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荀彧辅佐刘备,可以帮他实现匡复汉室吗?

过客129054211


先说答案吧,即使荀彧辅佐刘备也无法匡扶汉室。

这不是否认荀彧的个人价值和能力,是因为王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不会因为一两个能臣干吏而有所根本改变。

汉朝四百年历史,气数已尽,民心近失。自汉灵帝十常侍乱国,爆发黄巾起义,何进借住董卓之力诛杀十常侍,缺不曾想引狼入室,把东汉末年推入群众争霸的三国时代。而曹操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哪怕没有荀彧也会有一个跟荀彧能力差不多的人去辅佐曹操。再加上曹操占据中原,注意恢复生产,与民休养生息,力争统一三国。而刘备偏居巴蜀,失去荆州,没有长江之便,很难打出去。打出去无非是劳民伤财,即便打下城池,因为与巴蜀断绝,也很难久守。


考古论今


荀彧一直担任尚书令一职(先代理,后实任),而且“常居中持重”。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东汉政归尚书,尚书令就成为总揽朝政的首脑人物,相当于不是丞相的丞相。当然,汉献帝那个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的。

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复丞相职位后亲任其职,所以不能说荀彧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过,曹操是经常要外出行军打仗的。即便回师,也住在邺城,不在许县。朝廷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荀彧了,由荀彧帮他看住朝延,看住皇帝。所谓“居中持  重”,就是这个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延做官;持重,就是承担重任)。  荀彧不但帮曹操看家护院,而且帮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在外面打  ,有了间题,总要写信回去间苟彧,苟彧也总能给子协助和支持,想出办法,做出决定。起到的作用,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也就是  说,荀彧对于曹操,是萧何兼张良。由这样一个人领衔提出封公建国的  议案,较之董昭,分量显然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适得多。

 

但是荀彧反对。尽管从“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的语气上看,荀彧这话是对董昭等人说的,但以他之聪明睿智,不会不知道封公建国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议,实际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咨彧”,也实际上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所以他这话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但为了留有余地,他装作不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听了这话以后能就坡下驴,阻止董昭他们的行动。然而曹操早就铁了心,哪里肯听?结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为光火,《荀彧传》的说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正好这时要南征孙权,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彧到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劳军,趁机把荀彧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免掉了他尚书令的职务。荀彧随军来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

 

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一种是被迫自杀。前一种见于《三国志》荀彧本传,说法是“以忧薨”(薨音轰)。后一种见于荀彧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这事当时就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荀彧本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说,荀彧死后,有人从寿春逃出去报告孙权,说曹操要荀彧谋杀伏皇后,荀彧不肯,就自杀了。

 

这是荀彧的故事,如果他跟了刘备,结局可能不一样,荀彧骨子里就是要匡扶汉室,这和刘备有同一个目标,再加上荀彧真的有才,能管理国家,他去管理益州,诸葛就能无后顾之忧北出祁山,也不至于诸葛劳累致死,刘备有比较大的可能实现统一中华的目标。





米爸Derek


建安十七年,曹操进爵国公并加封九锡,曹操决定要走昔日王莽篡位的道路了。但,刘邦在建立汉朝时就曾下令异姓不得称王,而曹操此行为已属汉贼。但是曹操非常清楚忠于汉室的荀彧不可能让他晋位国公,于是他特意派人去打探荀彧的口风,并以此提醒荀彧不要阻止他晋位国公。然而荀彧在听说闻曹操要晋位国公,当即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曹操应该匡扶汉室,而不应该趁机篡权,为此,曹操与荀彧的闹翻了脸。后来曹操派人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想告诉他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为了不违背他自己的遗愿,荀彧最终服毒自尽。

其实当时荀彧之所以会选择辅佐曹操,主要是因为当时荀彧对刘备不是很了解,当时曹操作为一个汉室的将军,其表现和符合荀彧的辅佐对象,特别是在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时曹操的表现非常不错,当时各路诸侯会盟之后只顾饮酒作乐,而对董卓却是置之不理,只有曹操一人坚持追杀董卓,虽然曹操最终失败了,还差点丢掉性命,但曹操确确实实是在为匡扶汉室努力。

