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需要读哪些书?你怎么看?

宜男


想要明事理,必须懂哲学。

哲学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科门类,明事理是经过实践总结的人生智慧和道理。

以下书籍:

西方哲学: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奥古斯都:《忏悔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洛克:《人类理解论》。

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密尔:《论自由》。

体谟:《人类理解研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尼采:《悲剧的诞生》。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福柯:《知识考古学》。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中国哲学:

《周易正义》、

《论语集注》、

《孟子正义》、

《大学》、

《中庸》、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庄子集释》、

《荀子校释》、

《韩非子集解》、

《淮南子集释》、

《春秋繁露》、

《王弼集校注》、

《原道》、

《周敦頣集》、

《张子正蒙注》、

《二程集》、

《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

《传习录》、

《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周山全书》。


杨光明媚0601


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需要读哪些书?

不需要读。见解如下:

我认为,一个人明不明事理和读书多少没有太大关系。读书可丰富你的知识,提高你的技能,但是只读书不能让你明事理,读书只能为明事理找到理论依据。

举个例子,抛向空中的物体会下落,没读过书的人说是物体重,当你读过书才知道,是地球万有引力的事儿。这个“万有引力”就是你找到的物体下落的理论依据,有没有这个“万有引力”的理论,都不会影响人们对物体下路的认识。

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读书才能明事理,那些没读过书的文盲,还我们的先辈,十有七八都不认识字,他们其不是都成了不明事理之人吗?显然不是,他们大都还是明事理的。所以说,明不明事理跟读书多少无关,跟读什么样的书更没关系。

明事理与否取决于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亲身经历的事和看到、听到的所有这一切对内心的影响程度。一个不明事理的家庭,往往会有几个不明事理的家人。老百姓发生争执时常说的一句话:那一家子都不明事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家庭环境影响的原因。

明事理出于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内心是怎么想的,话就会怎么说,事就会怎么办,说的这些话和办的这些事合乎大众的认可,这就是识大体,知大局,明事理。

所以说,要多接触正能量的事物,从内心改变自己不好的认识,久而久之,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改变,变的积极向上,自然就会成一个明事理的人了。


远方远方2


要想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该看的书太多了;《毛泽东选集》四卷、《道德经》、《资治通鉴》、《三字经》、《弟子规》………

仅看书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显然不够,除了研读经书,还要真正活学活用,以平常心处之,抛弃一切杂念,待人接物……

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

文明的中国,争做明事理的文明人!


不平事


明事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何为人处事,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不走弯路,让我们的人生趋吉避凶。这是我们一生都在探索的,却极少有人能够找到方向,找到目标。

我们能生在中国是极其幸运的,中国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他们洞悉明了宇宙人生间的关系,并把他们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希望后代子孙能够照做,就能得到吉祥,远离灾祸。

中国的老祖宗是最有智慧,最懂得教育的,他们知道语言会变,语言会随着时代而改变,我们今天很多话放到三十年前都是没有听说过的,更何况几千年,所以他们发明了文言文,把这种智慧用文言文的方式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今天才能得以看到。我们只要学会了文言文就能看懂,可惜我们今人多不识货,认为其是糟粕,为什么他们会认为是糟粕呢?因为看不懂。他们看不懂,就认为是糟粕,笑话古人,岂不知道他们才是最可笑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平安,却把获得幸福平安的方法弃之不用,而随顺自己任意妄为,感召灾难和祸害,这真是可怜之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划分儒、释、道三大家,说是三家,其实是一家,你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为他们说的都是真理,真理只有一个。我们可以去读孔子、老子、释迦摩尼佛,应该读这方面的书。

现代的书籍,形形色色,说什么的都有,我不是否定它们,只是我没有智慧去判断是否真的有利于自己,人生短暂,也没有那么长时间去分辨,那就读古人的书,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几千年也淘汰了很多书,如果不是真理,不是经典,也不会流传下来。

我之前也很喜欢看小说,看散文,什么流行看什么,结果是让自己形成了非常错误的观念,走了很多冤枉路,人生过得乱七八糟。

一个老师是一条路,两个老师指路就是两条路,三个老师就是三岔路口,如果四个老师指路的话,就成了十字路口,站在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呢?现在都是一家之言,貌似谁说的都很有道理,把自己的思维都搞混乱了,如果你跟随了正确的观念还好,如果是错误的观念,那么人生就要重头来过,可是人生有几次重头来过的机会呢!所以我们读书要慎重,重内容不重数量。

如果只是作为平时的课外阅读,我的建议是可以先从最基本的读起,《弟子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不要小看他们,觉得很简单,一辈子如果能读通其中的一本,就可以被称为大师了。


人生坦荡荡


我理解的“明事理”,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实践领域,即不止求真,最根本的是一个善。简单来说,就是为人处世通情达理。

