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本書中爆料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在成為作家後,他的生活節奏更加明晰,尤其是進行長篇小說寫作的階段。晚上九點睡覺,凌晨四點左右起床,泡咖啡、吃點心,然後開始工作。連續寫作五六個小時,到上午十點為止。由於長篇小說是個很大的工程,初稿就得寫個一年半載,所以每天堅持寫滿十頁,每頁四百字。同時,他還每天進行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跑步或游泳一個小時。下午兩點以後時間則自由安排,可以約朋友喝茶聊天、看喜歡的電影或書籍、或者只是發呆……

如果在幾年前,看到這個有些機械化的日程表,我會覺得一成不變的無聊。可是現在,吸引我的是日程裡,下午兩點以後的自由時光。一個人一天擁有七個小時的自由支配的時間,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更難得的是,享受自由的時光卻不會有虛度的不安感,這是因為每天早早就完成了當日的工作,讓這種自由踏實而有質感。一個人同時擁有充實和自在兩種生活狀態,這不就是因為好習慣而賺到的美好人生嘛!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 “要養成好的習慣”。但你仔細想想,不管和你說這話的是老師還是父母,他們其實都沒有教你如何才能真正養成一個好習慣。習慣養成這件事,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說容易,是因為我們每個人自然地就會養成各種習慣。說它難,是因為當你下決心要養成一個好習慣,精心策劃後卻突然變得很困難,這是因為大部分人都不瞭解習慣是如何運作的。只有理解了習慣在大腦中的運作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習慣的力量。

一 習慣是什麼

1 習慣三要素

所有把重複的行動變得自動化的過程都是習慣。《習慣的力量》的作者查爾斯•都希格認為,習慣由三個要素組成。第一個要素是這個習慣的“線索”,就是在什麼情況下,你會用到這個習慣。第二個要素是“行為”。養成習慣就會有行動,做哪些事情,用什麼方式做。“獎賞

”是第三個要素,就是指事情完成後,你會得到什麼好處。獎賞決定了你能否有足夠的動力長期保持這個習慣。

“線索-行為-獎賞”這三個要素是一個閉環,是一個能夠不斷強化的迴路——“習慣迴路”。注意要保證湊齊這三個要素。三個要素缺一個,迴路就是斷的,這個習慣就不可能形成。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2 習慣三階段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的作者——日本習慣培養顧問公司董事長古川武士認為任何習慣在堅持過程中都會遇到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

首先會經歷“反抗期”,一般在開始的第1天到第7天期間。所謂反抗期,其實就是在剛剛開始培養一個習慣的時候,自身還沒有形成自動化行為,需要身體適應變化去做這件事的時候,身體就會有天然阻力來抑制這種改變。

比如你過去每天晚上看電視,現在你想每天晚上讀書,你的身體一開始就不習慣,讀書的時候就心裡癢癢的,很想去看電視。這樣的感受就是在第一個階段反抗期,身體不適應。

有研究表明約百分之四十的人在反抗期就放棄了,這就是很多人都沒能堅持一週的原因——身體的反抗使這個習慣夭折了。你會認為是自己意志力不足,其實是沒用對方法。

第二個階段叫做“不穩定期”,一般在第8天到第21天之間。指的是當習慣訓練強度變大的時候,你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被各種各樣的事情打斷,而導致半途而廢。

之後,你將要進入習慣養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倦怠期”,一般在第22天到第30天的時候,最長也可能持續幾個月。在這個階段你會對已經形成習慣有一種厭煩感。比如,你每天的跑步的習慣已經堅持了一個月了,但是突然失去了熱情和動力,最後突然放棄了。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二 如何養成好習慣

古川武士在提出習慣的階段性後,也相應解答瞭如何克服每個階段的不同問題。

1 克服“反抗期”

在“反抗期”,要儘量減少身體的反抗,第一個方法是養成“微習慣”。“微習慣”就是從一個很小的目標做起,儘量減小行為改變對身體的影響。比如,你想培養讀書的習慣,就告訴自己每天讀完1頁就行,跑步每天跑100米就好,先讓身體很輕鬆地適應這個過程。當然,這個量很容易被超額完成,如果完成的量超過了小目標會更加欣喜,反過來激勵自己。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還可以用 “簡單記錄”法,就是把培養習慣的過程刻記錄下來。比如每天讀完多少頁書,寫了多少字,跑了多少米,吃了多少飯……這個方法雖簡單但很有效,它能幫我們調動理性的力量,讓我們掌握客觀事實。讓我們看到自己的點滴成就,從而更容易堅持下來。

2 抵抗“不穩定期”

