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哪些生物進化到了死衚衕?

項亮z


進化到死衚衕其實是很難避免的一個問題,我們這個時代其實就有很多已經進入死衚衕的物種,它們正在自然且緩慢地滅絕著,只是這個時間尺度很長,在人類導致的滅絕面前不值一提,所以所以大多沒有意識到。

協同進化=雙輸

為什麼進化會進入死衚衕呢?其實也非常簡單,因為生物都是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而生物本身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所以在進化中彼此就會相互影響。相互影響就容易產生正反饋循環,就是A刺激B增長,B反過來刺激A增長。

這在進化中表現為高度的特化,A物種的很多性狀就是為適應B物種的特性而生的,而B物種的特性又是為了反制A物種的特性而強化的,於是這兩個物種就這樣纏纏綿綿,一起朝著進化跑偏的方向上一路狂奔,這種現象被稱為協同進化。

如果環境永遠不變其實問題也不大,無非大家就是長得怪點,過得難受點。可關鍵問題就在於環境是會變化的,不僅會變化有時還會劇變。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東西,越是專精於某些功能,其兼容性就越差。生命也是如此,所以這些特化的生物幾乎不可能適應新環境的變化,紛紛滅絕。

這些滅絕的生物往往是在舊時代混得最好的一批,它們越是適應舊時代,也就越沒有可能在新時代擁有一席之地,所以它們是跑得最遠的,也是最深入死衚衕的。

一臉死相的獵豹

說了這麼多,舉個例子吧。我們非常熟悉的獵豹,眾所周知是世界是跑的最快的動物,也極有可能是有史以來跑的最快的動物。但是最快的速度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這個物種滿臉“死相”,因為“最”就是進入死衚衕的證據。

獵豹為了極致的速度,身體有很多特化的結構特徵,比如非常纖細的軀體與偏低的體重。這讓它們變成了貓科動物中的瓷娃娃,一旦受傷就很容易完全失去捕食能力。

獵豹的攻擊方式非常簡單,用高速奔跑在直線上追擊獵物,那為什麼獵豹會越跑越快呢?當然是因為它的主要獵物瞪羚也越跑越快了,不過作為食草動物它們並沒有能與獵豹正面對決的速度,只有獵豹的70%,所以它們以走“之字形”等方法與獵豹周旋,而獵豹的解決方法就很簡粗暴——比快更快就好了。

這樣的攻擊模式非常依賴寬闊平坦的環境,也就是說是一種為草原捕捉擅跑動物定製的捕獵模式。如果環境發生變化降雨增多,草原變成了森林,獵豹的速度就完全失去了意義,那麼這具處處都以速度為第一位的軀體就會變得一無是處,陷入滅絕的邊緣。

雖然草原變森林的事情還沒有上演,但在人類的破壞下,動物抗風險的能力已經可見一斑了。獵豹是最接近滅絕的大型食肉動物,獅子雖然數量也下降了,但是現在還沒有到被列為保護動物,甚至還有合法獵獅的旅遊項目;而鬣狗基本沒有受到多少威脅,依然過得有滋有味。

達爾文與“預言之蛾”

再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吧,在達爾文總結出進化論的過程中,有很多奇特的發現給了他不少靈感。1798年,法國植物學家杜比特·圖亞斯(Louis-Marie Aubert du Petit-Thouars)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蘭花,它與一般植物不同,擁有一個非常長的“距”(可達30釐米),而花蜜只在此器官的最末端才有一點點,它叫長距武夷蘭(Angraecum sesquipedale),別被這名字騙了,其實它是一種馬達加斯加的特有物種,這個島在非洲東邊。

這在當時引發了熱議,為什麼這種花會長成這樣呢?達爾文在書中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馬達加斯加一定有某種蛾的吻部可以延伸到25~30釐米”。達爾文沒有說錯,在他死後,距預言之日過去40年後人們終於發現了這種蛾子——馬島長喙蛾(Xanthopan morganii praedicta),“praedicta”這個詞有預言之意,不過是為了紀念較晚但更精確預言此物種生物分類的華萊士。

