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作者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最有重量的當屬人生哲學,佛學家淨空法師講過,當一個小孩,受到苦惱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的父母求救,而當一個民族,整體的國民在時代發展中遇到挫折與精神上的磨難,也要向自己的“父母”請教,這個“父母”就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災難來臨,人人自危

從跨入庚子年來,中國遭受了新冠肺炎的襲來,全民上下都進入了戰備狀態。數萬人被感染,身體遭受病魔摧擊,但更多的人是在心理上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衝擊。

面對劫難,有的人消極應世,聽到謠言心理惴惴不安,生怕肺炎傳染到自己身上。有的人積極應世,有一種思想上樂觀闊達,行為上謹慎,當志願者、做逆行者,不斷的去幫助別人渡過難關。如果,我們能從莊子的哲學中學到點東西,尤其是能理解“逍遙”,也許我們就能成為後者,坦然面對困難,勇於走出困境。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人與自然世界要和諧

“逍遙”是一種人與萬物和諧的狀態

世界上最精華的人生哲學來中國,莊子哲學中的“逍遙”思想將成為解決人生精神苦難的最好鑰匙。“逍遙”一詞來自於莊子代表名篇之一《逍遙遊》,但是莊子“逍遙”的思想卻氤氳與所有思想主張之中,和他的其它主張如“天人合一” “清靜無為”思想都是在老子“道”的哲學上的衍化。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是老子道的最集大成者,道的思想是“逍遙”的基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道追求著萬物的融合。“逍遙”是一種世界和諧存在的狀態,人與人,人與自然矛盾消彌,不再變得利益化而對自然環境無休止的破壞。

對自然的世界要做到無為,自然與人就和諧發展,從自然中獲取的越多,自然的報復也就會越大,人影響自然越小,自然與人相處的越好,這正與現在世界所要建設環境友好社會所要達到的理想相同。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金錢總讓我們不逍遙

但現實卻恰恰相反,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加劇著與自然的對立,在“人定勝天”的法則下違背者宇宙規律,人擅自的從環境和諧融洽的關係中脫離,在貌似人戰勝了自然的情況下,為所欲為的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此時已經是失去的大於所得的。

“逍遙”蘊含著人生通達的生死觀

莊子所持“逍遙”的哲學觀點,蘊含通達的生死觀,面對死亡,莊子也可以很逍遙,甚至超出常人的情理之外。

莊子的妻子死了,他非但沒有哭泣,卻鼓盆而歌,勸大家不要悲傷,如果在奉行禮樂的孔子世界裡,這是不能理解的行為,儒學派認為妻子死了,即使不悲傷,也應該按常理哭幾聲。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莊子之所以跳出綱常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不必過於悲哀,人的生和死只不過是宇宙變化中的一個形態而已,生命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在現實生活中,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面對死亡。才能不會被死亡所屈服,才不會懼怕死亡,死是必然,死是迴歸宇宙“生”的永恆。

莊子勸人不要悲傷,也是再告訴人們,要珍惜現存的生命,所以“逍遙”的生死觀,不是把生的權利看的如此輕,隨便的就可以結束生命,而是有意義的生存著,到生命終結的時候,人才是有意義的。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壓力和挫折讓我們看不清現實

在現實中,在遇到挫折和感受到壓力時,擁有莊子的“逍遙”,也就不會以輕生的方式尋求解脫,也不會因為自己越過越短的人生而感到畏懼,這才是真正的看破生死。

“逍遙”是開放,追求思想自由

在當前,用莊子“逍遙”思想對美學進行思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超越。“逍遙”追求的是一個自由和無限的境界,形成了莊子美學以自然無為作為至上之美的理論基礎,對後世藝術家的創作意識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與儒家的禮樂要對人的束縛不同,莊子的“逍遙”則是讓人開放,追求思想的自由。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我們都是被鐵鏈拴住的人

