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求長生、求自由、求歸宿:孫悟空生命歷程的精神啟示錄


求長生、求自由、求歸宿:孫悟空生命歷程的精神啟示錄


文|劉戈

解讀《西遊記》就需要解讀孫悟空,孫悟空之於《西遊記》猶如王熙鳳之於《紅樓夢》。這“西遊”是悟空的西遊,別人只是陪遊;這“記”也只是悟空的傳記,別的人物,各路神聖仙佛、妖魔鬼怪都只是悟空傳記的陪襯、鋪墊與烘托而已。從表象上看,作品是圍繞著西天取經一萬八千里征途上九九八十一難中的形形色色的妖魔要吃唐僧肉、要娶唐僧身而展開故事情節的,而實際上有目共睹的是作品是圍繞著悟空如何戰勝這些妖魔鬼怪險阻艱難來結構全文的。從篇幅來看,作品單獨寫唐僧的只有“附錄”和十二、十三回。單獨寫八戒、沙僧的則一回都沒有。而在一百回中,悟空不僅有前八回,而且自十四回到最後一回,他回回都在埸,在絕大部分章回中他都是唱主角,佔盡風光。所以解讀《西遊記》必須從孫悟空這個形象解讀起,破譯《西遊記》之謎必先須從破譯孫悟空的生命歷程之謎入手。

《西遊記》是一部悟空的生命追求的歷史,這部歷史是作者通過個性化的手法用孫悟空這個個案,形象展示了一部人類追求史。書中的種種情節都是人類追求之心路歷程的光輝印跡。

悟空的追求是立體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這裡既有人類對生命古老而原始的追求——求長生;也有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永恆的追求——求自由;更有人類最高層次的追求——求歸宿。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吳承恩對孫悟空這三個緯度三個層面的具體描寫與形象揭示。

一、人類對生命古老而原始的追求——求長生

悟空自打從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花果山水簾洞上的那塊仙石風化卵生成石猴、獲得生命後,在花果山水簾洞受眾猴拜為“千歲大王”。自立為王,不勝快樂,過的是“春採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秋收芋慄延時節,冬覓黃精度歲華”的混沌無知、歡樂無憂的日子。直至有一日他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墮下淚來。你道何故?原來是他忽然萌生了生死的憂慮:“今日雖不歸入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色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可得久駐天人之內?”於是在通臂猿猴“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日五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管,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生死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的啟發下,下決心“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 君之難。”這不僅是悟空的一個偉大的生命覺醒,也是遠古人類一個與世推移、亙古不變的夢想。由於這一生死觀念的自覺,悟空從此踏上了學穿人衣、學人禮、學人話的漫漫人生路。他還不辭勞苦周遊諸方,尋仙訪道,終於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須菩提祖師處經七年與眾師兄學語言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的漸修,三年練習躲避三災之法的七十二般變化和一翻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於是“逐日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此亦長生之美。”

學藝得道,修行得一個無生無滅之體後,悟空回到花果山又赴東海龍宮索取了如意金箍棒作武器,藕絲步雲履,鎖子黃金甲,鳳翅紫金冠為披掛,全副武裝起來。你道他在須菩提祖師處學得了筋斗雲和七十二般變化的長生不死本事還要這些幹啥?原來還為的是護衛他的生命,作為抵禦外敵侵害,捍衛自己生存的武器和鎧甲。不僅如此,他又隨勾命的小鬼來到“幽冥界”面對陰間天子十代閻王大鬧閻羅殿,將自己的名字從生死簿上一筆勾掉,還順手牽羊地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摔下生死簿道“了帳、了帳,今番不服你管了”,一路棒打出冥界。

得了長生不死之法,有了護身武器,又勾了生死簿,悟空又來到天宮,自以為可以成長生不死的神仙了。竟誰知受到了以玉皇大帝為首的天際眾神官封弼馬溫的嘲弄。他又故技重演大鬧天宮,守蟠桃園監守自盜,將“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昇,長生不老”與“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的熟透的大桃掠食一空。還將蟠桃宴上的玉液瓊漿,百味八珍,佳餚異品偷食了個飽。又乘醉闖入三十三天之上離恨天兜率宮太上老君處把仙家之至寶的金丹“從葫蘆裡傾將出來,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闖下了這彌天大禍後悟空自知不濟溜回花果山水簾洞避禍。受到十萬天兵天將、諸方神聖圍剿。最後還是太上老君將那金鋼圈當作暗器拋下去打中了天靈立不穩腳、跌了一交。又被二郎神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跌才被七聖一擁按住將繩索捆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扔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煉成了一個金鋼不壞之體,火眼金睛之身。直至被如來佛收服,鎮於五行山下飢時吃鐵丸,渴時飲銅汁受了五百年鎮壓之苦。


