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山国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它是如何产生的?为何会走向灭亡?

文史砖家


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之间。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的事件。后来,晋国魏文侯派大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在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后来中山桓公复国,国力鼎盛,有战车九千乘。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鲜虞部落,为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

  鲜虞得名出自鲜虞水,鲜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一带是鲜虞最早的发祥地。鲜虞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书上记载,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郑桓公问话时谈到,成周雒阳四周有16个姬姓封国,6个异姓诸侯国,还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蛮、东夷及西北的戎、狄国家或部落集团,其中就有鲜虞。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上三汲乡附近)。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文化特点的双耳铜釜、扁方壶、兽首青铜短剑和金腕饰、嵌松石金质虎形牌饰,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

  春秋时期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逐渐开始扩张势力。最初实力薄弱,受到邢国的抗击。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有效地捍卫了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诸国。春秋初期,邢国衰弱,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

  春秋中后期,鲜虞的主要敌人是晋国,晋国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最后消灭鲜虞的战略。公元前530年,晋将荀吴借道鲜虞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晋县西),但并未灭掉鼓。当年8月,晋灭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俘国君绵皋,肥国旧地归属晋国。第二年冬,晋昭公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即以荀吴统率大军进,破鲜虞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峭岭)。公元前527年秋,荀吴率军攻鼓,俘国君鸢鞮,使鼓成为晋的属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毁灭。

  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了晋灭肥、鼓,占领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天,晋国拒绝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备专心对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晋国两次进攻鲜虞中山,报"获观虎"之仇。此后对鲜虞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开始介入列国纷争。

  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在今河北赵县境内),将棘蒲列入中山国版图。前491年,晋大夫荀寅因晋内乱逃奔鲜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将荀寅接纳到新占领的晋国属地柏人(今河北隆尧县西)。为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击败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

  然后晋国又把矛头指向中山国的最后一个属国仇由,晋国的智伯(名荀瑶)诡计多端,唯恐仇由国路险难行,遂新铸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使仇由国"斩岸堙溪"以迎钟。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瑶的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得钟心切,不听劝阻,七天后仇由被灭。

  外围扫清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国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境内)。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县境内),"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前403年,赵、韩、魏被封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山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复兴。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不恤国政,因此遭到晋国的进攻。魏文侯派遣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过三年苦战,于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挚,后来击被立为魏国国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都遭到中山的抵抗没有成功。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顺平、唐县等地发现了土石混筑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处约有3米,宽0.5-2.5米,做法是两侧挖地基,砌石块做边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国西北边界,沿今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的太行山南下,终点在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将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宣告灭亡。



御前带刀侍卫


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秦齐楚魏赵燕韩,被统称为“战国七雄”,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几乎构成了当时中国的全部历史。其实,在“七雄”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实力相当雄厚的国家,在战国时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被后世成为“第八强国”。这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国家,便是中山国。


中山的前身,是夏商时期白狄族(古代汉族先民之一)的一支,最早游牧在陕西省北部,春秋初期迁徙到太行山区,因居住地位于鲜虞水(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清水河)流域,因而得名为鲜虞族。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鲜虞先后降服周边的肥、鼓、仇等部落,组建起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伺机向中原进犯,以掠夺人口、财富和土地。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春秋是一个“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的超级混乱时期,而中原社会环境的极度动荡,也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机。正是抓住中原各国混乱的良机,鲜虞开始频频南侵,不仅长期威胁晋国的安全,而且还先后灭掉邢(前652年)、卫(前651年)两个诸侯国,亏得齐桓公率联军进行反击,才遏制住鲜虞的攻势。


春秋中后期,鲜虞遭到晋国的攻击,不仅属国肥、鼓、仇等先后被灭,甚至连“老巢”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也一度沦陷。经过多年的辛苦发展后,恢复元气的鲜虞在前507年反攻晋国,不仅一举收复中人城,而且还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次年(前506年),重创晋国的鲜虞正式在中人城建国,因城中有山,因而被称为中山国。



中山建国后,不仅长期与晋国交战,而且还主动介入后者的内政,收留并支持晋国大夫荀寅对抗执政赵鞅(赵简子),意在削弱、分化晋国。赵鞅对中山国的做法极为愤怒,因此在前489年倾尽全国兵力进攻它,最终将其彻底击溃。这场战争对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以至于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史籍中都没有关于它的任何文字记载。


晋国对中山国的打击持续多年时间,直到它被赵、魏、韩三家分解后,才为中山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前414年,中山武公姬窟率部众离开祖源地,迁徙到东部平原求发展,并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此后,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乐制度,建立适合中山国特色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使得该国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武公薨逝后,中山遭到魏国优势兵力的进攻,经过3年的苦战后,最终在前407年被灭亡。中山灭国后,桓公姬恒率残众退入太行山中,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终于在前380年驱逐魏军,成功地光复故国。中山复国后迁都灵寿,并继续学习中原的社会制度治国,不遗余力地发展国力,使得国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由于中山将赵国的领土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因此成为后者的心腹大患。在威胁中山割让土地未果的情况下,赵国在后者复兴后不久,便连续发动两次(前377年、前376年)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但均被中山国击败。此后,中山国开始在边境上修筑长城,以抵御赵国的侵略,并取得积极的成效。



经过桓公、成公父子两代人的辛苦经营,到衅王姬厝在位时(前328-前308年),中山进入鼎盛时期,虽然疆域并不辽阔(约3.5万平方公里),但国富兵强,是中原各国不敢小觑的国家。前323年的“五国相王”事件中,在魏国犀首(官名,具体职掌不详)公孙衍的斡旋下,中山获得跟魏、韩、赵、燕4大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一举跃入列强行列。


中山被承认为强国后,开始大规模地介入中原事务,除多次参与联合伐秦的战事外,还曾在前314年伙同齐国伐燕,一战攻取数十座城池,并劫掠到大量的珍宝。正是凭借着这些成就,中山国“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见清人王先谦所著《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经常被后世称为“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



伐燕战事结束后不久,中山衅王薨逝,先后继位的国王姬姿和姬尚完全丧失忧患意识,毫无改革进取之心,整日里宠信奸佞、不恤国政,使得该国的政事败坏,国力因此大幅下滑。趁此良机,赵国从前305年开始便持续进攻中山,前后共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最终将其击溃。前205年,中山国都城灵寿沦陷,国王姬尚被俘虏,随即被流放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部)。至此,强盛一时的中山灭亡。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北狄族与中山国》、《鲜虞中山国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