇帝是明朝滅亡之前的最後一個皇帝,當時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城下包圍了北京城,這情況自然是萬分緊急,於是崇禎趕緊讓人找左良玉,讓他起兵過來勤王。這個時候左良玉可以說是崇禎最後的希望了,崇禎為了能夠說服左良玉出兵也是許諾日後給他加官進爵,並且還直接封他為了南寧伯,他的孩子也封為大將軍。可以說崇禎對左良玉已經相當夠意思了,但是此時手握80萬大軍的左良玉卻並沒有出兵,最後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崇禎自縊身亡。

正是因為左良玉的這個做法,才飽受詬病,他當時要是早點出兵或許明朝根本不會滅亡。其實左良玉本人是非常複雜的,你也不能說他不愛國,要知道當他得知崇禎皇帝自殺之後抱頭痛哭。既然他很愛國,這樣對皇帝忠誠,為了敵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卻按兵不動呢?這是在是令人想不明白,我想他自己估計也想不清楚為什麼吧!

左良玉這個人其實也算不上特別厲害的將軍,他打仗勝負完全看對手,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平庸的人。比如說他面對張獻忠的時候屢戰屢勝,但是在和李自成的戰鬥中卻每次都被打得落荒而逃,或許這也是左良玉不願意發兵勤王的一個原因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說他經常打敗仗,但是崇禎卻沒有責怪他,反而還給他加官進爵。

不過在左良玉心中有一個人卻比皇帝更有地位,此人就是他的伯樂也是他的老師侯恂。當年他進入軍隊之後要不是侯恂的扶持,早已死掉了。但是侯恂及時發現了他,認為他是一個天才的軍官,於是開始好好教他,即便是他犯了錯侯恂也一直對他十分寬容。在後來左良玉自己主見成為了一個大將軍,他手下的士兵甚至已經有80萬之眾。

不過童年的不幸經歷讓左良玉這個人十分擔心,他老是沒有安全感,無論做什麼事他都不敢放手一搏,這對於一個將軍很難說是一件好事。所以在崇禎請求他出兵的時候,他就十分猶豫,在他自己看來自己能夠有今天的地位都是依靠的這些士兵。但是拿著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軍隊幫助皇帝,萬一失敗了自己的老本可就沒有了啊,所以他就一直在猶豫這件事,最終崇禎自殺之後他才想清楚準備出兵,但是為時已晚,此時崇禎早已死掉了。

左良玉也因為這件事非常的自責,你很難說他是故意不去救崇禎的,在經過九江的時候,袁繼鹹質問他的時候他盡然羞愧難當,高呼“我負臨侯!”後吐血而亡。


開心亮子


左良玉這個人,是有問題的。

左良玉,遼東人,年輕的時候,是個好兵,靠著在遼東打仗,成為了都司。雖然當了軍官,但日子還是過得苦,有時候還要靠偷獵打野食吃,甚至暗中做響馬、盜賊的勾當,有一次意外打劫了軍用物資,罪該殺頭,後來是同夥邱磊獨擔罪名,才得以免死,但是官職木有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邱磊並沒有死,後來在弘光朝廷混的時候被劉澤清殺掉,而劉澤清跟馬士英、阮大鋮沆瀣一氣,由此加深了左良玉跟弘光朝廷的齟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後來左良玉與弘光朝廷的內訌。

丟了官職的左良玉走投無路,找門路投到了侯恂門下,在侯恂的推薦下,他得以在起復,後來立戰功成為總兵。

做了總兵之後的老左,很快就投入到了剿匪的工作中去,也就是剿西北的李自成、張獻忠。老左的這段剿匪經歷怎麼說呢,行為比較怪異。

一般名將都是打出來的,起碼打勝仗的次數,要比吃敗仗多得多,但這位“名將”左良玉同志,在剿匪過程中,常勝,也常敗。他打仗的時候很奸猾,他跟張獻忠打,很少落於下風,而且簡直就是張獻忠的剋星,至少有兩次,張獻忠差點就死在了他手中,而對手一旦換成李自成,他就威風掃地,一敗塗地,還沒開戰,就如鼠如貓。