求長生、求自由、求歸宿:孫悟空生命歷程的精神啟示錄


至此止,悟空的所作所為都有一個明確的生命目標與人生指向,那就是追求生生不死之方。那麼十四回遇唐僧替他揭貼後,他忠心耿耿護衛師父上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磨鍊又作何解釋呢?表面看一如許多方家論者所指出的那樣是悟空為感唐僧救命之恩而歸順受招安,執行如來、觀音的使命、唐太宗的意旨。聽任唐僧的管轄調遣,鞍前馬後,為保他西天取經竭盡全力而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偏離了他原有的生命軌跡。實則不然,取經途中的悟空仍然是昔日的悟空,他追求長生不死的人生目標始終沒有一刻淡忘過。即使是被鎮於五行山下飢時吃鐵丸,渴時飲銅汁受了五百年鎮壓之苦,但是悟空從來不曾後悔過。後受到解放,保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又在五莊觀行竊那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頭一萬年方得吃,似這萬年只結得三十個果子的人生果。那寶貝人若有緣,得那果子聞一聞,就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你說怎不叫個頑皮的孫猴子見果眼開,哪管你什麼鎮元大仙也好,元始天尊也好,只要是能使人添陽增壽的寶物,他悟空才不管你什麼戒律行規呢。還有,還在祖師那裡他就知曉了,儘管他“既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神體,”又已“道 高德隆,與天地同壽,水火既濟,百病不生,卻還是有個三災利害”。在閻王那裡他明白了“我老孫修仙得道,與天齊壽,超乎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卻仍然要受閻王管轄生死,按時拘命。在被眾神合力戰敗後,他又懂得了儘管他已經服食了比任何一位天神都享用得多的仙桃仙丹,又受了八卦爐三昧真火的冶煉,還受玉皇大帝認可了“齊天大聖”的爵位官銜,並且在天堂中也擁有了自己的“齊天大聖府”,但卻最終還是翻不過如來佛的手板心。他在天界各路仙佛、諸方神聖的眼底心中,始終只是一個出身於左道旁門的妖仙散仙,因此他也就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長生不死。故而,為了達到他這一終極的生命目的,只得應承了觀音的苛刻條件,唐僧的昏聵而嚴酷的轄制,去護衛玄奘取經。因為他明白,擺在他面前的真正通向天堂,成為正神正佛,達到永生不死的道路唯此一途,舍此別無他路。因為他也曾嘗試過為成仙佛神聖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來,但失敗了。“悟空之路”此路不通。他只能再走一遭千百神仙都走過的漸修、苦練成佛成神的“正道”。


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永恆追求——求自由


縱觀《西遊記》中悟空的作為,可以說經歷了從自然到自在,由自為最終達到理想的彼岸——自由,這是一個人類社會生活中人生的普遍成長與追求的歷程。

悟空在世間,首先是作為自然形態的一塊石頭寄身於天地之間的,立在東勝神洲傲來國的花果山上,後因“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胎。一日迸裂,產一石猴,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自此生命進入他的第二個層次:自在階段。

悟空有了生命,但還未曾感覺到生存的艱難與生活的沉重,一派天真未鑿,渾沌未開,因此他在花果山生活得是那樣自由自在,好一派伊甸園中生活圖景。你看他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跳樹攀枝,採花覓果;拋彈子、瓦麼兒、跑沙窩、砌寶塔;趕蜻蜓、撲叭蠟;參老天、拜菩薩;扯葛藤、編草襪……。青松林下任他頑,綠水澗邊隨洗濯。好不天真活潑、頑皮自在”。到他水簾洞佔洞為王,美猴王領一群猿猴、獼猴、馬猴等“分派了君臣左使,朝遊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為王,不勝快樂。”