那麼為什麼它們會進化成這個樣子呢?其實這也是完美的“進化到死衚衕”的例子,其中的邏輯很簡單:對於蘭花來說,更深的“距”可以讓蛾子更靠近花,從而多傳播花粉;對於蛾子來說,更長的吻可以吸取更多的花蜜。於是二者的特性在進化中被不斷強化,變成了彼此都高度依賴的關係,如果這種蛾滅絕了,那蘭花就會因為無法繁殖而滅絕,反之亦然。但是對於生物來說,賴以生存的環境是很複雜的,如果其它因素導致其中一個滅絕,那另一個也就不得不隨之“殉情”

這就是有關進化到死衚衕的故事了,喜歡嗎?我是酋知魚,一條喜歡進化論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酋知魚


所為進化的死衚衕不過是上帝視角罷了。

舉兩個例子,比如猛獁象,現在主要認為氣候鉅變是一大原因。猛獁象顯然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氣候,他太大了。我們可以說他走進了進化的死衚衕。但是在當時,沒人能預言氣候會如何變化。

再比如牛油果。牛油果也走進了死衚衕。牛油果曾經是大地懶喜歡的食物。大地懶身高巨大,體重能達到五噸。牛油果富含脂肪,它大而圓潤的核就是為了順利通過大地懶的腸道。但是大地懶滅絕了,理論上牛油果也會慢慢滅絕,但是由於人類喜歡吃,選擇人工栽培,所以它暫時脫離了滅絕的危險。

所以只有在預知未來環境的情況下,才能知道什麼是死衚衕。一個物種只要出現並興盛過,就說明它適應過某種環境。只要這種環境依然存在,它就很難滅絕。比如讓你分析現代那些動物走進了死衚衕,你可能只能說出一些瀕危物種。肯定會有一些現在很常見的動植物在不遠的未來消失,但由於我們無法預測氣候的變化,我們不可能作出正確的預言。

不過有兩種情況最容易走進死衚衕。

一種是高度特化,比如只吃桉樹葉的考拉,只吃桑葉的蠶。如果由於某些原因這些樹瀕臨滅絕,那這些生物也會一起滅絕。包括一些只寄生在某種動物身上的寄生蟲,某些特化出專門捕食某種獵物的器官的動物,也是這個道理。

第二是頂級獵食者,頂級獵食者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是個debuff。根據中學生物學到的食物鏈能量傳遞效率,每級之間只有大概10%的傳遞。這也註定頂級獵食者只能獲取很少的能量,數量稀少,並且大多單獨行動。一旦環境變化,植物和素食動物減少,對這些獵食者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它們很容易減少到難以相遇並繁殖的地步。並且這些獵食者身體高度特化,適應捕獵,可能只能消化肉食,難以改變食性來適應新的環境。





厚德載物gg


天花病毒就是進化到死衚衕了。

天花病毒很厲害,致死超高。但它太穩定,不懂得變異,所以留給人類足夠的時間和方法去對付它。而且它還有個白痴一樣的豬隊友,就是牛痘。牛痘不致死,也能讓人發病,但發過牛痘的人就不會得天花,然後,然後天花病毒就被人類滅了,只剩下一點最後火種在實驗室了。


安利馬喬


熊貓,成活率低,食性不廣泛,適應能力差,本來是要被大自然淘汰的,由於人類的干預苟延殘喘到現在


0位粉絲1979


演化進入死衚衕的生物們

我們知道,生物的演化是沒有方向的,也就是說生物並不知道自己的演化方向,它們只是遺傳了自己父親與母親的基因,再加上極少數的基因突變。

由於基因突變是沒有方向的,這造成有些基因突變對生物生存有利,比如:更好的發現食物,這種有利的基因大概率會被生物所保留。

有些基因對生物生存呈中性,比如:眼睛瞳孔的顏色。還有些基因對生物生存有害,比如:致病基因。

這些突變的基因裡,由於環境的選擇,能夠幫助生物生存的基因將會被生物所保存;中性基因能保留下來的概率為50%,對生物有害的基因大概率會被拋棄。

當這些有利基因+50%中性基因+少量有害基因突變積累的足夠多時,生物就會演化成新物種。地球上的生物就是這樣一代代演化而來的。

我們也知道,生物演化本來是沒有方向的,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能夠適應環境的生物,不能適應環境的會死掉。

