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物美“口罩搭售”風波未過再生事端:售過期口罩是明知故犯?

ID:BMR2004

近日,有消費者在微博上爆料稱,在物美花費500元購買的口罩疑似過期。

該用戶表示,在物美多點上下單購買了一盒SAS N95 8617 Mas口罩,一盒20只,共500元人民幣,通過物美門店自提。拿到口罩後發現,口罩上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

多位用戶表示,自己中招,均為通過物美多點線上下單,門店自提的方式購買獲得。

《商學院》記者就此事多方聯繫物美方面,但截止發稿均未獲得回應。

在黑貓投訴上,關於物美問題口罩的投訴高達七十多條,涉及物美回龍觀東店、清河店、光明樓店、望京方恆店、惠新店等多家門店。多位用戶表示,希望物美能夠給出解釋、賠償、道歉。

物美“口罩搭售”風波未過再生事端:售過期口罩是明知故犯?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物美方面目前尚未就此事給予明確說法。

物美“口罩搭售”風波未過再生事端:售過期口罩是明知故犯?


零售電商智庫及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零售電商,都有ERP系統,對進銷存都有嚴格的管理。

據瞭解,零售企業的ERP系統,分為門店前臺系統以及總部後臺系統,其主要功能包括,前臺零售作業、庫存補貨作業、庫存調撥作業、庫存盤點作業、現金盤點作業等功能。根據ERP系統,後臺可以對整個庫存以及產品信息有清晰的瞭解認知。也就是說,商家對自己的產品生產信息,保質期等有明確瞭解。

那麼物美為何會出現疑似“過期”的口罩,是否存在明知而“故犯”?對此,《商學院》記者採訪物美方面,但是並未獲得回應。

多點在線客服稱此事需聯繫門店。有用戶諮詢多點客服,該客服稱門店也是受害者,門店也是從供應商那裡拿貨。

據瞭解,一個嚴格的商品採購流程包括下單、跟單、催單、交貨、驗貨、收貨多個流程。因而需要對採購供應鏈有一個嚴格的管理過程。

“對商品的採購,有的商品會先入庫,再配送到每個店,此時,先入庫的產品會對其進行二次庫檢。但是也有的商品會直接配送到店,此時就沒有二次庫檢這一環節。直接到店的話,也會因為門店檢驗人員不專業,或者人手不足,而出現漏洞。”莊帥說道。

京師律師事務所許浩表示,超市是專門從事商品交易的專業商業機構,在商品出售前,其負有檢查商品是否過期而再行銷售的義務。

“此次過期口罩,極有可能是其採購源頭上就出現了問題。”莊帥表示。

目前尚不清楚,物美這批口罩,是供應鏈源頭出了問題,還是物美之前的庫存口罩。《商學院》記者就該口罩的採購源頭,物美疫情之前的口罩銷售情況等問題採訪物美方面,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許浩表示,口罩屬於專業醫療器械,在採購時,需要查驗供應商的專業資質,比如生產許可證、醫療器械生產資質等等,如果是採供源頭出現問題,物美需要承擔舉證責任。

從下單到驗收,都是需要嚴格的管控,如果從採購源頭上就出現了問題,那麼物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特殊時期,物美方面的採購流程又是怎樣的?對此,物美方面並未回覆記者的採訪。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銷售過期口罩或剪掉生產日期的口罩,是非常低級而又非常嚴重的問題,這說明企業的產品質量管理非常混亂,可能是進貨時根本沒有仔細檢查驗收,也可能是銷售商家故意把不合格的產品冒充合格產品。

多位專業人士表示,此事暴露出了物美內部的管理漏洞。

口罩是重要防疫用品,其產品質量直接關係到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必須引起足夠重視。無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還是《產品質量法》,都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陳音江表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發佈的《關於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如果是故意將過期口罩或劣質口罩重新包裝再高價對外銷售的行為,只要銷售額達到了五萬元以上,即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消費者表示,目前物美方面僅對此進行了退款處理,對於消費者要求的”退一賠三”的賠償,物美方面尚未有明確回應。

許浩表示,超市方作為經營者向消費者銷售已過保質期限的商品,其行為已構成消費欺詐,應依法承擔返還商品價款及相應的賠償責任。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消費者在為生活需要購買商品時,若遇到商家有欺詐行為的,可依照該條規定要求增加賠償的金額。

迫於輿論壓力,物美方面對該口罩開始進行召回處理。

物美“口罩搭售”風波未過再生事端:售過期口罩是明知故犯?


陳音江表示,被曝出銷售過期口罩問題後,不僅企業自身應該立即停止銷售,查找原因,堵住漏洞,而且有關監管部門應該及時對其進行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依法對其進行處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