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秦始皇当年修的高速公路,为啥过了2000年都不长草?

史学达人


到如今,秦直道修筑好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目前很多秦直道上面的板块还寸草不生。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原来秦直道的土都是经过大火炒制而成的,经过大火炒制之后的土有了碱性,而且也变的“有毒”,不但植物的种子难以在土中存活,就连一些蚂蚁昆虫也都对此敬而远之。

秦直道起点位于陕西咸阳,终点在内蒙古九原,一共穿越14个县,全长800多公里,最宽的地方甚至达到了50米,最为重要的是,这条路大部分都分布在陕西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沙漠地带,即使放在今天要修筑这样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但是在2000多年的秦朝,是如何仅靠人力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就修成了这条高速公路呢?

根据记载,秦直道是由秦朝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负责修筑的,可以想象,当时蒙恬接到这个任务之后肯定会组织大批才能卓著的人才来费尽心思设计这条道路,甚至肯定采用了不少民间方法。

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当时没有大型机械,人力也比较宝贵,是哪来的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炒土呢?要知道,当时的大工程不仅仅是秦直道一项,秦始皇陵和长城与此同时,也正在修筑的过程之中,就算是全民皆兵,也不可能仅仅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程,更何况秦直道完成之后延续千年依旧发挥作用,其工程质量和工程速度简直令人惊叹!真的是很难想象2000多年的秦朝是如何完成的如此巨大的工程。

秦直道修成之后,大大提高了关内到关外的物资运输效率,在对抗北方匈奴的时候,关内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边境,在和草原匈奴作战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粮草问题,给予了匈奴极大的震慑力。

更重要的是,秦直道不仅仅在军事上起到了帮助边军对抗消灭匈奴的作用,更是在促进南北政令统一,文化统一和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秦朝灭亡之后,这条道路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汉武帝为了充分保护这条道路还分别增设了直路和除道两个县以便加强控制和保护这条道路。

在西汉之后的许多朝代中,这条道路,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条道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可以为在北方作战的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保证了军队的后勤。

到了清朝时期,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曾经从这条道上运输了三万石粮食,这三万石粮食对战局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西北边疆和北方蒙古地区全部都成为了我国领土,这条道路作为军事工程也就逐渐被废弃了,由于常年无人看管,秦直道上面落满了一层黄土和落叶,但是比较高大的野草根本在道路上就不能存活,更不用说灌木和乔木了。

在如今的陕西民间,有些村落通往外界的道路,部分跟秦直道遗址连了起来,上面行人走车,依旧非常顺畅,也就是说,这条修建于20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至今让人可以使用,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了。

苍苍茫茫两千多年,这条“秦朝高速路”躺在华夏的大地,看着日出日落还有中国的兴衰荣辱,其工艺技术和难度,震撼了世人,也展现了我们古老的中国人超绝的治理和科技技术,实在是令人感慨。


海佑讲史


除了早已远去的帝国身影,秦始皇留给世人的也只剩下了长城、皇陵和直道,而围绕这三者的故事却无比精彩。有人说,距今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凭着令人叹为观止的黑科技,竟能至今寸草不生。

当然,“寸草不生”这个词无疑太过夸张了。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秦驰道遗迹依然比较清晰,甚至可以看出曾经的路面和行车的痕迹,而且个别路段上的荒草并不是很多。两千多年前的一条土路,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也着实令人感慨万千。

秦驰道始建于公元前220年,是与秦始皇“车同轨”的标准紧密相连,所指的并非是一条道路,而是当时秦扩建的全国各地官道的统称。不过,大家最为熟悉的,自然是陕西到内蒙古的这一段,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秦直道。

在关于秦直道不长草的各种解释中,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炒熟土和掺石灰。

前一种说法中,认为秦直道在修建过程中,曾动用人力将土炒熟。熟土是很难生长植物的,可是,富有生活经验的朋友会清楚,即便是熟土,长时间暴露在野外后,也会逐渐再次生长植物,而距今两千多年的秦直道,更不可能定时翻炒土壤。

而且,据现有考古资料显示,秦直道的土壤中,并没有将土炒熟的迹象。另外,在传世文献中,也没有记载修建秦直道时有炒土的环节。这种说法,实则是近年来被一些人“臆想”出来了。

在后一种说法中,认为秦直道的路土中,曾掺有大量石灰。不过,这种说法同样没有被证实。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掺入了石灰,往往数年后也就成炒熟的土壤一样,很难起到杜绝植物生产的效果。

