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孩子不是“输不起”,和这两点原因有关,聪明的父母这样引导

朋友前段时间在问我,怎么培养孩子的抗压心理?因为她的儿子玩游戏,只能赢不能输,输了就开始哭,折腾一夜都没睡好。她不知道孩子为啥会这样?该怎么做?

孩子不是“输不起”,和这两点原因有关,聪明的父母这样引导

这也是很多父母在日常陪娃中会遇到的问题。自己的孩子“输不起”做什么都要得“第一名”,然后父母们就开始焦虑了。觉得孩子抗压能力弱,是否要给孩子锻炼下抗挫折能力,怕孩子以后遇到更大事不能承受,产生心理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造成孩子“输不起”的原因有哪些?

外部原因:

  • 检视下父母或者老人平日是不是经常用比赛的方式哄孩子吃饭,比如“看谁吃的快,吃得多。”然后故意让孩子第一个吃完;
  • 是不是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经常故意让孩子赢;
  • 是不是经常用“你最聪明”,“你做的最好”,“你肯定是班级里画的最好的小朋友”等类似语句夸奖孩子;

如果父母或者老人经常用上面的方法教育孩子,那可能孩子就很难接受“输”,不能接受自己做不好。


孩子不是“输不起”,和这两点原因有关,聪明的父母这样引导

内部原因:

  • 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然表现

儿童的认知能力随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婴儿刚出生到2岁的还不认识自己,难以区分主体我和客体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是世界的主宰。2岁后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自我意识很强,只关注自己,很少考虑别人的行为和感受,也不在意游戏中的输赢,只是在玩。

等到五六岁,认知能力提升,关注他人和自己的不同,在与别人的对比下建立认知,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能力评判不足,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过高的自信心。当遇到超出自己掌控的事情,比如输了游戏,他们就会表现的沮丧,哭闹。这是儿童普遍的心理发展过程。


孩子不是“输不起”,和这两点原因有关,聪明的父母这样引导

  • 熟练程度造成的心里落差

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个游戏,不熟悉,反而更想弄懂,更想做的好。

我女儿过五岁生日时,邀请小朋友参加,期间玩一个叫“揪尾巴”游戏。我提前准备了道具,发给小朋友们,因为女儿第一次玩,很兴奋。但是当她发现别的小朋友玩的很顺利,自己老是顾前不顾后被揪了“尾巴”就很不高兴,最后哭了起来。

后来我知道别的小朋友和父母看过《奔跑吧兄弟》简称《跑男》,知道玩法和里面的“撕标签”相似,所以就玩的很好。女儿没看过,也不知道,所以总是被他们揪到“尾巴”,这让她又着急又生气,最后哭着说不想玩了。

朋友家孩子玩扑克牌输了哭闹,也有这个原因。因为刚接触,不熟练,更想挑战自己,更想获得父母的认可,所以面对一次次输牌,情绪奔溃。

孩子不是“输不起”,和这两点原因有关,聪明的父母这样引导

孩子并不是真的“输不起”,而是由外部家庭教育方式和内部孩子自生认知能力作用后的一种表现。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减少外部因素

  • 不要夸孩子聪明,而是告诉他们这是努力后得到的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提到了这个概念:当孩子被夸聪明或者有某方面的能力时,就是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正面的标签。让孩子以为自己做对了某件事情就是因为自己聪明有天赋,跟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人的协助没有关系。所以他们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失去“聪明的孩子”这个标签。甚至有时候,他们为了维护自己“聪明”的标签,会谎报自己的成绩(把自己某些方面的成绩报高)。

不分情况和场合的夸孩子“聪明”,不但不会让孩子获得理性认知,还会让孩子抗压能力弱,遇到难事逃避的性格。

表扬孩子,要对孩子的具体过程表扬。比如孩子背诵古诗很快就记住了,父母要夸是孩子听的专心,认真跟读,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比如我女儿,在学识字时夸她聪明时,她没有什么表示,就是笑一下。如果说她很认真的记和读,对于不会的字读了好几次,是自己认真努力所以很快记住了。她听了后很开心,然后会特别积极,继续学,如果遇到比较难的字,不会轻易放弃不学。

孩子不是“输不起”,和这两点原因有关,聪明的父母这样引导

  • 停止比赛激励,不要故意让孩子赢

不要为了让孩子多吃、快吃饭就和孩子比谁的快,然后故意让孩子第一个吃完。老人一般都喜欢用这种方法激励孩子多吃饭,孩子本来不想吃,听奶奶这么一说又开始吃了,还比奶奶吃的快。这样不但对孩子健康不利,不能养成好的吃饭习惯,而且还强化了孩子什么事都想赢的心理。


正确利用内部因素

  • 了解儿童心理,体察孩子情绪,帮助提升

父母要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教育中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看待输赢。在孩子遇到难题时,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解决;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体察孩子的情绪原因,与孩子共情,引导孩子描述情绪,是伤心、沮丧还是愤怒,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想想有什么方式方法能让自己不输,是寻求父母帮助还是需要自己努力提升技能?让他主动思考,输了不是坏事,能从中知道自己的不足处并想办法弥补提升。

  • 父母不责备,不嘲笑

孩子在乎输赢,输了哭闹时,父母不要责骂孩子,也不要嘲笑孩子没能力,不会玩等等,而是要鼓励引导。如果父母因此责备孩子,孩子会更加在意输赢,更想通过赢来获得父母认可。


孩子不是“输不起”,和这两点原因有关,聪明的父母这样引导

引导孩子建立正确输赢观,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输赢。

孩子有输赢心,说明孩子认知能力发展较好,孩子心理发展健康;

告诉孩子玩游戏最重要的是开心,输赢不是最终的目的。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那输赢就不必在意;

游戏是双方互动性的,不会有人一直赢,也不会有人一直输;

输了可以哭下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如果一直哭,输赢上不会有任何改变;

如果不想一直输,就要想办法提升技能;

让孩子知道即使父母也会有输有赢的时候;

让孩子认识到,一时的输赢没有关系,持续的学习成长才最重要。


宝妈宝爸们,宅家抗疫期间,陪孩子玩的时候,不要忘了正确引导孩子面对输赢。


我是有游有谋育儿,二胎妈,儿童心理学在读硕士,多平台育儿领域创作者。分享育儿经验,专注宝妈自我成长。欢迎大家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