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自古有兵战不如商战的说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上帝的救赎一夜莺


商战论是近代主张以商业为中心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业竞争的思想。由资产阶级改良派早期代表人物郑观应明确提出。他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分为“兵战” (军事侵略) 和“商战” (经济侵略),主张以兵战对兵战,以商战对商战,并认为商战比兵战更为重要。他强调“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盛世危言·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同上书,《商务》)。马建忠则在《富民说》中以西方重商观点对商战的重要作了颇有理论深度的论述。柯来泰将振兴商务视为“振国之大纲”(《救商十议》)。麦孟华认为“今日立国,首在商战。”(《公司》) 汪康年也说:“教以夺其民,兵以夺其地,商以夺其财。是故……既通商之后,则合一国之商以与他国之商战。”(《商战论》)谭嗣同也认为“商之一道足以灭人之国于无形,其计至巧而至毒”,中国应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代表人物

郑观应

口号的提出

在中日甲午战争(1894)前,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的形式进行。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对外贸易连年巨额逆差,幼弱的民族工商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这引起了爱国人士的忧虑。他们力求挽回利权,堵塞漏卮。商战的口号,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提出来的。

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王韬就最先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是“兵力”和“商力”,即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并行。为了对付外国侵略者,中国也应“兵力商力二者并用,则方无意外之虞”《弢园文录外编》。到了中日甲午战争前后,郑观应在其《盛世危言》一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明确提出了“商战”的概念,并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使之成为流行一时的响亮口号。

商战的论点

郑观应把外国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方式和手段归结为“兵战”、“商战”与“传教”,并把兵战同商战加以分析比较,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隐蔽因而更具有威胁性与危害性。他指出:“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郑观应集·商战上》)。他还尖锐地指出:“商能灭人之国”,“英迭为通商而灭人国”(《商战下》)。因此,他认为要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必须兵战与商战兼备,而且后者更为重要:“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商战上》)。为同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商战”,他主张以商业为中心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做到“中国所需于外洋者,皆能自制;外国所需于中国者,皆可运售”(《商务三》)。

主要措施

为了有效地进行商战,王韬和郑观应等主张“商战”的思想家均一无例外地强烈要求清王朝改变传统的“轻商”、“贱工”政策,大力扶助、保护民族工商业。他们先后所提出的扶助、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办法和措施,主要有:①废除封建垄断制度,允许民族工商业者自由投资和独立经营一切企业,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新式工、农、商、矿、交通运输业;②废除资本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协定关税,独立自主地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提高洋货进口税,降低或免除土货的厘金和出口税;③收回被外国侵略分子把持的中国海关管理权;④对于民族工商业的发明创造,应给予奖励和实行专利权;⑤制订和颁行商标注册条例,保护商标所有权;⑥举办博览会,促进国内的物资技术交流;⑦制订和颁行公司法,允许私人集股成立公司,国家依法加以保护;⑧允许工商业者组织和加入商会;⑨国家另设商部,并吸收商董参加,专门处理发展实业问题;⑩自铸金、银币,以抵制外国货币在中国流通;

历史意义

“商战”这一口号,虽曾在近代响彻一时,但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大的实际效果。没有取得民族独立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商战”中取得胜利。但是,商战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积极的和具有进步意义的。这一口号,把发展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直接联系起来,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到了国家、民族存亡兴废的高度上来,揭露了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实质,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月夜luck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孙子兵法》〈谋攻篇〉里的一段话。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说出了很重要的道理,利用谋略,不战而胜,从而控制对方,是上策。攻城略地,率军厮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下策。所以兵战当然不如商战。

下面我们举一些古代商战的例子:

一、管仲商战助齐首争霸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管仲利用齐国近海之利,发展鱼盐业,使得齐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确立经济优势以后,管仲就开始针对各诸侯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商战组合拳。

鲁国、梁国以出产精美的绨而闻名。于是管仲就发动齐国贵族带头穿绨做的衣服,让齐桓公本人亲自带头示范,齐国上下很快就掀起了“绨服热”。如此一来,绨在齐国价格暴涨,齐国就以高价从鲁、梁两国大量进口绨,鲁国、梁国的百姓纷纷放弃种粮,都去生产绨。管仲一看时机成熟,立即请齐桓公发动全国改穿帛做的衣服,同时下令严禁进口鲁、梁两国的绨。绨价格迅速暴跌,百姓损失惨重。鲁、梁两国无粮可食,管仲下令严禁粮食出口,并下压粮价。结果鲁、梁两国的粮价狂涨到每石千钱,而齐国的粮食每石只卖十钱。为求生计,鲁、梁两国的百姓纷纷逃往齐国。鲁、梁两国就此衰败。