而当时荀彧在干什么呢?跟据历史记载,荀彧在曹操追杀董卓之前是守宫令,当年十一月董卓自升任为相国,剑履上殿,两年之后,荀彧放弃了袁绍投奔了曹操,根据历史记载荀彧北上投靠曹操的时间,就是曹操追杀董卓并惨败而归的时间。

也就是说,当时曹操追杀董卓时,荀彧还在袁绍的帐下作一个小官,在他目睹了诸侯联盟的分崩离析之后,他发现袁绍是空有盟主之名,并且没有曹操的那种勇气和执着,我们要知道荀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时他被曹操的所作所为所感动,于是就带着理想投奔了曹操。而当时的刘备只是公孙瓒帐下的一个小官,并不出名,相比之下,当然是跟随曹操更有前途,也更能够实现荀彧心中的理想。

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是被曹操的勇气与执着所打动,而当时刘备还不出名,自然不会投奔刘备。


公元前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荀彧是东汉末年的一大谋士,具有很高的战略水平。曹操能够扫平群雄,统一北方,离不开荀彧的辅佐。在年轻时候,因为才能突出,就被人称赞具有“王佐之才”。荀彧起初投奔袁绍,或许是看到袁绍并非有为之人,便转投了曹操。在谋划全局方面,曹操对他多有赞赏,还称他为:吾之子房。

在东汉末年天下混乱之时,刘备的起点很低,基本上没有什么兵将,更没有精明强干的谋士。那时候曹操有荀彧、郭嘉等人,袁绍有田丰、沮授、许攸等人,就连吕布也有陈宫这样的能人,可刘备身边却没有厉害的谋臣。可以说刘备后来丢失徐州,与没有高人为他出谋划策有关。如果荀彧能够前来辅佐刘备,那毫无疑问是天大的好事。

即使荀彧一心一意辅佐刘备,也很难帮他匡扶汉室。下面稍微讲述一下。

一:刘备早期实力太差,荀彧再能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自从董卓被除掉以后,北方大地便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是真正的乱世,谁武力强大谁就可以称王。此时袁绍的实力强大,打败韩馥后,雄据河北;吕布军力也很强大,敢于同曹操争夺兖州。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少的黄巾军残余,面对各路诸侯时,刘备几乎没有与他们争锋的实力,只能投靠公孙瓒,暂居于平原县。这时荀彧来投靠刘备,显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除了每天给他讲述大道理,什么也做不了。再说了连安身立命的军队都不具备,哪一天被别人吃掉,都极有可能。所以荀彧投奔刘备,没什么作用,不会带来质的改变。

二:天下大势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改变。

荀彧具有很高的才华,确实可以给刘备带来一些帮助,但他没有改变历史走向的能力。刘备有了他的辅佐,在战略谋划上,应该会高明一些。可曹操缺少了荀彧后,也不会降低太多实力,对付吕布和刘备或许会困难一些,但也能取胜。也就是说,刘备应该会和历史上差别不大,还是会因为在北方待不下去了,选择投靠刘表。至于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最终的结局大概也是三国鼎立。

总之,荀彧的加入,会增强刘备的实力。可是想统一天下,估计很难。因为曹操以及后来的孙权,实力不会受到本质上的影响,三国鼎立还是大势所趋。


子正寻道


在我看来,有可能。得荀彧,不只是得一个人,而是相当于得整个颍川才子。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刘备最大的问题就是谋士不足,有荀彧一人,就是一面号召士子的大旗。而且荀彧能很好的处理君臣关系。

只要前期刘备的人才充足,就不会屡屡吃亏。




临江陆子鸿


荀彧是不会投靠刘备的,这是他的阶级所决定的。假使荀彧投靠了刘备,刘备依旧不能匡复汉室。换句话说,刘备不能成功的因素不在谋士、武将,而在支持力量上。

东汉的统治力量

自汉武帝“顿尊儒术”后,儒家豪门的力量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到了东汉以后,这种局面更是不可逆转。

