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乾隆為什麼命人平了雍正寵臣田文鏡的墳墓?

湘西小木魚


都別搶,我來答。

事情是這樣的,田文鏡原本是雍正朝受到器重的舊臣,在他去世以後,雍正特別關照他,允許他可以陪葬泰陵。這個泰陵就是雍正自己的陵墓,當時不僅讓田文鏡陪葬泰陵,雍正還命令讓人在河南給他修建祠堂,受老百姓的供奉。

旋卒,賜祭葬,諡端肅。命河南省城立專祠。又以河道總督王士俊疏請,祀河南賢良祠——《清史稿·田文鏡》

到了乾隆朝時,據說有一回乾隆去泰陵祭拜雍正時,他的御用車駕被田文鏡的陵墓擋住了一角,車駕就停了一會兒。乾隆就訊問原因,小太監去了解情況後回來稟報說是田文鏡的陵墓擋住了車駕,乾隆聞言嗤之以鼻的說了一句“拉倒吧”。

這話其實說的非常模稜兩可,可能乾隆的意思並不是要讓下屬把田文鏡的墳墓給推平,可能只是對這個原因表示不屑。因為乾隆完全沒有理由讓人平白無故就把先帝舊臣的墳墓給推了,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再者說就算乾隆對田文鏡這個人不怎麼感冒,也不至於說把人家的墳給推了。

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乾隆當時可能對這個原因感到不滿,所以就這麼隨意一說。但是守陵大臣聽說後不敢怠慢,皇帝說了這麼一句沒頭沒腦的話,那究竟是推還是不推?這就比較考驗下屬揣摩上司的功力了。

估計這位守陵大臣心想,既然皇帝都說拉倒了,雖然不知道究竟是個什麼意思,不如就按照他的意思去辦。到時候就算追究下來,他也有一個理由可以辯解不是。所以當時乾隆的車駕就繞了一個道過去,他們前腳剛走,守陵大臣後腳就把墳墓給推了。

其實這就像當年解縉被朱棣抓起來關進詔獄裡,但是也沒有說要殺他。後來在永樂十三年的時候,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給朱棣呈上一份詔獄在押人員名單,朱棣看到了解縉的名字,就問了一句:“縉猶在耶?”

其實這句話可以理解成兩種意思:一是這個人怎麼還活著?這可能就是在暗示抓緊解決這個人。二來就是這個人原來還沒有死啊?可能朱棣早以為解縉已經死了,畢竟永樂八年的時候解縉就被抓進大牢裡。

紀綱因此就揣摩朱棣的意思,最後覺得可能朱棣要殺解縉的可能性要大,就把解縉灌醉後丟在雪地裡活活給凍死了。當然在這件事上可能朱棣要殺解縉的成分要大一些。

但是在推倒田文鏡墳墓這件事上,乾隆可能並沒有這麼大的主觀意向。其實很多時候領導就是這樣,經常不把話給你說的清楚明白,就是讓你自己去揣摩,揣摩對了就飛黃騰達,揣摩錯了就砍腦袋。

後來乾隆知道這件事以後,也沒有責怪守陵大臣,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從乾隆的表現上來看,由於他並不怎麼喜歡田文鏡,所以對這件事可能就不怎麼重視。不過話說回來,乾隆雖然不喜歡田文鏡這個人,但是還不至於刻意把人家墳墓給推了,這不符合常理。

這從後來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

乾隆五年,河南巡撫雅爾圖奏河南民怨田文鏡,不當入河南賢良祠。上諭曰:“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而彼時三人素不相合。雅爾圖見朕以衛祀賢良,借文鏡之應撤,明衛之不應入。當日王士俊奏請,奉皇考允行,今若撤出,是翻前案矣!”寢雅爾圖奏不行——《清史稿·田文鏡》

雅爾圖上奏希望把田文鏡從賢良祠裡面撤出來,但是乾隆不同意。雖然他覺得李衛、田文鏡都不算什麼能力過人的大臣,但這是雍正爺親自做出的決定,我怎麼能夠輕易推翻前案呢?所以當時就沒有允許。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乾隆雖然不喜歡田文鏡,但是不至於對他打擊報復,畢竟兩人無冤無仇。那麼他為什麼要推翻田文鏡的墳墓呢?必然是那個守陵大臣自己揣摩的結果,也怪乾隆自己說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

另外,如果乾隆真的不滿意田文鏡,刻意把人家墳都推了,那他幹嘛還要把田文鏡留在賢良祠裡,難道乾隆能夠忍受一個自己非常不喜歡的人卻進入賢良祠裡?可見這整件事都只是誤會而已,沒有那麼多陰謀論。

