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最近非洲那邊出現了上千億隻蝗蟲,浩浩蕩蕩的朝亞洲飛過來,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現在他們已經到了印度巴基斯坦了,據說巴基斯坦起飛四架農藥機升空迎敵,結果寡不敵眾,有一架飛機因為發動機裡吸進來太多蝗蟲,造成空中停車,只能找地方迫降。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昨天又有一條“浙江10萬隻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的消息衝上熱搜,有媒體報道由“國紹1號”鴨苗組成的“鴨子軍團”將出徵巴基斯坦幫助滅蝗。

該項目研究者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盧立志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由於技術參數、實施方案尚需進一步通過實驗完善,因此“10萬隻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的計劃並不是立刻就能實施的,目前計劃今年下半年能夠成行。”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同時,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召開新聞發佈會稱:從目前的考察情況來看,在巴基斯坦不適合採用這一技術,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的噴灑更有利於緊急治理巴境內的大面積蝗災

而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成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龍說:“中國自古就有牧鴨治蝗的方法,但這個方法是在蝗災小規模爆發和特殊的地理環境下使用,效果有限。在目前巴基斯坦蝗災大面積爆發的情況下,我們建議···採用化學農藥治理和微生物農藥等生物防治措施。

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爆發的蝗災也會讓人感到絕望,更別說古代的的先民們了。

鋪天蓋地的蝗災,一直是古代先民們記憶中的噩夢,蝗災的出現就意味著——恐怖的饑荒。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但是從古至今,蝗災偏偏在我國發生的概率越來越頻繁,就拿清朝來說,《清史稿》裡統計:清朝一共發生蝗災137次,其中範圍較大的蝗災一共有42次,幾乎每兩年都會發生一場蝗災,每5-6年就會有一次巨大的蝗災。

關於蝗蟲咱們很早就有記載,詩經裡邊就寫過: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傷我田稚

這個“螣”指的就是蝗蟲,意思就是蝗蟲和盜賊都離我遠點,別來禍害我的莊稼,很明顯,這時候蝗蟲給人的印象還是四害,但往後就不一樣了。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把許多沒有辦法解釋的自然災害攏到一塊兒,說這些都是上蒼對人們的懲罰,如果是這個地方鬧災,那肯定是老百姓德行不夠,要是全國性的鬧災,那皇帝就得考慮考慮了,是不是自己哪做的不對。

這種思想一直流傳下去,導致蝗蟲的地位不斷的提升,成了“蝗神”,當然,這是源自人們對蝗災的恐懼心理。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壁畫中的蝗神

比如在清代文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就有一個名為“柳秀才”的故事:明末的時候,青、兗二州發生蝗災,柳神化身秀才託夢給沂縣縣令,讓他攔住一個騎毛驢的老婦,而那個老婦就是蝗神,縣令照辦,蝗蟲果然沒有吃沂縣百姓的莊稼,把當地的柳樹葉都吃光了。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劉秀才的故事

而在古代,每當蝗災發生之時,農民們就會攏到一塊兒,在村口擺上祭壇,焚香磕頭,沒人想著去捉蝗蟲,要是蝗災鬧大了,皇帝還會下罪己詔承認錯誤,以求獲得上天的原諒。

但是隨著一次次蝗災的出現,人們發現祈禱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蝗災的問題,統治階級就不太信蝗神了。

這個重要的轉折點出現在唐朝。

唐開元三年,山東、河北、河南出現了大範圍的蝗災,當時朝中兩位宰相姚崇和盧懷慎因為蝗神的問題進行了一場辯論。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姚崇(651年-721年)

當時,雷厲風行的姚崇被稱為“救時宰相”,而盧懷慎並沒有驕人的功績,唐玄宗看中他清正廉潔,立他為相便是為朝中豎立榜樣,故盧懷慎又被稱為“伴食宰相”。

兩人一個把實事兒幹好,一個撐起來表面文章,極少產生矛盾,但蝗災這件事卻讓兩人在朝堂之上針鋒相對。

姚崇是個堅定的唯物論者,他覺得治理蝗災去逮他們,而盧懷慎則認為殺蝗蟲有傷“自然和氣”。兩邊各執一詞,最後姚崇說了一句話:“現在這節骨眼蝗災氾濫,糧食就這麼多,要麼養著蝗蟲要麼養著老百姓;要是供著蝗蟲把老百姓餓死,這才是最荒唐的事”。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這話一出就把玄宗皇帝徹底說動了,同意讓他去滅蝗,不過皇帝本人腦子轉了一個圈,沒下任何聖旨,因為萬一滅蝗失敗,招來了更多蝗蟲,這罪過就大了,屬於殺神作孽。

滅蝗這件事如果成了,功勞全是玄宗的,如果敗了,黑鍋全是姚崇的。

好在這次治理的不錯,姚崇滅蝗蟲不靠燒符唸咒,是真的想轍去解決,一開始是讓人埋伏在下風向,等蝗蟲來的時候用竹竿撐著布,三面包抄給圍一堆。

後來覺著這麼做效率太低,圍一天才能圍幾隻啊,就派人在晚上點篝火,蝗蟲一看見亮就排著隊撲過來了,效率高不說還能吃頓烤螞蚱。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古代壁畫中的蝗災