左良玉見了張獻忠就窮追猛打,十分威風,但遇到李自成,就只能逃跑,但如果說李自成比張獻忠厲害,更強,這說不過去,兩軍的紀律狀況有所差異,但戰鬥力卻不分彼此,論狡詐多智,張獻忠也是不輸給李自成的,論兇悍狂野,比李自成還要強一些,而如果論手下將領實力,老張也要強過李自成,比如後來南明最後的保衛者李定國,以及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這四個乾兒子,實際上要比李自成的劉宗敏、李過、袁宗第強上一些的。

所以老左這個人,是有問題的,他打流賊是有保留的,存的心思大概就是養寇自重,要知道在崇禎時,他的隊伍編制實際上只有4萬,然後跟李自成大戰朱仙鎮時,居然達到了三十萬,而到了武昌時,更是達到了80萬之眾,可見老左這種忽勝忽敗的起伏,目的是逐漸擴張自己的實力,畢竟,袁崇煥之後,明廷就再拿不出手的武將,只能指望這位了。

所以他給朝廷營造了這樣的一種假象,讓朝廷離不開他,而他可以偷偷發展自己的勢力,但間接也壯大了李自成。你要說他想當皇帝,這到不至於,當京師陷落,崇禎上吊後,他的部下強烈建議他自立為帝,他沒有這麼幹,還為崇禎的死哭得死去活來的。

老左實際上頭腦是十分清新的,他的力量並不足以稱帝,為什麼呢?

別看他有80萬大軍,但這八十萬軍隊成分複雜,有很多歸降之眾,而這些投降的大多是原來的流賊,不受約束,老左人老了病多,也約束不了,所以他的軍隊,軍容雖眾,但烏合之眾太多,不聽號令的太多了。

而老左之所以能維持這個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他對自己軍隊的縱容,維持一支軍隊的最起碼的忠誠,所需要的就是利益,而老左的方法是,縱容手下士兵搶掠,相關歷史資料上顯示,左軍搶掠比流賊更恨。

所以老左的80萬大軍,戰鬥力其實沒有多少,而且自從在朱仙鎮敗給李自成後,他被隔絕在了湖北,與袁宗第部對峙,根本來不及北上勤王的。

他不是一個忠臣,但也算不上一個奸臣,他打的主意,大致上跟大多數歷史網文一樣,通過軍鎮的力量來形成一定程度的割據,然後控制朝廷,大概這就是他的目的吧。


江畔初見月


說到明朝亡國,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就是崇禎皇帝,如果問你第二個想到的人是誰,估計很多人都會說吳三桂、袁崇煥、多爾袞、李自成等人,還有一個叫做左良玉的名字,可能也會被提及。

左良玉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後世對他的評價差距特別大,有人把他罵得狗血噴頭,也有人稱他為忠臣,那麼左良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曾經有人評價他"勇於虐民,怯於大戰,擁兵自立,養寇自重,目無朝廷,心無百姓,殺良冒功,遺臭萬年",由此可見,他被罵的慘不忍睹,左良玉手握八十萬雄兵,於是擁兵自重,驕橫自恣,縱容手下士兵擄掠良家婦女。

在李自成進軍京城時,他卻沒有前去營救崇禎皇帝,最後崇禎自殺,明朝滅亡。說他是忠臣,那是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向清朝投降,在得知崇禎的死訊時,他極度傷心,大哭不止,甚至吐血,不到一年便病逝了。

左良玉的前後行徑有些奇怪,也有些矛盾,既不想明朝滅亡,又不願出兵和李自成拼死一搏,他的做法讓我們想起了清末民初時期的另外一個著名人物——袁世凱,逼迫了清帝退位,反對封建帝制,自己卻又復辟當上了皇帝。