关键因素便在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上。“举孝廉”逐渐成为东汉时期入仕的主要门路,而推荐“孝廉”的权利,却掌握在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太守、三公九卿等)手中。因此,那些想要做官的,则会势必像这些太守及三公九卿靠拢。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个个势力集团。

东汉的统治中坚力量,便是一个个的豪门大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便是典型代表。这一个个儒家豪门大族,既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也是割据势力形成的源头。

而出身颍川荀氏的荀彧,也是儒家豪门中的代表。从荀彧的出身看,他的选择也无外乎两种,维护东汉统治或者投奔儒家豪门割据势力。明白了这一点,便能清楚知道荀彧一生遭遇的根源。

刘备的出身

刘备虽然挂着一个皇叔的名头,可是因为“推恩令”的影响,此时的刘备已经沦落为寒族,其本人甚至靠织席贩履来维持生计。这样的行为,在荀彧眼中,是属于“贱业”的行为,自然看不上刘备。

已沦为寒族的刘备,和儒家豪门的差距隔着十万八千里。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的时候,没有谋士投奔刘备。诸葛亮原本也是属于儒家豪门的人物,只是父亲早死,家道中落,跟随叔父一起投奔了刘表。诸葛亮投奔刘备,既有匡扶汉室的因素,也有家道中衰的原因。

荀彧的抉择

明白了荀彧的出身,便能理解,为什么他早期投奔了袁绍。因为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儒家豪门中的顶端。荀彧和他出身一样,且还算得上老乡,投奔袁绍自然也是理所当然。只是后来荀彧看出袁绍不能成事,才投奔了曹操。

但荀彧投奔曹操的目的,是想假借曹操之手,维持汉朝的统治。因为,东汉代表的是儒家豪门的利益。因为有这样的出发点,也就埋下了荀彧日后死亡的原因。但荀彧投奔袁绍(儒家豪门)、曹操(继续维持汉朝统治)的行为,其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维护本身阶级的利益。

而曹操对儒家豪门,一直有很高的警惕性。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代表寒门出身的曹操,在对战儒家豪门中占了上风。而杨修(出身弘农杨氏)、荀彧(颍川荀氏)的先后死亡,便是曹操对儒家豪门的打击。

儒家豪门遭到重创,便不得不蛰伏起来。但他们支持同样出身儒家豪门的司马懿夺权,这便是西晋能建立的根本因素。

综上所述,即使荀彧投靠了刘备,也只是他个人或者他一个家族的抉择。其他豪门大族,他们只会支持同阶级的代表人物来夺权,因为那样才能更好代表他们本身阶级的利益。

而这些儒家豪门,当时掌握了大量的财力和武力,只有获得他们支持,才能成功掌权。后来的曹丕,也是通过“九品中正制”进行了妥协,用出身来决定做官的资格,才换取了儒家豪门的支持,从而建立了魏国。

所以,刘备不能匡扶汉室,自然有各种因素在里面。但他没有获得儒家豪门的整体支持,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即使荀彧投靠了他,也无法影响大局,只能代表荀彧个人的意愿,而不是整个儒家豪门的意志。


历史摩天轮


建安十七年,曹操打算进爵国公并加封九锡,看起来,曹操这是要走昔日王莽篡位的老路了。但要知道,昔日刘邦就曾严明异姓不得称王,而曹操此行为已属僭越。不过曹操深知忠于汉室的荀彧不希望他晋位国公,于是他特意派人去打探荀彧的口风,并借此来提醒荀彧不要阻止他。然而荀彧在听闻曹操的所作所为后,当即表达了他自己的反对,他认为曹操应该匡扶汉室,而不应该借机称公,为此,曹操与荀彧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后来曹操赠送了一个空着的食盒给了荀彧,荀彧明白曹操想告诉他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为了不违背他自己的遗愿,荀彧最终服毒自尽。看起来,荀彧与曹操自始至终都不是一路人,荀彧一心想要匡扶汉室,既然如此,为何荀彧当初没有选择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而是选择了曹操?