不過這些方法效果都比較一般,因為治標不治本,就算頭一年把蝗蟲都消滅差不多了,第二天它們還能冒出來,由此就想出了第三種方法,那就是直接佔領蝗蟲的老巢。

一般蝗蟲都生活在像沼澤地這種有水的地方,那就把這片地的水全排乾淨,都改成農田,在犁地的過程中肯定能找到不少蟲卵,找到一個就消滅一個,同時在開荒的時候多種像綠豆、豌豆這種糧食,因為蝗蟲挑食,這種糧食它們就不吃。

最後,姚崇治理蝗蟲獲得了成功,從這開始,統治者對蝗蟲的態度也就變了,雖然還把它當神仙供著,但信仰已經沒那麼虔誠了。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劉錡(1098年-1162年2月25日)

像宋朝的時候還出現了另一尊神叫劉猛,是農作物的保護神,據說它的原型是南宋的抗金名將劉錡。

有了劉猛這尊神護著,那消滅蝗蟲就師出有名了,由朝廷主導的滅蝗活動越來越多,很多治理蝗蟲的著作,比如《捕蝗考》、《捕蝗成法》、《捕蝗集要》都被編了出來。

面對不願意消滅蝗蟲的百姓,官員也會開導他們,康熙四十年蘇州就鬧蝗災,朝廷派人去管,這個欽差大臣到了災區以後就問當地百姓,為啥不整死蝗蟲啊?百姓說怕這麼幹把神仙惹怒了,到時候再降罪到我身上。

這欽差又問,那你能不能先給劉猛那個神請示一下,再去整死蝗蟲?百姓說行,就這麼幹,如此這般,當年的蝗災才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治理。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中國蝗神廟分佈

不過,無論哪朝哪代,民眾都願意相信那個最早出現的謠言,不管朝廷怎麼宣傳,大部分老百姓還是更願意把蝗蟲當成神,治理蝗災的主要手段還是祭祀神靈

乾隆年間皇帝就下過詔書,命令民間不許供蝗神,這條命令執行的怎麼樣,看當地今年收成如何,要是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那就沒人想到蝗蟲的事兒。

要是趕上今年遭災了,顆粒無收,他們就又把蝗神搬出來了,農民越是對蝗神惶恐,越是阻礙他們消滅蝗蟲,蝗蟲的破壞力和破壞範圍越大,蝗神廟的分佈也就越密集,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說句題外話,三國時期著名武將關羽死後最初的形象就是危害人間的厲鬼

關羽死後就受到民間的祭祀,但僅僅限於荊襄地區,也並不是因為百姓敬重其忠義勇武,而是因為懼怕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端公舞

比如:今天湖北湖南部分地區還在流傳一種祭祀活動——端公舞。這種最早記載於屈原的詩歌當中的古老儀式當中,飾演端公的人通過特殊腔調和舞蹈溝通鬼神,達到祈福驅災的目的。鬼神有善惡之分,善終的人死後成神,橫死之人則成為厲鬼。對於厲鬼,百姓也為其祭祀,安撫其怨靈,防止其作惡。

關羽兵敗被殺之後,身首異處,可謂怨念極大,在荊襄地區百姓心中,關羽死後絕對會變為厲鬼。而據歷史學家考證,當時關羽死後荊襄地區還可能爆發了瘟疫,因為史載呂蒙、甘寧、孫皎、蔣欽等一眾東吳將領皆死於同年。

在民間口耳相傳中這正是關羽死後的化身厲鬼復仇,這更加深了荊襄百姓的恐懼感,懼怕關羽死後危害人間,不得不建廟祭祀。

五代北宋時期孫光憲所著《北夢瑣言》中說:唐鹹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慄,亦無大苦。夫喪亂之間,陰厲旁作,心既疑矣,邪亦隨之,“關妖”之說,正謂是也。

關三郎即關羽,當時人們稱呼其為“關妖”。

言歸正傳,直到晚清時期蝗神廟才逐漸消失,不是因為人們思想開化,而是因為當時社會動盪,農民紛紛破產到外地逃荒,大多數鄉野的蝗神廟也漸漸荒廢了

古代蝗災:越讓人恐懼的東西越能成為神


我國在1951年就採用飛機滅蝗

到了近代,西方的科學和思想傳到中國,終於讓我們認識到光給蝗蟲磕頭是真不行,所以蝗神廟和劉猛將軍廟紛紛消失,能留下來的,現在也成了旅遊景點,只管收門票了。

當然隨著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援助和現代技術的幫助,現在人們的滅蝗蟲的手段就非常多樣了,機械法,化學法,甚至還有生物科學(牧鴨、牧雞等)的方法。

而在可預見的未來,蝗災將不再是人類的噩夢。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