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龙飞凤舞初中函数学习


其实,不只是老子讲“无为而治”,孔子也主张“无为而治”,“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看来,这个说法,是春秋战国之交时期的“时髦词”。

当然,老子和孔子的“无为而治”含义不尽相同。

老子,可供查询的资料太少。

最全的,大概非《史记.老子列传》莫属。不过,司马迁说得也很含糊。

大概可以知道的,就是老子大约与孔子同时,年龄比孔子大,资格比孔子老,因为他是朝廷的史官,孔子不过一枚教书匠而已。

他的著作,就是西出函谷时,应守关的尹喜之请所写的五千言《道德经》了。

老子之所以骑青牛出函谷关,据说是对供职的东周朝廷信心全失,于是愤然离职。后世也有猜测,他是和奔楚的王子朝一伙出走的。时间对的上;路线上正合适,出成周洛阳向西,到灵宝出函谷关,向南折往楚地;老子管理周廷档案,这也能解释王子朝携出大量王室文件这件事了。

关于《道德经》或称《老子》一书,后世争议不断。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中期,比本人在世约晚一百多年。

但是,现在言说老子,只能以这部书为依据了。

关于《老子》一书的核心观点,吕思勉先生有一个概括很精辟。他说:“《老子》书之宗旨,一在守柔,一在无为。主守柔者,古人率刚勇好斗,其败也,非以其弱而以其强。上古如蚩尤,中古如纣,下古如齐顷公、楚灵王、晋厉公、吴夫差、宋王偃、齐湣王皆然。故以是为戒。其立论之根据,则为祸福倚伏。盖观四时、昼夜,而以天道为循环。此固浅演之民可有之知识也。无为犹言无化。化者?弃其故俗,慕效他人。盖物质文明,传播最易,野蛮人与文明人遇,恒慕效如恐不及焉。然役物之方既变,则人与人之关系亦随之而变。而是时之效法文明,不过任其迁流所至,非有策画,改变社会之组织,以与之相应也,则物质文明日增,而社会组织随之而坏矣。民间之慕效文明,隐而难见,君上之倡率,则显而易明,故古人恒以是为戒。此等见解,诚不能谓为无理,然不能改变社会之组织以与新文明相应,而徒欲阻遏文明,云胡可得?况习俗之变,由于在上者之倡率,不过就表面观之则然。人之趋利,如水就下。慕效文明,其利显而易见,社会组织变坏,其患隐而难知,亦且未必及已,人又孰肯念乱?“化而欲作”,虽“镇之以无名之朴”,又何益邪?”

这是说,《老子》的核心宗旨有两个,守柔和无为。 “无为”,就是“无化”,而所谓“化”,即羡慕他人,追求物质。

所以,《老子》讲的“无为而治”,也就是他的“小国寡民”思想。

《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有人说,这个意思是说,不要过多干预黎民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发展。这个理解,大约说对了一半,还不是《老子》思想的全部含义。

《老子》说的是,第一,不要用利益去诱使黎民有不安现状、图谋变化的欲望;第二,要让黎民习惯于现在的生活状况。

所以,《老子.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天道与万物就是这样的关系,要让民众相信这这一点。

《十七章》还说:“悠哉,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优哉游哉,少说话,把事情办成,让老百姓习惯于这样的统治。

《六十六章》说:“圣上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君王居于上而让民众感觉轻松,天下的民众就会归顺他,像小河归顺大海一样。

如果这个思想,确实是老子思想的话,一定与他对东周朝廷的治理以及春秋开始的诸侯争霸不满有关。若如有些学者认为的,《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确实与孟子的思想很接近。但无论如何,这个思想,是有其合理意义的。而且,与道家强调刚柔相继的思想一致。

接着要说的是,《老子》对于“无为而治”开出的“药方”,其实就与时代的发展不合拍了。

《八十章》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章》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一,要退回到比较原始状态的社会去;第二,要实行愚民政策。这样才是“无为”“无化”的统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为”和“无化”。

所以,大概还是吕思勉先生说的有些道理。

他说,前秦的诸子百家里,农家,要退回到最原始的社会去;道家,要退回到结绳记事的比较原始的社会去;儒家,要退回到西周去;只有法家,是适合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