直到有一天悟空忽然煩惱,兀地生愁,心中一靈動,自覺到這天地間的美麗,花果山這“福山洞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終究為死神冥王所控所限,於是才兀然驚覺,產生了生命有目的的自覺追求,躍進到了“自為”階段。悟空一覺悟,便生追求之心,便產生了追求的行動,也開始了他追求的一生。追求什麼?在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他生命的第一層次的追求——求長生不死。在這一層次之後所掩蓋的其實是他更高層次的追求——求自由。求“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生活的永恆長在。於是悟空起而自為:求仙訪道,拜師學藝;東海龍宮取武器,冥王地府勾姓名;上天求職,官封弼馬、敕封大聖;偷食蟠桃,惹得天顏震怒,十萬天兵來圍剿;招來各方神聖,如來法鎮五行山;飢餐鐵丸,渴飲銅汁不怨,好漢做事好漢當不悔。

五百年後悟空卻心甘情願作了玄奘取經的護法,赴西天的先鋒。是他被玉皇、如來們打服鎮服了嗎?非也。是五百年餐鐵飲銅的孤苦而漫長的煎熬把他的一顆“齊天大聖”的雄心給磨化磨溶了嗎?亦非也。然而他西天取經路上為唐僧出生入死,為人間掃除夭氛魔障幹得幹勁沖天,無絲毫勉強之意,好一副忠臣作派,究其何為?難道他就僅僅是為了遵如來觀音的意旨,報唐僧解救之恩;果真以西天取經成正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了嗎?又非也。表面看,他是進入瞭如來、觀音甚至是唐太宗的轂中,在唐僧的掌握之下;而實質則是,西天取經,鬥夭勝魔,仍是悟空的自為。


求長生、求自由、求歸宿:孫悟空生命歷程的精神啟示錄


悟空從大鬧天宮之役失敗,算是認清了一點,那就是僅憑他目下的資歷和修為,便縱有出神入化勝天王的通天本事,上天神界也不會接納認可他,只會欺騙小覷蔑視他。於是他乾脆跳出原來他力爭進入、混跡其中的神聖仙佛界,以退為進,以不爭為爭,去下界人間獨自往來,天馬行空、悠遊自在。因有了“西天取經”這塊金字招牌,不拘你龍王閻王、如來觀音、玉帝天神、太上老君、天王太子都被我大聖任意驅遣,做了我悟空的走狗嘍羅,只有乖乖地給我出力效勞的份。我要什麼你得給什麼,稍一不順,我大聖的毛火上來了就要點酸筋、揭陰私、斥不是。任你是如來佛還是玉皇大帝觀音菩薩都只有息事寧人、忍聲吞氣的分。我悟空打你革命旗號,行我自家方便,在人間捉妖玩。我知道每一個妖魔背後都有一個天仙作靠山,不是你們的家奴就是乾妹子侄、坐騎走狗,總都是你們自家寶貝。每捉一個便拿你們一分把柄在手,因此滿天堂的神仙佛眾都得圍繞我大聖的屁股後頭轉。天天給你們惹點事生點非,有得是麻煩添的。你們還不能不在我老孫面前強裝笑容陪盡不是與小心。至於什麼山神土地與五丁六甲更是稍不如意舉棒便打,開口便罵,被驅不異犬與雞。這些個東西你神仙使得妖魔遣得,我大聖當然也奴役得。西天取經與其說是大聖將靈魂抵押給瞭如來觀音與唐僧,去執行他們的使命,還不如說是悟空瞧準了自己唯一能快活自在、能實現自己願望與價值、施展自己拳腳本領的理想途徑。至於那什麼最終成佛的結果他是從來沒多想過,得之不喜,不得不思。取不取經也與我無多大幹系。死保唐僧只因兩點:第一點(也是次要之點)是揭帖解救之恩,君子當湧泉相報。第二點(這才是主要之點重要之點)是有這個草包在手,是個好寶貝,半點都閃失不得。悟空是比誰都怕丟失唐僧,只因唐僧對於他來說是個人質,是塊金字招牌,是個行事的憑據,是個生非惹事的藉口。沒有了他俺大聖的恣意妄為——推倒草丹仙日弄國王戲耍觀音驅遣眾神土地城隍五丁六甲全無憑據與藉口。我悟空心如明鏡:知眾妖都要吃唐僧肉,而唐僧肉又是如來佛與觀世音的禁臠;可那些妖精們又大都是上仙們的家奴屬下;唯有他們不禁貪慾要來吃唐僧肉娶唐僧身我悟空才好開打。於是打在妖身上痛在神心中,好不令人愜意痛快稱心。欣賞神佛們在自己家奴們的為非作歹罪孽面前的窘態和啞口無言真令人開心不已。因此西天取經只有他悟空最堅定,甚至勝過唐僧,從不畏葸動搖。他愛惜唐僧甚過愛惜自己,要不然這天地間還能到哪裡去尋找這樣一個天大的樂子?十萬八千里的西天路憑我悟空的本事,一天隨便都可挾起唐僧八戒沙和尚幾個草包往返它十兒八個來回的,可卻偏偏要陪著他們耗,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艱難地朝前走,為什麼?不為別的,就為了多得些與天地鬥其樂無窮與神佛鬥其樂無窮與人鬼鬥其樂無窮的樂子。漫漫西天取經路對於我悟空來說不是什麼佈滿坎坷艱難的荊棘路,而是我孫大聖的陽關道幸福路快活山。你就是強行叫我離開、放還我回花果山我還不幹呢,天底下哪有不準人革命的道理?所以悟空才三番五次地被唐僧攆也攆不走(當然有時也得作作態裝裝佯假意叫叫要走,要不然真的人家攆也攆不走不是顯得臉皮太厚太丟格)。可以說觀音如來放這個活寶出來讓他保唐僧去西天取經是著了自己的道,叫個悟空好不私下裡快活得樂不可支忍俊難禁。所以讀者一定要讀懂吳承恩之把個孫悟空寫成在九九八十一難和數不清的艱難險阻面前表現得如此樂觀而堅定,並不是要表現悟空的什麼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是意在揭示悟空“西天取經”是他的一種生命的自覺與必需。

