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大史官


當慈禧走向她生命的終結時,清朝也敲響了喪鐘,彷彿清朝因慈禧而在風雨中飄搖了47年,而屹立不倒,這到底是因為慈禧手段高明,憑她一已之力,維繫著最後的封建王朝,還是恰好只是一個巧合呢?

對於慈禧,歷史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她是近代社會的罪人,頂級奢侈品的代言人,愚昧落後的守舊者。而有人認為她是保守的開放派,她支持洋務運動,支持立憲法,支持變法強國,是近代社會走向光明的護衛者。

但是清朝實實在在的在她死後3年,就走向了滅亡。

慈禧上位時,清朝還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同治時期,慈禧當政是非常勤奮的,在她的統治下實現了同治中興,她破格重用漢臣,誕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權臣。慈禧雖然是守舊派,但是她卻並不是頑固派,洋務運動、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動的,當時還組織了亞洲第一水軍北洋水師。

說起慈禧的威懾力,首先需要知道她的權力來自何處?

慈禧通過辛酉政變除去八大輔政大臣,同時得到滿清貴族的支持,籠絡西藏,蒙古的貴族,支持喇嘛教,通過聯親,提拔軍功卓著的將領等手段,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可見慈禧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 上有著異於常人的天賦。

雖然她重用漢臣,但是並不沒有讓他們成為一個整體,而是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軍的勢力,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讓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員受牽連。這2個案件牽扯的官員幾乎清一色全是漢臣。慈禧也是通過這種手段,讓漢臣不得不依附於清朝,依附於慈禧。

慈禧的威懾力真的能讓所有官員都聽她的話嗎?

10多年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朝的臣民有了一種反清的心態,對於清朝的勢力也開始反抗,在朝中光緒帝搞起了圍園殺後行動,事情敗露後,光緒被囚禁。

1900年,慈禧預備更換新皇帝廢除光緒,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為新君,然而此行動卻招致朝中重臣的強烈反對。也正是溥儁父子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使得慈禧匆忙西逃,此時,受慈禧重用的李鴻章、張之洞卻並不受慈禧調遣,而是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條約,使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相對於漢人集體來講,洋人更願意扶持清廷,畢竟每年上億的賠償金,也是一筆非常大的收入,列強集團也願意加強清朝內部統治,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所以洋人願意支持慈禧,承認她的合法地位。

但是後期的慈禧權勢並不是人人都能畏懼的,如: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就死於小皇帝和丁寶楨的手裡。

所以慈禧到了後期,威懾力已經明顯減弱了,但還有洋人集團願意維持她的地位,使得漢人集團不敢正面與她進行衝突。

慈禧死後,掌權的隆裕太后政治手段太差勁

清朝的滅亡和慈禧選擇的後續接班人,有著很大聯繫,此時的清朝需要的是一個政治手段高明,且成熟的皇帝,而不是一個3歲的孩子,當然,慈禧選擇溥儀的私心非常明顯,不過是為自己的第三次垂簾聽政做準備。

攝政王載灃也不過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影響力實在有限,畢竟他進入官場的時間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沒有參與軍國大事,擔任的都是一些武職,1907年,載灃開始進入軍機處,進入權力的中心。一年以後,他成為大清帝國的實際負責人,僅僅1年的時間,載灃又如何能在這個艱難的漩渦中生存。

隆裕的政治手段更是無法與慈禧相比,辛亥革命爆發時,隆裕便輕易在袁世凱的哄騙下籤下了退位詔書。

清朝的滅亡,是一種必然趨勢,這和慈禧是否在世關係 並不大,畢竟清朝亡於革命而非亡於洋人。若說洋人支持慈禧有著私利,而革命的目的卻是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同胞。


雨霽視角


不得不說,慈禧太后在滿清末年時代的威懾力是相當強大的。她是滿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強人,被朝野稱為老佛爺,她在政治上確實有相當大的天分,能夠緊緊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義的時候,慈禧太后還在世的話,滿清基本上是不會那麼快滅亡的。

慈禧太后執政半個世紀,有了豐富的執政經驗,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執政經驗完全是爐火純青了,當時朝中即便是多麼強大的滿漢大臣,到了慈禧面前無一不戰戰兢兢。據宮裡的人在民國的時候回憶,慈禧平時的時候,和一個普通和藹的老太太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一涉及政治權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變得無比銳利,在那種情況下,周圍的人連大氣都不敢喘。那些實力強大的大臣如李鴻章、袁世凱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溫順的免子一樣。

