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并作为标杆,难道我们审美还不如古人?

安大21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此事

就拿书法的一个高峰唐朝来说,唐朝从李世民开始,国家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文学方面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等等,书法方面颠张醉素,楷书四大家等等。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文人骚客,那是有一批好的皇帝,好的大臣,开明的社会制度。

文化名人扎堆,形成一个大染缸,在这个缸里,即使没有喝了三口墨,也染了一身黑,个个满腹诗书。

由于他们的才华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唐朝的书法达到了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张旭的草书出神入化,飘逸洒脱,满纸烟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反观当今,所有中国文人的诗,随便一个唐朝的诗人分分钟钟辗压。一个缺乏文化的社会,一个缺乏书法环境的社会,一个缺乏文化的书法环境,怎么能有想象力,怎么能产生书法大家。

所以只能仰望古代书法,书法的发展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要想复兴,看来遥遥无期了!





残墨


第一,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并作为标杆呢?

根据我们中国书法史的发展由甲骨文——钟鼎文——小篆——隶书——草书(章草)——楷书——行书演变而来,到了现代我们除了学生时代用钢笔写作业,工作后大都电脑无纸化办公了,如果不尚古有几个人能领域书法精髓?

不仅我们现在崇尚古代名家,就连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一样是摹古临古人帖,一生致力于书法研究才成为一代名家名师。

例如,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据说王羲之自幼刻苦练习书法,对东汉的草书家张芝非常崇拜,就时时刻刻就揣摩他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刻苦学习古人法贴,加上自己悟性特高写出自己独特风格,才成为无人可超越的“书圣”。

所以《平书贴》中说: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 尝辄止,见异既迁。


第二,关于书法审美问题,我们确实不如古人审美。

书法审美在唐宋达到了最高峰,以后没有可以超越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书法,所以就亲自成立了史上最牛书法班,钦点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任教师,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唐宋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宋代书法四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王澍说:“‘宋四家’书,皆出鲁公,东坡得之为甚,姿态艳溢,得鲁公之腴。”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很独特的一门艺术叫书法美学,以其独有的无穷的魅力,倾倒了古今中外的芸芸众生。



瘦金体花间书


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并作为标杆呢?其实,不仅是书法如此,文学也如此。我想,这大概可以用古人说的一句话来解答,那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你如果制定了一个高目标,最后只达到了中目标;如果制定一个中目标,最后可能只达到了低目标;如果一开始就只追求一个低目标,那到最后恐怕一无所得。真是这样的,我们且先来看看文学怎样崇古吧。

先不说中文系学生人人都有一门必修课一一《古代文学》,就是一般爱好文学、写作的人,我想,如果选择读书书目,也会先从古典经典著作读起吧,为什么呢?从《诗经》、《史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试问不读这些,难道你直接就读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钟书、张爱玲、余秋雨、贾平凹、莫言、史铁生、金庸、古龙、梁羽生、白先勇、周国平、林清玄……你再问问当现当代的这些名人作家,他们哪个不曾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古籍中沉沉浮浮,哪个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好吧,扯远了,接着还是回到我们的书法话题,学书法当然也要取法乎上,向古人学习,拜古人为师。从前慢,古代,车马慢,生活节奏慢,真正闲雅,书法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审美和品位。一本碑帖一种风格,或俊逸灵动,或深沉厚重,或拙朴天真,或静穆敦厚,或丰润饱满,或瘦硬挺拔,或宽博雄浑,或刚健雄强,或柔婉秀逸,或俊美潇洒,或端庄清雅,或沉着爽利,或老辣苍劲,或醇和超脱,或险劲狂野,或怪奇激厉……总之,古色古香,美不胜收,让人心驰神往。

从前慢,从前的古人很风雅,从前的书法、文学都古雅,向古人学习,深度学习,吸取足够的养份,扎根传统,如此我们才会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成长,有所修为。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前人常说:“书画同源”。书画出于同一源头,这话没错,但书法和绘画的学习路经并不完全一样。绘画是一种再现艺术,书法则不同,它不是再现性的,不需要“写生”。如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而书法长进等,都是艺术灵感的取象,而不是情景再现。即然书法艺术不需要写生,那么学习书法究竟该从哪里入门?提高书艺又有怎样的途经呢?这就回到了你所提的问题,即书法为什么要崇尚古人,并以此为标杆?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文化或艺术传统都有它的黄金时代和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文化巨人会创造出尊基性的,难以逾越的精神财富来。诸如书法史上的王羲之和颜真卿等大家。

我们崇尚和追寻这些古代书法大师,重温经典,都是为了书法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所以我们准备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如果期望自已的书法造诣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首先就要知道中国书法的本源在哪里?何为“经典”?大师又是谁?中国书法的本源,它不在别处,就在中国汉字。它是书法的大本大源,由此演生出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今人要学习书法,就必须也应该弄懂汉字流变的各个始发点:诸如写篆书要回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的始发点上;学隶书要回到篆书的始发点上;学草书要回到章草的始发点上;写行书要回到楷书的始发点上。“取法乎上”,这样练就的书法,才能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中国书法每一种书体都有自已的经典法本,如大篆是金文,石鼓文,小篆是《泰山刻石》,《峄山碑》,楷书是钟繇,王羲之,和欧颜柳赵的书作以及南北朝碑,草书是二王,孙过庭,张旭,怀素等大师的作品。

溯本求源。正如明王铎所说:“书未宗晋,终入野道。”由此可见经典和“标杆”的力量。








申正义文


书法崇尚古代名家,并作为标杆,这本来就是一个误解。真实的情况是自古到今没有人把古人书法作为标杆。你看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这段里从古到今人名排列顺序为:神人—蔡邕—崔媛—文姬—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按照崇尚古人,那应该大家都去向神人学习书法,或许有人说了,神人不是真实的存在,那蔡邕呢,这个是不是真实的存在,那后面—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有几个向这个蔡邕古人学书法了。至于二王之后到现在又有几个人学习二王之前的古人书法?

