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月亮与六便士》从人物形象分析角度,解析毛姆对人性深层次刻画

抬头看月亮,还是低头捡“六便士”?这个举动,一个象征着高尚的人生艺术追求,一个比喻爱好金钱的凡人俗事。

英国小学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告诉人们,人生需要一次仰望月亮,奔赴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地,哪怕不顾世俗,哪怕牺牲现实,也在所不惜。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创作“斯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凡人;尽管这个人物的某些行为很不被人理解,但他做的每件事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他追求纯粹、高尚的艺术造诣,最终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毛姆在毫无怜悯地刻画人性,人性中的崇高与淡泊,人性中情感与脆弱,人性中果敢与义无反顾。

毛姆在他的读书随笔中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过是对人性有些好奇罢了。”

在文学界,毛姆是一个优雅、老到、冷漠的人性观察者,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今天我们从《月亮与六便士》中典型人物形象“斯特里克兰德”分析入手,分别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看毛姆向读者展示的人性深层次刻画。


《月亮与六便士》从人物形象分析角度,解析毛姆对人性深层次刻画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论中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完全出于潜意识,代表着欲望,即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而“超我”是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判断,其包含我们为之努力的信念,也有自我意识的反思。

用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解释,即“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标,“自我”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分析理论来解释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塑造的“斯特里克兰德”,就更容易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质。

“斯特里克兰德”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为原型,他为了理想敢于抛家弃子,义无反顾,乃至生活的贫瘠阻止不了他追求艺术的信念,直至最后艺术境界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斯特里克兰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使我们看到一个活灵活现“仰望月亮”的典型形象。


1.“本我”中追求自我

“斯特里克兰德”潜意识是向往画家,向往艺术的,这在他的前期平凡的人生中没有过多体现,只不过是爱好画画而已。他是一个普通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和两个健康的孩子。

在他婚后第17个年头,“斯特里克兰德”的“本我”发挥着完全的潜意识作用,他抛弃事业和家庭,毫无征兆地离家去了巴黎。

“斯特里克兰德”的突然离家出走,引起很多人的不理解,他的妻子以为他有了外遇才会做出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可是,结果他们发现“斯特里克兰德”只是为了画画而已。

“画画”是“斯特里克兰德”完全潜意识作用下的举动。在外人看来,“斯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画画基础,他简直是疯了。

在“斯特里克兰德”自己看来,他感受到人生的愉悦和快乐,没有什么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值得,更有意义的事情。


《月亮与六便士》从人物形象分析角度,解析毛姆对人性深层次刻画


2.“自我”中情感漩涡

“斯特里克兰德”一直陷入“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就是说,他的“自我”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在他的一生中,与三个女人分别有着情感纠葛,尽管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他不在乎身边女人的感受,但在生活中,情感上,她们给予斯特里克兰德希望和充实。

第一个女人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她出身英国世家,结交社会名流,在举手投足中展现端庄与典雅,是上流社会的女性风范。

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能干贤惠,将家务安排的井井有条,但即使她是这样的贤妻良母,也不能理解丈夫斯特里克兰德的所作所为,她怀疑丈夫有了外遇,她的家庭因丈夫的突然出走而变得支离破碎。

她不能想象,也不能接受丈夫是因为画画而离开她。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来说,把妻子和“世俗”划为等号,否则他出走时会考虑妻子的感受,如果妻子能够理解她,他们或许可以一起追逐梦想,或许妻子可以成为斯特里克兰德坚定的支持者。

第二个女人是勃朗什。她曾是一个罗马贵族的家庭教师,她的丈夫是平庸艺术家施特略夫,由于施特略夫经常帮助贫困潦倒的画家,所以勃朗什与斯特里克兰德结识。

在斯特里克兰德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奄奄一息之时,勃朗什在丈夫施特略夫的安排下,将斯特里克兰德接回家中细心照顾。