衡山国,以出产兵器而闻名。管仲就向衡山国大量订购各类兵器。并且不向各大诸侯国封锁消息,齐国的对手秦、燕、赵三国知道后,不甘落后,也纷纷向衡山国购买兵器,开始了 “军备竞赛”。衡山国的国君很高兴,下令提高兵器的价格,同时鼓励老百姓都去生产兵器。管仲又从赵国大量进口粮食,在齐国高价售卖。各国商人得知后,纷纷从各国收粮贩往齐国卖,各国的粮价格迅速暴涨,各国的粮食都运到了齐国,有些国家开始“粮荒”,衡山国情况最为严峻。管仲一看时机成熟,下令断绝与衡山国一切经济贸易,尤其是粮食贸易,其他各国也纷纷关闭粮食贸易。衡山国老百姓无粮可食,纷纷逃亡,齐国趁机发兵灭亡衡山国。

管仲还对代国故伎重施,高价收购狐皮,使代国闹饥荒,使得代国主动投降了齐国。除此之外,管仲还实施过买鹿制楚、阴里之谋、菁茅之谋……各种商战,让齐桓公稳稳的坐上春秋第一霸主的宝座。

二、宋朝货币战争与贸易渗透弱辽金

宋与辽大战之后,势均力敌,议和签署《澶渊之盟》,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因为就是宋每年向辽进贡岁币十万两,两国开始正常贸易。但实际上,《澶渊之盟》是开启商战的大门。

辽国除了牛羊马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给宋国,而宋国的随便一种商品都是辽国需要的。开始辽国还卖马,由于逐渐增强了宋国的骑兵,辽国萧太后就下令严禁马匹出口。结果,两国贸易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一边倒,宋国巨额顺差。辽国收的岁币,全被大宋赚得干干净净,还得倒赔。

辽国不懂经济,也不发行货币,因为发行出来,老百姓不认,就连辽国皇帝都认为只有大宋的钱才是真正的钱。

结果,双方一百年无战事,辽国的财富通过货币战争,源源不断输入大宋。大宋的先进文化完全传播渗透进了辽国每一寸土地。使得辽国逐渐虚弱,金国也就逐渐灭了辽国。

宋跟金大战之后在军事上不敌金国,就跑到南方与金议和,达成了《绍兴和议》,继续玩货币战争,金国接受了“岁币+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也放弃了货币发行权,继续使用大宋的货币,结果一百年后,大金也虚得不行了。

通过商战的两则例子,商战可以强国,也可富国。而兵战自古以来都是劳民伤财,更有穷兵黩武者政亡人息也屡见不鲜。“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争惨景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因此,兵战远远不及商战。

感谢关注,我是没事闲拉呱,我将与您持续分享有现实观点、有人生态度的历史分析!


没事闲拉呱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完整等目标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归根到底,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一定的利益。

但是,战争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没有这些资源的支撑,战争也根本打不起来。

战争的风险也是极其大的。把一个政权下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战争中,如果战争失败,那么这个政权就会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因为它需要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力的损失,人作为构成国家的最基本的要素,短时间内大量的损失会导致国家安全的虚弱、社会生产的停滞。

兵圣孙武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如果有比发动战争更优异的手段,自然不能轻易地去打仗。

商战就是一个比直接战争更好的手段。

举个众人皆知的例子。

卧薪尝胆

最初勾践被吴国打败,领土被割让给吴国,人民被送入吴国做奴隶,自己的部队损失殆尽,自己穷的连税收都没有,是怎么在短短几年间又重新强大的?

难道是靠同仇敌忾吗?肯定不是。

他靠的就是商战。吴国缺花木奇石,楚国缺食盐。但是楚国和吴国的关系非常紧张,这就给了勾践操作的空间。

于是,勾践把楚国的花木奇石低价收购,然后高价贩卖到吴国。又把吴国齐国一带的海盐低价收购再高价贩卖到楚国。对于过往客商给予极大的优惠,对于其他各国流亡的人口给予土地和房屋,越国人生孩子统一由国家给予奖励。

全是花钱的事,勾践穷的连国土都没了,这些钱是哪里来的?就是这么倒腾来的。

那商战在后来的灭吴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由于越国吸纳了大量的客商,越国官方经营挣的钱拿出来一部分补贴给客商,让客商往来于吴楚之间,吴国就开了一条新的税源——越国的商税。

后来吴国对越国征收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中越来越高,财政富裕,吴国花钱就也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勾践觉得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他果断的叫停了吴楚之间的商队,吴国财政衰竭,但是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却改不掉了。

于是,勾践趁吴国财政不支的时候,果断的发动了更加费钱的游戏——战争,吴国一触即溃。

如果勾践在越国灭国的当时就发动复仇战争,想来是不会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英雄事迹了。


风陵流度


兵战伤亡大,而商战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商战的威力是很大的,并不是只有兵战才能打败敌人。商战可以使敌人变弱。下面介绍几个经典商战案例。

