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将医务人员“感染死亡”表达为“因公殉职”是否更贴切和悲壮

2020年的春节可能是我们很多人生平所经历的最为特殊的一个春节:中国人民是在与疫情的战斗中拉开农历新年的序幕的。我们为打赢这场与病毒的战争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我们有党和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有全体医护人员的坚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全国各地捐赠的医疗物资被源源不断输送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疫情笼罩之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家人泪别,奔赴武汉。他们是这个春节最伟大的逆行者。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刚刚还在镜头前对所有人说“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然而他自己却毅然坐上了从广州前往武汉的高铁......1月24日是阖家团圆的除夕夜:就在这天22点20分一架伊尔-76飞机从西安咸阳机场紧急起飞。这架班机搭乘的是一群特殊的乘客:空军军医大学上百名医护人员,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武汉,任务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1月25日中午12时许由138名队员组建的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赶赴湖北援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工作。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向湖北省紧急派出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这还不包括军队系统的医务力量。可以说目前湖北正在经历的是全世界最近几十年最大的一次医疗人员和物资的瞬间汇集。可以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

将医务人员“感染死亡”表达为“因公殉职”是否更贴切和悲壮

截至2月28日已有198位逆行者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因公殉职:他们中有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有参与防控排查的基层民警,有参与医疗物资运输的志愿者......他们中有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牺牲,有人因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诱发其他疾病而猝死,有人在参与医疗物资运输、工程抢修的路上遭遇意外身亡......所以“感染死亡”和“因公殉职”其实是两个有交集而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毫无疑问牺牲在抗疫道路上的每一位逆行者无论具体死因为何都是因公殉职的典范,都应当被追授为烈士。近日出台的《关于妥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牺牲人员烈士褒扬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妥善做好因疫情防控牺牲人员烈士褒扬工作,符合烈士评定(批准)条件的人员应评定(批准)为烈士。这既是顺应民心也是安定前方作战将士的信心。根据通知的规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直接接触待排查病例或确诊病例,承担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病例标本采集、病原检测以及执行转运新冠肺炎患者任务等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因履行防控工作职责感染新冠肺炎以身殉职,或者其他牺牲人员符合烈士评定(批准)条件的应评定(批准)为烈士。这里包括了军人和各地参加救援的医疗队成员。由此可见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牺牲的人员无论具体死因为何皆应认定为烈士。

将医务人员“感染死亡”表达为“因公殉职”是否更贴切和悲壮

我刚才说了牺牲在抗疫道路上的烈士们具体死因并不一样:有的是因为感染新冠肺炎而牺牲的,有的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而牺牲的。同样都是为防控疫情做贡献,所以死因并不影响他们因公殉职的本质。“感染死亡”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在如实客观陈述死因,这里并没丝毫对烈士不敬的意味。由于具体的死因不同就使牺牲在抗疫道路上烈士们实际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因感染新冠肺炎而牺牲的,另一部分则不是。当然这两大群体所体现的都是同样的英雄主义担当精神,所不同的是因感染而牺牲的抗疫人员其实是同时兼具双重身份的:一方面他们是牺牲在抗疫情道路上的烈士,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新冠肺炎患者。正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李文亮医生当然是一位毫无争议的英雄,但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他曾是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他和其他患者一样需要得到救助,遗憾的是治疗最终并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但这并不改变他曾是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这一基本事实。英雄也好,烈士也罢,他们首先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关心自己的家人。英雄并不比普通人多长出三头六臂,只不过他们在为难关头义无反顾扛起了自己肩头的责任——当别人对病毒避之唯恐不及之时他们的工作却是每天暴露在充斥着病毒的高风险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可能倒下。

将医务人员“感染死亡”表达为“因公殉职”是否更贴切和悲壮

现在各地纷纷出台了针对医护人员的强制休息令。这就是考虑到自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的高强度工作状态而出台的政策。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一线工作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值得讴歌的,但我们希望烈士名单上的名字不要增加了。每一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英雄,但我们希望他们是活着的英雄而不是死去的烈士。烈士的英雄精神值得提倡,然而对他们自己、对他们的家人而言:死亡就是死亡,任何追加的褒奖也不能挽回逝去的生命。对烈士的褒奖在社会层面是在弘扬正气,对他们的家人也是一份安慰,然而这样的安慰能弥补亲人辞世的悲痛吗?很显然任何一位英雄人物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可能是某位老人的孩子,可能是某个孩子的父母,可能是别人的丈夫或妻子......他们在与疫情战斗时是捍卫人民安危的英雄,可如果他们不幸感染病毒就是一个需要救助的患者。对那些因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的烈士们而言:“感染死亡”是在强调他们作为病人的身份,“因公殉职”是在强调他们作为抗疫战士的身份。这两种身份是同时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彼此之间并无矛盾。

将医务人员“感染死亡”表达为“因公殉职”是否更贴切和悲壮

当我们在统计全国的确诊病例时是会把患病的医护人员计入其中的,因为他们曾是抗击疫情的英雄,但现在他们同样是需要救助的患者。同样当我们统计全国的死亡病例时像李文亮医生这种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的医护人员是会纳入统计的。当然也有一些牺牲在抗疫道路上的烈士不是因为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的,他们同样是我们要深切缅怀的英烈,但当我们在统计全国的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时他们是不会计入其中的,因为他们身上并不具有新冠肺炎患者这种身份。所以“感染死亡”和“因公殉职”是两个有交集而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统计确诊病例、死亡病例时我们强调的是烈士们的病人身份,这时使用“感染死亡”是在客观陈述死因;在宣传英烈精神时使用“因公殉职”可能在情感上更容易为大家接受。死去的烈士是值得我们缅怀的,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强调对那些如今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活着的英雄们的关怀,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些活着的英雄们化为烈士名单上的一个个名字。死去的烈士们面对充斥着病毒的高风险环境不害怕吗?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害怕,只不过他们在恐惧和责任面前选择了后者。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危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可其实他们又何尝不对自己的小家有一份牵挂呢?只有做好对活着的英雄们的关怀保护工作和对烈士家属的安抚工作才是对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最好的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