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是怎样引导孩子认识“公平”的?

驭水客


公平根植于人性,处理人与外界的关系。引导孩子认识公平的实质是帮助孩子进行强大的内心构建,在认识世界有些不公平真相的前提下,还能继续维持相对公平的原则。让孩子不因一点偏见和不公将来而否定社会和否定自己,让孩子不因公平意识缺失而误入歧途,让孩子不因差别对待而放弃实现价值。

怎样引导孩子认识公平,公平,即不偏不倚,是道德的终极目标之一。

公平的定义

公平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公是公共,指大家,平是指平等,意指为大家平等存在。

公平不是在一个人范围内考量,而是在一个群体范围的评定。因为每个人差别的存在,所以就不存在绝对公平。人生而不同,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不同,遗传的公平就不存在,更难提后天种种条件的公平。

相对平等是在受尊重和被理解的前提下,享有这个群体规定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公平意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

  • 公平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平衡的心态。
  • 公平可以促使孩子自由追求梦想的机会均等。
  • 公平一直扣动着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敏感的神经。
  • 公平可以帮助孩子认知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规则,培养信任。
  • 公平可以让孩子通过相应的努力付出,满足对自我的期望,实现目标。

以孩子的特点为基础的引导认识公平的方法

孩子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还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有颗纯洁和脆弱的内心,规则和秩序意识还在形成中,作为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这些特点来教育他们,培养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公平公正的人。

  • 公平教育场景的应用

父母单纯地对孩子道德说教,对孩子来说只能是晦涩难懂,如果能分析哪些场合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公平,情境中指出哪些是公平的哪些是不公平的,更便于孩子理解体会。例如,幼儿园中孩子帮助同伴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调皮捣蛋孩子不遵守纪律所受的惩罚,表现了老师对待孩子的公平做法。

  • 利用父母价值观的影响来引导孩子

父母自身对公平问题的切身体会和价值观影响孩子的意识。如果父母是每日抱怨上天不公的人,这很难让自己在引导孩子时那么有说服力。孩子的观念在小时候多是父母观念的复制品,所以公平意识在家庭成员范围内就该培养起来。父母的榜样示范比任何语言上的说教更有感染力。例如,让孩子做些琐碎的小事和家务,不只享受父母的单向付出;吃水果时家人的共同分享等等。

  • 种种不公平现象如何向孩子解释

孩子理解公平是个漫长的过程,有可能整个一生都与一些不公平的情况对抗。面对孩子世界孩子眼中的种种不公和种种不解,例如,爸爸妈妈在两个孩子中偏爱其中一个;幼儿园老师强迫孩子分享玩具时;安排座位总是坐在后面;同样犯错误的孩子为什么只惩罚了自己等等现象。林林种种中哪些是基于客观情况恰当的处理,哪些是不合理的对待,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哪些是可以调整的。

  • 化解孩子遇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在孩子眼中的不公平,父母不要一味地鼓励孩子要慷慨,要无私,因为父母也不想培养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一个自卑的人,一个不敢维权的人,一个不敢质疑的人。在遇到与公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让孩子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多半就不会留下心结。

  • 不是所有不公待遇都要让孩子自我牺牲,教会孩子恰当维权

父母用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想法,有些事情不要狭隘,不要自私,但是不是所有情况都是牺牲孩子的利益,如果确实受到不公待遇,可以反应情况,让家长和老师教会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

  • 在不公待遇无法改变时构建孩子强大的内心

如果怎么做也无法改变时,忿忿不平,怨天怨地,烦恼痛苦,只会让孩子更加脆弱。帮助孩子调节心态,接受不公平,这些不公平短时间看一直存在,长远来看,人生也还有很多坎坷挫折,所以有颗强大的内心,追求平衡的内心,在明了不公平一直都在的真相提前下,不自责不苛求,顺势而为,心怀公平公正之心,不盲目攀比,追求自身独特的价值,今后孩子的人格和身心都是健康的。

(我是Iris,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感谢平台让我们分享,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疯狂Iris