其实,真正导致秦直道历经两千余年而基本保持原貌的原因,在于夯实和沿用。

秦直道是秦始皇在位时主持修建的大型工程之一,从筹备到动工再到管理,都耗费了巨大心里。这种高规格的“高速路”,在修建时进行了夯实。夯实的土壤在板结后,会变得十分坚实,不仅便于行车,更能防止生长荒草。

除了修建时采用高标准外,秦直道在秦朝和后世都曾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路走的人多了便不长草。秦始皇凭借强大国力而修建的秦直道,并没有称为一种摆设,后来的王朝也没舍得将其彻底放弃。两千多年来,秦直道的大部分地段一直处于使用的阶段,故而得以基本保持了原貌。


史海烂柯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嬴政无疑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尽管他在执政后期,因为追求长生梦想,以暴政压榨百姓,最终导致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便灭亡。但他在位期间,对后世作出的贡献,同样是不可抹杀的。

(秦始皇剧照)

除了修建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之外,秦始皇修建的两条道路,同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条道路是秦驰道。这是一条以咸阳为中心,贯通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道”。这条道路,对于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条道路是秦直道。这是一条从云阳到九原郡(包头)的超长交通干道,全长近800公里,其路面宽度普遍达到了20米。而最宽的地段,甚至有60米。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哪怕是八车道的宽度都不到30米,因此这条路也被一部分历史学家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不过说起来,秦直道最神奇的地方,是它自从被建成之后,使用了近2000年的时间,一直到清朝才逐渐荒废。现在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陕西的境内,还找到了不少遗址。目前,秦直道遗址、秦直道起点遗址、秦直道遗址延安段,还有秦直道遗址庆阳段,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遗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哪怕2000多年过去了,这些路依然有大部分路段寸草不生。那么,秦直道为什么这么神奇呢?

《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直道遗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修建秦直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要“游天下”,也就是方便出巡。

除此之外,秦朝统一全国后,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匈奴。尽管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但由于长城防御距离太长,假如没有一条与之匹配的交通路线,那么士兵的调动、粮草补给的运送,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样一来,长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因此秦始皇修秦直道,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是当时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那么既然要修,肯定就要修到最好,因此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开始进行秦直道的建设工作。

蒙恬确实是主持修路的最佳人选。由于长期镇守北方,抵御匈奴,蒙恬对秦直道一线的地形了若指掌。同时,他为人正直严谨,做事细致,因此秦始皇选择了他。

秦始皇在国家基建上,向来不遗余力。因此,他对秦直道也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一点,就是道路的质量必须要高,绝对不能长草荒废。

(蒙恬剧照)

蒙恬为了为了实现秦始皇的要求,首先将道路选在了沙漠和黄土路段修建,最大程度地避免了长草的问题。

其次,用来修路的泥土也必须经过反复地夯实,使其硬度达到一定标准。有现代专家推测,修建秦直道所用的泥土,实际上都是“熟土”。所谓“熟土”,就是把普通泥土捣碎,再加入盐碱等物进行炒制。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泥土硬度更高,并且能有效地驱除其中的植物种子。而且由于盐碱物质的存在,哪怕是有种子随风飘到土中,也很难生根发芽。

除此之外,修路的劳力投入也十分充足。当时投入参与修建秦直道的百姓人数众多,并且全都非常卖力。百姓们卖力修路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周边百姓对于匈奴的入侵深恶痛绝,修建秦直道有助于抵御抵御匈奴;二是当时秦朝的法律严苛,一旦被发现有偷懒现象,修路百姓的下场,往往十分悲惨。

当然了,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条秦直道修出来后,一直在使用。常年人走马踏,那路上其实也没有长草的机会。

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最终,秦直道虽然修了两千年,依然鲜有荒草。

(参考资料:《史记·蒙恬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探秘秦直道》)


张生全精彩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巩固国家,他实施了一序列的措施,比如修长城,建直道,开辟灵渠开通五尺道沟通西南夷,在中央实行三生六部制,在地方废分封行郡县,设置官员进行管理,使得秦朝的经济出现了质的飞跃。


由于统一天下后出现了边远地区管理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北方匈奴、胡人经常南下滋扰,在历朝历代都是头痛的问题,秦始皇就决定修一条由咸阳经甘肃到达内蒙古九原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这条路是由蒙恬于公元前212年负责修建的,但是什么时候修完的就没有历史记载,秦始皇对这条路的要求很高,除了要平坦,还要求下雨天不能软,永远不能长草。