但是,環境本身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地球溫度是會變化的,當地球大冰期來臨時,植被就會生長緩慢,於是那些需要大量進食植被的生物將會不適應環境而滅絕。腕龍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因為它的體型較大,對能量需求較多,一旦外界環境發生變化,腕龍非常容易滅絕。從這方面看,腕龍在演化時就走向了死衚衕。

其實,腕龍是比較極端的例子,因為引起腕龍滅絕的環境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以至於很多生物都在當時滅絕了。

還有一些生物,在演化過程中高度依賴別的生物,比如:天花病毒。天花病毒由於流傳在人類世界比較久,在演化時,能夠感染其他生物的基因突變被自然選擇剔除了。

這造成了天花病毒只能感染人類,當人類通過疫苗以及現代醫學徹底消除了人體內的天花病毒時,該病毒就無法再在世界上傳播了。

除了天花病毒外,香蕉、無籽西瓜也走向了演化的死衚衕,這是因為香蕉和無籽西瓜都是三倍體,在自然界中三倍體意味著不育,也就是說它們無法通過有性生殖繁殖後代。

雖然它們可以通過無性生殖,然而無性生殖的生物不能進行基因交流,使得它們的演化速度變慢。雖然人類高度依賴香蕉和無籽西瓜,人為種植了許多,然而由於基因缺乏多樣化,一場流行性疾病就可以摧毀它們整個物種。

演化到了死衚衕的大熊貓

動物之間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一般來說食草動物對應的身體特徵是:粗大的牙齒和較長的腸道。食肉動物對應的身體特徵是:尖銳的牙齒和較短的腸道。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食物的區別。

食草動物由於需要通過植被為生,而植被中有大量難以消化的纖維素,所以食草需要粗壯的牙齒將植被咀嚼成細小的顆粒。

之後這些食物會進入胃部,由胃部的微生物幫忙發酵,腸道幫忙吸收,所以食草動物的腸道較長。

而食肉動物的食物是肉類,相對於植被來說,肉類更容易吸收,而且營養更多,所以消化的時間變短,而過長的腸道又非常浪費能量,因此食肉動物的腸道一般比較短。但是食肉動物想要獲取肉類需要尖銳的牙齒,將獵物咬死,因此它們的牙齒大多比較鋒利。

但如果一個生物,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演化出喜愛吃植被的特性呢?可能會滅絕吧!

這是因為植被能夠提供的能量有限,再加上不好吸收,所以食肉動物如果想要通過植被為食,需要每天大量的進食,儘管如此還可能因為能量攝入不足而死亡。

反之,如果身體是食草動物,但演化出了喜歡食肉的特徵,那麼該生物會因為不能捕食到足夠的獵物而滅亡。

也就是說,動物的特徵應該和它的口味是匹配的,一旦身體特徵和口味不相符,就是演化到了死衚衕,此時生物便會死亡。

然而大熊貓是個奇葩,它們由於丟失了鮮味基因,所以徹底變成了食草動物,而且還非常挑食,只吃竹子,就連竹子都挑,只吃某幾類竹子。

挑食也就算了, 大熊貓連發情期都非常短,每年只發情一次,每次只發情2-3天,如果這個時間沒有雄性熊貓找到它們,它們就過期不候,想要繁衍需再等一年。

你以為再等一年就能和它繁殖了嗎?並不是,在此之前你還要學會怎麼繁殖,每次大熊貓在繁殖時,周圍都會有亞成年以及繁殖能力弱的熊貓在旁邊觀摩學習,如果今年你沒學習好,對不起,下次開課還要再等一年。

好不容易經歷了那麼多,最後大熊貓每胎只繁衍1-2只,如果是雙胞胎,大熊貓媽媽還會只撫養一個,拋棄比較弱的個體。

講真,如果不是人類發現並把它們當成國寶保護了起來,依照大熊貓這種挑剔的個性,在野外環境下早就滅絕了。


鍾銘聊科學


進化到了死衚衕的動物植物很多很多,大體來說現在滅絕了的或者快要滅絕的都屬於到了死衚衕的生物。

現在大多數滅絕的生物主要滅絕的原因是不能適應現在得肆意破壞的環境而滅絕的。

主要可以分為一下兩類:

