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傳染病突發後,研發特效藥為何那麼難?丨思客問答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人民都在期盼“特效藥”的出現。然而從2019 年底首次發現疫情到現在,仍然沒有專門用於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出現。

為什麼藥物的研發那麼慢?這背後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難!

传染病突发后,研发特效药为何那么难?丨思客问答
传染病突发后,研发特效药为何那么难?丨思客问答

研發病毒“殺手”為什麼難?

眾所周知,細菌和病毒都是常見的病原體微生物。數十年來,科學家針對細菌開發出多種抗生素,而強有力的病毒“殺手”依然很少。為什麼呢?這要從病毒和細菌的區別講起。

传染病突发后,研发特效药为何那么难?丨思客问答

新型冠狀病毒武漢株01。照片來源: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一個細菌的細胞壁、細胞質樣樣齊全,而病毒只有一件蛋白質外套。一個是獨立代謝系統,一個是寄生代謝系統。因此,細菌可以在細胞外搶營養或分泌毒素,而病毒只侵入細胞,然後進行破壞和自我繁殖。

細菌因為結構複雜、靶點多,藥物治療也更好下手。例如青黴素,就是通過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來殺死它的。

而病毒結構簡單,還經常變異,靶點很難找,因此很難對付。即使找到可以攻擊的靶點,很多病毒複製所用的工具就來自人體細胞,如核糖體,相應的抗病毒藥物也會給人體帶來很大副作用。因此,數十年來,人類研發的強有力的病毒“殺手”依然很少。

传染病突发后,研发特效药为何那么难?丨思客问答传染病突发后,研发特效药为何那么难?丨思客问答

為什麼至今還沒有一款新冠肺炎的特效藥?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們一直希望開發出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抵禦病毒對人體的“攻擊”。於是,阿比多爾、磷酸氯喹、瑞德西韋、克力芝等藥物名頻繁出現在媒體上。可是,至今我們仍未能提出一款確定的可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那麼,藥物研發是不是太慢了呢?

传染病突发后,研发特效药为何那么难?丨思客问答

1月29日,工作人員演示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研發實驗過程。(新華社發)

其實,藥物研發本就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我們還不能下定論說上面提到的幾種藥物無效。只是在藥物的研究上,它們都還處在研究的不同階段,有的只做了體外細胞實驗,有的臨床樣本量太少,都有一定的侷限性。

很多藥物在體外實驗中有效果,不一定說明在人體中有效,必須通過臨床試驗驗證。即便藥物在個例臨床觀察中顯示出效果,也並不代表該藥在嚴密臨床研究下能被證明有效,可能還會有毒副作用。

藥物研發要遵守科學程序。一款藥物在真正應用於患者之前,需經歷從臨床前研究到三期臨床試驗的漫長曆程,平均耗時10年以上

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國消滅天花、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主要靠的就是疫苗。對於新冠肺炎,疫苗同樣讓人充滿期待。不過,疫苗的研發也和新藥一樣,需要一定的時間。

传染病突发后,研发特效药为何那么难?丨思客问答

破解特效藥難題,還有哪些新思路?

既然研發特效藥是個漫長的過程,那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面對突發疫情,研發新藥常是“遠水難救近火”,那麼“老藥新用”就成了新的思路。

這種方法不需要做從頭開始的複雜臨床試驗,尤其是一期二期,可直接進行三期擴大的臨床試驗,確認一些已有藥物對病毒的效果,針對目前的病人來做。例如,開頭提到的瑞德西韋就是原計劃用於抑制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冠狀病毒的“老藥”。

除了瑞德西韋外,用於抗瘧疾老藥磷酸氯喹、流感治療藥物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也已經進入臨床試驗。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平臺上,已有百餘項有關新冠病毒的臨床試驗,涵蓋中西藥、幹細胞療法等。

传染病突发后,研发特效药为何那么难?丨思客问答

資料圖片:負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工作人員,在實驗室進行樣本處理。(新華社發 周牧 攝)

另外,為了設法解決特效藥難題,公共衛生用藥也亟待創造新模式。

眾所周知,藥物研發是受商業利益驅動的。但是,藥企一般對慢性感染,如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HCV(丙型肝炎病毒)更感興趣。這些病的病程很長,病人需要長期服藥或接受長時間治療,從藥廠開發藥物的價值來看更有意義。有持續存在的病人,也能保證藥廠可以做臨床試驗。

為了破解上述問題,預防未來的突發疫情,政府可資助企業和科研機構根據既往疫情,提前對一些潛在藥物進行研發,完成臨床前研究後暫停研發,並設計好臨床研究方案,再由政府採購儲備相關藥品。一旦出現疫情,就可迅速把儲備藥物用於臨床試驗。

這樣以政府為主導,與科研機構、企業合力“擰成一股繩”,才能更好地助力突發傳染病藥物的研發。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校對:張琦

新華網思客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