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古代人平均壽命?

古人平均壽命是——30歲。1996年的時候,也有專家經過數據論證說是35歲。

那為何古人平均壽命會是如此之低?

各代數據:“短命”真實存在

古代人平均壽命?


經統計,我國曆代人的平均壽命為:夏、商時期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約為35歲。

這些數據是怎麼得出來的?史料記載和考古。

分別以例說明。

古人類學家對北京猿人遺址中發掘出的40個個體骨骼化石進行研究,以科學方法測定出其中22人(其餘18人無法測出),壽命是:14歲以下的15人,30歲以下的3人,40至50歲的3人,50至60歲的1人。估算其平均值(10×15+23×3+45×3+55)/22=18.6(歲)。這個結果應該是高估了,因為遠古嬰兒死亡率無疑很高,嬰兒屍體相對不容易保存,因此化石更少。無論如何,這樣估算那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是最可靠的了。

也可以看出,古代人的壽命確實短。所以才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感嘆。

皇室龍子龍孫也活不長

古代人平均壽命?


按照正常的規律說,古代的皇室成員享受著最好的醫療條件和經濟條件,吃好的喝好的,御醫一抓一大把,應該比一般人壽命長。

但是,這類特定人群也做不到高壽,平均壽命依舊只有40歲左右。自秦朝以來,能達到80歲的帝王屈指可數。像乾隆這樣能夠活到89歲的帝王鳳毛麟角。

可以看看正面兩張圖表,即便在大唐、大清兩個有全盛之世的朝代,皇帝的平均壽命也都在50歲上下,好不到哪去。

古代人平均壽命?


古代人平均壽命?


據清史稿記載,清歷代皇帝一共生有103皇子(不包括皇帝),82個皇女,平均壽命皇子32歲、皇女26歲,大量死於5歲之前。其中康熙爺共有35個皇子、20個皇女,五歲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歲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

其餘的皇子、皇女中,又大部分死於40歲左右的中年。享受最好的醫療條件,尤其是最好的營養和生活水平,清皇族的壽命也不過如此。

古代人為啥“短命”?

古代人平均壽命?


那麼為什麼古代人的壽命短呢?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早夭現象”非常嚴重——拉低了壽命的下限。很多嬰兒就因為種種原因活一兩歲就死了。即便是帝王家的皇子公主們,早夭現象也非常嚴重。比如康熙皇帝,他生有兒子35人,其中就有15個不到10歲就早夭了;宋神宗24個孩子,其中8個兒子6個女兒早夭。

“早夭”原因是複雜多樣的,可以歸結為幾點:

醫療水平差。很多我們現在完全可以治癒的疾病在古人眼裡是不治之症,比如天花、瘟疫、肺癆等等,甚至普通的高燒感冒都能要了一個人的命。

糧食少,餓死者眾多。當然這隻限於平民百姓,大家都知道,紅薯、玉米、馬鈴薯等容易種活的糧食幾乎都是明朝晚期才從美洲大陸傳到中國的,此前中國人是經常吃不飽飯的,更別提天災人禍的時候了。

戰爭不斷。通過史料分析,中國在太平盛世,如盛唐某時期,平均年齡達到60歲以上,嬰兒成活率也比較高。但其他朝代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

最長命群體:文人

古代人平均壽命?


凡事總有例外,在相對“短命”的古代,文人群體普遍高壽。

先秦兩漢時期,生卒記載明確的文人有20人,平均壽命為58.4歲。這其中孔子活了73歲,荀子74歲,莊子83歲,孟子84歲,墨子92歲,漢朝的伏生活了92歲。

隋唐五代79人,平均壽命為65.6歲,“藥王”孫思邈活了141歲,以“歐體”傳世的書法家歐陽詢85歲,“柳體”的創造者、大書法家柳公權88歲……

古代文人的平均壽命,大概是古人平均壽命的一倍左右。原因何在?他們存在著三點共性:

善修養、重情操。古代文人以聖人為楷模,多數時候能保持一份心靈上的恬靜與淡定,可以說精神上是充實的,助於養生。

有堅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性格。學而優則仕的指導思想給古代的文人鎖定了人生目標,從而也培育了他們頑強韌性的特性,年近花甲仍孜孜讀書以求功名的大有人在。

勤奮多思。勤於用腦有益於健康,文人自是用腦很多,腦細胞充滿活力,衰老的自然慢些,也只有身心都健康人才能長壽。

這些說白了,就是心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