而乾隆不喜歡田文鏡這個人主要是後者手段嚴苛,頗有不近人情的地方。而且在田文鏡的手底下還出現了貪官,所以乾隆認為田文鏡這個人固執不懂變通,對他的評價不是很高。其實這從雍正和乾隆的不同政治理念就能看出來,雍正是一個政治強人,心狠手辣。

這在九子奪嫡中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特點,所以雍正勢必傾向於重用務實的官員;而乾隆這個人一沒有經歷皇位爭奪;二沒有面臨國家的內憂外患,所以他的政治理念是非常寬鬆的,這也導致他更喜歡像和珅那樣的官員。

所以乾隆繼位以後糾正了雍正的很多政策,如耗羨歸公和攤丁入地,釋放了嶽鍾琪、傅爾丹,還為雍正年間被削除宗藉的胤禟平反,恢復了他的宗藉和爵位。所以你會看到乾隆的政治理念是相對寬鬆的,這也就不難怪他為什麼不喜歡田文鏡這樣的“酷吏”了。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乾隆皇帝平了田文鏡的墳墓,純屬謠言,雖然這個謠言記載於地方縣誌《易縣誌》上面,歷史的真相根本就沒有那麼一回事兒!

根據《易縣誌》記載,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去清西陵拜祭雍正皇帝的泰陵,當他的儀仗、車攆經過泰陵神道時,御林軍發現陪葬泰陵的田公墓墓牆佔了泰陵神道三尺有餘,導致了乾隆車攆無法通過。

御林軍就報告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漫不經心的說了一句:拉倒吧。於是御林軍就在乾隆皇帝拜祭泰陵期間迅速的推平了田公墓,只剩下了兩座石龜馱著的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

<strong>

乾隆皇帝祭拜完畢,發現田公墓被平,訊問左右,為何平了田公墓,近臣回答,陛下剛才不是說“拉倒吧”,乾隆皇帝才發現是自己沒有說清楚,但是事已至此,礙於皇帝顏面,也就不再說什麼,平了就平了吧。

以上關於乾隆皇帝平雍正時期寵臣田文鏡墓的記錄,而且記錄在相對嚴謹的地方縣誌《易縣誌》上面,清朝皇家陵園清西陵就在易縣,所以大家都把《易縣誌》裡面的這段平田文鏡的故事當作了歷史史實。

以上的記錄純粹是胡扯,我們仔細分析就知道,乾隆皇帝不可能幹出這種事情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田文鏡是歷經康熙、雍正兩朝,是雍正皇帝最為信任和喜愛的大臣,田文鏡辦事幹練,為人剛直,實心辦事,被雍正譽為“模範疆吏”,死後的殊榮極高,諡“端肅”,陪葬雍正泰陵。

田文鏡死於雍正十年,雍正下令修建田公墓陪葬泰陵,如果田公墓牆佔了雍正泰陵神道三尺有餘,那些工匠難道不想要腦袋了嗎,單從這一點來看,就幾乎是不可能的。

2、乾隆三年,乾隆去拜祭泰陵,此時的乾隆皇帝才剛登基沒多久,而冒然推平了自己父皇雍正樹立的“模範疆吏”的墓地,乾隆既沒有那個膽子,更沒有那麼愚蠢。

3、就算乾隆皇帝說錯了話,御林軍會錯了意,乾隆皇帝在拜泰陵期間,御林軍推平了田文鏡的墓地,既然是一種誤會,乾隆只需要下旨恢復田公墓即可,最多不允許墓牆佔了神道就是,怎麼可能不聞不問,讓前朝重臣的墓地成一片狼藉,而且還是在泰陵旁邊,這完全說不通的。

<strong>

那麼真實的田公墓是否被平過呢,歷史上的田公墓受到過很大的損壞不假,但不是乾隆破壞的,是守清西陵的官員,在清朝後期,守陵官員先是挪走了田公墓前的漢白玉石獅,後來由於修繕不力,導致墓牆坍塌。

清晚期,田公墓被盜墓賊盜掘,田公墓裡面的隨葬品全部被盜,棺材被損壞,田公墓不再被修繕,墓前只剩下了兩座石龜馱著的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

<strong>

至於他人所說的因為乾隆皇帝看不慣田文鏡生前為官嚴苛,與同僚不睦,對於下屬同僚過於嚴格等等因素,導致乾隆皇帝對其氣憤難平,為了撫慰被田文鏡嚴苛對待官員的情緒才令人推平了田公墓。這簡直就是抹黑乾隆皇帝了,年輕的乾隆皇帝麼易那麼弱智,幹出那種傻事來。

