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陆科民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丈夫的概念,再来看看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

《谷梁传》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而《礼记》规定,“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就像现在男孩十八岁进入成人行列一样,古代男孩二十岁要加冠、取字,标志着正式进入成人行列。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成人也不仅仅是年龄的概念,更多是指进入成人行列,应该修养道德、履行成人的义务。所以,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以天下为怀,矢志不渝追求大道,以身殉道舍生取义的人。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也就是说,大丈夫应该是“仁”充盈于内心,礼义是他的行事方式。能实现个人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理想受挫时,就一个人走正道。真正的君子,不应该被外界环境所迷惑和影响,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解释:“淫,荡其心也。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心、节、志分别对应着仁、礼、义三个道德规范,对应着居仁、立礼、行义三种道德实践。人是环境的动物,既能创造环境,也容易为环境所左右。孟子提出了人生中最容易遇到的三种挑战,分别是“富贵”、“贫贱”、“威武”。人处贫贱易慕富贵而变其节操;处富贵又容易沉溺欲望之中而不能自拔;在“威武”面前,许多人往往屈服变节苟全性命于乱世。极少人能够咬紧牙关“打死也不说”,像电视剧《风筝》中的郑耀先一样,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矢志不渝追求大道。所以,孟子认为,只有闯过“富贵”、“贫贱”和“威武”三关的人,才是大丈夫。“贱丈夫”和“齐良人”在富贵和贫贱面前败下阵来,“纵横家”在威武面前不能保持独立人格,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而在社会的评价中,那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夕之间登上人生巅峰的纵横家们,才是人生的真正赢家。他们或“合纵”,或“连横”,靠睿智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深刻影响战国局势甚至历史进程,获得荣华富贵。孟子的弟子景春,就很崇拜那些牛哄哄的纵横家,认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一安静,天下的争斗就停止。”在景春看来,纵横家能影响诸侯的决策,带来天下的安定,所以,像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和大丈夫。孟子则不这样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习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母亲给予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里,必须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作为准则的,这是妇人之道。”

孟子可真是一个“毒舌”,竟然把人们景仰的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说成是低眉顺眼专讨丈夫欢心的小媳妇,这也体现了同为说客的孟子的与众不同。

公孙衍和张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是秦国,是一言不合就欺负其他六国的“职业打手”;其他六国不愿坐以待毙,就联合起来抵抗秦国。在当时的外交战场上,形成了“连横”和“合纵”两大阵线。“合纵”就是多个国家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大国的威胁,在战国中期,这个大国就是秦国。而秦国不愿看到六国联合起来,就想方设法拉拢小国破坏“合纵”战略,这就是“连横”。景春眼里牛哄哄的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合纵和连横战略的代表。

公孙衍是“合纵”战略的创始人。他有个很奇怪的名字,叫犀首,就是犀牛角的意思,所以你可以叫他公孙犀牛。也有人说这是官名,因为犀牛角珍贵无比,所以用犀首来代表除君主之外的最大的官。确实如此,公孙衍是魏国人,先是在魏国做大官,后来跑到秦国做“大良造”,成为秦国最高军事长官,率领秦军把魏国打得满地找牙。公孙衍在秦国失势后又跑到魏国做将军,在魏国干得不爽,再次跑到韩国做宰相,多次组织魏、赵、韩、燕、楚等国家形成“合纵”联盟,共同抗秦,成为战国时期合纵”战略的首创者。


而张仪仿佛就是为了搞定公孙衍而生的,他们注定是一辈子的敌人。张仪年轻时很穷,靠替人抄书为生,遇到好词好句,就抄在手上或腿上,搞的像个喜欢纹身的小混混,回到家再把这些句子抄写在竹板上。经过艰苦的学习,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有一次,张仪和魏国国相喝酒,被怀疑是小偷,被揍得皮开肉绽。他回到家问老婆舌头在不在,老婆说在,张仪说那就放心了。后来张仪果然靠着引以为傲的舌头游说秦王,赶走公孙衍,做了秦国的宰相。为破坏公孙衍的合纵”之术,首创了“连横”战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在他的游说下,各国翻脸比翻书还快,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

公孙衍和张仪的成就不可谓不大,在列国纷争的局势下,他们纵横捭阖影响各国政局;他们的行事方式不可谓不活,奔走游说摇唇鼓舌,随机应变、投其所好、朝秦暮楚而事无定主,以自己的政治利益绑架天下的利益,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就是这么牛的人,孟子却一声冷笑,轻描淡写地把他们比作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因为他们在“大道”与“大势”的取舍中,选择了“势”丢掉了“道”,丧失了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为了一己之私利,百般讨好、顺从君主的意愿,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从其小者为小人”,同样不是大丈夫。


好玩的国学


孟子提出的道德标准太高了,,三代以降,千古之下又有谁能达到呢?这是一种贬低人的功劳,贡献,事业的方法与手段,并不高明。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也只有在属于适合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衡量每个人都有每个不同的标准与看法,爱因斯坦和罗斯福无法比较,因为不在同一领域内,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谁高谁低。对每个人来说,只要活出自我,做了想干的事就行


凌烟阁主


请问哪个史书,哪个史载记载,孟子说张仪不配大丈夫的。

有人认为孔孟当不上官,就说孔孟一无是处,就说孔子教的弟子冉求,在春秋时期,以弱国击败强大的齐国入侵,难道孔子教的弟子冉求会差与张仪吗?张仪是战略政治,冉求是受教战术


飞天神通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人没有做到全面,再者,大丈夫,今视为英雄人物,仅限于叱咤风云,征战疆场!


鲁中居士


孟子啥时候说的这话?有没有原文考据?


姐夫私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北桥怡林


一个坚持道德治国的人,自然容不得实用主义存在,正常鄙视链,再说孟子不过是儒家的圣,与它家无关也是可以解释,孟子是一家之言,公孙衍和张仪是社会实用主义代表,有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客观对待他们评价,孟子是理想主义者,张仪是实用主义者,那个重要请君自处!


脂肪白开水


嫉妒,以三寸舌取卿相之位,也算是成功人士吧。而孟,孔屡挫于官场,只能发点牢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