你是怎样引导孩子认识“公平”的?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分享的。上周小侄女去参加了一个少儿舞蹈比赛。为了准备这场比赛,她妈妈请了专业老师指导服装、动作、妆发,全家人忙了整整一个月。为了练好这支有难度的舞蹈,小侄女常常在放学后还要去练功房待一会儿,还叫妈妈帮忙给她录像,然后对照着录影看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小侄女的舞蹈表演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连老师都特意过来祝贺她,大家倍感欣慰。没想到结果公布的时候,孩子只获得了第二名。而夺得冠军的,是一支表现普通的舞蹈。跟旁边的家长一打听才知道,冠军小女孩的爸爸是评委之一。小侄女委屈极了,哭着问妈妈:“为什么我跳得比她好,却让她拿了冠军?难道比赛不应该是公平的吗?”面对女儿让人心疼的提问,妈妈一时不知该如何跟孩子解释。除了不公平的待遇,生活中很多小事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会遇到越来越多不公平的事情,或者容易产生“不公平”的感受。所以,如何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1

帮助孩子认识“不公平”的存在

● 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首先,要坦诚地告诉他: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为只要有人的存在,相互之间就有比较,有比较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公平与否的判断。但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像大与小,高与矮,贫穷与富有,美貌与丑陋一样都是比较出来的,而“公平”也是相对于“不公平”而存在的。

同在节目的何炅说:“难道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吗?”

世界就是有不公平的存在,这个真相,在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后要慢慢让他知道。有人天赋异禀,有人靠汗水死撑。

有的人一辈子也走不到罗马,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但是承认不公平,不代表我们不去做任何改变。有时候正是不公平的存在,更加激发了努力改变现状的渴望。

● “公平”不代表“均等”

研究表明,在孩子眼里,“公平”总是可以与“平等”或“相同”互换的。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获得相同的时间、注意力、特权,以及薯片。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理解公平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很多时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哥哥和弟弟一起吃饭,哥哥觉得弟弟的饭比自己多,感觉不公平,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告诉他:

“弟弟今天一整天都没吃东西了,而你下午吃了一个汉堡,我还应该给你们提供同样多的食物吗?”

有时在孩子的眼里,公平就是别人怎样,我也要怎样。

我们要引导孩子看到人与人的不同需求。

如果忘了自己是否需要,一味用相同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一切,难免就会产生抱怨情绪。

有一次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很委屈地跟我说:“老师明明说谁坐得好,就让谁先吃饭。我坐得直直的,其他同学也坐的很好,但每次老师都让一个坐的不好的孩子先吃。”

我摸了摸她的头说:“老师经常会这样吗?”

“嗯!”

“那你一定很难过吧”,我先安抚了她的情绪,然后慢慢引导,“但是也许老师有她自己的原因呢?比如因为那个同学很调皮,吃饭又很慢,老师为了鼓励他,所以会经常让他先吃饭。”

女儿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吃饭慢的小朋友确实更需要鼓励。想到这里,心里也就不会感到憋屈了。

2

教孩子拥有面对“不公平”的正确态度

● 比起什么是公平,如何对待公平更重要

不公平的存在是我们没法改变的,与其去纠结“凭什么”,不如去主动调整自己面对它的心态。

心理学家詹尼弗孔斯特曾说:“虽然人们无法左右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但肯定可以左右自己对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反应。”

《极限挑战》第四季中有这么一段:

黄渤面对一群学生,向大家提了6个问题。如果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就可以往前走六步,反之,则待在原地。

这六个问题,覆盖了一个孩子的见识、家庭背景、家庭资源、教育方式:

(1)你的父母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吗?

(2)你的父母给你请过1对1的家教吗?

(3)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一门特长?

(4)从小到大,你是否有出国经历?

(5)父母是否承诺要送你出国留学?

(6)从小到大,你是不是爸爸妈妈心中的骄傲,他们是不是经常在亲友面前夸耀你?

