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李峻作品:最是煙火慰平生


李峻作品:最是煙火慰平生

鼠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將億萬國人深鎖閨中。但是,生活還得繼續,日子也要照過。不能出門的人民群眾發揮出無窮的創造力,變著花樣從斗室裡、從自己身上、從身旁的物件中去找尋生活的樂趣:

有人在原地跑出了馬拉松;

有人用瓜子殼拼成了米老鼠;

從不下廚的大男人端出了醬香排骨;

吃慣了“星巴克”的小女子炸成了香油條……

微信朋友圈、抖音裡每天都有人曬出最新解鎖的技能,大家互相攀比、踴躍評論,“全民當廚子”、“萬眾成歌星”的運動通過互聯網在線上線下迅速而熱烈地展開了。

最是煙火慰平生。在寒冷的日子裡,普羅大眾自有取暖的方式。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也不論是名人還是凡人,概莫能外。

我最喜歡的蘇軾老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擅於苦中取樂的代表。

蘇老先生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經濟拮据又天生嘴饞,怎麼破?經過一番實地調查, 他看上了黃州的一樣“土特產”:豬肉。當時,朝廷的達官貴人流行吃羊肉,貧困的老百姓也看不上豬肉,導致黃州當地的土豬肥肥大大,全都是“三高豬”, “稻草系豬豬不跑”,價格又特別便宜,一下子就被蘇軾盯上了。

蘇軾這個天生的吃貨,因地制宜,沒人吃的東西,偏偏讓他研究出了新吃法:豬肉不是肥嘛,那就切成方塊,一半肥一半瘦,再放上竹筍、八角增香味,加點黃酒去肉腥,用小火慢煮,一開鍋就是香噴噴的美味。為此,他老人家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詳細介紹了這道美味的煮法:“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於是,著名的“東坡肉”橫空出世了,美味流轉至今。

民國文人梁實秋先生也是個煙火氣十足的吃貨。他還專門寫了一本《雅舍談吃》的散文集,開篇第一美食即從西施舌講起,之後講火腿,講醋溜魚、烤羊肉、燒鴨、獅子頭、湯包、鍋燒雞、芙蓉雞片、佛跳牆、魚翅、蓮藕、鮑魚、臘肉……每篇都以一種食物的名稱為題目,篇篇精緻,充滿閒情逸趣,讀來令人口齒生津、饞涎欲滴,道盡了對食物的熱枕和生活的熱愛。

抗戰時期,梁實秋舉家避亂於重慶。身居陋室,卻偏命名“雅舍”;雖身體單薄、物質匱乏,卻能無視敵機盤旋、蟲鼠猖獗,依舊吃得有滋有味、風生水起。

川蜀自古有好酒。儘管潦倒了些許,梁實秋卻從未虧待過自己的胃口。一壺溫酒慰風塵,一把花生米下酒,雖獨酌無相親,卻酒至微醺有閒適,昏昏然睡至天亮。生活真的很苦,但有了酒,也便有了滋味。

酒肉是生活裡最踏實的享受。偶爾得到些肉,梁實秋必定要精心烹製。他學著“東坡肉”的做法,把肉細細抹上調料,再用蒸具幹蒸,下面以炭火慢燜。酒足肉飽之餘,疲勞盡去,於是感慨道:“天府之國,有酒有肉,戰時得此,無復他求矣。”樂觀之情,溢於言表。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總不能老是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很多時候,要靠自己去排解,“辦法總比困難多”,風雨過後見彩虹。這個春節,大家響應號召,全民宅家,既要關心國事,也要為疫後出門養精蓄銳。而有煙火氣的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總能在柴米油鹽、平凡小事中去尋回對生活的熱愛。那樣的人,總不會過得太差。

好在一切都正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截至2月20日,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連續第17日呈下降態勢、連續9天治癒出院超千人。各地紛紛復工復業,公園逐漸開放,路上行人、車輛慢慢增多,一座座被疫情冰凍的城市鄉村,已經開始慢慢復甦了!

窗外,春光漸臨;室內,煙火正濃。讓我們以樂觀的心態、豁達的胸懷,“煙花三月下樓來”,一起去迎接山河無恙、家國安康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