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對學習的認知(原創首發)

今天是培訓的最後一天。上午講理念創新,下午講大健康產業,晚上看錢塘江燈光秀。杭州很美很乾淨。人間天堂。浙大的老師很牛。至少在煽動性蠱惑性上都很強。創新課從課堂授課開始,移動對話式,逗趣調侃、插諢打科,輕鬆快樂,不知不覺中把其需要灌輸的理念散佈其中。對與不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何況經濟管理最沒有絕對真理。但他提供的思維路徑和判斷邏輯倒是很值得借鑑。

到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對學習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有人說,知識可以分為五類:數據、信息、知識、才能和智慧。數據的串聯,成為信息;信息的關聯,成為知識;知識的實踐,成為才能;才能的昇華,成為智慧。而今才能提升的空間有限了,不如致力於將現有的才能轉化為智慧。用書記在結業儀式講話中說的那樣,通過學懂、思深、悟透,最後歸到踐行。

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識既然有了等級之分,正如社會的等級一樣,呈金字塔狀。至於最終塔尖有多高,取決於每個環節的整合與提煉。認識到這一點極其重要。而這也是往往被眾人所忽略的。所以如果有人已經處在那樣一個層級,並且願意高屋建瓴地把自己已經掌握一些觀點說出來,那我們是沒有理由不用心聽進去的。雖然知識的等級性提醒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但是它更提醒我們要把有限的充沛的精力放在追求高階知識上。有的放矢更重要。

誠然從低階到高階知識的進化,需要經過整合、提煉、實踐、昇華。只有結構性的信息,才具有能量。所謂的進化,無非是信息結構的整合與優化。高階知識,就像一張結構性的信息之網,是聯動的、體系化的、實踐導向的。不是簡單快速的就能總結出來的,而是需要通過勤勉的思考,不斷地對知識進行邏輯聯繫,排列組合,遞進推演。而我們大部分的人,作為知識的末端接收者,可能根本不會通過結果反推思考過程,而是直接拿來即用。高階知識,是萃取後的精華,自然具有很大的能量密度,參與這樣的培訓價值也就在於此。

人生閱歷豐富之後,再去看一些東西,自然容易消化吸收,並轉換為自身的能量。認知的提升,應當是大量實踐、反覆思索後自然而然的事情。華爾街有一句最經典的話,叫做世界上最貴的教訓,就叫做這次不同了。當每個人都試圖解釋當前現象的特殊性的時候,往往就預示著教訓要發生了。當然這個教訓,有可能是風險也有可能是機會。但說白了就是在給不正常的現象找藉口。認為這次會跟規律不一樣。但是這個世界何時背離過規律。

最後藉助諶教授的話,如果真的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索性就先做好眼前的事情。只要今天比昨天過得好,就是進步。長此以往,時間自然會還你一個意想不到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