当所有问题结束,有人已经遥遥领先,有人还在原点,一步未动。

原本的同样的水平线开始变得参差不齐,然后他们告诉学生说:这就是你们的起跑线。

看了有点扎心,有些人奋斗一生的终点,也许只是别人与生俱来的起点。

但游戏并没有结束。节目组让所有学生从现在站立的起跑线开始,一起奔向学校的室内篮球场。

于是,所有孩子都拼尽全力奔向学校的体育馆。

最后冲到前20的人,是之前站在前面的20人吗?虽然也有,但不全是,甚至后面跑过来的人更多。

虽然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但是并不代表没有选择的余地。处于劣势的人,可以选择自怨自艾,也可以选择全力奔跑。你依然有冲到前面的机会。

所以告诉孩子,面对不公平,自己的态度很重要。

● 越不公平,努力越有意义

纪录片《出路》中,农村孩子徐佳,就是那个天生起跑线比别人落后的人。

徐佳是湖北农民工的孩子,两次高考失败,父亲意外去世。

他顶着巨大压力复读,想过放弃,也想过轻生,但还是咬着牙坚持,在小山一样的书本中勤学苦练,最后考入理想的大学,在城市扎根。

他也许天生抓了一手烂牌,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选择咬牙努力,活出了跟其他同伴不一样的人生。

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是面对“不公平”时该有的正确姿态?

有个高赞答主讲述了自己从学渣逆袭成为学霸的故事。

他在学校的时候,作文写得特别好,但因为整体成绩不突出,被别人顶替了作文比赛的资格。

工作以后,明明是他的方案好,却输给擅长拍马屁讨领导欢心的同事。

每当这种时刻,妈妈都告诉他: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别人瞧不起他,他就破罐子破摔地干蠢事,让人更瞧不起;另一种人则是,你瞧不起我,我偏不让你说中,我偏要活成与你的误解和敌意相反的样子。”

他一直努力做第二种人,没有被不公平的遭遇所打败,而是化不公为动力,更加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从而获得了更好的人生。

● 你越强大,世界对你越公平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隐藏人物》,讲述了一个非裔女性科学家凯瑟琳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十分严重:

因为是黑人,她每天要花40分钟,跑到几千米外的“非白人”卫生间;

因为是黑人,她被禁止使用白人专用咖啡壶;

因为是黑人,白人同事说她不可靠,当着她的面抹去其中重要资料。

面对种种不公平,她用加倍的努力展示自己的才华,用强大的实力赢得认可和尊重:

她解决了所有白人无能为力的数字难题;

她现场计算出火箭的降落位置;

她成为第一位参加高层会议的女性。

后来,公司为她撕掉所有歧视标签,取消白人专用卫生间,2015年,时任总统奥巴马向97岁高龄的凯瑟琳颁发总统自由勋章,表彰她对推动航天事业和种族平等做出的卓越贡献。

当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强大、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的时候,他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公平的机会。

曾经因外貌而备受嘲笑的黄渤,在一则采访里云淡风轻地说:“以前在剧组里,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小心机,但现在(成名了),身边全是好人,每一张都是洋溢的笑脸。”

所以,当下次孩子向你提问“为什么这么不公平?”的时候,我们可以微笑地告诉他:

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山有高有低,水有大海小河,人有不同肤色,同样,命运也有高低起伏。

但是,选择面前,人人平等。

你可以选择自怨自艾,也可以奋起直追;

你可以选择抱怨现实,也可以改变现实。

如何面对不公,决定权在你自己手里。

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101个王老师


在日常生活中,宝宝感受到的不公平比较多。有的来自于父母的态度与方法、有些来自于孩子在社会中接触的各类现象。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那么强烈的感受呢?

因为3-4岁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行为准则意识,这叫做秩序感。宝宝在这个年龄段对于社会的变通能力是不太具备的,他会非常坚持原则,一旦认为做事的规则是那样,就一定要按照规则做事。如果超过规则的东西,他就不承认、或难以接受。

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认知不公平,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

找到不公平的原因

有些原因是客观的原因,只是宝宝难以接受而已,有些则是人为原因。无论是那种原因,我们都应该和宝宝一起,找到事情的真相。

孩子在3-4岁的阶段,其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已经很强了,其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也都具备了,所以在这个月龄阶段中,当家长与孩子讨论,孩子也会表达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当形成交流,对于真相的发现也就更清楚了。

