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通常都会思考死亡,总会很空很怕。为什么还会试图再次去思考它?

燚阳火


动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人类是高等动物,对于这种本能,更是从潜意识里就会规避。

死亡是恐惧的尽头,人们潜意识的恐惧就会引发对死亡的想象。有时候人们不知道自己潜意识的行为是对死亡恐惧的一种训练。常常想起或是想象可以理解为为了增加我们自身的承受能力。我们以各种死于不同原因的方式来巩固自己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减轻心里的害怕,也可以规避各种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这都是源于我们最深处的最真实的情绪和情感。正确的处理的方法就是,正视死亡,想想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深陷其中让我们患得患失,如果真的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那么建议应该早些去看心理医生,药物治疗。还有一种方法,多和家人相处,多把精力放到生活工作,培养兴趣爱好,多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多运动,每当自己想起不好的事情时,就有意识的转移注意力,去做一些别的事,或者想一些美好的事情。

其实过度的在意一种情绪,被迫的,不自觉的陷入其中都是一种心里疾病,关键在于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发泄,否则很容易被情绪控制影响家人。


骑着三轮车追鸟


被动死亡思考

2003年,我在浙江受了一次很严重的外伤,肺部被锐物刺破,让我体验了一次频死经历。

记得当时我是在医院大厅的一角被抬上的手术台,我开始呼吸困难,医生在给我戴上氧气罩的同时在被打麻针的情况下为我做了手术。肋骨被撕扯产生的钻心的疼痛,让我愈加呼吸急促。在我进入半昏迷状态时,内心深处一股极清醒的意识告诉我,完了!

医生在忙碌着,把我送过来的几个人被隔挡在一旁,焦急地向这边张望着。我抬起胳膊微笑着向他们挥了挥手,想向他们告个别。隔着厚厚的氧气罩也许他们看不清我的表情,但我肯定当时我一直是微笑着的。

我并没有陷入重度昏迷,被推进ICU时还是清醒的。我身上被陆续插上了各种导管和仪器,ICU里有两张病床,躺另一张床上的一位老人,四肢挂满血袋,医生护士正忙着抢救,这阵仗无不告诉我等待我的将是什么。“结束了!”这三个字一直在脑子里浮现,但我却异常地平静,平静地看着跑来跑去的医生和护士,平静地忍受着伤口带来的巨烈疼痛。

病房窗外的天空渐渐暗了下来,夜幕降临了。巨大的疼痛让我带着对死的平静和生的希望中度过有生以来最为煎熬的夜晚。在这漫长的夜里,许多画面反反复复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翻滚的金色麦浪,秋天青草上的露珠,巷口西坠的斜阳,家人一起吃过的早餐,多年前借别人的那本书。这些平平常常而又极易忽略的细节塞满了整个长夜。

当清晨第一束阳光透光玻璃窗照射在我脸上的时候,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感从心底由然而生。呼吸渐渐趋于舒畅,伤口的疼痛渐渐消褪,我也渐渐地沉沉睡去。

我后才知道,后半夜就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父亲,此时握着两张病危通知书正守在病房外。

我们从来都不愿去想象自己将在什么时间或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只能暂时回避,总以为死亡对我们还在活蹦乱跳的时候太过遥远。每每在思考到死亡的关键点时,都会被思想踩住刹车或被潜意识转移了话题。越想忘掉的事越是常常记起的原理作用在每个人的脑子里,周而复始。





浮生净土文学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也是自然界一切有生命力的自然规律。思考死亡,恐惧死亡这个问题估计在大脑空白夜深人静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去思考。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有来无回可以预见的旅行。我们走过了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经过时光飞逝的洗礼不经意间到了中年。无论这一生是否精彩纷呈还是浑浑噩噩不堪回首,但必须接受大自然的规律,逃不过的生老病死。在哭声中来哭声中去。至于如何去,以什么方式去,有没有人勇敢的面对这个现实呢?

