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2020年什麼最火?口罩!


以前出門都是手機不離身,現在是口罩不離嘴。


自從武漢爆發了新冠疫情後,口罩成為了家家戶戶的必備品。如此之大的空前需求必然會造成物資的短缺,從“有錢難買”到“一罩難求”,口罩的脫銷速度,快的令人難以想象。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有需求,市場自然也就應運而生,洞察到這種機遇之後,一大波“不務正業”的企業紛紛走上了造口罩的“不歸路”。


為了應對國內口罩缺口,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中國石化、富士康等3647家企業“跨界”加入生產列隊,但即便如此,中國口罩的市場需求仍舊沒有絲毫減少的跡象。


1

口罩的缺口到底有多大?


來看看這些數據:全國每天將需求 1.5億個;全國每天產量僅 1500萬個;N95每天的產量不到 12萬個。


請注意單位量級的差距!!


事實上,中國其實是國際上最大的口罩出產國,年產量佔全球的百分之五十。但就算如此,口罩的產出依然跟不上民眾的供給需求。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不僅是中國,據資料顯示,在歐洲、阿聯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許多藥店和商場的口罩也已經銷售一空。


截至1月1日,日本國內家用口罩庫存量達到10億個。而自從日本首例新型肺炎患者確診的1月16日起,兩週內的出貨量達到與庫存量同等的10億個。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在東京都內的便利店,空空的貨架上寫著“缺貨中”的提示語。


受疫情影響,日本國內的口罩以及消毒系列產品稀缺,儘管廠商加緊製造但仍舊滿足不了需求,在一些醫療機構的店鋪內,商品售殆的貨架十分顯眼,越來越多的店鋪開始了限購。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1月22日,美國西雅圖發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該新聞發佈後不過幾個小時,當地口罩便已銷售一空。接下來的幾天北美各地都開始了搶購潮,並逐步出現了口罩售殆的情況。在推特上,有許多用戶都分享了“空無口罩”的貨架圖片。


在歐洲,由於消費者爭相購買防護口罩,瑞士各地的藥店都已無口罩存貨。除了亞洲遊客,口罩的買家還包括擔心疫病的瑞士居民。


在中東地區,阿聯酋的一名口罩供應商直接表示自己處於“嚴重缺貨”的狀態。


這些一系列的信息無不體現,口罩緊缺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難題。


2

“殺雞取卵”不可取

“底線”決定了口碑和聲譽


口罩大火的當下,一些問題也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來。


商人的天性是逐利而生的,也正是有了利益的存在,體系間循環往復才能夠由此展開。而當任何一種災難爆發的時候,也都會伴隨著某些物資的稀缺。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環境下,這勢必會造成物價的攀升。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但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任何的營銷形式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而展開的,以更好的服務來解決用戶的需求為宗旨,否則它一定不是長久的,因為過度的索取和剝削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這種商業語境。


就比如此次面對口罩短缺的現狀,一些商家自以為奇貨可居,便趁機抬高價位,意在趁著這一特殊時期撈上一波“外快”。還有一些因為疫情形勢嚴峻,所以導致了不僅口罩短缺,就連製造口罩的原材料也是缺源斷貨。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商家“另闢蹊徑”用劣質的材料生產口罩,並在平臺上高價售出。


後果是什麼?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永久封店!


在特殊時期,因為稀缺性,不用商家提,消費者自己就會主動提高溢價來購買商品,但這種情況還是在其可接受的區間內。而一旦商家自行提價的話,勢必會給消費者留下“吃相難看”的印象,更不用說那些以次充好的了。


一旦被打上了負面標籤,受到來自消費者的抵制和限制,到這個時候也就意味著你的商業生涯已經走到了盡頭。


反之,如果價格公道,消費者就會自願的為你背書積攢聲譽。就比如最近網上大火的“口罩進價六毛賣一元被罰”的事件。


2月12日,一個處罰消息迅速“走紅”——洪湖市大藥房銷售一次性口罩,購進價格為0.6元/只,銷售價為1元/只。洪湖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接到調查後,認為其涉嫌哄抬價格,決定沒收違法所得14210元,罰款人民幣42630元。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這則消息一經推出就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對於事件的回應大多數人的聲音都是:“難道應該免費?賣一塊不是很合理嗎?”。


在消費者的認知中,爆發災難之際能夠平價銷售稀缺物資,就已經是非常仁至義盡的表現了。輿論風波下,如此良心商家收穫的不僅是用戶的口碑,還有無形中的傳播價值。


3

名利雙收

面對藍海市場一波“案例”湧現


當然,做生意目的還是要賺錢的,但賺錢的核心邏輯其實講的還是如何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那麼面對當下空前的藍海市場,品牌又是怎樣做的呢?


提到口罩品牌就不得不說起3M,雖然其是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但因為工業定位,3M口罩在中國的銷售力一直是不溫不火。


直到03年的非典爆發,3M口罩的優越性能才被眾人所熟知,因為優秀的防塵、防屑、和防病毒的功能,3M口罩第一次被人們所熟知。


而今年春節的肺炎疫情更是讓3M口罩火的一塌糊塗,成為了疫情經濟下的最大贏家之一。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面對疫情下的嚴峻形勢,3M全力組織生產口罩,在大賺一筆的同時又收穫了來自眾多專業人士和普通民眾的好評。


還有就是疫情下的另一隻黑馬穩健醫療。春節期間,其動員旗下的唯一一個生產口罩的車間全力生產N95口罩、外科口罩和護理口罩,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提前佈局可能出現的藍海市場,踩準了疫情的節奏和趨勢。


截止1月26日,僅穩健醫療一家就生產了一億多隻口罩和11萬套防護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物資稀缺的局面。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因為精準的把握住了這次機會,網友們紛紛評論:“活該你賺錢”。


1月31日,同樣是口罩業的龍頭企業霍尼韋爾宣佈,將捐贈價值100萬美元物資助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其中就包含了50萬隻KN95口罩。


口罩大火:利益面前是應該抓住商機還是堅守底線?


疫情的當下,還有更多的品牌商對於口罩短缺問題回應的是:不停產,不漲價。


拋開道德層面的因素,企業家們之所以會這麼做立意還是很明顯的。因為他們深知,一個良性循環的經濟體系鏈才是讓企業生存下去的”命脈“,而這條”命脈“正是由千萬個普通消費者匯聚而成。


在危難關頭不僅固守自己的本分,還能積極的為群眾創造更多利益維持行業秩序,不管是疫情當前還是疫情過後都會給消費者留下“良心”的印象。特殊時期也終將會過去,唯有口碑才能夠被長久的留存下來,這一點才是為品牌帶來價值的所在。


一時的利益終究會釀成未來嚴重的惡果,只有細水長流生生不息才能為品牌帶來更多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