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對口支援搭金橋 真幫實助促發展——記對口支援青海師範大學的專家教授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本次掛職擔任青海師範大學校長的史培軍同志,作為北京師範大學常務副校長,擁有豐富的行政管理和組織領導經驗,同時,作為自然地理學、資源開發與減災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專家,與國內外學術界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和較高的學術聲望,必將為青海師範大學學科建設及科研發展增添新動能。”——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

2018年7月22日,北京師範大學與青海師範大學簽署了對口幫扶協議。史培軍正式進入青海師範大學任職,帶領青海師範大學,為建設教師教育和民族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師範大學而努力奮鬥!

引進高端人才

借彼之長補己之短

進入青海師大後,史培軍全面瞭解了學校基本情況。此時青海師範大學正處在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如何更加精準、有效地幫助青海師範大學發展?這個問題是史培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對口支援就是要借彼之長補己之短。青海師範大學現在最缺的就是專業人才。”問題得到答案後,史培軍便立即賦予行動。

本著“精準對接、突出重點、注重實效、促進發展”的原則,史培軍結合青海師範大學辦學實際,以全面推動青海師範大學在學科建設層次、師資隊伍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服務能力、學校管理水平為目標,多方協調,在北京師範大學的全力支持與省委組織部的牽引下,他精心挑選了8位北京師範大學知名專家教授,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學科建設負責人、學科帶頭人、所學專業領域的知名專家等,史培軍親自一一落實、盛情邀請。8位高層次專家集體援青,機會難得、人才難得,開創了對口援青工作的新局面。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這次“人才援青”活動。

2019年4月19日,青海師範大學舉行北京師範大學對口支援專家聘任會。聘任北京師範大學李小雁、王靜愛、周明全、葛嶽靜、王英典、張皓、洪成文、潘耀忠8位教授、博士生導師為青海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其中,李小雁、周明全、葛嶽靜、王英典教授分別擔任“青藏高原地表過程與生態保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計算機學院院長、地理科學學院院長、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2018年夏天,史校長給我打電話溝通此事,我一口就答應了下來,為西部地區教育事業貢獻一己之力,我義不容辭。一次性選派8位專家開展智力支援,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上還是首次。可見史校長的良苦用心,我們8個人也深知自己擔負的責任和使命,我們願意在青海師範大學真正幹出點事來!”周明全真誠地說。

至此,8位高端人才集結完畢,踏上了援青之路,翻開了對口支援青海師範大學的新篇章!

全面精準幫扶

追求務實顯成效

“我上任後,第一時間與生命科學學院全體教師、相關負責同志進行座談,一起對學院進行‘自我診斷’,明確學院目前存在的問題、未來發展的方向等。”王英典說。

經過座談會、與學科建設負責同志談話、集體多次談論和調研後,王英典明確了青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下一步的發展:調結構、建團隊,助力學科發展,提升學科質量,為生命科學學院量身定做了“ 3521 ”綜合改革方案。

王英典說,學科是推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引擎。青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應該立足青海實際,抓住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優勢,調整學院學科設置,在本科原生物科學專業生物教育方向的基礎上,策劃新設生物科學方向;取消食品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使生物技術專業在資源藥物方向和功能食品方向上形成專業辦學新特色;積極籌建生態學本科專業。並且,他希望3-5年後,為建設一個特色鮮明、優勢顯著的高原生物學博士點學科和省部級重點科技創新平臺及團隊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命科學學院是2017年新建的學科,作為學院負責人,真是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對學院未來發展的方向感到非常茫然。王院長來了以後,從學院制度建設、學科發展、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帶來了最新的理念,為我們確定了發展方向。我們現在覺得思路非常清楚,底氣十足。”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馬建濱說。

“要根據青海師範大學的實際情況,實施精準幫扶。‘一刀切’的工作方式絕對不行。”其他幾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也都像王英典教授一樣紮實、細緻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

為了加強青海師大地理科學建設,使之成為省內一流、西北有引領力、國內有影響力的學科。葛嶽靜、王靜愛、潘耀忠和李小雁四位教授,來到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後,分別與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科學(師範)、地理信息科學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四門學科的負責人精準對接,實施了學科“雙帶頭人”制度,全方位幫扶學科團隊的建設發展,帶出能彰顯學科特色、老中青結合、學科結構優勢突出的研究團隊。