綜上來看,無論是縣誌,還是正史,只要進行客觀分析和理性思考,都能夠對歷史的真相做出正確的判斷。


沉墨I方之城


在《雍正王朝》裡,鄔思道臨別前,對田文鏡說了局肺腑之言:“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時失之易。”但是在劇情中並沒有交待田文鏡的結局,所以搞得這句話有點莫名其妙。


然而在田文鏡死後多年,河北易縣田文鏡的墳、河南境內的田文鏡的祠堂都一夜之間被搗毀,似乎冥冥之中解釋了這個結局。

乾隆即位以後,乾隆第一個就公開點名批評了雍正舊臣就是已經死去的田文鏡,“河南自從田文鏡上任撫督以來,嚴格治理,然而他的屬下官吏竟然剝削民眾,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鏡隱匿,河南災情不報,百姓流離失所,幸虧先帝愛民,派遣官員前去賑撫,才保證河南的安定,這件事天下人盡皆知。”

並且罷黜了田文鏡佈局身後的王士俊在河南監視開墾荒地時,開設的“捐輸”,解除了王士俊的官位。


乾隆3年(1738年)4月,乾隆祭奠泰陵,發現田文鏡墓的門牆佔了御道三尺,御輦不能過,乾隆默許拆去田文鏡墓的門樓建築,僅剩兩座雍正親筆題的誄文碑。

而乾隆5年(1740年),河南巡撫雅爾圖上書將田文鏡撤出賢良祠,遭到了乾隆的拒絕。但是卻又暗中默許民間這麼如此操作。

田文鏡的得失讓人感嘆。然而田文鏡的一生並沒有《雍正王朝》裡那樣光明磊落。可以說他成也因為“隱瞞災情”,敗也是因為“隱瞞災情”。


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的田文鏡,22歲以監生的身份出仕福建長樂縣的縣丞。然後就開始了漫長的熬資歷的仕途生涯。他在山西寧鄉知縣的任上一坐就是將近20年沒挪過屁股。一直到康熙45年(1706年)才遷為吏部員外郎,然而他在這任上又幹了10年,沒有任何進展。

可見田文鏡55歲以前的仕途並不順利,缺乏貴人提攜。

因為康熙55年(1716年),向朝廷建議恢復克鹽商以重稅,以補鹽引缺額。一下子引起了朝廷的譁然大波。因為這個政策雖然解決朝廷的缺額問題,但是很顯然對整體鹽商是有傷害的,更大的問題還在於鹽商會把這個成本轉嫁給老百姓。但是最終被朝廷採納了,並且由於山東巡撫的支持,在山東幾個縣裡試點了。而田文鏡終於被提拔為內閣侍讀學士。然而此後田文鏡再一次沒有了任何仕途有提拔的徵兆。

田文鏡因為如實報告了山西巡撫德音“隱瞞災情不報”,而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雍正元年(1723年),年羹堯上書雍正,說山西受災,請求賑災。而當雍正詢問山西巡撫德音受災情況,德因因怕影響到自己的仕途,隱瞞了災情。而田文鏡由於辦差路過山西,雍正便向田文鏡諮詢了山西受災情況。

田文鏡如實稟告了山西受災情況。因此被雍正嘉獎他直言無隱,令田文鏡署理山西布政使並前去山西負責賑災。而田文鏡到任後,憑著多年基層經驗,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從此62歲的田文鏡開啟了他逆天的仕途運程。


雍正2年(1724年),田文鏡被調任重災區河南巡撫,開啟了以嚴厲之風治理當地,積極清查河南諸州縣藩庫虧空,開闢荒地;推廣試點“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永遠三大政策,田文鏡不打任何折扣,手段嚴厲,且有點急於求成。對於稍微懈怠或有牴觸情緒的州縣,立刻加以彈劾。


雍正4年(1726年),李紱由廣西巡撫去赴任直隸總督,途中經過開封,因不滿田文靜鏡縱容下屬肆意蹂躪讀書人的尊嚴,於是參劾了田文鏡。然而田文鏡卻參劾李紱攜私報復。神仙打仗,凡人遭殃,最終結果是李紱、謝濟世等人挨批,黃振國因此掉了腦袋。總體上雍正還是站在了田文鏡這邊。此後田文鏡的官也一升再升,憑著“河南經驗”,總督魯、豫、北河(京杭大運河的北段)等地。


在工作以及同事關係上,田文鏡得到了雍正的大力支持。


雍正是典型的“愛你愛到骨頭裡,恨你恨到骨頭裡”的這種人。所以支持田文鏡可謂不遺餘力,哪怕田文鏡做錯了,雍正也不會追究。雍正曾經說對百官說,“如果天下巡撫都如田文鏡,那麼天下就將大治矣!”他還對田文靜這樣說,“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就是這樣的秉性,就是這樣的皇帝!爾等大臣洛浦鎮,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然而利令智昏,到了後期的田文鏡竟然犯了一個他仕途起勢時山西巡撫德音犯的錯誤。