實際上,滿清的滅亡有好幾個失誤,首先是在金融市場的失誤,不過這個和滿清倒沒有多大的關係。據說是西方列強為了即將到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做準備,進行了一場所謂的橡膠戰爭,而滿清不幸被這場戰爭所擊中,導致出現了大規模的虧損。而滿清中央以攝政王載沛為首,居然打算將鐵路收歸國有,以此做抵押來度過這場危機。結果實施不當,引發了大規模的保路運動。在載沛等人眼裡看來,這完全是動亂,居然決定用武力強行鎮壓。

如果慈禧太后還在世的話,碰到這種情況,肯定不會如此輕率地做決定。因為以她的幾十年的執政經驗,肯定能從事件表象中,嗅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會把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會引發如此之大的動亂。載沛等人看到四川亂了起來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軍前往鎮壓,這件事的結果是,一個亂子還沒有平息下去,結果另外一個更大的亂子又起來了。只能說攝政王載沛實在是太年輕,經驗閱歷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會這麼幹。即使這麼幹,肯定也會留有很多的後手,絕不會搞得一團糟。

事實上,最終引起滿清滅亡的是北洋軍閥,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對北洋軍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攝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但是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裡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凱根本不敢有任何的異動。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凱南下平叛的話,只需下一道聖旨即可。袁世凱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帶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種要求。

攝政王載沛在滿清末年的時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張之洞勸他的時候,他就說“有兵在”,在他眼裡只要有北洋軍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張之洞就說不願聞此亡國之音,事實上張之洞早就看出來了,以載沛的名望和實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軍。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話,掌控北洋軍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北洋六鎮是當時中國實力最強大的一股軍隊,在國內沒有任何軍隊的實力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當時國內雖然號稱有36鎮,但事實上很多都是空殼子,除了北洋六鎮之外,也就湖北新軍實力稍微強一點點。但是在武昌起義之後的作戰中,湖北新軍也完全不是北洋軍的對手。而在民國,由於袁世凱違憲,孫中山組織革命,北洋軍完全是以碾壓的態勢擊敗孫中山組織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攝政王載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軍,所以給了袁世凱逼宮的機會。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話,北洋軍應該很快就能擊敗湖北新軍,收復武昌。而其他各地軍隊的實力則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軍的對手,所以滿清收服武昌之後,完全可以循序漸進地攻下各省,革命軍估計只能和孫中山一樣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一提到慈禧,我們都會說她禍國殃民。中國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她的腐朽統治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不能不正視,這就是慈禧去世後,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這是不是說明,慈禧對於大清王朝來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說明,如果大清王朝沒有慈禧太后的統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劇照)

這件事看起來確實很有道理,在慈禧統治期間,有幾方面可以表現慈禧統治下,國家的穩固性。

其一,雖然國內起義不斷,但無法動搖國家根基。自古農民起義,尤其是像太平天國運動這樣超大型的農民起義,一般都會由此引發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比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軍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無一例外。但是慈禧統治下,天下並沒有大亂,諸侯也不割據。曾國藩這樣的諸侯,還及時解散湘軍,阻絕了藩鎮的產生。

其二,沒有任何人能動搖慈禧的統治。在皇權社會,大家為了最高權力,都會展開血腥的廝殺,沒有任何人能夠長久地保持穩定統治。但是慈禧卻能夠。尤其是戊戌變法。雖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統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終朝中的實權派,包括榮祿、袁世凱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邊。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大家極力攛掇李鴻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鴻章卻並不願意。總之,當時並沒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沒有宗室成員站出來把慈禧趕下臺。

其三,外國的持續入侵併沒有引發遷都之類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國入侵得太厲害,都會引發遷都。比如東周、東晉、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沒有遷都,這說明中央政權極為穩定。

總之,慈禧的存在,確實確保了大清朝的穩定和持續。

(李鴻章劇照)