知书达理而达礼。一般来说,读书,可以提高人的品行修养,但不是绝对的。知与行,未必合一,因为私心。

康德分别探讨知识理性和道德理性,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知识和美德是两回事。

有的人,满腹诗书,为人卑劣,知识分子中也有败类。有些人,比如祖辈,在儒家传统文化熏染下,仁义礼信,勤俭恭让,后代难以企及。

这说明,“明事理”,可以从认知层面上通过书本先知后行,也可以在实践层面上从生活氛围中、从宗教信仰中耳濡目染,养成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

人们在生活中看到有些没文化的人淳朴厚道,有些读过书的人道貌岸然,便形成知识越多越反动越堕落之类偏见。

无独有偶。俄国东正教文化

历来就有反智主义倾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或多或少。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卢梭则公然提出文明人不及原始野蛮人可爱。

人类的科学发展物质文明进步显而易见,然精神文明并没有同步前行。相反,对物质占有的人欲泛滥,冲淡各泯灭了传统道德底线,对此,巴尔扎克的小说刻画得淋漓尽致。

面对此状,我们不应该往后看,以为回到茹毛饮血的丛林社会,人性就会纯真无邪,那无疑是缘木求鱼适得其反的空想瞎想。

人是灵与肉的双重存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只有同时兼顾同步推进,人心才不会被物所役,才能“仓廪实而知礼节”。


亦清亦虹


《厚黑学》绝对经典,《做人与做事宝典》方面很全,《沉思录》、《少有人走的路》、《老狐狸经》、《人性的弱点》、《舍得》等书籍都很推荐。人只有把事情弄明白,站的起点才能更高,这个目的很好,而且选择让阅读做老师很好。

所以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程度,你应该做一个有人问底蕴的人。要有一个扎实的学习和阅读的过程,踏踏实实地从喜欢的书读起来,中外名著戏剧电影都可以阅读。 如果觉得四书五经很闷,可以读胡适鲁迅,他们还就读张爱玲,林语堂。

你可以读电影学,戏剧学,反正要有很庞大的一个阅读才有一个真正的高度,勿耽搁了大好时光。



莫晓淳律师


中国是礼仪之邦,想做一个明事理的人,有很多国学经典都值得一读,比如说:

第一《四书》,包括四本书。

《大学》,这是一本讲修齐治平儒家理论;

《孟子》,这是一本讲性善论的儒家经典;

《论语》,这是两千年以来国人思想总源泉;

《中庸》,这是一本国学心法;

第二《菜根谭》,这是一本论述人生,修养,处事,出世的语录世集,能正确的引导人们修身养性,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三《常礼举要讲记》,这本书教育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都讲的很详细。


AA珊瑚海


以下是我个人观点,对与错望甄别和斧正。

明事理,其实是两个方面:明白事和理。事就是指一件事情,理是说这件事情所蕴含的道理。事指现象,理指本质。往深层次说,真正的明事理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

明事理本身,也分两个层次:深和浅。浅层次的明事理,是说明白了一件事情,也许是生活中的,恋爱中的,工作中的等等,明白了之后,再遇见这样的事情,便学会了如何面对。深层次的明事理,不仅是明白了一件事,而且还发掘出这件事中更深的道理,这个道理可以拿出来运用到其他的一些事情甚至领域中,这属于大智慧,圣人的思想主张不就是通过发掘一件件小事中的道理而来的么!

无论是浅层次还是深层次,想要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都需要从事情和道理这两方面思考。一件事情的发生,要全面明白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换角度思考每一个环节,取之精华取之糟粕;同时,要深入分析它的发展和影响,道理就在发展和影响中。

举个例子,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老人爱清净小孩捣乱,经过是老人分糖,结果是小孩不来打扰。这个事情的发展和影响是老人运用手段,找出小孩的弱点进行针对处理。道理自然就出来了。

我认为,做到以上两点,对于成为一名明事理的人,有很大帮助。


业余文学爱好者林原


所谓的明事理就是能够明确人的内心所想而恰到好处的处理日常事务。你的语言行为恰到好处,让对方觉得也觉得如此。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之所以想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困惑、不尽人意的事,再者就是很难完美的处理一些事情,总处于忧戚思虑的状态。

中国哲学家们追求的便是“内圣外王”之道,解决内心的问题是内圣,处理好日常事是外王。

所以我推荐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相对简单易懂。还有《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以普度众生为目标,与“内圣外王”的精神是相契合的。

这两本书的篇幅都不大,而且相对容易理解,如果认真研读,会有所收获的。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希望您通过阅读,对人生有所觉解。




北山村夫


《瓦尔登湖》看了后宁静睿智。

《读者》杂志,什么文都有,短小,知识丰富,也可以锻炼写作。

《世界上下五千年》打开眼界心胸的一本书,看了后,对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

《莎士比亚全集》诗歌一般的语言,富含哲理,读了后加强了语言能力。

还有老子、孔子、曾国藩家书。

强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