雍正元年,田文鏡因為舉報山西巡撫德音隱瞞災情而受到雍正的青睞。而雍正7年(1729年),山東、河南發生水患,田文鏡雖然沒有犯隱瞞不報的錯,但是他為了完成山東、河南的藩庫虧空,竟然刻意隱瞞了災情的嚴重性,還拒絕了雍正幾次主動要求減免賦稅的意見。然而大災之後是大疫,到了雍正9年(1731年),這個蓋子實在是捂不住了,河南山東百姓易子相食,死者糜萬。連田文鏡自己也病倒了,只好乞求以病歸,撂挑子了。

而此刻的雍正才明白真相,雍正一面派侍郎王國棟前去賑災,一面讓田文鏡回京養病,病好之後,雍正仍然讓田文靜回河南。


雖然犯錯,但是雍正講感情,田文鏡死後仍然是哀榮備至。

雍正10年(1732年)田文鏡病逝,雍正是田文鏡葬在泰陵附近,諡號端肅,可謂殊榮備至。還命令河南,為其設立專祠,河道總督王士俊曾是田文鏡的下屬,請求將田文鏡入祀河南賢良祠。

然而雍正死後,田文鏡開始真正接受那次錯誤的懲罰。



炒米視角


御林軍推平田文鏡墓葬,這個事兒是沒有的;不過乾隆不喜歡田文鏡,並且對他有惡評,是確有其事的。

說到田文鏡,是雍正朝非常受寵幸的一位大臣,他的主要業績,就是在河南率先推廣了攤丁入畝這一雍正時期的主要國策。雍正帝對他評價很高:“忠誠體國,公正廉明。老成歷練,才守兼優!”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鏡到了乾隆朝,必然是不受待見的。因此,乾隆一上臺,就有人彈劾已經成了灰的他。乾隆是這麼批覆的:

河南自田文鏡為督撫,苛刻搜求,屬吏競為剝削,河南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災不報,百姓流離,蒙皇考嚴飭,遣官賑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本來是循吏的田文鏡,到了乾隆嘴裡,就變成了盤剝百姓的壞人。這還不算,幾年以後,又有人建議把田文鏡的牌位撤出賢良祠,乾隆雖然沒批准,話卻相當難聽:

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而彼時三人素不相合。雅爾圖見朕以衛祀賢良,借文鏡之應撤,明衛之不應入。當日王士俊奏請,奉皇考允行,今若撤出,是翻前案矣!

把田文鏡說成雍正朝三大寵臣裡最不堪的那一個,可見乾隆對田文鏡的鄙夷了。



青言論史


乾隆帝的一句話,使得守陵官員理解錯誤,就這樣在誤解的情況下,雍正朝的一代名臣田文鏡大墓被夷為平地。

田文鏡是雍正帝朝最受寵的三位官員之一,除了田文鏡之外,其餘兩位是李衛和鄂爾泰。田文鏡在任期間,幫助雍正帝整治吏治、清查虧空,推行耗羨政策和攤丁入畝等政策,他是雍正皇帝命令的堅決執行者,只要雍正帝確定的他就堅決落地執行,只要是雍正帝反對的,他堅決予以摒棄,而也就是因為他的忠心,才受到雍正帝的不斷重用。

就如田文鏡自評所說的那樣:

鞠躬盡瘁,愈加奮勉,雖任怨任過,刀具在前有所不避。

雍正帝對其的評價是:

老成歷練,才守兼優,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

足可見雍正帝對他的賞識,田文鏡晚年幾次請求告老還鄉,都被雍正帝一再挽留重用,雍正十年即1732年,田文鏡再一次上疏請求退休,雍正帝准許,之後不久田文鏡就去世了。雍正帝賜葬於泰陵附近(雍正帝自己的皇陵),諡號端肅。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專祠。

而田文鏡的陵墓被剷平還是在乾隆中後期發生的故事。一次,乾隆要到清西陵去祭祖,我們知道田文鏡死後,雍正帝賜葬田文鏡於泰陵附近,也就是雍正帝自己陵墓的附近,所以乾隆祭祖的隊伍浩浩蕩蕩的開往西陵,途中正好經過田文鏡的墓地,因為田文鏡墓地佔據了一半的道路,導致隊伍停滯不前,於是有侍衛上前稟報:皇上,前方田文鏡墓地佔據一半的道路,導致隊伍不能向前。

乾隆一聽說是田文鏡的陵墓,知道這是先帝非常喜歡的大臣,於是下令:

拉倒吧!繞過去算了。乾隆帝的意思是算了吧,將就過去吧,不能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對大臣的陵墓怎麼樣!但是說者說的明白,聽者沒聽明白。以為皇帝下令將田文鏡的陵墓拉倒推平呢!

