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很遺憾,最近看的名著類文學作品大多都是悲劇,而今天看完的《包法利夫人》是最悲慘的了。

書中主角愛瑪死了,她的丈夫無法走出失去她的悲傷中,也死了,而愛瑪的婆婆也在包法利先生死去之後的一年內死去,留下愛瑪可憐的女兒,小小年紀去紡織廠做了工人。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著名作家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講述的是一個農夫的女兒愛瑪,嫁給了鄰鎮的一個醫生,帶著對愛情和婚姻生活憧憬的愛瑪,結婚之後並沒有體驗到她所想要的浪漫和美好。愛瑪嚮往浪漫而且富有的生活,婚後的安娜參加了幾次盛大的聚會活動,在活動中先後結識了兩個浪漫的男人,她以為她獲得了浪漫的愛情,卻不知道,這所謂的愛情其實是虛假的。同時,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富有品味,愛瑪靠借貸來滿足她的高端消費,最終,債務太多,她無力承擔,再加之她的浪漫愛情夢破碎,她拿起一瓶砒霜,她服下了它......

在愛瑪的故事裡,很多人為愛瑪的死感到惋惜,而我更心疼她的丈夫。她的丈夫雖然不浪漫,卻真心實意的愛著她,是愛瑪的虛榮心和對浪漫愛情的渴望毀了自己,也毀了她的家。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愛瑪:對浪漫愛情的幻想,讓她屢次陷入虛偽的婚外情

愛瑪是美麗的,結婚之前的她恬靜能幹,她會鋼琴、會刺繡、會畫畫,她還善於打理,把家打理的漂亮溫馨,還具有很時尚的審美。然而,愛瑪的丈夫包法利先生是一個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他勤儉節約,生活務實,滿足於平淡的鄉村生活。

結婚以前,自以為就有了愛情,可是,婚後卻不見愛情生出的幸福。歡愉、激情、陶醉,這些當初在書本中讀來的美好字眼,生活中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她渴望答案。

她在婚姻中得不到的答案,當在婚姻之外遇到了,她就為之拋棄了她的道德約束。她的第一個情人羅多爾夫,他的本意只是把愛瑪當做情人對待,在得到愛瑪之後,新鮮感過去,慢慢地就是了當初的興致。而愛瑪對他的愛意卻沒有變,於是,愛瑪變成了那個迎合和討好的人。當愛瑪提出要和羅多爾夫私奔的時候,羅多爾夫害怕了,他獨自逃離了,愛瑪因此生了一場大病。

然而,愛瑪身體恢復之後,她並沒有汲取教訓,與另一個情人列翁開始了另一段愛情,然而,列翁對愛瑪的愛也並不真實,當愛瑪遇到困難時,他希望擺脫愛瑪。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愛瑪始終在追尋著那縹緲的愛情,她渴望浪漫,卻不知道愛情本身的含義,也失去了對家庭和孩子的責任。可以說,愛瑪追求的並不是真實的愛情,而是愛情帶給她的刺激和浪漫,這並不是愛情的實質。

一個把愛情看成全部的女人註定是要受到愛情的傷害的,更何況她所擁有的只不過是愛情的表面。

張愛玲曾說過:“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愛瑪的生活就是由愛情製造的遺憾,造成的悲劇。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為什麼愛瑪的死是必然的呢?

作者福樓拜在寫完《包法利夫人》後,情緒一度不能自己,他傷心地哭了。他的朋友去看望他,問他為何而哭,他說:愛瑪死了。當朋友知道愛瑪是福樓拜書中的一個角色時,朋友疑惑地說:那你可以不把她“寫死”啊。

在我看來,福樓拜安排愛瑪的自殺是合理的,愛瑪的死是必然的。

第一,愛瑪的行為是不道德的

愛瑪的行為是有失得體的,被認為是“傷風敗俗”的,她是行為終究是錯誤的,她所追求的婚外情是不符合道德標準的。

人們往往把“愛情”當做出軌的藉口,似乎為了“愛情”就談不上對與錯,然而,愛情也是應該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的。她置家庭於不顧,為了讓愛情更浪漫,不惜借高利貸來滿足她的浪漫情懷,這真是愚昧的。或許身處愛情的人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而,愛瑪一錯再錯,被一段愛情傷害後還是執迷不悟,那真是太傻了。

同時,用著丈夫辛苦工作掙來的微薄工資,揮霍在愛情上面,這當然也是不道德的。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第二,愛瑪的性格本身是沒有承受能力的

以愛瑪的性格,她必定是承受不了高額欠款和失去愛情的雙重壓力的。

愛瑪的高消費從來都是來自於包法利先生,愛瑪自己並沒有像一個獨立女性那樣創作價值,這也證明愛瑪的性格中就存在這依賴的元素,她沒有承擔能力。

再加上,一段愛情都足以讓她生一場大病,更何況是面臨雙面的打擊呢?她的性格註定她最終會以逃避來解脫自己。

所以,愛瑪的自殺是必然的。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電影版的《包法利夫人》與書的區別

電影版的《包法利夫人》對書籍做了很大的改編,電影中,愛瑪的丈夫包法利比書中突顯得更為木訥,書中的包法利雖然沒什麼愛好,是一個務實的醫生,他對生活的想法很簡單,滿足於簡單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不關心那些不切實際的浪漫感情,但也不至於太木訥。

書中,包法利先生對愛瑪的愛表現得很突出,而電影中,很難看出包法利對愛瑪愛得深刻。

我想,電影版的《包法利夫人》是在為了突出愛瑪選擇婚外情的原因所在,讓愛瑪的愛情看似合理化。其實,我認為,電影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現實生活中,和書中的更為相似,並不是自己的丈夫有多差,才導致愛瑪出軌,而是愛瑪本身自帶的對愛情的幻想、對浪漫的追求以及虛榮心導致愛瑪渴望一段愛情。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當然,愛瑪和包法利之間性格的迥異是存在的,但是,這只是導火索,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愛瑪自身。如果由於性格不同,對生活的品味不同,對生活的追求不同而選擇婚外情,那麼,沒有多少婚姻會是正常的了。

同時,電影中的包法利夫婦沒有孩子,電影主要突出的就是愛瑪的兩段婚外情。

電影同時也對書中的結局做了改編,電影中我們只看到愛瑪的死,而不知後面包法利先生的死以及愛瑪女兒的悲慘結局。深愛著愛瑪的包法利先生承受著失去愛瑪的悲傷,同時,愛瑪死後他才發現愛瑪早已出軌,再者,他還對自己產生了自責。在這些交織的情緒中,他獨坐家門口,在黃昏時被女兒發現了他的死。

《包法利夫人》:悲傷的婚外愛情故事,讓人不忍心再讀第二遍

愛瑪和包法利先生

的確,所有的名著被拍成電影,都無法比及原著本身的美。只是,《包法利夫人》這本書裡的結局太悲傷了,多希望它的結局如同電影那樣,愛瑪死後戛然而止,而沒有書中包法利先生的死。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故事,我實在不忍再讀第二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