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明末為國死難的那些閹黨:閹黨有敗類,也有英雄

明代自從王振開始,宦官專權愈演愈烈,到明末魏忠賢時,可謂登峰造極。

天啟年間,大太監魏忠賢權勢滔天之時,有一大批文官攀附於他,“附麗之,羽翼之,張其勢而助之攻”,這些人被時人稱為“閹黨”。

外廷文臣則崔呈秀、田吉、吳淳夫、李夔龍、倪文煥主謀議,號“五虎”。武臣則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楊寰、崔應元主殺僇,號“五彪”。又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少卿曹欽程等,號“十狗”。又有“十孩兒”、“四十孫”之號。而為呈秀輩門下者,又不可數計。


明末為國死難的那些閹黨:閹黨有敗類,也有英雄

魏忠賢劇照


“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這些都是有名號的閹黨成員,“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內廷外廷都是魏忠賢的天下。

在正直人士看來,這些依附魏忠賢的文人武將自然都是助紂為虐的小人,崇禎繼位後,“定從逆案”,除了要犯被處死外,大多數閹黨成員皆被罷官去職。

然而這些罷官去職的閹黨小人中有不少人表現出難得的風骨,最終為國死難。


明末有閹黨為國殉難而寫入史書的。

張鶴鳴,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天啟六年,魏忠賢起用本已經退休的他為兵部尚書。

這樣一個老臣因為魏忠賢的緣故再度出山自然遭到很多人的非議。

崇禎皇帝繼位後,“給事中瞿式耜、胡永順、萬鵬以鶴鳴由忠賢進,連章擊之”

,張鶴鳴最終被彈劾回鄉。

崇禎八年,“流賊陷潁州,執鶴鳴,例懸於樹,罵賊死,年八十五。”


明末為國死難的那些閹黨:閹黨有敗類,也有英雄

劇照


李應薦,天啟年間官居御史,是魏忠賢的馬仔。崇禎繼位後,“以附魏忠賢”被視為逆黨罷官。

崇禎十五年,清軍攻入山東,李應薦“捐資募士,佐守令守城”,保衛家鄉,最終城破,他表現出高度的骨氣,“身被數刃死”。

王大年,也是山東人,和李應薦一樣天啟年間也官居御史,同樣因是閹黨成員在崇禎罷官。

崇禎十五年,王大年“佐有司守城,城破死節。”


明末為國死難的那些閹黨:閹黨有敗類,也有英雄


同樣因是閹黨被罷官最終在家鄉守城抗賊而是的還有楊所修。

還有更壯烈的閹黨。

楊維垣,依附魏忠賢,大力打擊、排擠東林黨人,是魏忠賢的得力打手,被時人成為“魏黨最無恥”者,成為公敵。


明末為國死難的那些閹黨:閹黨有敗類,也有英雄

清軍


崇禎元年,楊維垣被罷官。1645年,清軍攻陷南京,他“全家死節”,壯烈無比。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樣的小人竟然有如此壯烈之舉,記載此事時用“竟殉難”來形容。

又如張道濬,他是忠臣張銓之子,任錦衣衛指揮僉事,但是他和閹黨核心成員楊維垣的關係很好,曾攻擊東林錢龍錫、成基命等人,結果“為公論所不容”。

後來他被髮配戍邊,不過他私自回家,回家期間,他抗擊農民起義軍,“屢破流賊紫金梁等,又擒滿天星”,希望戴罪立功,“以軍功自湔祓”,但是東林黨人又彈劾他“離伍冒功”,再度被髮配,“戍之海寧衛”。

上面提到這些閹黨中為國死難者,都是明確載入《明史》的。



明末為國死難的那些閹黨:閹黨有敗類,也有英雄

魏忠賢劇照


崇禎繼位初定魏忠賢逆案時,曾慨然太息道:“忠賢不過一人耳,外廷諸臣附之,遂至於此,其罪何可勝誅!”

文武官員攀附於魏忠賢,

“爭先獻媚”,這不全是魏忠賢的錯。

其實所謂的閹黨並非都是無能小人,有些人僅僅是趨炎附勢,但是他們有能力、有骨氣。


明末為國死難的那些閹黨:閹黨有敗類,也有英雄

東林黨


閹黨和東林黨其實是黨爭,談不上誰好誰壞。

只不過閹黨是依附於權勢太監,為正人君子所不齒,加之東林黨掌控士林輿論,是士大夫集團的代表,閹黨的名聲自然不好。

閹黨有敗類,也有能人,英雄。

東林黨有能人、英雄,也有敗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