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在我們瞭解清楚事物之前,先不要隨意批評它;在我們能夠總結出一句之前,先對他們言語的精闢充滿敬意。

儒家文化已經浸透在我們骨子裡面了。無論是大陸港臺、還是歐美海外,只要是文化意義上定位自己為華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無可避免地散發著不可避免的儒家文化特色,你可能沒有仔細觀察,但是,哪怕是最不足道的言談舉止,都是顯示我們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見面問“您吃了嗎?”,這本質是“”;見到人“隨地吐痰”心生厭惡,這本質是“”;有點事“儘量不麻煩別人”,這本質是“”;做事“不過於極端”,這本質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這本質是“”。我們以為儒家文化遙不可及,對於儒家文化刻畫在我們內在的東西,“只緣身在此山中”,很難直接的感覺到,就像空氣和健康,平常我們想當然地沒感覺,但是沒感覺到的,不代表不存在,並且到了需要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它們是如此重要。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自“五四”以來,傳統儒家文化逐漸被人看得“一文不值”,至今,仍然有“烏合之眾”跟風,人云亦云地說儒家和孔子是“臭老九”,認為只有科學才能拯救一切,但事實證明:科學只能改造環境,並不能拯救靈魂。如果要拯救靈魂,需要宗教或哲學思想這些形而上的東西,這些東西只能產生於人的腦袋,應用於人的思想,雖然不能像科學規律那樣先天的存在、被發現、加以利用,但是對於人在這個世界上更好地生存,依然有著莫大的作用。

如果我們要責備儒家文化,那麼肯定是要其為近代以來的恥辱背鍋,但是我們看看歐洲,經過千年的中世紀,人家也沒有責怪基督教所帶來的思想禁錮,反而在文藝復興的同時依然過著聖誕節、復活節,文化傳統不能徹底丟棄,因為在我們骨子裡面,我們就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要丟棄文化就是丟棄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能夠帶著對儒家文化的認同和尊重,“文化復興”到百家爭鳴的思想,平等看待各種思想,那也許將是我們中國人可以與歐洲文藝復興到希臘羅馬思想媲美、等量齊觀的思想變革運動了。

依靠文化傳統,跟進社會發展節拍,是有可能將傳統發揚光大的。再說了,要從社會學科裡面要求自然科學的成果,未免過於苛刻。儒家文化與科學並不矛盾,日本自居為儒家乃至中華文化的“所謂”繼承者,要求公司入職的員工誦讀《論語》,在繼續發揚儒家文化的同時,依然有著先進發達的科學和技術,在我們為曾總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汗顏不已的同時,終於發現我們自己原來一直懷瑾握瑜而不己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瞭解到自己,這已經是很重要的進步了。

《大學》

《大學》開篇立意極高,似乎是從當一個“為民做主”為官之人的角度來看的,現今的“為人民服務”是白話文,其本質與《大學》開篇這句話並沒有什麼不同。即便自古至今為官隊伍中有著不少“蛀蟲”,但是並不改變這其中引人為善的重要涵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的整個篇章其實就是邏輯並系統化地說明儒家的“方法論”,主旨在於指導人如何去為人處世乃至建功立業,是一套“學而優則仕”的理論方法。您可能不需要治國平天下,但修身、齊家估計是每個人繞不過去的。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系列化的邏輯鏈條中,最為重點強調的是“修身”,修身是銜接內在與外在、自己與國家最為重要的一環,修身如此的重要不言而喻。但具體如何實現,個人在於每個人的參悟,也就是“格物->致知”,沒法具體言明,這種方法在於個人的悟性和修為。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雖然無法明確修身如何具體實現,但是有一點是必須的,那就是“正心”。全神貫注於一件事,這是非常必要的,“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肯定是要不得的,絕不可以“吊兒郎當”,除非有天賦,否則,一個人最好老實認真的思考,“專注”才有可能“頓悟”。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修身為學有所成之後,最好把自己發揮出來,也就是現今所說的“實現自己”,在“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之前,首先一點就是要“齊家”。齊家的目的顯然是要“過上幸福生活”,幸福生活的最基本狀態是: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唱婦隨,放在古今應該都是沒錯的。“和氣生財”,“成家”之後,隨著而來就是要維持家庭生活的財富,也就是“立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獲得財富有著門道、也要有著基本的道德法律前提。在成家立業之後,如何看待財富,也是擺在現代人面的種種選擇: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理智的人願意消費錢財去完善自己,但有的人則是損害自己去獲得錢財。這完美詮釋了一直以來的一個現象,那就是“男人有錢變壞,女人變壞有錢”,這種現象顯然這句話很好的反面教材。