交流彼此的感受

沟通与爱,不仅能让人类共情获得安慰,还能在沟通中获得力量与勇气,去积极的寻找方法,去解决或者缓解问题的严重程度。

当真相浮现,有些是有能力改变的,而有些是没有能力改变的。有能力改变的就积极的找合适的方法去改变;当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并不是回避、或是干到底,而是接受不完美、缺陷、甚至是遗憾。

帮助孩子接纳不完美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生活中的不公平并没有立即解决的良方。作为大人帮不了孩子,作为孩子对于不满意的结果也无能为力。

当遭遇无法改变的事实,又不逃避的方法是什么?那就要引导孩子从心理上接受社会的不完美。作为家长我们明白,这个世界本身就有很多不完美,我们也在成长中逐渐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

有得必有失,有喜必有悲,又好必有坏。家长要用爱与关心安抚孩子的心灵,要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成长的环境,引导孩子提升个人能力。

当孩子拥有内心的安全感和个人能力的底气,其接受社会的不完美就会更容易,抗压能力就会更强,心态也会更容易获得平衡,且并不会因为不公平而受到伤害。

对于父母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事情的对与错,而是孩子的心理平衡与健康,孩子抗压耐挫折的能力的提升。让孩子能在成长中学会尽最大的努力做事,但也能客观的接受事实。



非一般的果粒宸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胡老师


养育孩子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不公平。这真是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引导孩子来如何面对,如果我的孩子面对着社会的不公平,我会跟她说不要去抱怨也不要去怨天尤人,因为世界为你关了一扇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告诉她:“人生就是不公平的,不是吗?人生下来就是不同的,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贫穷、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拙,但同时也是公正的,比如我们享受着同样的空气、同样的太阳、同样的祝福,同样得到爱。进入不同班感受到老师的不同态度,这些都需要给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引导孩子面对社会的不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给孩子摆正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金钱观。我相信孩子会正确的把心态调好的。



善行天下3


我个人认为:世上不仅有绝对的公平,还有相对的公平。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引导我们的孩子。首先要让孩子认识什么是公平,尤其在小孩子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和小朋友之间或者和家人之间的平均分配,启发我们的孩子这就是公平。还要引导孩子平时做人做事要公平,这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以培养我们孩子从小不贪便宜不自私自利。小孩子的阶段我们大人可以一直坚持这么做。但是将来的某一天,孩子在外面一定会回来跟我们诉求,说哪个小朋友违反了这个规则,或者说班级老师在一些资源的分配上不公平,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就可以引导我们的孩子,做什么事情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但是资源有限时,我们做不到人人公平,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我们再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事,这就是相对的公平。告诉孩子,世界上不仅存在绝对公平,也存在相对公平,这样我们的孩子就理解了。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你!


清风与明月相伴


给孩子举例1.老师同一堂课教给每个学生的知识是一样多的,2.考试结束时间一到,就得停止答卷是公平的,3.去超市购物明码标价统一销售是公平的,4.买楼房不同楼层的价格不一样是公平的,5.去电影院买票按先来后到挑座位号等等.以上孩子们都懂的。


君行说道


所谓公平,按老话来讲,就是公道公道就是大家都认为正确的道理道就是世间万物的规律,无论任何情况下,任何事物都存在,事有始终物有本末。要讲公平,必须了解你所面对的人事物,中规中矩的规律,在这个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衡的衡量标准,这样才能达到在自己认知水平上的可靠的公平!依道而行,经沧桑,所以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把孩子懂得道德真诚,善良美德、感恩、敬畏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握好公平!


行云流水hxl


首先给孩子建立“公平”的概念,明白什么是公平。

比如说一块面包,要平均分成两份,不可以一块大一块小,这就是公平了。在启蒙之初都要慢慢有意识地教给孩子“公平”的相关知识,并且用实际行动贯彻“公平”。

其次打破“公平”。

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当孩子长大了,懂得道理的时候,我们又需要改变策略,慢慢教给孩子一些不能平等对待,公平处理的事件,教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一定要告诉孩子理由!这些不是自相矛盾,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而“公平”也是有不同的标准的,我们要学会灵活处理,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需要家长的陪伴,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值得注意,因为你的一切作为都将成为孩子的学习标竿。


小马儿课堂


通过讲道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可以换位思考等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