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天馬行空·自在武威"線上博物館】《武威文物精品圖集》連載十九——漢、魏晉、五涼時期文物

莫道武威是邊城,文物前賢啟後生。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武威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體現了“崇文尚德、包容創新”的武威城市精神,是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組織編纂的《武威文物精品圖集》以文物類別為構架,以嚴謹科學的態度,翔實地展示了全市館藏文物的精品資源,生動地介紹了武威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它是一部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學術與鑑賞相結合的精品力作。該《圖集》是由讀者出版社所出版,我們相信,《圖集》的出版發行,對保護歷史遺存,延續文明根脈,承載文化靈魂,彰顯城市魅力,提升涼州文化品牌,推動全市文化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更好地宣傳展示武威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產品“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將長期推出《武威文物精品圖集》,歡迎歷史文化旅遊愛好者瀏覽、欣賞。

【


漢、魏晉、五涼


陶井

【


漢代,涼州區東河鄉王景寨出土,武威市博物館藏

通高21.1釐米,底邊長10.7釐米。有井架,井架蓋為屋脊式,井口為方形,井身為八稜形柱狀,上小下大,平底。


綠釉陶井

【


漢代,涼州區東河鄉王景寨出土,武威市博物館藏

通高13.2釐米,井口直徑10釐米,井面6×6釐米,底徑7釐米。“井”字形沿,圓口,圓柱形井身,平底,口沿置水桶,通體施綠釉。


綠釉陶灶


【


漢代,涼州區新華鄉磨嘴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館藏

灶面30×27釐米,高15釐米。馬蹄形灶面,上設釜,釜上有一甑,灶面前端開一長方形灶門,後設煙孔,三足。


綠釉竹節陶燈

【


漢代,武威西門外出土,武威市博物館藏

高26釐米,口徑8釐米,底徑14釐米。從上到下依次由燈碗、兩層燈盤、座和燈柱胎接而成。燈碗圓口、圓唇、束頸,弧腹。內底為圜形,燈盤口微侈,淺腹平底,喇叭形高圈足燈座,碗、盤、座由竹節狀空心燈柱連接,上小下大,通體施綠釉,圈足表面模印連續如意雲頭紋和方雲雷紋。


黃釉陶盉


【


漢代,涼州區新華鄉磨嘴子墓群出土,武威市博物館藏

口徑3.7釐米,高9.5釐米。盤形蓋,蓋與器身有扣連接。腹上部為弧形短流,另一側為四稜柱狀短柄。通體施黃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