乾隆帝過去後去西陵祭拜,乾隆從原路返回,待到田文鏡陵墓的時候,他發現原來的非常氣派的陵墓沒有了,變成了一片平地。於是問手下人:田文鏡的陵墓怎麼沒有了?手下人面面相覷,心想這不是你自己下的令嗎?最後一個膽子大的手下回複道:

皇上,這是您下的令啊!乾隆一愣,我什麼時候下的令?皇上,您不是說拉倒吧!拉倒不就是剷平的意思嗎!乾隆帝聽完後,差點把鼻子氣歪了,他說的算了吧的意思,屬下聽成拉倒剷平的意思了。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也不能因為此而將負責此事的官員殺掉,於是田文鏡的大墓就這樣被剷平了。



田文鏡,雍正朝時期的寵臣,卻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判。

田文鏡,與李衛、鄂爾泰並稱為雍正時期的“三大封疆大吏”,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與倚重的心腹大臣。

田文鏡在擔任河南巡撫以及河南山東總督期間,堅決貫徹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力推行新政,並且收穫了積極效果。雍正皇帝曾評價他:

“忠誠體國,公正廉明。”
“老成歷練,才守兼優,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

田文鏡本人也得到了雍正的一再提拔和封賞,且不說田文鏡所擔任的河南山東總督是為他專門設置的,就連全家的旗籍都從下五旗的漢軍正藍旗抬到了漢軍正黃旗,可謂是顯赫一時。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鏡逝世,雍正為其上諡號為“端肅”,並特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專祠,更為重要的是,雍正親自在泰陵附近賜予一片土地安葬田文鏡,足可見雍正對於田文鏡的寵愛。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對於田文鏡負面評價之聲是一浪高過一浪。

早在雍正在位期間,田文鏡就遭到直隸總督李紱、監察御史謝濟世參劾,被雍正壓了下來。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之後,罷免了田文鏡曾經的下屬王士俊的官位,並旁打側敲表達了對於田文鏡的不滿,就此拉開了批判田文鏡的序幕。乾隆皇帝先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陰錯陽差”的扒了田文鏡的墓地,隨後在更是評價說:

“鄂爾泰、李衛、田文鏡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自己父親雍正皇帝的寵臣田文鏡是非常的厭惡和不屑。


田文鏡墓被乾隆皇帝拆掉,看似是“陰錯陽差”,實際上也有著其必然的原因。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前往清西陵地區拜祭自己父親雍正皇帝的路途中,由於車駕太大,通行不暢,經核查才知道是田文鏡的墓延伸到了御道上因而影響了乾隆皇帝的通行,隨行的官員在問乾隆皇帝處置辦法的時候,乾隆皇帝用一個模稜兩個的詞“拉倒”作為了回應,而等到乾隆皇帝結束了對於雍正的拜祭,返回京城的過程中,發現田文鏡的墓已經被人拆平了,而他也沒有在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件事情也就這麼不了了之了。

儘管這是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但其結果有著必然性。

首先,乾隆皇帝本身是真心的看不上田文鏡。

田文鏡之所以為雍正皇帝所器重,一方面是因為田文鏡為官清廉、敬業勤奮,另一方面是田文鏡作為監生出身,被雍正皇帝樹立為標杆,是為了拉攏這部分官員群體為自己效力。

但是田文鏡也有著非常明顯的缺點,就是待人處事有欠寬和,過於嚴苛,可以說田文鏡是典型的“酷吏”,同時還有著“沽名釣譽”的黑歷史,再加上乾隆皇帝崇拜的是自己以“仁德治國”的爺爺康熙皇帝,並不是自己的非常嚴厲而又嚴酷的父親雍正,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看不上田文鏡。

“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

其次,田文鏡此前得罪的人太多了,乾隆皇帝也是為了平息眾怒。

前文中說道,田文鏡早在雍正年間就遭到了彈劾,被雍正壓了下來,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對於田文鏡及其下屬官員的彈劾就沒有停止過,可見整個官場對於田文鏡的負面評價和怨言是非常之大的。可以說剛剛登基的乾隆皇帝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拉攏官員隊伍,所以必須要對田文鏡進行一定的清算。

同時也不得不說的是,乾隆皇帝這樣處置田文鏡也是為了更好的拉攏鄂爾泰。鄂爾泰是雍正臨終前安排的“託孤重臣”,也是滿洲官員的實際首領和代表人物,乾隆登基之處非常倚重與鄂爾泰、張廷玉這樣的前朝舊臣,而鄂爾泰在此之前與李衛、田文鏡的關係非常的緊張沒,因而乾隆皇帝也是在用這樣的方式來拉攏鄂爾泰。