其实当时荀彧之所以会选择曹操,主要是因为当时荀彧很可能还不太了解刘备,而曹操作为一个汉室将军,其表现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在关东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时曹操的表现很不错,当时各路诸侯饮酒作乐,不愿追击董卓,只有曹操站了出来,并坚持到了最后,虽然曹操最终被徐荣击败,还差点丧命,但他确实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而在这个时候,荀彧在做什么呢?跟据史料记载,荀彧在曹操追击董卓的一年之前出任守宫令,当年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剑履上殿,两年后,荀彧放弃袁绍而投奔曹操,并带领族人北上投靠曹操的时间,或许就是在曹操率军追击董卓并惨败而归的时候。

也就是说,当曹操被董卓麾下大将徐荣击败时,荀彧很有可能正在袁绍的帐下,当他目睹了诸侯联盟的分崩离析,他发现袁绍空有盟主之名,却没有曹操的那种勇气和执着,要知道荀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被当时曹操的行为所打动,这并不奇怪。而此时的刘备还在公孙瓒帐下,出不出名还不说,至少当时的刘备还不是主公,相比之下,自然是曹操更有发展前景,也更能够实现荀彧心中的梦想一些。

笔者认为,荀彧投奔曹操,是被曹操的勇气与执着所折服,而当时他根本不了解刘备,自然不会来投奔刘备了。



一位爱电影的职工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如果、假如(当然历史没有如果)荀彧辅佐刘备,那么结果应该和凤雏差不多。看荀彧在曹操处的功绩就可以看出其擅长战略和内政,同样的技能点诸葛亮或许更强悍一点。因为正史中诸葛亮也是擅长内政和天下大势,演绎中才擅长天文地理和军事谋略,所以荀彧如果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备只能得到和凤雏一样的待遇和机遇,只要诸葛亮活着就难有出头之日。





刺猬的vlog


引言:即使荀彧辅佐刘备,刘备也实现不了匡复汉室。想要成就霸业作为主君不仅要听取他人意见,还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个人认为诸葛亮的能力并不比荀彧差,甚至略强于荀彧。

忠言虽好但是逆耳

刘备虽然是蜀汉之主,但是刘备在听取账下谋士建议及策略方面远远不及曹操。忠言逆耳,刘备对于帐下谋士或大臣指出的不正确的地方,刘备并不能接受。刘备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一意孤行,这也是刘备不能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个主君都有自己非常喜欢的谋士,而这些谋士大多是能力突出,而且深知主君的心思,用主君喜欢的方式提出建议并解决问题。而荀彧并不是上述类型的谋士,荀彧做起事来对事不对人的性格在刘备帐下并不能得到重用。即使荀彧真心的辅助,刘备匡扶汉室也是无望。

再好的谋略也要主君能够听的进去

在三国时期,不乏一些出类拔萃的谋士。这些谋士在不同的主君帐下效力,因为主君的性格不同,这些谋士能够发挥出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在精美绝伦的计划,如果主君不能够听取和体会其中的好与坏,那么再好的谋略也是空谈。

刘备在历史中有,有很多典型的不听取账下谋士的建议及国策的例子。例如庞统在取西川路上时直言刘备行为不妥,被刘备轰出账外的例子。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摘自《三国志•庞统法正传》

这段记载说明刘备不能够听取他人的建议。帐下大臣忤逆了刘备的心思,刘备心中便会产生隔阂。因此,即使荀彧全力辅佐刘备,一旦在政务中发生了冲突或不愉快,荀彧也会慢慢的变得不被看中。


总结:作为主君要能够接受他人指出的不妥并并及时改正,合理的采纳对自己势力有益的建议,克制个人的情绪将势力的未来摆在第一位。个人觉得这些刘备都不能很好的做到,所以即便是荀彧辅助刘备很难匡复汉室。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荀彧相当于萧何,曹操多次出征都没有带上荀彧,而是让郭嘉程昱贾诩跟随。

在战争上荀彧没有太出彩的建议,但他却是力主迎汉献帝的,让曹操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地位声望无人可比。

如果由荀彧辅助刘备,那可能在直接的战争策划和战术意见上起不到太大作用,但荀彧背后是整个颖川地区士族,荀彧加入刘备军团,那后面的荀攸,程昱等人都极可能随之而来。这样刘备的确可以有了争天下的资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