但是,雖然慈禧的存在,確保了大清朝的穩定和持續。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慈禧沒有培養強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為了自己能夠在清廷的最高權力位置上呆更長的時間,多次反覆選擇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緒、宣統,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選擇宣統的時候,她都要行將就木了,可她依然不願意放棄權力,要選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選擇幼年皇帝,而且從不對幼年皇帝進行培養。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說了算,不給漸漸長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機會。就算給了機會,也不支持他。比如,當她還政於光緒後,又反覆對他指手畫腳。光緒稍微有點什麼變法,她立刻就叫停,還把他囚禁起來,這樣怎麼能培養光緒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養接班人,同時,由於害怕光緒在她死後,改變她的政策,還提前把光緒毒死,讓大清王朝徹底後繼無人。

(光緒劇照)

其二,清朝走向滅亡主要是慈禧的腐敗統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開戰,打不贏洋人,這怪不得慈禧。是從乾隆開始的閉關鎖國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惡果。但是,此後清朝走向更加落後,以及最後崩潰,慈禧卻要負重要責任。

首先,慈禧沒有堅決抗戰的勇氣,這給予了西洋人、東洋人瓜分中國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後,打仗固然打不贏。但是,只要堅決抗戰,未必就場場失敗。再說了,與其拿那麼多錢賠償洋人,不如把這些錢都用來買武器,進行軍事強國。

其次,慈禧不積極自強奮進。清朝開展的洋務運動,以及光緒皇帝的變法維新,都是一種自強奮進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強奮進,還打擊自強奮進的奕和光緒,同時還為了自己過生日,動用北洋艦隊的軍餉。

所有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讓他們最終選擇與清廷離心離德,選擇暴力革命來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

可以說,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後一塊擋板。雖然她這塊擋板看起來還比較完好。但是,整個那條船已經被慈禧自己給弄破了,她又沒有培養出新的修理師。因此,她的去世,就相當於把最後一塊稍微好一點的擋板給抽走了。這樣一來,整個一條破船,怎麼還會不土崩瓦解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慈禧太后對於大清王朝確實起到了續命的作用!很多人覺得如果晚清時期沒有慈禧太后臨朝聽政、把持朝政;中國也許便可以完成維新變法走向現代化強國!但實際上慈禧太后才是清朝時期最後的救命稻草。


儘管慈禧太后作為一介女流。在當時對於權術和奢侈的生活有著極高的要求和嚮往。慈禧太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十分鋪張浪費。但是慈禧太后卻在用人方面大膽的啟用能人。比如說晚清時期的四大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全是因為慈禧太后的重用,而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聲名!同時也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使得這座千瘡百孔的大船繼續向前駛進。





反觀之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兒子,光緒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和親侄子。後來也過繼給慈禧太后做了乾兒子。也就是說,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在位期間,慈禧太后實際上也並非對其趕盡殺絕。而是在對其短暫的放權之後發現兩任皇帝均不具有亂世之中治理國家、挽救滿清政府的能力。因此慈禧太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隱後宮又復出主持朝政。


我們來看一下,持續了103天的百日維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變法。光緒皇帝想要憑戒指一群只會讀書寫文章的文人。來實現改變中國國體,變法圖強的目的。但事實上是變法期間頒佈的許多政策都不符合當時的國情,同時也嚴重的觸犯到了當時的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利益。這才促使利益嚴重受損的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不得不去求慈禧太后老佛爺出來主持公道。

實際上當時的慈禧太后本已經放權給已經成年並且成婚的光緒皇帝。但是看到戊戌變法中的種種條款並不適合當時的國情。並且在從中央向地方推廣的過程中,地方官員根本沒有執行變法中的相關條款。慈禧太后相信如果任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繼續進行變法。勢必將大清王朝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因此慈禧太后才決定出手製止戊戌變法。其實在慈禧太后將要動手處置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時,光緒皇帝曾經秘密召見了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夠為戊戌變法保駕護航。而袁世凱表面答應暗中卻支持慈禧太后鎮壓戊戌變法!實際上袁世凱也並非是看重當時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之間的實力差別。而是因為明白光緒皇帝及變法派人士所推行的政策並不正確。


正是由於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以及把控時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滿人和漢人之中都擁有著極高的威信力。因此在慈禧太后沒有去世之前,儘管天下也遭遇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叛亂、義和團運動、收復新疆等等活動!但是最終都化險為夷,成功的保留了清王朝的國體和統治的穩定。在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所發揮的作用是積極的!