再次,也是最讓乾隆皇帝看不慣的是,田文鏡的墓地在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區。

田文鏡不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歡,也遭到了眾多朝臣的彈劾,可是田文鏡卻依然能葬在雍正皇帝陵寢的附近,繼續陪侍雍正皇帝,享受這份莫大的榮譽,這必然讓乾隆皇帝感到非常的不痛快。

要知道,雍正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也是乾隆皇帝非常敬重的叔叔,怡賢親王胤祥,當年為了彰顯君臣身份有別,不惜用“吞土”的方式來拒絕雍正計劃將其葬在泰陵地區的安排。相比於胤祥,田文鏡無論是地位,聲望,還是乾隆皇帝的敬重程度都比不上,自然也就不會允許他葬在雍正的陵寢附近了。

所以,田文鏡的墓地被拆實際上是遲早的事情,整個墓地除了兩座石龜馱著的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外,其餘的也都是蕩然無存了。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僅僅是田文鏡,李衛也有著這樣的經歷。

雍正朝時期的寵臣,到了乾隆朝期間被乾隆皇帝打壓的不在少數。

鄂爾泰是幸運的,乾隆十年(1745年)就去世的他,生前死後都沒有被乾隆皇帝清算,但是與他共享“配享太廟”殊榮的張廷玉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張廷玉晚年遭到了乾隆皇帝瘋狂的打壓,可以說是在淒涼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當然,像田文鏡這樣去世後被乾隆皇帝打壓的雍正寵臣還有李衛。

乾隆在第五次南巡,見到西湖花神廟裡立著李衛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號“湖山神位”,乾隆下諭說:“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命撤像燒燬。

此時已經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距離李衛去世已經整整42年,可是西湖邊上依然供著李衛的塑像,並且李衛為自己和正室妻子塑像也就算了,還將自己的小妾也塑像讓人供奉,因而讓乾隆覺得不合體統。而杭州百姓卻在李衛死後依然保持了四十多年不撤像,就說明李衛當年治理浙江的功績讓百姓非常的懷念他,同時,當年李衛上奏朝廷,讓雍正下令即刻恢復了浙江文士的鄉會試,使得第二年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也讓浙江百姓對李衛是感恩戴德,因而其塑像一直被保留著,直到被乾隆撤銷掉。


雍親王府


田文鏡是清朝雍正皇帝執政時期的一位大臣,因為雍正在位期間大力推行吏制改革和土地改革,而田文鏡是雍正皇帝改革政策的堅定擁護者和堅決執行者。他很多新政策的推行過程中,往往是衝鋒在前,永遠戰鬥在改革的第一線,歷朝歷代的改革都是要得罪人的,尤其是那些統治階層中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對於改革派是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

這一點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表現的可謂是淋漓盡致,不過田文鏡因此也被人們稱為酷吏,那麼田文鏡死後他的墳墓又是為何被乾隆皇帝命人推平的呢?這裡面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一、田文鏡的生平:

據史料記載,田文鏡出仕的最初是監生。在康熙帝執政時期,田文鏡的職位並不高,僅僅是地方上的一名縣級官員,最高做到了知州的位子。

不過正是因為他在地方上為官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他本人勤政為民、辦事幹練、為官清廉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漸漸的傳到了朝廷,可以說是名氣很大。後來,雍正皇帝登基以後對他大力提撥,田文鏡的仕途從此平步青雲,官做的是越來越大。雍正元年,田文鏡被朝廷任命為山西布政使,這一年他61歲。緊接著在雍正二年,又被提撥為河南巡撫。這就意味著田文鏡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名名符其實的封疆大吏。在為官一任的同時,他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大力推行雍正皇帝的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新政,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讚賞,成為了雍正皇帝最為寵信的心腹大臣。新政在河南的順利實施和良好的效果讓雍正皇帝很是滿意,田文鏡的官職也是越來越大,他歷任河南、山東總督加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

在雍正的眼中田文鏡是一名幹吏,他忠誠擔當、清正廉明、老成持重、德才兼備,是百官的典範。所以,在田文鏡死後,雍正皇帝下旨,在離自己泰陵不遠的地方為他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併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縱觀各個歷史朝代,能夠享受此等榮譽的臣子確實是為數不多的,對於田文鏡來說,真的是最高禮儀了。

二、田文鏡的墳墓是如何被推平的?