錢財,對於死後的自己,乃至自己的後代,其實作用並沒多麼大。所以,不如在擁有財富的時候,使用它們使得錢財真的“變成是自己的”,花費錢財去完善自己,購買必需的東西提高生活質量,捐出多餘的部分獲得精神上滿足,這就是“以財發身”,一種高於普通人或者吝嗇鬼的選擇。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對於國家而言,最重要的利益不是錢財本身,而是使用錢財引導人們去改造生存環境,使得生存環境對於人們的生存更為“適宜”。古代的“義”就是“適宜”的意思,無論在自然物理、人倫道德、法律方面,只有事宜的才是“有義的”,如果藏富於國就要反哺民眾,如果藏富於民那麼經濟自然就能繁榮。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處在上位的時候,不要盛氣凌人,處在下位的時候,不要攀龍附鳳,身正影不斜,就不用求人了,不求人也就不會被拒絕,這樣也就不會怨恨別人。不埋怨命運不好,不抱怨其他人不好,這才是一個正確的處世方式。當今社會人們戾氣很重,隨便路怒症就能出個大事故,如果多一些自我思考,“求諸己”,換個角度,也許人際關係能夠更融洽一些。

《中庸》

不偏不倚叫做中√,一成不變叫做庸×。

依然不認同“一成不變叫做庸”這個提議,這個“”絕對是迂腐的東西,也是儒家最頑固的糟粕。世間哪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六經之首《周易》已經說了:這個世界在不停地變化。“易”就是變化,居然還有人提出“一成不變”的“庸”是個好東西?這個“庸”顯然是違反基本規律的,即使解釋為“堅持”也顯得有些“頑固”,所以不討論“庸”,說說“

”吧。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七情六慾藏在內心之中,這種狀態“含而未發”,給足自己時間來消化或者轉換,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後果。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當時機合適的時候,要把“含而未發”的“中”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達到

“和”(合適、和諧、恰如其分)的境界。中國的君子之風,與外國的紳士風度,本質都是這樣的。這顯然是對個人涵養和素質的要求,我們可以通過回想以前的事,品味出其中待人接物的道理。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其人亡,則其政息。”

孔子的這句話絕對是點到了“人治”的痛處。孔子非常崇拜古代先賢的治國方略,但是他也充分意識到“人治”的最大問題:一個人上任,推行他的施政綱領,只要一下臺,政策就得不到延續。“蕭規曹隨”的美談歷史上很少重現,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前任的政策因後任的私心而變更”,這不利於社會發展,也是人治最可悲的地方。所以,一個現代民主政體的特點是“法治”,應當以法律的方式定義發展方略,然後方向不因人而異,政策得以延續,不隨意改變法律,這樣一來才能堅持得了“初心”。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智慧、愛心和勇敢,是人最重要的三種品德。(如果先天智力不足,那麼)好學也算的上是智慧,(如果不知道仁愛是什麼,那麼)行動起來就算得上一種仁愛,(如果想要體會到勇敢,那麼)主動認錯也算是一種勇敢。說得很好,是不是?!

如同《大學》的“修齊治平”,《中庸》也提出了一套方法論,這套方法論更為通用,有點類似現代管理學中的PDCA循環,這個方法就是: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厚積薄發,先博學各種知識,通過詢問和思考,(

懷疑其中可疑部分,)分辨其中的錯誤,然後踐行其中正確的部分。我敢說這句絕對包括對儒家經典《四書》《六經》的批判看待,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說,寫下這句話的人,也在提醒讀者要帶著批判心理去看待任何人和事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儒家自己也提出來這點,這很驚人。只不過後代迂腐之人不重視這個,以至儒學被人看做了頑固不化的一種思想,的確很可惜。

讀《四書章句集註》看《大學》《中庸》為人處世之道

後記

如果我們沒有了解清楚一個事物之前,就跟風般的去認為好或者認為不好,與小孩牙牙學語並無二致,我們只有在瞭解清楚古人所說的涵義之後,才能從自己的角度說他們是好是壞。這就是筆者一直推薦我們閱讀原文的原因。不要隨意聽從“不務正業”的網紅磚家所言觀點就篤信不疑了,沒有親自見聞並且加以思考,任何東西都不可能真正是我們自己的。

筆者曾對《大學》《中庸》評價不高,今天終於意識到這個錯誤。孔子說“溫故而知新”、“過而不改謂之過”,今天我再次打開《四書章句集註》,“複習”了下《大學》《中庸》裡面的章句,發現孔子所言不虛,在“溫故知新”的同時,主動認下錯吧!古今中外、從下到上的任何人,都會有錯,比起那些理屈詞窮、還要擺出歪理邪說為自己虛名辯護的“磚家”,“知恥近乎勇”,今天我也算是“勇敢”地進步了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