但是这对那时候的工匠是很大的挑战,在刚开始的时候,工匠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终于找出了解决的方法,就是将土都反复的烧炒,使之成为没有养分的“熟土”,再与盐碱或生石灰混合,层层铺设,层层夯实,这就保证了道路的坚固严密性,这就像我们现在在路基上铺混泥土和沥青,就算有了草种落下,也无法生根发芽。

再加上秦直道的工程质量被把握得相当严格,绝无偷工减料的情况,这也就杜绝了路面上长野草的可能。

不得不说,古代的技术条件比不上现代,但古人的智慧的无穷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条秦直道是建在黄土地段和黄沙地段的,这种干燥的环境使得植物不容易在其中生长。

这条享有世界高速公路鼻祖美誉的秦直道,全长700多公里,宽约20到60米,修通后为该地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条古迹上也写满了历史。

秦始皇的尸体是从秦直道运回去的,公子扶苏在秦直道上拔剑自刎,昭君从秦直道上出塞,多少千军万马本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信念,在此道上和匈奴厮杀,这里曾经狼烟滚滚、战马萧萧,蒙恬、李广、卫青、霍去病、汉武帝、王莽、李世民得等等,他们抗击匈奴的铁骑都曾在此留下痕迹。

在《过秦论》中有言“却匈奴700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由此可见,秦直道在当时还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的。


这条秦直道一直到隋唐时期都还在提供交通服务,到了清朝,秦直道才逐渐荒废,失去了主要交通干道的作用。

秦直道之所以寸草不生,除了前面所说的“熟土”加盐碱外,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事无绝对嘛,路上的行人以及过往的车马使得路上都不可能长出草来,这就是俗话说的“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秦直道是秦始皇留给后世的一件大工程,它是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虽然在当时是劳民伤财的工程,是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但是就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知道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正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付出,才有了影响后世的工程。








遗产君


秦始皇当年修的路2000年都不长草?这是个谎言!

所谓秦始皇当年修的路,有秦驰道和秦直道两种,这两种路都长草,不信请看证据。

上图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两边发白的是现代修的水泥路,当然不会长草。中间发红的是当年的秦直道遗址,看看那青汪汪的一片,还有远处一小片一小片的,那不是草是什么啊。

秦直道全场七百多公里,随着地形的变化,有宽有窄,一般宽的地方有二十多米,窄的地方也有五六米,请看上图,不说这条路的两边已经被杂草占领,看看远处的路中间,那青汪汪的,不是杂草是什么啊。

再看上图,也是秦直道的遗址,路中间,到处一片片的发绿的东西,那不是杂草难道是山东大白菜吗。

再看这条羊肠小道,伸展到远处,两边被树木和灌木杂草占领,发白的不长草的也只有伸脚那么点地方,你说秦直道不长草谁信啊。

再看上边这个秦直道遗址,除了那块碑是石头砌成的没长草,其他地方那不是草吗。虽然是枯萎的草。

如果只上图有人还不信,那我拿出一段著名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实地考察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刘家店子至间水坡岭,这段直线距离将及二百里的秦直道遗址的描述给大家看看:

由于久无行人,路面都掩盖着枯草,踏到上面,感到十分松软。有的段落,灌木丛生,须拨开树枝,弯腰侧身,才能向前稍走几步。有的灌木粗到一把上下。

秦直道和秦驰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原有各国道路的基础上修建的军事道路,方便有战事的时候,军队可以快速出击。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 堑山湮谷, 千八百里。道未就。”这说的就是秦直道。

而秦驰道是以秦朝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的道路,尤其是通往原来六国的古都,这是为了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所以秦驰道四通八达有很多条。

跟秦驰道不同的是,秦直道只有一条,原计划修筑一千八百里,但是未完成,据后来的史学家原地考察,现存的秦直道遗址全场七百多公里:

秦直道是由云阳县的甘泉山通到九原郡。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县北,距咸阳不远;九原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正在阴山山脉的南麓,南北遥遥相对,所以称为直道。

关于秦直道的作用,《史记》说是为了秦始皇云游天下,实际跟长城的作用差不多,就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请看下图

秦直道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北方边疆遭到匈奴侵扰时,快速从国都咸阳派兵增援。

也许有人会问,那如果匈奴等游牧民族从西边来了怎么办?这时候秦驰道就派上用场了。请看下图

西边有一条叫西方道的驰道,也可以迅速增兵。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没少跟西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不会不考虑怎么防御的。