著名中国当代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琼瑶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这位有名气的作家前年突然在网上发出了一份公开信,叮嘱至亲,不论自己生了什么重病,不准动手术,不能插各种不知名的管子,让自己死得快最重要。最后她还要求自己的儿子儿媳帮她“实现尊严死”。告诉孩子们帮自己“尊严死”就是他们的责任。这个消息一发出,立马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们就咋了锅,我们的琼瑶作家身体不是好好的,怎么突然生病了吗?难道是生病才发出这样的公开信吗?

原来琼瑶发布的这封公开信也是有感而发。琼瑶的挚爱也就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平鑫涛因失智,中风再次住院。琼瑶和平鑫涛前妻的三个孩子因为是否插胃管而意见不同。琼瑶坚持想让丈夫安乐死,是因为不想看到自己深爱之人每天饱受疾病的折磨,而自己于心万般不忍直视,又苦于无奈,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封公开信。所以才要求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尊严死”的说法。说到这里,我今天说一下“安乐死”。首先“安乐死是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者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就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听完这两个对安乐死的解释,我们未来会不会接受这种死亡方式呢?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银发浪潮时代,独生子女已经是这个社会的主力军。他们身上的压力也很大,他们承载房贷,车贷、孩子的高消费教育、双方父母的赡养等等。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比10年前增加约1亿人;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的老年人将达到20.2亿,中国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大部分的老年人生活品质下降被疾病缠身或遭孤独蚕食等等。且九成以上的独生子女无法赡养父母。还有一成的都在啃父母的养老金。在未来的日子里,真的遇上像平鑫涛那样的重大疾病,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没有质量,没有尊严,折磨自己还连累亲人,这样对生命也是一种折磨。在中国这个传统美德的社会,安乐死暂时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受到法律保护。随着银发浪潮的大军到来,如果长期饱受疾病的折磨生命没有质量只有痛苦与煎熬,只是一个睁着眼睛张着嘴巴有呼吸且困难者,看到病人或者家属是这这样也给孩子减轻负担,而让自己再也不用免受疾病痛苦的折磨。在身体健康的当下好好照顾自己,规划好未来的老年生活。如果未来的日子里……,人们留有的传统思想不在裹携,选择安乐死也是一种幸福。在短时间内让人在深度睡眠下无痛苦的离开,尊严的回到故乡也是一种最终目的的享受。

无惧死亡,需要强大的内心和意志。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是一种必然,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从生到死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过程,每个人都必需要经历的。无论死亡来的早与晚,都是要面对的。我们应该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笑着离开,无悔我们来过的一生。应该为没有过度治疗,无休止的输液输血,浑身插满各种管子,带着各种仪器,每天要耗费巨额资金,遭受巨大的痛苦,毫无质量的生存,给国家、家庭和病人都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和痛苦。我们有时貌似在追求一种道德的完美却忽视了对生命的尊重,满足了生者的精神救赎,忽视了病人的痛楚和煎熬。很多病人的最后时光都是在疼痛的煎熬中度过的,那种生不如死的场面我们见过很多。如果能减少痛苦,又有尊严的死去,应该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对生命的极大尊重。


相约巧艳


你害怕死亡,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就跟没来人世的时候,上帝给你说,人要受苦,受累,受惊,受喜,受悲,受骗,受善,受恶,受灾,受难………

你抱着奈何桥墩,怎么都不想来,其他的选择变飞禽走兽,变鱼类虾虫……,一眨眼功夫,就跟死亡一样,你来了,上帝没骗你,这些你都经历了!

下一个空间,你又不想去,那里是共产主义,周恩来亲自给你安排生活,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病无灾,无是无非,无拘无束……。

待我们寿终正寝,醒来就到了那个繁花似锦的世界!