为什么有书法尚古的说法,这就是今人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书法尚古的本意是指同时代的人,学习书法都是向在自己所学范围内有着最高层次的前辈学习。而不是向同时代的师兄师弟学习书法,你向师兄师弟学,你就等于传承了师兄师弟笔法。就算师兄师弟写的比自己好千万,他们都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得来的。没有人舍本逐末放着前辈不学,而去学习师兄师弟的书法。所以大家都把在书法范围内有着最高层次的人当做标杆来看。就如同二王,欧颜柳赵,他们已经把属于自己的特色融入书法之中,已经把范围之内的书法写到了极致,后人无法在这个范围之内超越。要想超越,必先接近古人,所以就有了书法尚古的说法。

不是我们的审美不如古人,是我们的审美超越了古人,但是我们的书法技艺没办法超越古人,所以才有千千万万的人去学习古人的书法,在探索和创新中寻找超越古人的路径,虽然这条路看不到方向,只要有希望,就会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义无反顾在努力,在前进,永不止步,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易茗易心经


您问题中所提到的难道我们的审美还不如古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审美从哪里来?这个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人人经过后天时间耳语目染就能够有很高审美的。我认为书法的审美,是需要刻意去训练的。这个问题,就好比选美比赛,我们确实是人人都可以去评价,但评委一定是只有几个人,为什么?原因之一一定是因为这几个评委见过的选手比我们多得多。

因此,我们多数人的审美,要比古人高,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比如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我们现在哪怕是再用心看王羲之的字,都看不出龙在跳,老虎卧着,凤凰在等待着的状态……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在某些方面相比古人在是在进步的,比如字帖很容易就能购买到,而古人很有可能一辈子就只有几张字帖,或者十几张字帖(拓片)。

书法为什么崇尚古代名家?因为我们要学习书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崇尚古代名家,或者学习书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古代名家的经典法帖。不然又学什么呢?就单纯的拿毛笔随便写写吗?如果是好玩,当然没问题,如果要写好,真的只能从学习古代景点碑帖开始。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文三吉的书法生活


因为古代的书画作品流传,第一就经过了历史的淘汰选择,好的作品就有人去专门保管保养。同时也经过了同行的比对和选择淘汰,所以保存下来的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还有古人很讲究琴棋书画吟诗作对。大都是具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生活节奏比较慢,能够沉下心来潜心研究,自然能十年磨一剑,而近人大都是受了快餐理念的影响,心浮气躁,追名逐利,都想一夜成名,不择手段。所以在表达艺术内涵上,就容易浮光掠影。





我是大头哥哥


推崇古人,是因为古人在他们那个时代都写的那么好,在现在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肯定有人还比古人突出,只是我们不想承认罢了。






张少山Q


书法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是中国文字变迁逐步形成的艺术。

古代人没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和书写工具,所以古代所有的文人都是用毛笔写字,自然会诞生大量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他们的时间主要用在了书法的练习和学习上,所以,古代的书法和现在相比是非常鼎盛的。

而且现代的书法,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及现在的名利性比较强,不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专业的书法家,和古代练习书法的时间和精神都是不可比拟的。

书法,必须要临贴,必须要宗古,书不宗晋,字不宗古,必入野俗。这是古代书法家的评论。

如果不临贴,字则变成无根的浮萍,其实就是用自己的审美观在那琢磨,可以说是瞎写,业界也不认可。久而久之会落入野俗一套。

书法美的标准,就是古代书法家的写法。尽管你认为某个书法家某个字写得并不好,但是这就是标准。比如你在看书家的自述或介绍时,经常会说直追“二王“,一笔一划,皆有出处等等说法。这就说明他们必须要临帖,学习古人。

当然书法所不能没有创新,创新的前提,就是要对古人的书法艺术充分的学习了解,在名家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张海,刘炳森,启功,都是在古代书法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果你是个内行的人,你就会发现名家的书法内部包含的内功和力量。你是能感受得到也看得到的。

而那些有点基本功又不临贴的野俗书法,你会看到,他像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仅仅是个表象而已。可能很多非专业人士,看着一些野俗的字写的挺不错。

比如下图前两幅是名家写的,你认真细看。你会发现自己的房间认藏着力量和味道。而最后一个是本人写的,临贴不够,自然查的很远,专业说法还比较野。





马说新语


首先,书法艺术的框架是古代名家搭建的,历经时间的考验,还能一直传承下来,自然成为标杆。其次,毛笔是古人的书写工具,写一手好字是古代文人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而当代书写工具改变,毛笔退出实用领域,现代人知识的碎片化,导致心灵的碎片化,提笔忘字,都造成现代人在书法艺术上不可超越古人。第三,现代人的审美不一定超越古人,至少在书法上是这样,因为自己不会抓毛笔,看到别人能用毛笔写字都觉得历害,好坏没办法判断,所以导致丑书四处流行。最近,日本捐赠中国的抗疫物品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诗句引起国人极大关注,是因为这些优美的修辞触动了我们血液里的汉文化基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反映了我们汉语审美的退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经济强大,最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从这点来说,百年前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救国”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