西堤君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秦始皇修建的道路多了,题中所言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道路,应该指的是秦直道吧。

嬴政一统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书同文,车同轨。

同时修建了从咸阳通往全国的道路,名曰:驰道。

这些道路在以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并没有随着大秦帝国的灭亡而荒废。

一直被延续使用着。

这些驰道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秦直道”了。

如上图红色线所示,这条秦直道,始建于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为了防御北边的匈奴,就修建了这条从首都咸阳出发,直接向北,简单粗暴直达北边长城脚下的九原郡的一条交通干线。《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眼堙谷,直通之”。

这是大秦帝国的一条名符其实的“高速公路”。

不仅路线比较直,并且能并行十几辆马车,真可谓是当是的一个超级工程了。

这条道路的战略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威慑匈奴。

试想,一旦长城起烽火,咸阳的帝国雄师,就可以直达长城,厉害了。

不少人在看到秦直道的遗迹后(如上下图所示),惊呼:秦始皇当年修的路,为何2000多年了,还是寸草不生,真是厉害啊!

并不是秦始皇厉害,而是这条路并非秦始皇修过之后就一劳永逸了,之后的朝代还在用,还在维护,自大秦到大清,无数双脚还在上面留下脚印,无数车马还在上面走过。

如果一条道不通行人的话,过不了几年就会荒废了,具体可以问问山里人,山上的道路,三年不维护,就会长草,还不说这是土地了,永远不要低估了植物的生长扩散能力。

所以,综上所述:秦直道2000多年不长草,充分说明这条道路路线的重要性,后世一直沿用,并不能说明秦朝的工程技术多么高超。



历史宝藏


秦始皇修的高速公路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又名秦直道,全长736公里。从咸阳的淳化一直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整条路用黄土制成,以当时的工艺来说绝对是非常先进的。

为什么这条路2000多年了依然“寸草不生”?原来这条路修建时候全部用的是炒熟或者碾碎用火烧焦的土,再把它夯实,整条路变得非常的坚固。当我们面对现在的秦直道时,为当时人的创造而感到感叹,这样看似简单的方法,保证了秦直道2000的工程质量,造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工程!


芮长春观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说到秦始皇,我们不能不想到的是他的诸多丰功伟绩还有响亮的暴君称号。

他统一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确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灵渠;修建郑国渠;修建万里长城等等。

如题所说,秦始皇还修了一条过了两千年都不长草的康庄大道——秦直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方边境还不稳定,为了防御北方边境匈奴,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扶苏作为监军,大将军蒙恬率领数10万工人修建秦直道(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主要成就收复河套地区、开发宁夏、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等。胡亥夺位后,斩杀蒙毅,蒙恬含冤被迫吃毒药自杀)。

扶苏太子与蒙恬去世后,秦二世接着修建。秦大道在始皇三十七(前210年)年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初通马车了,它从秦始皇三十五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历时约五年之久。

秦直道俗称圣人条、皇上路,南起陕西咸阳林光宫(现在的淳化县凉武帝村),北到九原郡(现在的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秦直道经过14个县,途径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全长八百多公里,秦直道道路最宽处达到61米,就连最窄处也有21米,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如果按普通双向六车道算,路基34.5米,可想而知,为什么人们把秦直道称为最早的“高速公路”了吧!

并且秦直道还是世界上最早、最长、最宽、最直的历史大道,非常的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唯一性。

秦直道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两千多年就载入史册的大道,比著名的罗马大道都早修200年。秦直道遗址、秦直道起点遗址和秦直道遗址延安段、秦直道遗址庆阳段也分别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为什么秦直道历经了两千年都不长草呢?

秦直道有一段路是沙漠地质,一段路是黄土地质。

沙漠地区不易生长植物,所以沙漠不长草,我们大家都觉得实属正常。可是黄土植被虽少,参天大树不易生存,但一般的野草还是能依附生长的,且自清朝以来秦直道就已荒废多年无人使用,加之有雨水沁润,居然不长草?

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因此我国专家专门对秦直道的土质进行了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修秦直道的土是经过火烧或者炒制过的熟土,并且在这些熟土当中再加上盐碱。当时的人们通过把土制熟的方式去除土中的养分和草种,彻底破坏土壤环境,防止杂草生长。并且修路的泥土也必须经过反复地夯实,使它的硬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它才不长草。了解了原理,就不得不对古人的智慧感到十分钦佩!