而且如果慈禧太后尚未去世,在武昌首義爆發之後,袁世凱也不敢玩弄心機、左右逢源,一方面派人與南方革命軍協商竊取武昌起義的勝利成果;一方面又軟硬兼施勸說清朝皇室和平遜位,退出歷史的舞臺。倘若慈禧太后仍在世,恐怕袁世凱早已人頭落地!孫文也不敢大搖大擺的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



珞珈山的貓


慈禧的威懾力毋容置疑

袁世凱也算是一代人傑了,政治手腕也比較強硬,從他對待慈禧的態度就可看出來慈禧的威懾力。維新變法的時候,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密謀叛亂,決定發動政變幹掉慈禧,他們看中了袁世凱,準備拉攏袁入夥。袁世凱一邊裝病,不見來客,實在躲不過了又支支吾吾表面答應,維新人士前腳剛走,袁世凱就趕緊找到榮祿告密,結果慈禧先下手,維新變法流產。

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逃亡西安,讓李鴻章在京城談判。談判妥當,迎接慈禧回京的重任就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極盡諂媚,恭迎皇上,皇太后回京,把列車佈置的奢華無比,更是請最好的駕駛員,掐著點送到北京城,不差一秒!可見慈禧在清末的威懾力。

雖然國家不怎麼樣,三天兩頭挨欺負,但是在大清的一畝三分地,慈禧太后是說一不二的一號人物,沒有人膽敢忤逆太后。

從孤兒寡母起家的強人

對任何家庭來說,孤兒寡母都是悲慘的,對皇家來說更是如此。一不下心就被政敵吃的骨頭都不剩,要想不挨欺負只能強硬一點,站穩腳跟更待強硬一點。宣太后與嬴稷,秦惠文王死後,嬴蕩繼位,但是嬴蕩早死,嬴稷上了大位。但是王位並不安穩。宣太后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政治智慧,超強的政治手腕,或是殺,或是安撫,或是隱忍,女中豪傑。慈禧也是這樣,咸豐帝死後,朝政被顧命大臣把持。奕訢被排除在外,因此非常惱火轉而扶持慈禧,聯合發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這次政變搞掉了顧命八大臣,新皇帝的年號也由肅順等人擬定的 “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什麼意思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著奕訢與新帝分享權力。這次政變恭親王奕訢掌握了大權,所以慈禧並不十分開心。奕訢的爵位前又加了一個“議政王”,這是多爾袞時期才有的。昔日的盟友已經成為了敵人,對慈禧來說,敵人必須消滅。

在奕訢的眼中慈禧與帝國中的其他女人一樣,目光短淺,知識淺陋,自己屈居她之下只是因為尊卑名分而已。奕訢的傲慢更加劇了慈禧的不滿。兩人明爭暗鬥,同治四年慈禧利用御史,彈劾奕訢拿掉了他的“議政王”頭銜,但是奕訢在朝中還是大權獨攬。接著慈禧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出宮辦差,仗著慈禧耀武揚威,飛揚跋扈,被山東巡撫拿下。報告到奕訢那裡,奕訢授意殺了那閹賊。兩人的樑子大了。

時間到了1884年,同治已經駕崩,新帝是同治的堂弟醇親王府來的載湉,也就是光緒帝。法國入侵藩屬國安南(現在的越南),奕訢不想打仗,按兵不動展開外交手段,但是他的行為被御史指責為,畏縮不前,有投敵賣國的嫌疑,恭親王不得不出戰迎敵,結果清軍潰敗,這到了御史的嘴裡又成了因循懦弱,貽誤戰機,無軍事才能。

這次慈禧的盟友是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訢倒臺,禮親王接了他的班子,禮親王是大清的鐵帽子王,是第一代禮親王代善的後人,到光緒年間,血緣越來越遠已經不受皇帝信任了,宗族中沒啥影響力。因此把禮親王排在前邊只是一個面子工程,重點是後面那句話,“與醇親王商辦”。這次權力的更替叫做“甲申易樞”。

醇親王雖然是帝國新晉的紅人,慈禧扶持他,但是因為皇帝生父的身份,慈禧也是時刻點醒他,叫他不要忘了身份。醇親王深知“這個嫂子不簡單”,因此唯命是從,成了慈禧獨攬大權的白手套。慈禧從此樹立了在帝國的權威,乾綱獨斷,說一不二。