加减乘除39187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拉进我们与死亡之间的距离,从一开始的心中毫无概念,到慢慢开始注意到它的存在,然后逐渐开始思考,但这是个沉重的话题,平日我们不常谈及,生活中也会对此有所避讳,从而导致我们的思考茫然而无解。那种未知的感觉,是恍惚间的空虚,是隐隐中的恐惧,它可能源于我们对于现有生活的热爱所产生的不舍、可能源于我们对未来时光长短难料的一种无措、亦可能源于我们对于这一切努力终归往尘,现今何去何从的一种疑惑。未知的不确定给人的感觉,好似闭着眼在悬崖上跳舞,不知道哪一脚下去会粉身碎骨,不知道一脚踩实是该庆幸还是抱怨。所以恐惧死亡实在太正常了。

尽管对死亡满心恐惧,但我们还是反复思考,因为想要摆脱这种未知的感觉,因为想要不再提心掉胆的生活,因为想要给自己一些勇气能够直面死亡,希望能在未来的那一天多一份坦然、多一份平静。当心中对死亡释然,未来的生活便是与死亡的不确定性共舞。


奶茶爱尚咖


如果你常常思考这两个问题,那么,证明你至少是比周围人更聪明的,同时这两个问题也会让“聪明”的你几近崩溃。

1.我们会不会死?死了以后我们是否还存在?

2.宇宙,到底有没有边?

宇宙的问题,太过庞杂神秘,作为轻如鸿毛的人类,很难解释清楚,无数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都试图解决“宇宙有没有边”的问题,公式也好,假说也好,层出不穷,我们普通人,特别是没有数学和物理基础的人,还是别想了,越想你会越头大。

死亡的问题,则不能不想了。

为什么会害怕呢?可以先去菜市场或屠宰场转转,杀鸡宰羊的时候,看看那些动物的表现,我想,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有求生的本能,这是和吃喝拉撒睡一样的天性,是我们的生命属性,无法逃避。

既然如此害怕,为何还止不住的试图去思考呢?因为,这是我们终将面对的一课,特别是一些人经历过疾病的煎熬,经历过朋友或亲人的过世以后,总不免去想,有一天我也会如此,该怎么面对呢?能不能超脱或解脱生死呢?

思考死亡,这其实也是我们求生心理的一种反映,只是我们的思想和智慧有限,无法想通这个事情,历史上有没有想通的人呢?

有的,佛陀想通了,孔子和老子也都想通了,圣人们如何想通的以及想通以后如何做的,我们作为后来人,且得学呢。


王小檀


我就很怕死,尤其是在生了儿子之后,总怕一旦自己没了,孩子没人疼,没人管。

我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有一次母亲住院,那天晚上在急诊,我亲眼看到一个病人,刚刚还谈笑风生,不一会儿就死了。隔着一道布帘,我听着大夫护士们用着各种抢救措施,还听见她的儿子大声的叫着妈妈,最后,哭喊声越来越远,一切归于平静。那一晚,我没有闭眼,紧盯着妈妈床头上的监护器,盯着上面的曲线图和数据。我第一次发现,人太脆弱了。

我也曾跟信佛的朋友讨论过死亡。友说,死亡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瓜熟蒂落,长寿并不是奖赏,短命也不是惩罚,只不过都是因果轮回。我们参不透其中的原因,顺其自然,该走的时候就走,不走就好好的活着,不必太纠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真的能坦然面对,并不好做到。

人都常说,世事无常。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大家都在高高兴兴的准备过年,忽然疫情就爆发了。然后每天面对的就是生病和死亡。死亡这件事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摆在人们面前。我们以前都是很避讳这件事的,尤其是在过年。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说的都是拜年的话,都是祝福的话。死呀,病呀,坏呀,说这样不吉利的词会让老人们骂的。

认真想想,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每时每刻都在面对死亡。我们就像游戏里的人一样,闯了一关又一关。我们总说来日方长,其实,哪有什么来日方长,生和死一直就是手挽手。

我们对死的恐惧还来自于牵挂。这个世上有我们的不舍。没有送终的老人,没有抚养大的孩子,在一起没过够的爱人,没有实现的理想,没有享完的福。太多太多的人和事,都让你割舍不下。你不知道你去了那边后,他们会不会很伤心很伤心,你不知道没了你的照顾,他们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的幸福。

人,是活该受苦的,就是因为我们看不透,什么也舍不下。但反过来想,我们就是凡人,正因为我们的不舍,才有了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才有了我们痛并快乐的人生,活着的意义大概也在于此吧。