这段机缘造就了斯特里克兰德与勃朗什的情缘,勃朗什被斯特里克兰德的艺术气质所吸引而无法自拔,他们成了情人。

勃朗什为情人抛弃自己的丈夫,她也被斯特里克兰德所抛弃。她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最后服毒自杀。

在叙述者的视角,并没有表示斯特里克兰德的心理感受,斯特里克兰德在“自我”的矛盾中,他的梦想是画画,对于不理解他只仰慕他外表气质的勃朗什,他还是决定选择离开。

这样的选择伤害了勃朗什,致使生命悲剧的发生。

第三个女人是爱塔。当斯特里克兰德流浪到塔希提岛屿时,他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同时,他与爱塔邂逅,这个女人既能给予他充足的物质生活,也能在画画事业上支持他。

爱塔年轻漂亮,是塔希提岛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父母离世后给爱塔留下丰厚的资产。斯特里克兰德借助爱塔提供的房子和资产,他可以安心画画。他与爱特育有两个孩子。

爱塔或许是斯特里克兰德生命中的“贵人”。在经历过两个女人的情感之后,斯特里克兰德在生活上最终妥协,他需要一个女人,甚至上他需要一个助手,一个生活上的帮手,帮助他实现艺术梦想。

在“自我”意识的不断调节下,斯特里克兰德终于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下实现画画的梦想,他可以随心所欲在墙壁上画画,不会被打扰,也不会被阻拦,他不必为生活潦倒而担心忧虑,不会被情感羁绊而负累。

在这样“自我”和谐调节之下,他的“自我”意识与“超我”意识得到共处与统一,最后实现“超我”的境界。

3.“超我”中的艺术顶峰

“斯特里克兰德”全然不顾他人的耻笑和讥讽,不顾自己的生活窘迫甚至靠好心人的接济度日,他流浪到塔西提岛,每天在那里作画。最后成就超我,走向艺术的至高境界。

这个境界的表现就是“斯特里克兰德”将自己成功的画作全部烧毁。这个举动又是难以令人理解,“斯特里克兰德”成功了,他为什么要烧毁自己的作品?这是“超我”意识的作用。

他不在乎世俗的权力、欲望、情感,他的精神世界升华为自我良知发现,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超乎现实的境界,达到顶端,他最终获得了灵魂的自由。

纵观“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他始终在扮演着“逐梦者”的角色。在执着地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坚守信念,最后追梦成功。


《月亮与六便士》从人物形象分析角度,解析毛姆对人性深层次刻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从哲学角度,解读“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

在哲学领域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即凭借感官认知,基本由个人的感情所决定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

首先,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理想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又有感性,人的思想与行为,是二者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果。

所以,从哲学上来,在“斯特里克兰德”一生“逐梦”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直相互作用。

在“斯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之前,他都生活在“理性”之下,按照人生的步骤,按部就班的工作,恋爱、结婚,养育孩子,在刻板规矩的理性节奏中生活多年。

而他的出走巴黎,追求画画的梦想,是在“斯特里克兰德”感性认识作用的结果。在固有秩序下的生活,创作性的逐渐缺失,让他感到人生的危机,他凭借感性的认知,义无反顾地走向艺术生涯。

在“逐梦”过程中,与三个女人的情缘,也是出于感性认识。在当感性发生作用时,画画反而成为理性意识作用下的执着选择。

在他人生的最后关头,他得了麻风病,在病逝前一年,眼睛瞎了,他完成自己的巨型壁画后,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爱塔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屋子里的所有壁画作品。

可以说,在“斯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尽头时,他的感性人性得到升华,升华为超越平凡良知的理性认识,将自己的画作化为乌有,也是理性高度认知的结果。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如此,在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作用下,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选择题,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直前行,从未放弃。

我们有时需要丢弃“六便士”抬头仰望月亮,有时需要一边仰望月亮,一边为“六便士”而勤劳奋斗。

最重要的是,我们身在人生的纷繁复杂中,要记得抬头仰望月亮,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