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瘟疫,就像人類的影子,幾千年來與人類一直相伴相隨,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關注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對當前防控疫情具有借鑑作用。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防治瘟疫的常用方法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從《史記》上明確記載公元前243年“天下疫”始,至1949年,我國有確切記載的大瘟疫就有500餘次。在長期與瘟疫作鬥爭的過程中,中國人民積累了寶貴經驗,從可以查到的典籍上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以蜃炭攻殺貍蟲法。《周禮·秋官·序官》:“(赤犮氏)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凡隙屋除其貍蟲。”周朝時候,防治瘟疫就安排專人負責消毒的工作,用蜃殼燒成灰,和上水,灑於屋隙,毒死帶有病菌的貍蟲。


二是杼井防疫法。《管子·禁藏》:“鑽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也就是說,淘掘井土,使易新水,把井底疏浚一下,清潔水源,用來防止瘟疫。


三是萩室防疫法。《管子·禁藏》:“當春三月,萩室熯造。”新造的房子,溼氣停蓄,易生瘟疫,焚燒艾蒿等去除房子的溼氣,同時也殺死病毒寄生的蟲蟻,讓病毒無處藏身。


四是隔離防疫法。隔離感染源,可以用來控制疫情,防止患者數量增加。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一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雲夢竹簡記載過疫情申報之事,有了疑似病例,典甲(即鄉長)必須承擔起調查、報告的責任,然後政府派醫生來檢查,一旦核實,即行治療,並採取隔離措施。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夏天,青州大疫,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政府組織力量,在疫情嚴重的地區騰出一些住宅作為患者的隔離病房,集中治療,以防擴散,切斷傳染源。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抗疫賑災的有效措施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在兩漢時期,疫病頻發,史書明確記載的疫病有38次,其特點為:發生頻次後期較前期增多,與行軍作戰密切相關,亂世發生頻繁,高發區域在南方和東部地區,同時與其它災害相伴發生。在疫災發生後,漢朝採取了許多積極的抗疫救災措施,如發放藥物、醫治疫病、強制隔離病人等;還減免田租、賦稅,發放財物,開倉賑濟,安置流民,節用抗災。


古代的科學技術很不發達,更沒有能力發現細菌病毒等,但中國古代在防止疫病的過程中迸發出來的創見和做法有許多是值得借鑑的。


一是隔離治療,阻斷傳染源。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對疫病患者採取了隔離措施,並設立“臨時時疫醫院”,隔離傳染源。此後歷代效仿,至今也是一條非常有效的措施。


二是頒佈醫方,引導群眾使用。大力宣傳防治疫病的方法,在村口驛道旁要立牌曉示或編撰一些簡單的強體避疫的藥方引導廣大百姓運用,增強抵抗力,控制疫病蔓延,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


三是巡視散藥,賜棺埋瘞。給未感染者送藥預防,一旦有患者死亡,朝廷免費制棺深埋,以防疫病的進一步擴散,並給予補貼。平帝元始二年下詔,凡是在疫病中一家死掉6人以上的賜給葬錢五千,一家死掉4人以上的賜給葬錢三千,2人以上的賜兩千。名義是葬錢,其實是對倖存的家屬給予經濟扶助。


明朝惠民藥局是官方在各地設立的診病賣藥的醫療機構,瘟疫發生後,最關鍵的救災手段就是向瘟疫發生地區遣醫送藥,明代政府向瘟疫發生地區派遣醫官巡視災情,並由惠民藥局免費散發藥物。萬曆九年(1581年)交城縣“自春徂夏大疫,至有舉家斃絕者。知縣吳騰龍集醫於惠民藥局,施藥活之”。


萬曆三十九年、四十年疫厲甚行,大人小兒多患,保德州知州胡楠設局延醫施人參敗毒散及二聖救苦丹,全活者甚眾,建藥王廟祭祀之。如果沒有地方官員的高度重視,沒有這些地方醫療機構的積極作為,當時瘟疫的情況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影響社會穩定。清代沒有設立惠民藥局,但在瘟疫發生之後,官方也會設立臨時性場所遣醫施藥。這些地方醫療機構各地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地方甚至流於形式,所以災情來時,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總結防治經驗,推動醫學進步

中國古代如何防治瘟疫


在古代社會,每一次瘟疫都會推動醫療衛生的大進步。在與病毒作鬥爭的幾千年中,中國的中醫更加體系化,在防控疾病方面越來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歷代醫家著書立說,記錄研究成果,對後世起到借鑑作用。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指出,“療狂犬咬人方,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他還列舉了數首“闢瘟疫”“闢天行疫病”的方劑,這應該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預防與治療疫病專方。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把傷寒病、時氣病、熱病、溫病、疫癘病進行了分析比對。


唐代孫思邈做過一些用疫病患者的膿汁、血清進行接種以防治疣、疵的嘗試。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還載有近20首闢疫方,在藥物的使用方式上,除佩帶在心前外,還有口服、煙燻、粉身、身掛、納鼻、浴體等,藥物劑型除蜜丸外,還有散劑、湯劑、酒劑、膏劑等。在代表性的藥方中,雄黃、雌黃、細辛、川芎、蜀椒、桂心、白芷等都是用得最多的藥,為後人提供了很多借鑑。


明末醫學家吳有性的《瘟疫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論述瘟疫成因和防治的專著,在瘟疫防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清代中期,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溫熱病篇》、吳瑭的《溫病條辨》、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為代表的"瘟疫學派"逐漸形成,對疫病的診斷和防治有了進一步發展。


幾千年的防治疫病的經驗證明,只要組織有力,社會積極參與,隔絕病毒感染源,重點發展醫療技術,做好民生保障,就一定可以戰勝疫病。


摘編自《群眾》2020年第4期,原標題為《我國古代的疫病防治》

作者:魯從陽 畢素華(作者單位:江蘇人民出版社、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