1、主要因環境改變而滅絕的或者快要滅絕的。這類動物最多最多。代表的有大熊貓、白鱀豚、華南虎、揚子鱷、朱䴉、褐馬雞、黑頸鶴、爪哇虎、金蟾蜍等。

人類活動極大的改變了環境,使得原來適宜生存的環境遭到了極大的改變。很多動物就沒法再生存了。

華南虎亦稱“中國虎”,華南虎僅在中國分佈,是中國特有的虎亞種。華南虎曾廣泛分佈於我國黃河流域以南、珠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分佈面積約佔國土的三分之一。但因為人口爆炸,與虎爭地,再加上火器的發展和打虎除豹運動,如今野生華南虎如今已經難覓蹤跡了。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淡水鯨類。分佈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因為長江的圍湖造田、有害漁具、修閘建壩、繁忙的航運、漁業及嚴重的汙染都在威脅其生存。2007年8月8日正式宣告絕種。

這些動物都是因為進化到了死衚衕,不能再有新的進化來適應日益改變的環境而頻臨滅絕。

2、主要因人類捕殺而滅絕或者快要滅絕的。代表的動物有藏羚羊、斑驢、旅鴿、加勒比僧海豹、比利牛斯山羊、袋狼、麋羚等。

藏羚羊生活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海拔高寒冷地區,因為盜獵者的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隻的速度減少。

斑驢是斑馬的一種南方亞種,它與其他斑馬不同,主要是因為它只在頭部、頸部和身體的前部有條紋。斑驢的最後一次發現是在1870年,於1883年8月12日死於阿姆斯特丹動物園。斑驢因為南非農民將其當做肉食和皮革的來源進行了大量的狩獵,最終導致滅絕。

旅鴿是一種特別喜歡旅行的鴿子。旅鴿在200年前被認為是北美地區最常見的鳥類,在之後,旅鴿肉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廉價的食品,對於奴隸和窮人來說更是如此,因此旅鴿遭到了大量的捕殺。最後一隻旅鴿“瑪莎”於1914年9月1日在辛辛那提動物園獨自死去。

這些動物也是因為進化到了死衚衕,在人類主宰的世界上,剛好他們進化到了適合人類食用或者實用的死衚衕,不可避免的導致了頻臨滅絕。

還有很多動物進化的非常成功,雖然人類主宰地球,肆意破壞環境,但是他們卻不受影響,成功的生活在地球上一代又一代。主要有兩種:

1、人類需要他們而保護的。代表的有豬、羊、狗、貓、青菜、小麥、玉米等這些家畜和蔬菜糧食作物。它們因為是人類所需要的,受到了人類的培育和保護。成功的在日益改變的地球上繁衍。

2、自身進化很成功,人類那它們沒有辦法的。代表有:蚊子、蒼蠅、蟑螂、蝗蟲、老鼠等。它們進化非常成功,能夠適應人類破壞的環境,能夠成功的一代一代的繁衍。

有些生物進化不能適應日益改變的環境,導致滅絕,有些生物能夠適應日益改變的環境,成功的繁衍,這其實就是大自然的法則:適者生存!


玄覽不勤


馬。

現在世界上所擁有的野馬的數量已經是非常之少。馬屬奇蹄目動物,隨著偶題目動物的出現,逐漸侵蝕馬的生態位。

後來人類將馬作為食物,導致北美洲的野馬幾近滅絕。

直到人類發現馬可以馴養作為代步的交通工具,開始刻意的培養馬,才使得現在的家馬得以存在。


Chemidog


我覺得一種生物只要進化到了食物鏈頂端或者是沒有天敵之後,就屬於進化到了死衚衕。

在沒有天敵之後,生物的進化會變得非常緩慢,緩慢到有時候適應不了自然環境的改變,無論這種改變是來自人類還是來自自然。所以它們在還沒進化到適應環境之前就已經滅絕掉了。

生物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滅絕之後基因傳承斷裂,往回看,自然是覺得它們進入到了死衚衕。


千奇百怪的漫長旅行


單身狗,要絕後了還不算到死衚衕


粽子哥哥哥


長頸鹿,大象,犀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