当然,两千年过去,再硬的路面、再熟的土壤、再多的盐碱成分也不知道被大自然稀释侵蚀轮换多少回,所以所谓的秦直道不长草其实是个伪命题,下层的土壤或许仍然坚实,但上层的土质土壤,毫无疑问,还是能够生长一些根系不深的杂草的。

秦直道的建立,大大的缩短了咸阳通往北境的距离,对于快速集结调动军队和运输粮饷物资有很大的作用。对南北统一、军事、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自从被建成之后,使用了近2000年的时间,一直到清朝才逐渐荒废。在这条路上的历史故事也有很多:西汉期间,李广便是从秦直道进军杀匈奴;汉武帝刘彻屡次沿直道北击匈奴;唐代期间,李世民屡次从秦直道行军,征突厥;王昭君出塞和亲走的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与万里长城、兵马俑相比,知名度确实不高,但都是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来现实


秦朝当年修的一条著名“高速公路”秦直道。这条路由咸阳甘泉宫北门,绵延千里到达九原郡边镇。秦直道的修建要比驰道的规格更高,但也是基于秦驰道修建的经验和技术基础,这是秦始皇对于大一统国家加强中央管理的重要举措,故而历代都多加维护和使用秦直道。无论是从技术手段上,还是从历朝历代的维护上,都使此条高规格官用道路保留了当初修建时的风采,几乎没有杂草。

秦直道的修建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史记》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制定了一套大一统国家管理规章体系制度。之所以嬴政是“始皇帝”,确实是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提供了治理国家的范本,这个范本被延用承袭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一则是由始皇帝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故而秦始皇大兴土木工程,在全国修建驰道,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而秦直道也是在驰道的基础上提升规格而来,从建造方式和技术手段,大多都是驰道的经验借鉴。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蒙恬列传》

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当年修建此路的用途有着不同的说法,直到今天,考古界与历史界仍对此路修建的初衷持有争议。其中最为主流的就是它的军事用途和管理用途,而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为了游览并非最主要的功能。此路大概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结束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也就是说秦始皇并没有享受到游览天下的目的,更为讽刺的是秦始皇巡游死于途中,最后赵高安排“行从直道至咸阳”,将始皇帝的尸体运回咸阳发丧,这才是秦始皇唯一一次“享受”直道的记载。



相对于巡游的功能,秦直道最大的功能就是军事用途,即由首都与北方边境长城沿线的军事补给功能,这个功能有效的为秦朝边境输送粮食和兵力补给,据说是三天三夜便能运粮或者运兵到达前线。所以司马光在《治资通鉴》中评价蒙恬“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这是有曲解的,蒙恬身为武将,保境安民是他的本分,后世常常将秦始皇修长城和直道看做是劳民伤财的举动,蒙恬身为人臣不加劝阻反而助纣为虐,这是否定了他抵御匈奴的功劳,而这两大工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使农耕文明长期稳定发展。但世间万物皆有双面性,汉文帝时期,匈奴越过长城后,以十数万兵“候骑至雍甘泉”,正是走秦直道才长驱直入。因此在考古发掘时,直道旁边又发现了诸多军事壁垒,也许是后来加强此路的军事防卫功能而修建。



除了军事用途以外,直道的修通,也是加强中央对于北方地区管理的重要纽带,据秦直道的考古发掘来看,它不单单是一条直线通往北方边境,它还在沿途分支出数条支线,最长的支线修往甘肃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经济文化交流,名族融合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七八十年代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一样,在始皇帝初定天下后,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对于地方的管理,更需要各地方相互交流互通,故而这条军事用途的主干线同样发挥着与驰道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管理与交流。



秦直道不长草的原因

  • 历代维护利用

前面讲到了秦始皇为后世各朝各代提供了管理国家的范本,那么始皇帝留下的长城、驰道等工程也一样被后世继承与维护,这样一来,秦直道就难以生长杂草,后世继续使用秦直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的选址科学,从咸阳尽量采用直线链接北境,甚至不避开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沿着山脊修路,遇山开山,遇谷填谷,力求缩短距离,达到最为快捷的连接效果;规格宏大,整条秦直道虽然是以驰道为原型,但在此基础上大大提升了规格,据考古发现,直道最高垫基约五米,这是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修建的路基要求,而全程1800余里,最宽为60米,最窄处也有5米,耗费土方2000万立方,这样的大工程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能修建成功,历朝历代面对这样的工程,不用白不用,多加养护便能发挥效益;符合中原王朝的各种需求,无论后世朝代的首都是否在关中平原,这条秦直道都是中原王朝从关中联系甘宁蒙地区的重要干线,军事上如此,经济文化上亦是如此,故而得到后世王朝的维护和继续使用。