如來佛觀世音叫唐僧奉令去解放孫悟空是有條件在先的:一是要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二是觀世音把從如來佛那裡拿來的緊箍兒讓唐僧騙悟空戴上,並把使用方法的《緊箍兒咒》教給了唐僧。這可是非常厲害而又狠毒的一招。他們當然深知當年的齊天大聖天性自由放任,天王老子都不怕,無法無天,不給他弄這麼一個箍兒套在頭上是根本無法駕馭和降服他的。縱有解救之恩,天長日久路途迢遙齊天大聖也不會長久地賣那個草包唐僧的賬的,於是才想出了這麼個狠招。於是悟空西天取經路上也就有了第二門子心思:去掉緊箍兒,反抗這殘忍的束縛。他曾嘗試過用金箍棒把它撬掉,也曾在唐僧三番五次趕他走的當口求唐僧與觀音念個《松箍兒咒》把這可惱可恨的箍兒給退下來。他一路飽嘗了這箍兒的迫害與痛苦,直到西天成佛的當兒還念念不忘的仍是它,他還對唐僧道:“師傅,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不還戴金箍兒,你還念什麼《緊箍兒咒》肯勒我?趁早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菩薩再去捉弄他人。”從這一角度我們可以說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路就是悟空反束縛反壓迫的求自由之路。這一行對於唐僧來說是為了取經,對於八戒沙僧與白馬來說是為了修行成佛成正果,可是對於悟空來說去掉這該死的緊箍兒才是他最大的心願與終極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西天取經路上的孫悟空是有著自己明確目的的自為的孫悟空。

