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嘉慶皇帝是幸運的,他抄查了老爹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得到了差不多9億兩白銀的財富,相當於大清10年的財政收入,所以在他的時代,大清朝還能夠在天朝大國的美夢裡,繼續保持著世界強國的虛假榮耀。穿著打著補丁的褲子的

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輸給了英國,被迫簽訂了恥辱的《南京條約》,喪權辱國,開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算有點血性的咸豐皇帝,面對著內憂外患的大清國,不信那個邪,總覺得泱泱天朝上國,怎麼能敗給蠻夷洋鬼,於是想憑藉著泱泱大國的底子和外來的強盜好好掰掰手腕子,結果是走上了道光的老路,敗在了堅船利炮的英法聯軍手上,不得不簽訂了進一步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再後來,面對著從天津攻入北京的2萬英法聯軍,咸豐倉皇出逃熱河避難,歷經一百餘年修建而成的、凝結了數代清帝智慧與心血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一把火燒成了白地。多重打擊之下,年僅31歲,自繼位以來“遂無一日之安”的咸豐皇帝一命嗚呼!

咸豐帝死了,年僅六歲的同治帝繼位,一個傳奇般的女人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這個女人姓葉赫那拉,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蘭兒。她雖然長相清秀,但遠遠算不得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傾國傾城,她最大的特點是功於心計、野心勃勃、富有強烈的權力慾望。她也有這樣的本錢,因為她為咸豐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兒子,兒子還登基為帝了,母以子貴,她成為了皇太后。野心勃勃、不甘雌伏的她聯手東太后慈安,聯絡“鬼子六”恭親王奕訢,幹掉了咸豐皇帝留給同治皇帝的“贊襄政務王大臣”,開始和東太后一起臨朝稱制、垂簾聽政,把自康熙以來後宮女人不得干政的家法破壞的乾乾淨淨,從此之後幾十年,金鑾殿內下跪的官員朝臣們,一抬頭就能看到莊嚴的御座後面那一面令人望之生威的幾乎透明的八扇黃色屏風!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慈禧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圖片來自網絡)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咸豐病死同治皇帝繼位,慈禧成為皇太后直到1908年她死,四十八年的漫長時間內,這個女人牢牢地把持著大清朝的最高權力。

隨著黃色屏風後發出的一道道詔令,太平天國起義被無情鎮壓,捻軍起義被無情鎮壓;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胡翼林、左宗棠等一個個漢臣在大清朝歷史的天空上熠熠生輝;安慶軍械所、上海制炮局、金陵兵工廠、福州船政局等等一大批軍工企業建成投產,其它民用工業也相繼建成投產,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大清朝呈現出了一派中興景象。甚至在短短時間之內,就擁有了一支可以排在世界前列的海軍艦隊,那就是李鴻章的北洋艦隊(僅排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國之後)。北洋艦隊的“定遠號”和“鎮遠號”噸位達到了7000多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重型鐵甲艦,一時風光無限,大清朝的頹勢彷彿一掃而空!慈禧太后在無奈之下所推動的洋務運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洋務運動取得的主要成就(圖片來自網絡)

可惜的是,支持洋務運動的這種改革,充其量只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淺層次改革,並沒有深入到封建社會制度本身。所以,整個大清朝文恬武嬉、貪腐橫行、政治黑暗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1894年發生的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大清朝中興的假象在艦炮聲中被轟擊的支離破碎。

親政後的光緒皇帝,發誓不做喪權辱國的昏君,他一直在思索一個深刻的問題,為什麼泱泱大國的大清朝,居然被一個小小的倭寇騎在頭上,受盡了恥辱?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康有為的《日本變政記》、《俄皇大彼得變政記》,開始明白到真正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僅僅“師”堅船利炮不行,還要“師”到封建制度本身的改革,才能夠改變大清朝的現狀。於是,他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戊戌變法”。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戊戌變法僅進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光緒皇帝,一群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書生文臣——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楊銳、劉光弟、林旭等,真的能夠手旋日月、扭轉乾坤嗎?

答案是否定的。改良派的措施,損害到了保守派的利益,更是侵犯了慈禧太后成為寡婦、死掉兒子以後為所欲為的權威,於是慈禧太后再次從頤和園回到了紫禁城,在八旗子弟為主導的軍方支持下,光緒被幽禁,康有為跑了,梁啟超跑了,在文天祥、袁崇煥、肅順被殺的菜市口,“六君子”用他們的血向世人證明了,當一個政權從根子上爛掉的時候,政治改良的路是走不通的。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幽禁了光緒,重新站在了臺前的慈禧太后,將中國又一次自強的機會,捂死在了手中。雖然功於心計,但目光短淺的西太后找不到能夠讓大清朝延續下去的辦法,封建制度體制的改革又會傷害頑固的保守派的利益,更會損害她自己的權威和利益,結果她相信了吞符唸咒就可以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於是慫恿和利用義和團“扶清滅洋”,殺死洋人,抵制洋貨。造成的後果是,八國聯軍入侵,消滅了義和團,也將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從紫禁城趕了出去,不得不倉皇西逃。

逃亡中的慈禧太后,不得不啟用已經被貶為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洋人議和,並且詔令“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欣”,前提是不得將她列為禍首,更不得削弱她的權力。已經77歲高齡的李老頭不得不與洋人“竭力磋磨”,一方面要滿足如狼似虎的洋人大開的胃口,一方面要保留哪怕一絲絲大清朝的體面,還有顧忌慈禧太后這個老太太,多方為難,嘔心瀝血之下也僅僅簽了一個被後人辱罵和詬病的《辛丑條約》。這位大清朝的重臣,數度被迫在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的老臣,替慈禧太后揹著黑鍋,被永久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不得解放。依照條約,死要面子的慈禧太后被迫向八國道歉,被迫殺死了包括莊親王載勳、軍機大臣啟秀、山西巡撫毓賢在內的大批官員,還承擔了將近10億兩白銀的賠款。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八國聯軍入侵(圖片來自網咯)