說到底,左良玉就是想保存自己的兵力,割據一方,當個軍閥,在這亂世之爭中求得一席之地,可惜他的軍閥之夢沒有實現,在他死後,其子左夢庚率大軍立即投降清朝。

左良玉也是一個神人,當年朝廷給了他二十萬大軍,他在外征戰多年,竟然將兵力從二十萬壯大到八十萬,令人不可思議,增加的六十萬大軍都是半路收編的,很多都是農民、土匪,魚龍混雜,由於沒有收到嚴格的訓練,這幫烏合之眾的戰鬥力並不強。

左良玉在外征戰,敵人是張獻忠和李自成,這兩人都是十分棘手的對手,打起仗來兵力損失了不少,尤其是在朱仙鎮和李自成的大戰中,左良玉輸得十分難看,明軍傷亡慘重,左良玉從此留下陰影,對李自成異常畏懼。

雖然左良玉號稱有八十萬雄師,但是李自成進京的時候,左良玉的兵力其實已經沒有這麼多了,兵力大減,而且軍隊人員混雜,戰鬥力沒有李自成的軍隊強,再加上朱仙鎮的教訓,左良玉心有餘悸,沒有信心能打敗李自成,搞不好皇帝沒救到,還把自己和大軍賠進去了。

當然還有一個十分客觀的原因,明朝末年國力衰弱,國庫空虛,打仗是一件十分燒錢的事,沒錢還打什麼仗,別說是遠在湖北的左良玉,就連離京城最近的吳三桂也沒能及時趕去救駕,吳三桂光是湊軍餉就用了好久。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只看一件事,而要看他的一生,身處亂世之中,左良玉和吳三桂都是想給自己找條後路。


歷來現實


左良玉也能被稱為忠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一個殺良冒功,魚肉百姓的軍閥,就因為沒有投降清朝,就被稱為忠臣?真是可笑。

傳說左良玉坐擁八十萬大軍,對外號稱百萬,我對這一點就非常質疑,明朝的總兵一般也就一,二萬人,左良玉怎麼會有80萬人?松錦大戰,8大總兵,也就13萬人。黃得功也就1萬多人,左良玉也沒打贏。他憑什麼說自己有八十萬大軍,左良玉要是真的有80萬精兵,不,減一半40萬,不,再減一半20萬精兵,哪怕僅有十萬精兵恐怕清朝也不會輕易入主中原。

說了這麼多那麼左良玉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左良玉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左良玉初從軍是到山海關外的遼東明軍部隊服役。由於他勇敢過人,頗有謀略,很快就被提拔為軍官,二十幾歲就被提拔為遼東車右營遊擊,後因功被加授都司銜,駐防在寧遠衛。明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二十五日,寧遠衛發生兵變,左良玉也加入到兵變的行列。後遭貶職,而後又赦免, 之後左良玉便來到了鎮壓農民軍的戰場,曹文詔戰死後,他屢次大戰李自成張獻忠互有勝敗。最後坐擁80萬人馬號稱百萬(懷疑自吹自擂),在朝廷不發軍餉的時候就搶老百姓的,他的部隊有兩部分組成,一是軍士出身之人,二是各地流寇。這些無處可依之人,最後都選擇了歸順左良玉,就是因為能讓他們吃飽飯。正因為如此,兵多而不精,也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碰到正規軍隊簡直是一觸即潰,而此時的左良玉就已經有了一方軍閥的派頭了,因為明末確實發不起軍費,所以也解釋了後來為啥不聽調遣,這兵是老子養著的。直到南明弘光朝廷成立,當時他一個人兵力就抵得上江北四鎮全部,後來 左良玉以“清君側”的名義征討馬士英向南京發兵,然而途中病死。這就是他的人生結局。

從左良玉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出左良玉一生完全和忠字無關,可謂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老百姓概念中的忠臣是忠於社稷江山,為了國家利益敢於跟皇帝犯顏直諫的,一味順從皇帝,不諫皇帝過失的就叫奸臣。皇帝概念的忠臣是忠於皇權,為了皇權的牢固敢於征戰沙場,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左良玉呢?是他感激崇禎皇帝對他的提拔之恩,也在崇禎皇帝死後為他痛哭流涕,但是這有什麼用呢?當初被逼死在煤山的時候怎麼不見你出來,說到底左良玉還是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最後就是人們說他“忠”的不投降清朝,雖說左良玉至死都沒有投降清朝,但是諷刺的是當左良玉一死他的兒子就投降了清朝。我們設想如果左良玉真真正正是一個忠臣的話,那麼自己兒子會在他死後馬上就投降清朝嗎?