管仲的商战

鲁国百姓好织绨,这是一种丝织品。管仲就劝说齐桓公穿绨料的衣服,齐国大臣们也跟着穿,绨的价格提高,于是鲁国百姓都纷纷织绨,想多卖钱。鲁国百姓热衷于织绨,荒废了农业生产,管仲看时机成熟,于是齐国不再买绨料。鲁国一下子就荒了,没有了钱,又没有粮食,最后只好高价向齐国购买粮食。齐国大赚一笔,还扰乱了鲁国的农业。管仲用这个办法对付楚国,高价买活鹿,楚国百姓都忙于抓鹿,荒废农业生产,最后故技重施,齐国这次连粮食都不卖给楚国,楚国百姓为了活命,很多人都投降齐国了。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787212342552691208/?app=news_article×tamp=1582778017&req_id=202002271233360100140470762A14139C&group_id=6787212342552691208

商战之后加上兵战

兵战是最终解决手段,商战其实也是为兵战服务的,商战赢了,削弱了敌人 ,之后再出兵,那么伤亡就会很小,最终打败敌人。从伤亡和最终目的来看,商战是略高一筹的,但是不能舍弃兵战。

商战考验经济实力

在管仲的案例中,若是齐国没有钱做前期的收购,也不能支撑到后来敌国中计。商战前期要付出很多,并且没有收益,还不知道结果,需要全盘的谋略和耐心。要想打一场商战,就要做好准备,并且有启动资金。

总结

虽然商战更高明一些,效果也更好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没有兵战。兵战是根本保障。从战略层面讲,可能兵战不如商战。但是若忽略了军事力量的建设,那是绝对不行的。二者相辅相成。


未济


兵战就是战争:双方或多方出现矛盾时协商不成的解决方法,也是管理者或指挥者及群体共同的原则性,是任何事物确定的底线,为血性式解决的原则,但伤亡大好处是透明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所在。商战为进代人类一种新式战争,前者为经商者理验无血性无底线见好就收,以投机取好收场为目的,达不到目的时使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想要目的,实在无法时以推代拖以时间方式拖累搞跨对方,是进代人类史的投机取巧一大发明。


龙哥167701928


《管子·轻重戍》中便记载了一则十分精彩的案例——

鲁国和梁国都是东方的大国,特别是鲁国,向来与齐国并称“齐鲁”。鲁、梁两国的民众擅长织绨,这是一种厚实而光滑的丝织品,用它裁剪而成的衣服是当时最高档的服装。管仲就恳请齐桓公带头穿绨衣,还让他的左右侍也跟着穿。很快,穿绨织的衣服成了齐国上下的时尚。虽然绨的需求量猛增,供不应求,管仲却不允许本国人生产绨织品,而是一律从鲁、梁两国进口。管仲召集这两国的商人,对他们说:“你们为我织绨十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铜,如果织了百匹,我就给三千斤铜。这样一来,你们两国即使不向人民征收赋税,财用也足够了。”鲁、梁两国果然中计,在政府的鼓动下,民众纷纷从事绨的纺织,农事因此荒废。一年多下来,粮价暴涨。到了这时,管仲下令关闭与鲁、梁的通商关口,不再进口一匹绨布。两国经济顿时崩溃,难民纷纷涌入齐国,管仲顺势让他们去开拓齐国的很多荒地,反而促进了农业生产。鲁、梁从此一蹶不振,鲁国的国君不得不亲自到齐国去纳币修好。

管仲还曾用同样的手段制服过莒国和莱国。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罕见的商战案例,管仲无疑是利用了国际贸易中的供求关系,其手段之高妙和狠辣,迄今仍让人叹服。

 

齐国因为经济改革的成功而坐拥最强之国力,他有3万装备精良的军士,当时无人与之争锋,管仲却很少用兵征伐四野。终齐桓公一代,只灭过谭、遂两个小国,甚至宋正等邻国发生内乱,管仲还是想方设法帮助其君主复国。

 

管仲变法最核心的,也是最被后人所漠视的治国思想就是“以商止战”。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就与诸侯各国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一个国家的强大既需要繁荣的经济让国民富裕,也需要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作为保障。



幻海尘封


这跟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何谈生存是一样的。

发动战争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战略资源,而且会让社会处于巨大动荡中,也会让很多文产资源毁于一旦。战后的社会生产复苏也很艰难。解放战争时期和平解放北京是很好的处理方法。

商战其实是一个商业模式对另一个商业运作形态的同质化过程,过程虽然也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总归是社会的进步。


章哥叔叔


商战是需要有全能型的商业人才,商战的风险远远大于兵站,商战还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所需要的远远大于兵站,打一个比喻商战是高智商的游戏,兵站是低智商的游戏,兵站跟商战没有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