丟盡了臉面,吃盡了苦頭的慈禧太后,終於明白“弱國無外交”,也終於明白到腐朽的清王朝已經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於是啟動了她把持朝政期間第二次重要的改革,那就是“新政”。

光緒二十七年(1907),慈禧下詔開始被她在四年前扼殺的改革,先是下令各地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並允諾學成歸來可以授予進士、舉人。進而出臺了一大批改革措施,比如赦免了一批參與“戊戌變法”的政治犯;廢除科舉制度,引進先進的教育和選拔人才機制;修建鐵路,發展實業,促進對外貿易等等。被迫進行的新政成績斐然,可是依舊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但這一次,不管是真心也罷,假意也罷,

慈禧太后第一次提出了“君主立憲”這個概念,並且給出了一個詳細的改革進度表,依照她的計劃和設想,不遠的將來大清朝將成為日本、英國那樣的君主立憲國家,保留了君主,可以使愛新覺羅氏繼續享受榮光,又進行了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建,立法有國會,行政有內閣,司法有各級法院,延續腐朽的滿清統治的曙光再次降臨。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庚子之亂後,慈禧太后被迫推行新政(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一切如她所願,也許她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可惜,一切都是如果,這個已經75歲的老太太,也許早就意識到她不久於人世,只是和世人開了一個玩笑,一切不過是為了拖延時間,使得她能夠壽終正寢。新政發佈後的當年,慈禧太后這個心機深沉、野心勃勃的女人,這個把持了朝政47年的女人,這個影響了中國半個世紀之久的女人,溘然長逝。

慈禧死了,被她扶植起來的溥儀和攝政王載灃對她感恩戴德,將她風光大葬。但她沒有想到的是,僅僅過了二十年,花崗岩修建的陵寢抵擋不住孫殿英的炸藥和大炮的轟炸,豐富的隨葬品被掠走,生前顯赫無比的身體被盜墓者隨意翻動,連含在嘴裡用來抵消靈魂遠離身體的夜明珠都被無情地拿走,最終什麼也沒有剩下!

我們來看看《清史稿》中對慈禧太后的評價:

“及文宗末造,孝貞、孝欽兩皇后躬收政柄,內有賢王,外有名將相,削平大難,宏贊中興。”

同治時期,臨朝稱制,垂簾決政的慈禧太后,任用能臣,平定內亂,開展洋務運動,國內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一派中興氣象。史書中對她如此評價,尚算中肯!

“不幸穆宗即世,孝貞皇后崩,孝欽皇后聽政久,稍稍營離宮,修慶典,視聖祖奉孝莊皇后、高宗奉孝聖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顧竊竊然有私議者,外侮迭乘,災祲屢見,非其時也。”慈禧太后花費鉅額銀兩修建頤和園,說出“不修頤和園,誰也別想當官”;為了自己大壽慶典不惜挪用海軍軍費,致使海軍兩年無法採購艦艇。這樣的事情,被輕描淡寫地說只是因為時機不對所以才會有人私下裡非議,這就有點兒欲蓋彌彰了。

“不幸與德宗意恉不協,一激而啟戊戌之爭,再激而成庚子之亂。”將戊戌政變歸咎於慈禧和光緒的政見之爭是說得過去的,但將義和團之亂也歸咎於慈禧和光緒的政見不合就有點兒說不過去,因為此時的光緒被幽禁於涵元殿中,根本沒有任何對朝政置喙的機會,是慈禧一手導致了義和團之亂,造成了八國聯軍入侵的災難性後果。

“晚乃壹意變法,怵天命之難諶,察人心之將渙,而欲救之以立憲,百端並舉,政急民煩,陵土未乾,國步遂改。”因為迴天無力,迫於形勢不得不進行的新政改革,被說成是慈禧太后主動採取的變革,純粹是在為慈禧的臉上塗脂抹粉。但“政急民煩”四個字的說法,倒是頗有見地。所有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慈禧設計的改革計劃表,想要在十年之內將清朝從一個純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改革為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其牽扯不可謂不大,涉及到方方面面,這基本上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根本就是拖延之策。

“綜一代之興亡,系於宮闈。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將一朝一代興亡的責任,歸咎於一個宮闈女子之身,這本是一件令當時的士大夫們汗顏的事情!但慈禧太后處於那樣的時代,處於那樣的地位,恰好又幹了那麼多不靠譜的事情,亡國的責任和罵名,她不背誰背?這既符合史實,也符合中國歷史的習慣。揹負滾滾罵名,她,不冤!

最後的話:

我們不是慈禧,甚至不是當時的人,所以不能透徹地理解她的所思所想,但一味地糾結於那個時代的悲苦和屈辱,只能不斷地加深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怨恨和偏見。但作為封建制度衛道者的慈禧太后,在她主導下的清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面對列強入侵的時候,一味退讓投降,簽署了一大批不平等條約,失地陷城,喪權辱國,她被後人所唾棄,確乎不冤!即便她是站在當時統治階級的立場,維護她所在的統治階層的利益,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還延續了大清朝的命脈!


女人的大清:慈禧太后,興亡多少事,都由她主導,揹負罵名不冤枉

我是who看who說史,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