久居高位,不怒自威

慈禧為了掌握大權,她想了一個損招,怎麼損呢,任用一大批志大才疏的人,這造成新的軍機大臣與上一屆差距很大,新的大臣只知道阿諛奉承,不斷重複慈禧的決定,都是一批只知道做事的奴才,這才是慈禧想要的。結果上行下效。

一個愚笨的領導,怎麼保證自己的權威呢任用才能比不上自己的人,下一級的幹部呢,也這樣做,機構不免都爛掉了,大清就這樣腐朽的。

幸虧慈禧為人不蠢,清朝在她手裡延續了幾年,但是她忘記了,新君需要能臣輔佐才能保證國家不亂,朝廷留下的都是庸臣,自然鎮不住。

果然慈禧死後,被強行融合在一起的帝國分崩離析。袁世凱的北洋軍閥也是這樣。

袁世凱在都和和氣氣,袁世凱一死軍閥頭子誰都不服誰,各自佔山為王,劃分勢力範圍,對北京政府陽奉陰違。


良人說史


首先清末,中國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清統治已是搖搖欲墜,此時慈禧掌握實權。光緒帝雖然想要變法,但無奈沒有實權,只得鬱郁無為。光緒帝和明朝末期的崇禎帝一樣,有心治國,無力迴天。如果把權力交予光緒,那麼袁世凱極有可能會叛亂,像袁世凱這樣的權臣怎可會聽從於一個乳臭未乾的小毛孩發號施令。慈禧太后雖然守舊,因為當時慈禧太后掌握著實權,所以袁世凱還是極為害怕慈禧太后的。


慈禧,後人對她的評價大多為心狠手辣,獨裁等等,但在當時慈禧太后的地位還是不可磨滅的,若不是慈禧太后,清朝的統治可能會比起歷史縮短十年甚至二十年。那麼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她的威懾力到底從何而來呢?

慈禧17歲那年便入深宮,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慈禧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慈禧開始獨掌大權; 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經歷瞭如此多的事件,慈禧早已褪卻了有人當政時的躡手躡腳,開啟了自己獨裁的一生。

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政府官員還是不敢覬覦權力的,還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這個約束力就沒有了。 總的來說,慈禧太后是一個強權性的人物。但是強權性的人物背後,也必然存在另一個情況,就是後輩子女的才能被壓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後繼接班人一旦乏力,強權性的臣子必然一躍而起,紛紛為自己謀權奪利。

難道真是因為慈禧的存在才得以保住大清命脈這麼多年。 只不過,慈禧有政治手腕,能讓朝臣互相保持平衡,並以西方列強周旋才能一直為大清續命,慈禧死後,清朝再有沒有人有慈禧的能力,故清朝很快走向了滅亡。


大漢英魂


清朝的問題早已存在,清朝滅亡已是大勢所趨,只是沒有亡在慈禧手裡而已。慈禧雖沒有什麼治國之能,但她擅於運用權術,是個心機頗深的女人,她知道在危急時刻該用什麼人,這是她的過人之處。

(慈禧劇照)

慈禧作為咸豐的妃子,憑著好手段一步步上位,最幸運的是還給咸豐生了兒子。可是咸豐也知她擅弄權術,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雖然在他死前有人提議讓慈禧陪葬,可咸豐看在兒子的面上終究不忍心,於是便給大清朝留下了一個奢侈無度的慈禧太后。

咸豐生前給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讓她在必要時侯拿出來鉗制慈禧,可慈安是個心軟無主見的女人,她如何能鬥得過老謀深算的慈禧,詔書被慈禧騙的毀掉,最後不明不白地死去。

(咸豐劇照)

慈禧按照計劃將朝中的絆腳石一個個都除掉後,成為大清朝的實際掌權者,被人稱為“老佛爺”。

慈禧雖然驕奢淫逸,對待外強也是一再退讓,可是她牢牢地把握著清朝的權利,她的話就是至高無上的聖旨,沒有人敢來反對她。

這樣的強勢使得所有大臣對她惟命是從,每當遇到事情她也能拿出意見,雖然不見得策略多麼正確,但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有個掌權人坐在高位上,能夠承擔這一切,對於大臣們來講也是一個主心骨。