田文鏡的一生看似美好,但是事情在乾隆皇帝登基以後發生了變化。不管雍正皇帝對田文鏡是如何的寵信有加,這位繼任的乾隆皇帝卻對他沒有什麼好印象。或許是因為田文鏡在河南、山東一帶為官多年,得罪了很多人讀書人,當然也有很多的達官顯貴,再加上他施政過程中難免有一些過錯,引起了乾隆皇帝和眾多大臣的不滿。當然,僅僅因為這些原因還不至於推平他的墳墓。根據史料記載,乾隆三年的一天,皇帝的儀仗隊去清西陵掃墓祭祖,當浩浩蕩蕩的隊伍走到一半的時候卻停住了。原來是田文鏡墓地的圍牆超過了御道三尺多,影響了隊伍的前行,當下人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乾隆皇帝後,乾隆皇帝聽說是先帝的寵臣田文鏡的墳墓,就說了一句“拉倒吧”。這句話的意思讓下人們疑惑不解,到底是“平了”還是“算了”?大臣們不理解,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後來的結果卻是田文鏡的墳墓被推平了。乾隆知道以後問大臣們為何如此?大臣們回答道:不是皇上讓我們拉倒的嗎?最後乾隆也沒有怪罪大臣們,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如今看來,我們無法猜測當時乾隆皇帝的真實想法,也許在乾隆的眼中田文鏡並沒有像雍正稱頌的那樣高大形象,甚至於還不如李衛呢,一介臣子的墳墓怎麼敢擋在去帝陵的官道上呢?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田文靜,雍正朝時期的三大封疆大吏,被雍正皇帝視為左膀右臂,也是雍正皇帝最為倚重的大臣之一。

當年田文靜擔任河南巡撫以及山東總督期間,大力推行雍正新政,為他的攤丁入畝政策順利實施做出卓越貢獻。

雍正皇帝曾經評價田文靜。

“忠誠體國,公正廉明。” “老成歷練,才守兼優,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

然而田文靜在雍正朝生前的尊榮,死後的哀榮隨著雍正的離世也煙消雲散。

乾隆皇帝繼位以後,批評的第一個人就是雍正朝的“模範疆吏”田文靜,說他

“河南自田文鏡為督撫,苛刻搜求,屬吏競為剝削,河南民重受其困。”

所謂“死者為大”,可後來田文靜的墳墓都遭殃了,田文靜死後,雍正皇帝為了表達對他的寵幸,特許田文靜墳墓葬在自己泰陵旁,要知道古代能陪葬皇帝,可是無上哀榮。

在《易縣誌》中記載,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去清西陵拜謁雍正皇帝陵墓時經過田文靜的墳墓。而他的墳墓又恰好擋住了乾隆車架通過,乾隆皇帝說了一句“拉倒吧”,於是手下人直接將田文靜的墓給平了。


是阿維啊


田文鏡深受雍正皇帝器重,死後被賜葬泰陵附近,這對臣子來說是極大的榮耀。但田文鏡死後在地下卻也沒落得消停,不僅被乾隆皇帝平了墳頭,墓室也在民國初年被挖開,田文鏡的屍骨和陪葬品都下落不明。

田文鏡是監生出身,相當於清朝國立中央大學的文憑,後來被朝廷派到福建長樂縣做縣丞(相當於副縣長),從此開始了將近四十年的底層官員生涯。到康熙末年的時候,他才做到五品的侍讀學士,而這時候他已經61歲了,如果沒有意外,他在仕途上應該沒什麼輝煌前景了。

可是雍正繼位後,田文鏡時來運轉人生開掛,成了雍正皇帝最信賴的三位臣子之一(另兩人是李衛和鄂爾泰),走完了人生最後的十年輝煌之路。

他之所以能受到雍正重用,主要因為在雍正繼位當年山西發生了災害,山西巡撫瞞報災情,田文鏡調查清楚實情後,如實稟告了雍正皇帝。雍正當即任命田文鏡為山西布政使,全權負責賑災。田文鏡有長期的地方工作經驗,到了山西之後馬上打開局面,不僅賑災事宜辦理得妥妥當當,還在短時間內使山西的吏治得到整頓,田文鏡由此成為雍正心目中的能臣。

有皇帝做後臺,田文鏡自然是官場得意,雍正二年就調任河南布政使,不久又升任河南巡撫、總督,他在任內推行攤丁入地、耗羨歸公、養廉銀等新政卓有成效,更加受到皇帝的賞識,後來再升為河南山東總督,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不過官越當越大,爭議也就越來越多,官場上很多人都反感田文鏡,原因在於田文鏡雖然政務上十分乾練,但為官過於“嚴刻”,這種嚴酷苛刻讓屬下官吏苦不堪言。比如他在開闢荒田時,要求各州縣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只要地方官員稍有懈怠,就會遭到嚴厲訓斥甚至罷官,這在奉行中庸之道的官場中,是十分另類的行為,自然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田文鏡雖然在官場上風光無兩,但畢竟年紀大了,無法承受繁重的政務,於是在雍正十年請求退休,後來不久就病逝了。雍正皇帝感念他的功績,給了他賜葬泰陵附近(今河北易縣北高村)的待遇,這也是田文鏡最後的風光了。

