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世界第三大城市體:日本

日本國(日語:にほんこく;英語:Japan),簡稱“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東亞,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日本三大都市圈是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岸的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等國相望。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溼潤。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臺風。

3世紀中葉,其境內出現大和國。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12世紀後期,天皇皇權旁落,進入幕府統治時代。19世紀50年代中期,

世界第三大城市體:日本

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棄“鎖國政策”,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權,進行明治維新,建立日本帝國,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行列,對外走上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二戰戰敗後,頒佈新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世界第三大經濟體,G7、G20等成員。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遊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日本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許多方面堪稱世界典範,其國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至今保存著以茶道、花道、書道等日本傳統文化。

截至2019年1月,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陸地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

世界第三大城市體:日本

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日本東部和南部為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氣候

日本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溼潤。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臺風。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位於南部的沖繩則屬於亞熱帶,而北部的北海道卻屬於亞寒帶; 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 。

人口

截至2018年4月,日本人口總數約1億2650萬。 截至2019年1月1日,日本國內總人口為1億2477萬6364人,較2018年同期減少43萬3239人,為連續10年減少。2018年日本出生嬰兒為91.8萬人,連續3年低於百萬。除東京圈(包括東京都及周邊的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和沖繩外,日本各地的人口均在下降。其中,名古屋圈(愛知縣、三重縣、岐阜縣)以及關西圈(京都府、大阪府、奈良縣、兵庫縣)人口數量減少最多。在日本進行居民登記的外國人較2017年增加16萬9543人,總數為266萬7199人。

經濟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世界第三大城市體:日本

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科技

20世紀80年代日本確立了“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應用科學、機械、及醫學等領域尤為突出,日本政府把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列為國家的3大支柱產業技術,並把3大支柱產業的關鍵技術細分為16項。 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二。

文化業

日本的文化產業在音樂、電影業、動漫產業、出版業、廣告業、體育用品產業、旅遊業、教育培訓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日本為全球第二大音樂市場,每年能創造出近30億美元的產值。

世界第三大城市體:日本

2006年IFPI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唱片產值達到4619億日元,約合34億美元,佔全球唱片市場的17%,僅次於美國的36%;在亞洲,日本則佔據了85%以上的市場份額。據日本文化科學研究所的調查,2010年日本音像光盤的市場規模達到了5307億日元。日本電影業於2008年在宮崎駿的帶動下攀上了歷史新高峰,本土片以高達59.5%的市場份額,2009年,受美國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日本雖然出現了發達國家中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但電影市場卻繼續保持了2008年的良好狀態。2010年,日本電影市場進一步擴大,全年票房總額超越2207億日元。

動漫產業若計算其他相關衍生產品,已經成為了日本的第二大盈利性支柱產業。日本的文化消費佔家庭消費的30%左右,是世界上報紙發行量和個人訂報最多的國家。根據《文化軟實力藍皮書(2010)》的調查結果,日本2010年市場規模為12.641萬億日元,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0%。 2010年,日本經濟產業省發佈了《面向文化產業立國》白皮書,提出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主打產業。

交通

日本交通運輸業發達,已形成以海運為主,海、陸、空密切結合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國際航運中,貨運以海運為主;客運以航空為主。

世界第三大城市體:日本

國內客運以鐵路和公路為主;貨運以公路和海運為主。日本擁有龐大的海洋船隊,與世界各地都有航線相通。著名的海港有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

日本國家中心機場包括東京成田國際機場、東京羽田國際機場、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大阪關西國際機場和大阪伊丹國際機場。日本航空、全日空、北海道國際航空、天馬航空是日本四大航空公司,是日本空中交通的重要標誌。

日本的陸路交通大部分依賴地鐵、輕軌、鐵路等軌道交通,日本鐵路的客運服務始於1872年,包括JR和私鐵在內的鐵道的總運行距離為27929公里,新幹線是日本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系統,以“子彈列車”聞名。2015年,運送旅客人數達到240億人次。

教育

日本政府歷來注重教育。日本於1947年實行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日本學校教育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學制為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其中小學到初中為9年義務教育。2002年度教育經費為6兆5798億日元,佔預算總額的8.1%。

醫療

日本興起了醫療旅行,而這一次興起也恰恰針對中國的旅遊人群,日本政策投資銀行預測,醫療旅行的潛在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5507億日元,訪問者達到42.5萬人。為搞活區域經濟,日本各地紛紛運用先進醫療技術,大力培育“醫療旅行”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