而且慈禧很善於用人,在危急時刻她知道用誰能把眼前的困難解決掉,雖然她目光短淺,但她要求必須把目前的困難解決,其他的問題以後再說。
所以在她當權期間,每遇問題總有大臣出來幫她解決。她也很擅於利用人心,知道怎麼做能讓大臣們死心塌地為她做事,所以清朝的命運看起來似乎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這一切也只是表面而已,她活著時,清朝已經是千瘡百孔,命數將盡,她自己心裡也清楚的很,可她終歸還是在清朝滅亡前死去了,把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留給還是孩童的小皇帝。

慈禧一死,加上朝堂上再沒有像李鴻章那樣願為清朝賣命的大臣,清王朝真的亂成了一鍋粥。

慈禧死之前,各方勢力就已蠢蠢欲動,只是有慈禧在,他們不能公然動手,這些人也害怕慈禧的權利和手腕。可當慈禧一死,他們的機會來臨了,慈禧也沒想到最後是袁世凱逼皇帝退位,雖然她生前也想掌控袁世凱,可是她已老邁沒有那麼多精力,再加上袁世凱確實狡詐,最後還是被他鑽了空子,推翻了清朝這座大廈。

就算慈禧還活著,清朝的命運也不會改變,也許只是延緩幾年而已,但已經內外俱空的大樹,倒下只是早晚的事情,也許是今天,也許是後天,延緩那麼幾天,並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慈禧太后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奢侈,無能,腐敗,是滿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是中國全面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負責人,幾乎在慈禧太后的身上找不到任何的閃光點。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西太后還是一個狠角色。在她當朝的時期,清朝沒有出現分崩離析,而僅僅在她死了三年之後,偌大的大清帝國就成為了昨日黃花,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中。

可以說慈禧太后還是有很大的威懾力的。

之所以慈禧太后在的時候,大清朝雖然好比一艘破船到處漏水,但是這艘船還能夠保持航行而不沉沒,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慈禧太后手中掌握了絕對的權力。

慈禧太后絕對不是一個善與之人,雖然她的內政外交能力不行,但是這個女人抓權力的能力卻是天下一流。

其實在咸豐帝還沒有死翹翹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已經介入了朝政。一路上先是幹翻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緊接著又是把恭親王踢出了權力的遊戲,

慈禧太后掌握了大清朝的最高權力,再也沒有人以及勢力能夠和慈禧太后分庭抗禮,她就是大清帝國的主宰。

所以那些大臣們在慈禧太后絕對的權力之下,無力反抗,只能乖乖的選擇服從。這也是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夠在風雨飄搖之中勉力支撐清朝這艘破船的原因。

可是當慈禧太后去世以後,朝堂上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無論是攝政王載灃,還是其他的皇室成員,都沒有慈禧太后那樣巨大的威望。

母老虎慈禧太后死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鼠輩,既沒有能力又沒有實力,這就讓許多野心家心思活泛起來,原本那些對慈禧太后唯唯諾諾的人,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這種情況就造成了當大清帝國面臨危機時,那些大臣們首先想到的是個人利益,至於對大清朝的忠心這種想法,可能在他們的心中連前50都排不進。

還有一點就是滿清政府在慈禧太后死後人才凋零。慈禧太后治理天下靠的是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才,這些大臣都是合格的補鍋匠,重用他們也能夠緩解日益深化的滿漢矛盾,畢竟這些人都是漢家能臣。

可是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死在了老太后的前頭。大清朝在最後三年竟沒有合格的頂樑柱,鋼筋混凝土的沒有,連竹筋混凝土的都沒有。而原本慈禧太后依靠自己的威望,還能夠使得帝國在巨大的慣性之下緩慢前行,慢慢的走向死亡。

可是當她死後,皇帝是個小寶寶,而朝堂上的幾位眾臣,大局觀差勁,對外政策軟弱,政治經驗極為稀缺,再加上缺乏得力的大臣輔佐,勉力支撐都做不到,連活稀泥的水準都沒有,於是乎大清朝這間大廈很快就被這些人玩的崩塌了。

可以這麼說,慈禧太后的存在,就像一劑毒藥,能夠讓大清帝國這個東方病人一時間迴光返照,但是無法改變他死亡的結果。但是如果不服用這虎狼之藥,大清國就只能直挺挺的在那裡等死,再也無法續命了。