最終悟空也達到了他一生的終極目的:無拘無束的自由境界。在這長達十四年的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路上悟空是在暗地裡變化了手法與鬥爭方式和天界諸神鬥法,勝利者是悟空。他嘲笑、驅遣、利用了他們,一條金箍棒在人間橫掃出一片澄明的境界。他在自覺自為地進行著一項除妖氛掃魔障廓清天地開闢新世界的西征革命,這是他當年大鬧天宮神聖事業的繼續與深入。他要把人皇天王、菩薩佛主、神仙聖人們縱惡攪亂,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妖魔橫行豺狼擋道的世界重振乾坤,整它個天翻地覆慨而慷。“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我想自孫悟空形象問世八百年後那個自稱身上有幾分猴氣的東方哲人是深深會會了這個偉大寓言的寓意的。悟空與唐僧八戒鬥,勝利者亦是悟空。雖則悟空吃了不少《緊箍兒咒》的苦,但唐僧八戒除了這一招應付他,此外面對悟空無時不刻的挖苦嘲笑愚弄、陽奉陰違、耍刁弄怪、好勇鬥狠、逞能使氣便只有受窩囊氣的分。悟空那萬千手段、無窮變化、廣大神通、蓋世奇功使八戒唐僧自慚形穢,相形見絀,時刻都憋了一肚子吐不出來的窩囊氣。悟空與如來觀音鬥,最終勝利者也是悟空。取經完了到了西天,那講究虛無寂滅的最高佛祖如來卻只能無可奈何地封悟空一個“鬥戰勝佛”,這一名號象徵了悟空與他們鬥爭的結束,更昭示著悟空的勝利。如來本意是要通過西天取經一路的磨難漸修使悟空達到收心、達到心寧神寧四大皆空無嗔無怒的境界。然而到頭來他不得不承認也接納了這個“鬥戰勝佛”。悟空勝利意味著他從自為的境界達到了人世間生命的最高境界:自由境界。


求長生、求自由、求歸宿:孫悟空生命歷程的精神啟示錄


三、人類生命最高層次的追求——求歸宿


人類有兩個家園,一個是誕生他的家園:故鄉、故里、故園、故國;二是他的精神家園。對於悟空來說,他生命的自然、自在階段是以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的花果山為他的家園與故鄉的。這個家園給予他溫馨美麗的童年,賦予他以形體和生命,甚至還給予他兄弟情誼。因此他生生世世都對這個家園無限繾綣,一往情深。花果山永生永世都佇立銘刻在他的心頭。甚至在他踏上了人生的自為、自由征程後也是對它時時牽掛念念不忘。乃至他下海入地仍要回花果山。幾番上天不管是為官弼馬溫還是做齊天大聖他都還是要回到他的花果山,據守他的根據地。在天堂裡嚐到點什麼好吃的禁不住眾猴兄弟一吆喝請求,便甘冒被捕的危險也要回去弄些兒給大夥嚐嚐。自跟了唐僧去西天取經後,每回被唐僧攆走頭一個念頭就是要重返他的花果山。尤其是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黑松林三藏逢魔》寫悟空叩別師傅回到花果山後看到那山上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巖倒塌,林樹枯焦,這大聖見了更加悽慘,真個是“回顧仙山兩垂淚,對山悽慘更傷悲”,好一似莊子所形容的:舊國舊鄉,望之悵然。為了重振這片家園,使猴子猴孫免遭捕殺,他不惜大開殺戒,把千餘架鷹犬持刀槍來捕猴的獵人一陣狂風飛砂走石全部槧殺。又還不辭辛勞放下架子拉下面子“去四海龍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清也。前栽榆柳,後種松楠,桃李棗梅,無所不備,”把花果山弄得“逍遙自在,安居樂業”。又把那獵戶們的旗子拆洗,“總鬥做一面雜彩花旗,上寫著‘重修花果山齊天大聖’十四字豎起杆子,將旗掛於洞外,逐日招魔聚獸,積草屯糧不提和尚二字。”

即使是在西天取經路上遇上了與他為敵的花果山故人之子聖嬰大王紅孩兒,牛兄之妻鐵扇公主羅剎女也總是先禮後兵,禮讓三先,退避三舍。在西涼女國為了給唐僧八戒取得解陽山破兒洞的落胎泉水,又碰上了聖嬰大王之叔,牛魔王之弟如意真仙守護此水,死活不肯給,還把悟空用雙鉤勾得跌了一跤又一跤,悟空最後得得勝了時也還是念著花果山故人之情把雙鉤奪過來折斷後便 放他一條生路而去。要知道悟空對沿途的妖魔是從未曾心慈手軟過,即便是面對同類的六耳獼猴也在如來佛收服了它,現了原身之後仍是忍不住掄起鐵棒,闢頭一下將它打死。連如來也不忍連道善哉善哉時,悟空還為自己辯護“如來不該慈憫他,他打傷我師傅,掄奪我包袱,依律得問他個得財傷人,白晝搶奪,也該個斬罪哩。”兩相比較,可見悟空對故人重情重義,對花果山一往情深。