所謂“忠臣”的左良玉在我看來只是一些人對他的盲目追捧罷了。


巴山夜雨話歷史


孔尚任在《桃花扇》裡評價左良玉:倉皇誰救焚書禍,只有寧南一左侯。\r

看一看孔尚任在評這個評價的時候,當時馬士英和阮大鋮正把東林黨和復社的那幫書生往死裡整,左良玉出兵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救這些書生,當然史書上說,他手下的那些降將們,全都反對馬士英,如果左良玉不出兵的話,他們全部都要發動兵變。左良玉再也控制不了啊。\r

左良玉當時起兵清君側,討伐馬士英,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左良玉起兵後,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軍隊紀律很差,左良玉,一邊對付南京政權的江北4鎮,後來多鐸起兵後,馬士英所部江北四鎮主力基本上都投降了清朝,左良玉是幾乎唯一跟多鐸作戰的南明軍隊,左良玉實際人馬大約有10萬人,左右互搏,兩線作戰,從軍事角度純屬自殺。從中看出來左良玉是沒有什麼頭腦的,後來左夢庚被黃得功擊潰,但僅僅是潰逃,未傷主力。左良玉死後左夢庚投降了清朝。\r

我覺得有必要還原一下明朝末年的歷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崇禎末年,周延儒第二次成為內閣首輔,由於接受了閹黨分子阮大鋮贊助的活動經費,他考慮要回報一下,但作為東林黨人的周延儒不可能提拔一個閹黨分子阮大鋮入閣,於是就提拔了不是閹黨分子的馬士英,這是當時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種妥協的情況,馬士英能夠為東林黨人所接受,東林黨人對他抱有著很大的期望,紛紛傳言馬士英就是于謙再世。至於後來馬士英窮兇極惡,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招權罔利,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東林黨人都活不下去了,於是有些的東林黨人又開始聯絡左良玉來救命。\r

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的手下很多人都投降了左良玉,早在弘光政權建立之初,這些李自成手下的士兵全都嚷嚷著要去進攻南京,左良玉不得已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都分給了這些人,同時用鉅艦封鎖長江,在長江上豎起了一門大炮,說誰再敢去進攻南京,就用炮轟!左良玉一直在盡最大可能控制這些部隊,不讓他們胡來。左良玉一再說要他做朝廷的守土保疆的忠誠將領。\r

後來馬士英胡作非為,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r

馬士英的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後左良玉也控制不住了。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隨著這些主要由投降過來的士兵組成的部隊,紀律越來越差,連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將領都看不慣,左良玉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差,後來的左夢庚更是很難控制桀驁不馴的部隊。\r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難成立。你沒看見馬士英統帥的江北四鎮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軍主力多鐸統帥的南征大軍作戰的是左良玉所統率的部隊。有一次在揚州北面的江蘇盱眙,左良玉正在進攻多鐸的大軍,激戰之時,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請史可法一起進攻,說趁敵軍尚未站穩腳跟,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但史可法害怕打不過就沒過去打。從《續明紀事本末》這一段看出來,史可法的性格有點軟弱,過於謹慎和膽小。然而,史可法在最後關頭卻又表現得非常勇敢,就像《桃花扇》所寫的那樣,整個南明王朝超過百萬大軍都沒有人敢於防守多繹帶領的清軍,因為馬士英規定敢於議論防守清軍的人,要被殺頭。最後史可法帶領三千士兵防守揚州,這三千士兵後來又跑掉了大半。\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