你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應對“不穩定期”,從而提高在不穩定期的抵抗能力。

第一個對策“行為模式化”,也就是把想要培養的習慣儘可能變成固定的模式。比如,讀書就固定在每天晚上8點或者在固定咖啡廳的時候,這樣時間固定、行為固定、地點固定並且認真執行,比較容易培養一個穩定的節奏感。一到了某個時間點或者某個場景,你的身體立刻會提醒自己採取這個行動。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第二個對策“計劃彈性化”,就是提前設置例外規則,讓計劃保持彈性。讓習慣保持穩定並不代表沒有變化,只要例外是有預先安排的就沒問題。設想一下如果老闆讓你今天加班到8點,讀書計劃怎麼辦呢?你可以提前想好,如果加班晚了,就在路上聽一段音頻書來代替讀書;如果今天感冒了,那就在本上先記下來,等身體恢復好以後每天多跑100米。這樣當意外情況發生的時候,你有處理方案,讓習慣養成的過程不會輕易中斷。

第三個對策“獎懲機制化”,就是引入獎懲機制來進一步穩定習慣系統。如果你實現了預期目標,就給自己買個小禮物算作給獎勵吧。如果沒做到,則給自己一個小懲罰。獎懲策略進一步從外部環節來強化前兩個對策,加強對不穩定期的支撐作用。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如果能夠用這三種方法順利地渡過你的不穩定期,那恭喜你,曙光已經近在眼前。

3 應對“倦怠期”

“行百里者半九十”,到了習慣養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倦怠期”就要玩點新花樣了。

你可以增加一些變化。比如讀書,前幾天讀完一本,明天換一個類型的書來讀,或者換個形式——電子書來讀,或是音頻書來聽。比如跑步,可以換換路線,或者是一邊聽音樂一邊跑步,一邊看視頻一邊跑。

還可以開始計劃下一個習慣。你可以把它設計成打怪升級一樣,第一關快通關了,馬上要進下一關了,你告訴自己接下來要培養一個新習慣,不過只有將現在這個習慣堅持下去,才能夠挑戰下一個習慣。一方面準備新習慣,一方面提高自己堅持目前習慣的動力,這樣培養習慣的成功率就要高得多。就像我的寫作,每到修改環節就進行緩慢,這時我就開始尋覓下一個主題和相關素材,並告訴自己這篇寫完發表,才能開始寫下一篇。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當然,在培養習慣時有幾點需要注意。每次只培養一個習慣,不要同時培養多個習慣。比如很多人覺得體重超重了,於是下決心減肥,邁開腿,管住嘴。可是這樣做失敗的概率會很高,應該運動或者控制飲食選其一,這樣成功概率會提高。也不要太在意結果,而是注重自己培養各個階段的節奏,正確的答案來自正確的過程,你把過程做好了,最後結果自然會好的。

三 怎樣改變壞習慣

當你想改變一個壞習慣的時候,只需要把習慣迴路(線索-行為-獎賞)中的“行為”要素換掉就行了。從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壞習慣往往不是壞在線索和獎賞的身上,主要是壞在中間那個行為上。那個行為除了提供獎賞的同時,還帶來了一些其他的副作用。

正確的做法是保留習慣迴路上的線索和獎賞,把另一種體驗更好的行為嵌到這個習慣迴路中,讓行為和好情緒結合,積極情緒會促進行為。具體可以分為三步。

1 覺察行為習慣

首先你得發現自己有什麼不好的行為習慣。你也許不知道自己在按照什麼習慣辦事,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不知不覺就掉到同一個坑裡,不妨去想想是不是當中隱藏了一個你還沒發覺的壞習慣。

2 確定線索和獎勵

第二步,確定線索和獎賞,把習慣迴路畫出來。有時候沒辦法一下確定線索和獎賞是什麼,碰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做一個書面記錄,記下來每次自己都是在什麼情況下行動的,當時心裡最想要的感覺是什麼。做個統計,把習慣迴路還原出來,你就知道是什麼習慣在你身上作祟。

3 尋找優質替代品

第三步,確定了線索和獎賞之後,你就可以著手尋找替代品了。比如,當你完成一次短途的跑步,或者寫完500字,那麼你給大腦一個有創意的回報,比如看一小段視頻網站上的搞笑視頻。哈哈大笑的時候,人會釋放讓自己心情變好的化學物質。

在家呆久了,覺得自己喪、頹廢、無趣?是時候養成個好習慣了

當你過去你說我要閱讀完多少頁,現在說我經常看書。這就表明,你可能養成了一個習慣。當你不需要再考慮,就會想現在到時間該運動了。你沒有去考慮這個過程它就發生,那麼恭喜你,這就說明你養成一個習慣了。讓一個個好習慣來充實你的生活,讓這份掌控感改變你的人生吧,你會發現人生也可以如此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