後來當悟空打死了楊老兒當強盜的獨生子,唐僧再次執意要趕他走時,悟空怕他再念《緊箍兒咒》,只得一個筋斗雲而去,“那齊天大聖悶悶惱惱,起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簾洞,恐本洞小妖見笑,笑我出爾反爾,不是個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宮,又恐天宮內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島,卻又見羞那島諸仙;欲待要投奔龍宮,又不伏氣求告龍王。真是個無依無倚。”這段悟空的內心獨白可見出他首先想到的還是回他的花果山。而且在他心目中別處都不是他的家園,他都 是“投奔”,是寄人籬下。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了悟空英雄失路、無家可歸、有家難回的悲哀。


求長生、求自由、求歸宿:孫悟空生命歷程的精神啟示錄


但花果山終究只是悟空的生長地、桑梓地,而非自覺自為亦自由的悟空的精神家園。那裡雖是他的感情所繫,寄身之所,卻並非他的精神的皈依。悟空的精神皈依一共經歷了三次,第一次是要他有了生命之生死覺醒後跑到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須菩提祖師處安寧地修煉了十餘年。在這裡他心寧神寧,從不調皮搗蛋,更不稱王稱霸。這個地方可視作他青年學子求學拜師尋道所找到的精神樂園。直到他把祖師的真傳本事學到手後便離開這裡,去尋找更高遠的精神境界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回到花果山自封了齊天大聖後悟空一顆追求的心仍未滿足,於是他下海、入地、上天去翻江倒海鬧閻羅殿大鬧天宮都可視作他受尋找精神家園的衝動的驅使所發生的行為。後終於在經歷了五百年被鎮壓的苦熬後迎來了他第二次的精神皈依:皈依佛祖、觀音、唐僧,踏上了西天取經的征程,且這一去就是十萬八千里十四個春秋。然而這次的皈依是被迫的而非自覺的。而且他很快就看穿了所謂成正果的虛妄和唐僧貪生怕死、狹隘自私、目光短淺、耳根子軟、聽信讒言,易受矇蔽欺騙、愚昧、善良過分、甚至偽善。因此他很快就對這次皈依就不以為然,一心去找妖魔鬥著玩,去尋找他自身的目的了。悟空第三次皈依是完成赴西天的取經事業後真正皈依佛門。但同樣的,通過多年來與佛門頭面人物如來觀音等的交道,他早已看清了他們的貓膩,他早已領略了他們的手段:用欺詐的方法將他戰敗並殘酷地把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他們的狠毒:戰敗的紅孩兒被觀世音整了個血流成汪皮肉開;烏雞國國王只因對文殊菩薩犯了不知不敬之罪就把人家整死扔到冷水裡遭了三年浸泡之苦;悟空自己更是領教過他們的飢餐鐵丸渴飲銅汁以及緊箍咒。他們庸俗虛偽的市儈嘴臉:不僅如來跟前的阿儺、伽葉只為唐僧師徒取拿一下經書就索要“人事”,而且經悟空告狀後如來還公然為他手下的這種醜惡行徑辯護,使得他們兩人到了珍寶樓閣下仍敢厚顏無恥地再次索取。因此悟空對這第三次皈依心中作何想我們可揣想一二。而且從作者用曲筆寫如來無可奈何地封悟空為“鬥戰勝佛”中可略窺一斑。

從悟空的追求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這麼一條清晰的線索:追求成人——學道成神——成佛。那麼應該如何指稱悟空的精神家園呢?我們要說,悟空的精神家園不是花果山,也不是他已經達到和擁有的入道成神仙聖佛境界,他永遠是以未知的前方作為他的精神家園。不論是仙佛的意境也好,還是神聖的境界也好,只要是達到了他便看破了便不以為然了。因此,我們要說:皈依佛門,成為“鬥戰勝佛”並非悟空精神上的終極歸宿,他還會永生永世地一直尋找下去。他在尋找精神家園的歷程中,在理想的不斷失望幻滅又不斷追尋求索的過程中他便得著了心靈的充實與生命的大實在、大意義。

人們啊,悟空的生命歷程提示你,你的精神家園永遠在那不可知的遠方,永遠在追求的征途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