芳艳随笔


你好,其实对于像死亡这种很空洞的想法,觉得你是多虑了。可能在你身上发生过某些让你很害怕的事,又或者是你突然看到了什么有关死亡的影视类,书本类的问题。

比如以下几点

第一,在你童年时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或者某种经历让你开始产生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感觉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第二,比如因为游泳,自己不小心腿脚抽筋?然后呛水了,让你突然产生了恐惧心理。因为呛水的话,脑袋会因为缺氧而形成神经敏感。

第三,看到恐怖题材之类的影视剧,突然出现的恐怖镜头似乎让你一惊。同时连同你的神经敏感跟恐怖镜头相连,导致你越发的恐惧。

第四,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越是脑袋里想象的东西,偶尔会出现在你的梦里。

第五,其实这个很简单,有时候自己白天因为太过专注于工作,导致晚上梦里还在开会签合同。

第六,主要的就是不要把神经绷得太紧,适当地让自己放松放松,其实你越在乎,越怕发生的事情,其实百分之九十九都不会发生。

所以不要想太多,多看些书,或者听些歌。让自己忙碌起来,给大脑神经放个假,慢慢你就会发现,其实一切就是自己想太多了。



搞笑独角色


对死亡的惧怕是每个人生的本能,自古人们一直都在“抵抗”死亡

既生为人,就必须会面对死亡。其实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植物,我们都是在生的状态中各种的对抗着死亡,但最终都没有抵消死亡。地球存在的几亿年,人类文明的几万年,在每一天的变化中,各物种都在不断进化,演变,以适应生存,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活着”。

在中国古代产生的鬼神传说、民间迷信法术、炼丹,西方的巫术、吸血鬼传说无一不是在抵抗死亡中演化而成的。

我们作为人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是积极地用各种方法在抵抗死亡,因为除了对死亡的惧怕,我们都不想死!

这是本能需求,只是你思考的多一些,可能给你产生了困扰!

作为地球生物,无论谁,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伴随着“灾难”“死亡”,只是有些我们自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发生,如果死亡发生在最近亲的人身上,会让我们对人生、对死亡有更深刻的思考

活着,我们每一天都会伴随着死亡,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虽然不知道但是活着的我们却可以看见身边的人,历经大劫难而没有走出来的人的死亡。因为别人的死,我们都会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关于人生,关于死亡的思考。如果因为性格的原因、因为事件的重要程度,可能直面死亡或者亲临死亡的人的性情会有巨大的变化。

这是死亡给人的震撼。

所以,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是否有让你感悟颇深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和死亡有关系。又或许因为你性格的敏感度,让你不如他人乐观,很多时候无法在不能解决的事情或者情绪中抽离自己,而更多地“幻想”或者试图选择死亡。

一个正常的人常常会思考死亡,除了比常人更敏感的体会和接触了关于死亡的事件,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生活里没有太多的阳光和温暖。

思考死亡或者“抵抗”死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事情,不同的是有些人把重点放在了当下的活着,有的人把重点放在了未知的死亡中。不同的选择原因和自己的性格、经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人不会无缘无故思考死亡,也不会无缘无故选择死亡。我们看到很多的自杀事件、很多的意外事件都是自己处在某种极端的绝望中别无他选,或者因为自己对生的疏忽发生意外,或者是自己无法选择的被加害。每一种真正的死都是有其前因和后果的。

如果你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意外,没有那么多的不顺,你的性格没有那么的敏感,那么你的生活一定的幸福开心的!绝不可能沉溺在对死亡的思考和感触中不可自拔!所以,理性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性格。好好地把握活着的当下,既然每个人最终的归途都是死亡,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何必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对死亡无谓的思考当中呢?当自己的生活里多接纳一些阳光,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生的希望和生的未来!


折羽的雁


因为我们必将面对死亡,我们不得不思考这问题。

有时候想到自己会死亡,在那一刹那是多么不舍。但是转而又想这一辈子爱过,恨过,失去过,得到过,也就释然了。

再次思考死亡,因为我们看到了死亡的影子,他人的离去让我们思考死亡。更多的是思考这一辈子过的怎么样,有没有多少遗憾。死而无憾,就能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