歷史評說


慈禧不死,威懾力肯定在,畢竟,作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實際統治者不是虛的,而是實打實的統治者,她的為政舉措不僅穩固了自己的地位,更是讓晚清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例如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早期訓練新兵、購買槍炮、軍艦這些,都是為政舉措,不僅增進了軍事工業還有民用工業,她的威懾力,在於實權。

慈禧的威懾力在於實權

正因為她的有些新政舉措也導致讓很多舊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頑固派不服,從而落下後續的伏筆,作為一個女人想要留下千古美名沒得錯,所以在洋務運動這些改革時遭遇老舊派堅決反對也實屬正常。

但在反對,這位晚清統治者還是以實際行動去捍衛了自己的統治力,這些統治力也讓她在死前擁有巨大權力,以至於死後清朝才開始真正崩潰大亂。

也許慈禧名聲可能並不好,但她的變法新政的確做得相當好,開闢了中國近代化取到了至關重要,從洋務運動,到君主立憲,再到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禁鴉片之類,都非常好。

慈禧的眼光很遠矚,作為晚清女人卻站在了國際前沿,在用人之際摒棄成見,漢臣也敢重要,而且還讓女性提前走入近代西方文化,那就是興辦女學,這些新學可說在後續的辛亥革命都起到了一些重要,畢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她在打破幾千年的封建傳統道德上走在了前沿,哪怕被封建這些舊人詆譭和抵制,依然我行我素,這就是她,也是為什麼死前威懾力都在。

哪怕在亂,權貴都會給予這位統治者幾分顏面,這也是慈禧死後,這些人才敢跳出來大亂。

慈禧在當政的女性中可以說是手腕極其幹練,較之武則天都不相上下,雖不是女皇帝,卻猶如女皇帝,以在晚清脫離中國近代上這點,可以說是超越武則天,清朝更是因她而延續滅亡數十年。

不然,清朝早該支離破碎,她的威懾力不僅體現在一些為政舉措上,早期的奪政權也手法殘忍,也是後來讓這些作亂之人不敢亂來的因素,要知道,噬人的虎,終是虎,不因老與不老。


探索歷史奇聞



慈禧太后是咸豐皇帝的老婆,咸豐執政後期,她就開始染指權力,咸豐也對慈禧太后的野心有所覺察,這才在去世前安排了八大顧命大臣體制。

但是深諳權謀的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忻發動了政變,把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殺害的殺害,下獄的下獄,流放的流放,一舉廢了咸豐帝的政治安排,自己直接掌握了權力。


至於慈安太后,原本沒有什麼主見,政變成功後,也就隨便慈禧打整,欲振乏力。恭親王奕忻後來也被剝奪了權力,慈禧太后從此大權獨攬,年少苦悶的同治帝百無聊賴,跑到八大胡同尋花問柳,最後還沒怎麼親政就夭折而死。

慈禧太后又力排眾議,捧起了並沒有繼位之權的光緒帝,自己的親兒子慈禧尚且不放權,那作為外戚的光緒帝更不可能獲得實權。直到甲午戰敗,慈禧心生退意,光緒才掌了幾十天權力,最後百日維新失敗,被囚禁瀛臺,直至莫名身死。


所以,慈禧可謂歷三朝之老妖婆、權力怪物。而這三朝起碼有兩朝是她在獨掌大權,此期間,用人任命,都是她在親力親為,滿朝上下,都是她的人,誰敢抗命?

那麼慈禧在世的時候沒有天下大亂嗎?其實不是的,只不過她在世的時候清朝沒有亡國而已。清朝的天下大亂從嘉慶就開始了,到了咸豐達到高潮,到了慈禧後期,革命黨已經開始大張旗鼓的刺殺北京城的要員,慈禧自己都活的戰戰兢兢,有些朝不保夕。


到慈禧快死的時候,她比誰都明白大清氣數將盡,亡國之期不遠了。這才做了後面的權力安排,之所以讓溥儀的父親擔任攝政王,也就是不讓她的侄女兒一個人成為大清的陪葬品、替罪羊。不過她沒有算到最後是袁世凱出手逼退了滿清皇室,她的侄女兒因此得以善終。

總之,慈禧太后治國和外交雖然一塌糊塗,但是玩弄權術還是一流的,什麼牽制平衡之術更是手到擒來。她在世的時候大清沒有亡,是她手下沒有一個有實力能夠扳倒她的臣子,倒不是她有多大的威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