2019年10月17日,《青藏高原歷史文獻集成》在我省正式面世,這套叢書是有關青藏高原歷史研究的大型基礎性文獻資料彙編,是由張皓教授悉心策劃、組建編委會、提供材料等,幫助青海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完成的,總計78冊;洪成文教授幫助青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設計2020年主打科研項目,並親力親為,全程參與,耐心指導;史培軍校長和8位教授為青海師大不斷柔性引進人才,北京師範大學先後派多名專家、教授來青海師大做講座,指導幫助學科專業建設、教學科研工作。

……

史培軍和8位教授用心、用情、用力在各個方面幫助青海師大,他們說,來到這裡就要乾點實事兒,不辱使命!現在,北京師大與青海師大形成了深度融洽、融合、融通的良好態勢,有效拓展提升了青海師大教師的學術視野和專業水平,有力促進了青海師大學科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為青海師大學科上檔次、上臺階提供了強勁動力。

展現教育情懷

傾盡所能助發展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這句話是8位教授在青海工作的真實感受。

連續在國外出差數日後,洪成文教授還是果斷放棄週末,第一時間趕到青海師範大學,幫助教育學院逐字逐句修改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的申報材料。

周明全教授是8位教授中年齡最大的,並曾患有腦梗,但他依舊頻繁來到青海,積極開展工作。他說:“我希望能通過我的努力,立足青藏高原實際,引進國際新型技術,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和藏文化遺產研究相結合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同時,能培養從事文化遺產數字化和虛擬修復研究與應用方面的研究團隊,提升西北地區教育質量,也推動青海文化遺產修復與保護工作。”

“我覺得我們來幫助青海師大,關鍵是要培養人才,增強青海師大師資力量,真正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從單純‘輸血’,轉變為幫助青海師大實現‘造血’功能,人才有了,可以輻射到青海全省,真正提升青海的教育質量。”王英典教授說。

“我深知西部對人才的需求,希望可以傾盡自己的全力,把更多的項目、經驗、團隊帶到青海師大,同時,把青海師大的教師帶出去,開闊眼界,提升水平,為青海師大增添學術聲譽。”葛嶽靜教授說。

嚴謹的工作態度、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敬業奉獻的工作精神,這就是他們教育情懷的具體體現。他們傾盡全力讓加快發展西部高等教育的號角吹得更加嘹亮。

他們情繫西部地區教育事業和青海師大的建設發展。接下來,8名高層次人才將繼續重點從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等方面對青海師範大學進行幫扶。

在教學方面,重點協助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提升學生培養水平;開辦學科前沿領域專題講座,發展學術文化,拓展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指導開展《青藏高原》MOOC建設和共享,到2020年建成併成為國家精品課程的重要部分。

在科研方面,帶領青年教師申報國家級課題、重大科研項目等,協同開展專業領域科研項目,促進產學研用協同發展,實現在面上基金和承擔國家級科研任務的突破。

在人才培養方面,吸收和指導青年教師開展博士後研究,培養學科帶頭人,支持青年教師參加科研工作和高水平學術會議,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青年學科骨幹。

在服務社會方面,依託學科平臺建設和研究團隊建設,為我省相關政策出臺和決策提供諮詢服務;編制青藏高原缺氧環境及其環境健康效應系列地圖,量化各影響因子貢獻率,初步揭示人類活動影響下青藏高原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機理、過程與格局,定量評估其對人口與家畜環境健康影響;建立“青海湖流域地表過程綜合觀測研究站”,成為國際上首個青藏高原水土氣生綜合過程和地球關鍵帶科學研究平臺。

8位教授以深度思想、超前眼光、無私品格和坦蕩胸懷,有主見、有遠見地植根實情的需求調研,引領方向的遠景規劃,夯實基礎的規範樹立,盤活資源的平臺搭建,激勵人心的制度安排,利於長遠的機制探索等等,讓青海師大煥發出全新的光彩與活力,創立了教育對口援青的新局面,也使得我省高校教育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