乾隆皇帝對於田文鏡的評價不高,他同樣不認可田文鏡的“嚴刻”,並且認為雍正最看重的三位重臣中,田文鏡是最差的(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但評價不高絕不意味著乾隆憎恨田文鏡,更不至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平了田文鏡的墳墓,這件事其實是一個誤會。

根據《易縣誌》記載,乾隆三年時,皇帝去泰陵給老爸上墳,路上經過田文鏡的墳墓,先頭隊伍就停了下來,乾隆問其中的原因,得知是田文鏡墳墓的外牆佔了三尺御道,導致鑾駕通行不便,乾隆聽到稟報後隨口說了一句“拉倒吧”,然後就繞過外牆繼續趕路。沒過幾天,乾隆上墳歸來,卻發現田文鏡的墳墓已被移平,地上建築全部消失,只剩下兩座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悼念文章)石碑,原來是侍從的官員們秉承了乾隆的旨意,真的將墳墓的外牆以及地上建築都“拉倒”了。

乾隆的本意應該是“算了吧”,而絕對不是讓人對田文鏡的墳墓動手,這肯定是田文鏡得罪人太多,有人利用皇帝的口誤,對死去的田文鏡進行打擊報復,但乾隆心知肚明,又對田文鏡沒什麼好感,也就沒有追究。

田文鏡的墳墓在民國初年又遭厄運,當時兵荒馬亂之中,有幾個人自稱是田文鏡的後人,對北高村的村民們聲稱要將田文鏡的遺骨歸葬原籍,可能是這幾個人的騙術、演技都十分過硬,村民們受其矇蔽沒有阻攔,任由他們打開了田文靜的墳墓,帶走了遺骨和陪葬品。

這夥人很可能是盜墓賊!


李飛叨


乾隆命人平了田文鏡的墓,除了受他叔叔胤祥影響,不喜歡田文鏡外,主要是為了突顯自己施仁政,跟雍正的“嚴苛”不同,通過平雍正寵臣田文鏡的墓,向朝野上下表明立場。

田文鏡,政事幹練,以鐵腕聞名,即是一名清官,同時又是一名酷吏。這兩個特性,很符合雍正的胃口,所以極受雍正的信任。

田文鏡死後,被安葬在清西陵附近。雍正想著自己駕崩後還能跟田文鏡做伴,可見田文鏡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

田文鏡墓被平的兩大原因

田文鏡為人苛刻,整治過不少人,其中就包括怡親王胤祥手下愛將李紱。李紱在雍正三年進京赴任直隸總督時,路過河南,曾當面斥責過田文鏡“待吏苛刻”,二人因此結怨。

李紱進京後,跟隨胤祥治理水利,政績卓著。本來他跟田文鏡工作沒有什麼交集,但他非要多次彈劾田文鏡。田文靜當然不甘示弱,反告李紱結黨營私。



結果可想而知,李紱被罷官入獄,要不是抄家時,雍正發現他為官清廉,差點就掉了腦袋。李紱此後就賦閒在家,直到乾隆繼位才得以再度入朝為官。

乾隆繼位後,即宣佈“寬嚴相濟”的為政之道,並集中力量糾正雍正時期的一些幣政。在這種情況下,雍正任用的寵臣們自然首當其衝,受到衝擊。所以田文鏡墓被平就再正常不過了。

田文鏡墓被平經過

乾隆三年清明節,乾隆來清西陵掃墓。當隊伍行進到田文鏡墓前突然停下了,乾隆帝就讓侍臣前去查看,御林軍回覆說:“我們正要回稟萬歲,這是田文鏡總督墓,田公墓的門牆佔了御路三尺多,車輦不能通過,請萬歲定奪。”


乾隆皇帝知道情況後,說了句:“拉倒吧!”隨即繼續起駕西行。幾天後,乾隆皇帝祭祖回來,看見田公墓全部被拆,僅剩下兩座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

乾隆就問侍臣原因,侍臣回道“萬歲,不是您老人家說‘拉倒’嗎?”乾隆皇帝聽完,只是嘆了口氣,但並沒有怪罪拆墓的人們。

這就是拆墓經過,乾隆變成局外人了。不過,手下的奴才,如果沒有揣摩到主子的意思,誰敢推到皇陵附近前朝重臣的墓呢?只能說,乾隆實在是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