最具有莊子“逍遙”的的大詩人應該是李白,其詩作中充滿了張狂的自由和想象的藝術,其詩作常常飄出一種自然與宇宙相融,如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正是莊子《逍遙遊》中所表現的“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有異曲同工之妙,充滿著宇宙的哲學和奇特的想象,使處於不同時代的思想者穿越時空,實現精神相遇。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在現代美學的影響上,與孔孟儒家的克己復禮的繼承古人,滿是中庸不同,老莊的思想是在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中,在說理的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實現思想的突破。理解莊子的“逍遙”對我們尋找和發現生活中的美,將會有一個更好的指導。

“逍遙”體現的是小與大的辯證哲思

“逍遙”,體現出一種小與大的辯證哲思。《逍遙遊》中說,鵬“背若太山,翼若重天之雲”。這是鵬鳥寓意大的社會,而我又是那麼的渺小。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展翅飛翔的鳥

我既然本身的素質就不是成才的料,無法達到能力大的人的事業,既然無法達到,也不要悲觀。

莊子告訴我們,上天給予我們這樣現狀,自有其道理,那即是小有小的用處,整個社會都在向前奔,如果你也隨其波逐其流,必定的會缺少個性,變得乏味而沒有意義。

在俗世中,我們要尋找一種適遇而安,對於現在的快節奏的生存狀態,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渺小與世界的浩瀚,這本身就是一種人生態度。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人在群山之中顯得特別渺小

而在現實的世界中,中國人常常將大與小的差別絕對化,就拿人自身的能力來講,有能力大小之分,但能力的大小是相對的,從而導致一種唯能力論,一方面的能力的強大,遮蔽著一切的弱點,人也容易在這現象中,迷失自己,失去全面發展的能力。

直接的表現在教育中,語數外強的人將成為優等生,而對於不擅長學習語數外的孩子便列成差生,即使你擁有者藝術的天才,你是生活的強者,在很多老師的眼中你也成不了優等生。

莊子的“逍遙”不是這樣的,他看到了大有大的長處,小有小的作為,小的人物也能發出自己的力量,實現和大人物一樣的人生價值。

“逍遙”為內心構築一座精神家園

莊子的“逍遙”哲學,就是在教會現代人構建一個理想的精神家園。“逍遙”使自己的心與世界融合,追求精神自由與自覺,心就會坦蕩,不累。

除去功名利祿的爭奪,擺正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甚至與自己的關係,將物質的追求降到最低的限度,最大化的實現精神的富足,能在萬物生死成毀的紛紜煩亂中保持寧靜的心境,從而“與道同體”獲得“逍遙”。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心與世界融合,追求精神自由與自覺

同時,莊子“逍遙”教給我們要苦行與忍。“逍遙”是把苦也當做是一種快樂,因為作為一種人生感受,痛苦和快樂都是一種情感,當背上困難的枷鎖,不要一味的試圖摘掉它,對於苦難的銷蝕最好的方法是把苦難當做一種人生感受去接受它。

苦難、逆境、挫折同樣也是促使人進步的動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逆境中出人才。所以,不要把這種喚醒沉睡潛能的力,當做敵人去鬥爭,這隻能加深痛苦,變得消極而抱怨走上極端。

這種苦猶如佛教中的苦行僧,教誨人不僅不去解除痛苦,還要特意追求苦,苦就是快樂,苦也就變成一種享受。“逍遙”的自由自在從束縛中得到釋放,但又不是恣意的妄為,而是一種行為上的禁錮與思想上的解放,精神上的快樂與肉體上的痛苦。

讀莊子《逍遙遊》:面對生活劫難,我們選擇努力抗爭還是順其自然

所以“逍遙”更透出一種行為上的受難,既然你能承受困難,你就能苦難中跳出來。這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啟示是,在遇到苦難時,要在精神上學會順其自然,你忍了這種苦難,才走到了戰勝苦難的第一步。

總結:老莊“逍遙”哲學,一面教我們怎麼處事,一面又有著一定的空想性,“逍遙”的狀態是過於完美的理想追求,我們的世界卻不能完全如此,對於積極的部分我們吸取,對於消極部分我們改造。也就是說,對於“逍遙”精神的繼承與學習,我們要學會揚棄,那就是思想上要順其自然,行動上要努力抗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