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貴州依託“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開展春耕生產

——貴州各地依託“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開展春耕生產見聞

贵州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开展春耕生产

榕江縣搶抓農時,因地制宜引導農戶發展食用菌種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食用菌產業成為當地群眾脫貧的新興產業。王炳真 攝

伴著縷縷春風,貴州大地“熱鬧”起來。

平坦寬闊的榕江車江大壩,農機新翻的泥土散發著芬芳,產業工人們在一壟壟土地覆上黑膜,並將一株株新苗按一定間距移栽好。

從組織採摘冬春蔬菜供應本地和周邊市場,到依時節、按計劃組織開展春耕生產,車江大壩已全部復工的5家農業企業,帶領合作社和農戶如期奏響了春之曲。

這是貴州各地農村緊扣“八要素”,充分運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龍頭”抬起來 復工復產騰希望

比時間、拼速度、提效率,貴州各地農業企業迎難而上,加速復工復產。

遵義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鄒家文說,遵義市緊盯重點農業企業和項目,加大支持力度和服務力度,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全力抓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復工復產,為完成全年農業經濟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2月上旬以來,按照省及遵義市的要求,遵義市農業農村局相繼印發《關於有序有效推進農業復工復產的通知》和《關於推進農業項目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緊急通知》,出臺具體舉措支持農業企業打響復工復產攻堅戰。

截至2月22日,遵義全市158家省級農業企業,開工達產149家,復工率達94.3%。

截至目前,畢節市市級以上涉農龍頭企業按季節時令應復工復產的258家已全部實現復工復產。

在貴陽,復工復產勢頭同樣迅猛。截至2月21日,全市13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復工率達到了87%,37家飼料生產企業已復工36家;192家規模養殖場、208家重點蔬菜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保持正常生產;2.5萬畝高標準設施蔬菜基地12個項目全部復工建設。

一個個農業企業復工復產數字背後,串起的是廣大合作社與千家萬戶農戶的無限好“春光”。

企業“龍頭”昂首,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春天的希望在“騰飛”。

合作社動起來 不負春光寫新篇

隨著各個農業龍頭企業“昂首”,合作社也隨之起舞。

2月11日至2月15日,六盤水三大刺梨加工企業先後實現復工復產。2月16日,水城縣明發生態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1.1萬畝刺梨基地裡也開始忙碌起來。“每天農戶上工時間為10小時,比以往多2小時,就是為了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明發生態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江洋說,今年復工比往年遲了些,但大家早已鉚足勁,要把損失補回來。

搶時間、補損失,銜接企業和農戶的合作社不負春光努力耕耘的景象在貴州各地爭相湧現。

趁著近幾天天氣回暖,紅花崗區巷口鎮幸福合心合作社也加緊組織農民翻耕土地播種速生蔬菜,短短几天時間,220畝土地上就種下了70畝青菜、白菜。“剩下的150畝馬上栽辣椒,由於搶耕搶種及時,今年疫情對我們合作社的影響不大。”合作社負責人馬家烈介紹說。

翻犁、起壟、施肥,三穗縣瓦寨鎮調洞村蔬菜基地裡,各類蔬菜育苗準備工作正在進行。“現在每天聘請42人全力投入到春耕備耕中,計劃育苗面積7168平方米,可供2500畝耕地種植。”三穗縣瓦寨鎮調洞春暉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肖以江說,合作社的工人都是本村或鄰村的村民,平常基本都在基地務工,技術嫻熟,進度順利。

畢節市金海湖新區“茶事”正酣,“我們基地規劃種植5000畝,品種有白茶、黃金芽、奶白等。”帶領農戶進行新茶種植的金海湖新區雄威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孟令熊說,現在每天大約有40人到基地務工,大家的積極性很高。

農戶幹起來 積極投身興產業

“喊出工,大家都積極報名。”普定縣化處鎮焦家村村支書張正剛說,焦家村通過發展韭黃產業,人均年收入由2017年的5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萬元。從2月10日開始,該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面恢復韭黃生產。“韭黃基地裡一天可以見到100多號人。”

看到家鄉韭黃基地熱火朝天,因新冠肺炎疫情一時無法返回浙江打工的龔洪英留了下來,“家鄉的韭黃產業發展這麼好,我就心動了,有活幹,能顧家,收入也不錯。”

數百里之外,江口縣閔孝鎮閔家場村村民周必珍也留了下來,在家門口食用菌基地找到了工作。

周必珍說,“不工作沒收入,心焦得很,沒想到還能到村裡上工。”在當地政府和村合作社的組織下,閔家場村不少返鄉村民得以在村集體公司、合作社或其他產業基地務工,既保障了當地順利推進春耕復產,又避免了農民收入減少。

產業發展的熱潮“撩動”了返鄉農民的心,更激活了廣大農戶投身其中一起興產業。

七星關區生機鎮峨峰村刺梨基地裡,村民們挖坑、插苗、填土,搶抓時令栽種刺梨的身影井然有序。今年,該村計劃種植1200畝刺梨,受疫情影響,春耕較去年稍微晚一些,但大家爭分奪秒,正爭取在月底完成栽種任務。

忙碌的身影中,就有村民姚維瓊,她帶領家人把自家閒置的10餘畝地全部用來種刺梨。“種植刺梨不僅有補貼,還有技術指導,今年村裡開始規模化種植刺梨,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為了種好刺梨,姚維瓊在接受當地技術人員的指導的同時,還上網學習,動力很足。

春風拂面百花開,春耕美景入畫來。在全省上下眾志成城,誓奪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雙勝利的特殊時期,“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更加彰顯出巨大的推動力。(記者 陳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