“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史记》

两汉时期对匈奴的奔袭远征,几乎都走过这条直道,其中文帝时期的灌英对匈奴用兵,利用了子午岭直道地势优势压制住了旁侧的延川道,夺取了河南地;汉武帝巡边也是由此道北上,汉朝时的汉匈和亲也是通过此路完成,昭君出塞便是由此路送出,移民实边也是在秦直道沿线的上郡、西河、朔方郡一带。




唐朝太宗时期,突厥曾率十万铁骑犯境,直达渭河岸边,直接威胁长安安全,后来唐王朝再利用直道夺取河南地,设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控制阴山防线,这便是直道联系北方重镇朝军的功能。

“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正宁县志》

明清时期,经理重心南移之势不可逆转,但秦直道的经济文化功效却依旧重要,按照沿线县志记载,当时关中的棉花向北运输,都是通过这条直路,每当棉花收获的季节,这条路旁边的树枝都粘花带絮,一路皆白。



  • 技术手段特殊

在秦朝修建直道时,应该早就考虑过杂草丛生带来的道路保养难题,修路“容易”养路难,在那个年代可以集全国之力修建出巨大工程,但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则不容易再集中民力去做,故而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入手——土质!

根据考古发掘研究结果来看,秦直道所使用的夯土是“熟”土,也就是在以火烧的形式将土烧焦,再以水混在土中夯实,这样的土层即结实耐用,又寸草不生。这个就类似于我国北方的火炕一样,火炕用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拆除后是不能直接扔进田地的,火炕拆下来的炕土按照民间说法是“有毒”的,扔在田里就会不长庄家,这个就是经过不断火烧之后的熟土产生的后果。



到了清朝后期,由于西北政局变动,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秦直道也就废弃了,此道上不断有黄图沉积,故而开始长出浅浅的绿草,但由于道路下面的熟土夯实,草根生不进去也无法存活,故而此道上没有树,也没有较高的茅草。

综上所述,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秦直道是封建王朝加强统治的一个范本,后世的京杭大运河修建与此有异曲同工之效,故而得到之后朝代的延用。而古人的一些技术手段也是比较超前,他们早在建设之初都想到了一些隐患和问题,加以解决,做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棍哥观史


秦直道



“有些事情,纵使劳民伤财,背负骂名,但总是要有人去建”,我想这是对秦始皇在历史上所留给我们的一种评价!

“秦直道”,是秦始皇众多历史遗迹中的一项,或者说是并不突出一项,灭六国一统天下、修长城、统一度量衡等都为世人所熟知,而秦直道堪比现在“高速公路”,从秦朝开建始,延续使用近两千余年,对我国古代朝代维护北方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直道,是秦朝修建的交通要道,横跨陕西、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境内,全长约为700公里,至秦朝修建后一直使用,直到清朝才逐渐荒废。而在这两千年当中,秦直道始终都没有被荒草所覆盖,得到较好的保留,这一点确实令人十分不解,也令人对秦朝的修路水平由衷佩服!



因此,关于2000余年不长草这一原因,有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探究,才发现了其可能的原因:

根据考古勘察,整个秦直道横跨陕西甘肃和内蒙古三省,这三个省的地形环境本身就是以黄土荒漠为主,植被较为稀少,不利于杂草的生长,因此,秦直道的路段可分为黄土段和荒漠段,在荒漠段自然是难以长出草来,而在黄土段也难以长出杂草则是因为铺路所使用的特殊泥土材料,古人将黄土进行烧制,变成成熟的泥土,再进行夯实,这样一来泥土上就难以长出杂草,由此不得不佩服古人修路的智慧,相比于现在所修的路,经常修修补补,其质量可以说完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关于秦始皇修建直道,其原因主要就是为:一是为运兵所用,防御和征讨匈奴,秦直道直通边境,一旦边境有事,可迅速从咸阳出兵直达边境!二是加强六国旧地的管理,灭六国后,六国剩余势力仍蠢蠢欲动,易发叛乱,秦直道的修建可使秦始皇迅速平叛!三是便于出巡,秦始皇热爱出巡,行经全国各地,最后也是死于出巡路上!

总之来说,秦直道的修建,体现出了古人修路的高超智慧,尤其质量令如今修的路汗颜!

除了秦直道外,秦朝还修建了众多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